泥炉里的炭火跳了跳,橘红的光扑在陈林脸上,把他的眉眼染得暖融融的。
他指尖捏着颗五香豆,往嘴里一丢,腮帮轻轻动了动,才抬眼看向围坐的汉子们。
“各位叔伯刚才也说了,”他声音不高,却压过了棚外的风声,“一年到头,能接到几个月的活计就不错了。剩下的时间,只能打短工,工钱还得由着别人说了算。”
汉子们都低着头,有人用粗糙的手指抠着衣角。
泥炉里的木块“噼啪”炸了个火星,照亮了他们脸上的愁容。
陈林往前倾了倾身,接着说:“小子有个想法。咱们这帮人,是第一个建起混凝土楼房的。未来几年,租界的建设会不断铺开,需要大量人手。咱们这里的人手不少,要多少有多少——可唯独缺专业的建筑队伍。”
棚子里的氛围渐渐活跃起来。有人抬了抬头,又飞快地看向身边人;有人搓了搓手,眼里慢慢亮了起来。
李云山是第一个开口的,他嗓门粗,带着股子憨直:“小陈管事,俺们信得过你!你说咋干,俺们就咋干!”
“对!俺们信你!”其他人也跟着点头,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有人甚至攥紧了拳头。
炉火映着众人的脸,连皱纹里都透着暖意。
陈林看着这些朴实的汉子,心里也软了——在这个陌生的时代,这些人,或许会成为他最早的“根基”。
他指尖在桌沿上轻轻敲了敲,沉声道:“好,那我就直说了。我想成立一个专门帮人建房子的商行。”
汉子们都屏住了呼吸,连炭火燃烧的声音都清晰起来。
“参照洋人的公司模式来办,”陈林接着说,“我负责出资,买专门的建房工具;诸位叔伯作为发起人,以手艺入股。咱们下面做事的兄弟,可以当专职建筑工人,一年十二个月,都能领薪水。”
……
陈林给众人描了幅好远景:有稳定的工钱,有分红,不用再看地主和工头的脸色。
这话听着像画饼,可他说的时候,眼神亮得很,语气也沉实,没半分虚浮——他是真信这建筑公司的未来。
要知道,上海滩未来几十年,会变成东方的小巴黎。
租界的地盘小,限制了发展,却偏偏让房地产生意火了起来。
他清楚得很,这个行业在上升期,能有多赚钱。
英国佬现在疯狂往大清倾销鸦片,不就是为了完成血腥的原始积累吗?
就像几百年前,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美洲掠夺那样。
陈林想改变时代,也得有自己的原始积累。
可他没法像洋人那样去抢、去掠夺,只能靠自己的脑子,一点一点攫取利益。
他把促凝剂专利便宜卖给颠地,就是为了给这家建筑公司赚启动资金。
他劝颠地在租界开水泥厂、促凝剂厂,也是为这家公司铺路——以后建房,材料能省不少事。
那些建筑工人,大多是没田的农民。
要么给地主当佃农,春种盼雨,秋收怕涝,到头来还是填不饱肚子;要么给人打短工,今天有活干,明天可能就饿肚子,连自耕农都比不上,是最朝不保夕的一群人。
几个工头能好点,可也只是个工匠。
满清和大明差不多,工匠的地位低,算下九流的行当。
可按陈林说的做,情况就不一样了:工头能当老板,有股份,能分红;普通工人也能有稳定收入,至少能赶上长工——这样的条件,他们怎么可能拒绝?
果然,和陈林想的一样,所有人都点头应了。
只是这建筑公司咋成立、挂在谁名下、怎么运营,还得慢慢琢磨。
好在陈林还有时间,只要在颠地洋行的大楼完工前敲定就行。
除了赚钱,陈林还有别的心思:他想靠这家公司,在自己身边收拢一股势力。
关键时刻,这些习惯了听指挥的工人,会是他的助力。
当然,这都是长远的事,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大楼建好。
接下来几天,陈林泡在了工地上。
承重墙要完善,外立面粉刷要匀,内部装修得细致,连管网铺设都得他盯着。
太阳升了又落,外滩上那栋前所未有的大楼,一天比一天成型——砖缝越来越齐,墙面越来越平,远远看去,已经有了几分西洋建筑的气派。
……
县城的捕房里,油灯昏黄,油芯子时不时爆个灯花。
捕头铁良把刘威手下的快手都叫了来,一个一个问话。
问了大半个时辰,终于从一个快手嘴里抠出了有用的消息。
“你们打死了一个洋泾浜的渔夫?”铁良的声音沉了下来,手指在桌案上敲了敲——他最恨这种恃强凌弱的事,就算这种事在县城里不算少见。
那快手“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膝盖在青砖上磕得发响,头埋得快贴到地面:“铁捕头,是刘班头干的!小的们只是跟着,没动手,真没动手!”
“那渔夫家里还有什么人?”铁良又问,语气缓了些。
快手顿了顿,声音含糊:“呃……还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
他没敢说,他们还把那渔夫的哑妻给卖了。
“三个孩子?多大了?”
“大的男孩十三四岁吧,小男孩十岁左右,还有个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
听了这话,铁良心里刚冒起来的一点希望,又沉了下去。
他眉头拧成个疙瘩——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就算再机灵,也没法制服刘威啊。
刘威虽说不算什么高手,但也不是个半大小子能轻易放倒的。
更别说,刘威死得那么邪门,那种手段,怎么可能是个孩子能弄出来的?
可不管怎么说,三个孩子没了爹娘,总不能不管。
铁良还是把这事告诉了县尊吴云,又申请了二百文补助,打算给孩子们送过去。
可等他赶到洋泾浜的时候,只看到一间空荡荡的茅草屋。
屋顶的茅草掉了大半,窗户纸破了好几个洞,院子里的枯草随风招摇,一看就是好多天没人住了。
铁良站在院门口,心里有点发堵。
他想找附近的人问问,可这一片的人家早就搬走了,连个问话的人都没有。
他对着衰败的茅屋叹了口气,只能悻悻地往回走。
……
这会儿,陈林正在丽如银行里,把从颠地手里拿的五万银元正洋存了进去。
颠地洋行的钱也存在这家银行,所以陈林没见到实打实的银元,只拿到了一张银行的票据。
他看着票据上的数字,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这些洋人,不愧是最早搞金融的,很多手段都跟后世差不多了,倒省了不少麻烦。
“恭喜你,杰克。”颠地在单据上签完字,抬起头,蓝眼睛里带着笑,伸手跟陈林握了握,“现在你也是有钱人了。”
他的手劲不小,指节分明的手紧紧攥住了陈林的手腕,带着股子西洋人的热情。
这事很快在租界里传开了。
有人说颠地先生讲信用、人品好,也有人记住了“陈林”这个名字——能跟颠地做这么大的生意,这年轻人不简单。
存完钱,陈林特意取了一百块银元试试。
当那些白花花的西班牙本洋递到他手里时,他心里颤了一下——银元边缘的齿纹硌着手心,凉意在指尖漫开,可那沉甸甸的分量,却比泥炉的炭火还让人心里发暖。
他没多耽搁,直接去了工地,把几个工头叫了过来,给每人发了五个银元。
韩忠信接过银元,往怀里一揣,腰杆都直了,嘴咧到耳根:“主家!您放心,俺们肯定好好干活!”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嘴里一口一个“主家”,那股子亲热劲,像是把自己全卖给陈林了。
陈林无奈地笑了笑,伸手拍了拍韩忠信的胳膊:“各位叔伯,别这么喊。咱们是合伙人,你们也是公司的老板,年底赚了钱,大家都有分红。”
李云山挠了挠头,脸上有点不好意思:“小陈管事,俺们拿了钱,就得做事。
您有啥安排尽管说,俺们都是粗人,您不说,俺们也不知道该干啥。”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颠地洋行的大楼建好。”陈林的声音沉了下来,目光扫过几人,“这个工程,就是咱们沪上一建的免费广告。把楼建好了,以后有的是活干。”
他把自己的建筑公司命名为“沪上第一建筑公司”,简称“沪上一建”。
这种名字跟此时的习惯差得远,可几个工头也没意见——只要能赚钱,叫啥都行。
接下来,陈林还得找人把公司在租界注册。
韩忠信几人成了明面上的注册人,不过他们签了代持股协议:陈林占八成股份,三个工头每人半成,剩下的半成分给底下第一批工人。
钱全是陈林一个人出的,这么分,没人有二话。
安排完这些,陈林又给几人派了新任务:去周边找熟练的工匠,把人都招揽到公司来。
在这个十九世纪中期的上海滩,有手艺的工匠,比银子还金贵。
……
不远处的洋泾镇上,一栋小院里静悄悄的。
院子中间的白玉兰被风吹得沙沙响,天上的星星密得像撒了把碎银子,落在地上,成了淡淡的影子。
刘丽华和苗苗坐在台阶上,仰着头看星星。
苗苗的小手揪着衣角,眼神有点发飘。
“又想你阿哥了吧?”刘丽华侧过头,看着苗苗的侧脸,声音软乎乎的,“要不,咱们去看他?”
苗苗摇了摇头,大眼睛亮晶晶的:“苗苗不想阿哥,让阿哥专心赚钱。苗苗能吃饱肚子就行。”
她顿了顿,突然看向刘丽华,“姐姐,是不是你想阿哥了?”
这话说得太直接,刘丽华的耳尖瞬间红了。
她伸手捏了捏苗苗的脸蛋,有点不好意思:“别胡说。”
就在这时,院门口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粗嗓门传了进来:“俩丫头,在这儿干啥呢?”
是刘丽川。
他身材粗壮,往门口一站,几乎挡住了半个门。
他身后还跟着个大男孩——那男孩看着跟陈林差不多大,可个子比陈林高了一头,肩膀宽得能扛两袋米,胳膊上的肌肉鼓得像小馒头,走路龙行虎步,一看就是个练家子。
他指尖捏着颗五香豆,往嘴里一丢,腮帮轻轻动了动,才抬眼看向围坐的汉子们。
“各位叔伯刚才也说了,”他声音不高,却压过了棚外的风声,“一年到头,能接到几个月的活计就不错了。剩下的时间,只能打短工,工钱还得由着别人说了算。”
汉子们都低着头,有人用粗糙的手指抠着衣角。
泥炉里的木块“噼啪”炸了个火星,照亮了他们脸上的愁容。
陈林往前倾了倾身,接着说:“小子有个想法。咱们这帮人,是第一个建起混凝土楼房的。未来几年,租界的建设会不断铺开,需要大量人手。咱们这里的人手不少,要多少有多少——可唯独缺专业的建筑队伍。”
棚子里的氛围渐渐活跃起来。有人抬了抬头,又飞快地看向身边人;有人搓了搓手,眼里慢慢亮了起来。
李云山是第一个开口的,他嗓门粗,带着股子憨直:“小陈管事,俺们信得过你!你说咋干,俺们就咋干!”
“对!俺们信你!”其他人也跟着点头,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有人甚至攥紧了拳头。
炉火映着众人的脸,连皱纹里都透着暖意。
陈林看着这些朴实的汉子,心里也软了——在这个陌生的时代,这些人,或许会成为他最早的“根基”。
他指尖在桌沿上轻轻敲了敲,沉声道:“好,那我就直说了。我想成立一个专门帮人建房子的商行。”
汉子们都屏住了呼吸,连炭火燃烧的声音都清晰起来。
“参照洋人的公司模式来办,”陈林接着说,“我负责出资,买专门的建房工具;诸位叔伯作为发起人,以手艺入股。咱们下面做事的兄弟,可以当专职建筑工人,一年十二个月,都能领薪水。”
……
陈林给众人描了幅好远景:有稳定的工钱,有分红,不用再看地主和工头的脸色。
这话听着像画饼,可他说的时候,眼神亮得很,语气也沉实,没半分虚浮——他是真信这建筑公司的未来。
要知道,上海滩未来几十年,会变成东方的小巴黎。
租界的地盘小,限制了发展,却偏偏让房地产生意火了起来。
他清楚得很,这个行业在上升期,能有多赚钱。
英国佬现在疯狂往大清倾销鸦片,不就是为了完成血腥的原始积累吗?
就像几百年前,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美洲掠夺那样。
陈林想改变时代,也得有自己的原始积累。
可他没法像洋人那样去抢、去掠夺,只能靠自己的脑子,一点一点攫取利益。
他把促凝剂专利便宜卖给颠地,就是为了给这家建筑公司赚启动资金。
他劝颠地在租界开水泥厂、促凝剂厂,也是为这家公司铺路——以后建房,材料能省不少事。
那些建筑工人,大多是没田的农民。
要么给地主当佃农,春种盼雨,秋收怕涝,到头来还是填不饱肚子;要么给人打短工,今天有活干,明天可能就饿肚子,连自耕农都比不上,是最朝不保夕的一群人。
几个工头能好点,可也只是个工匠。
满清和大明差不多,工匠的地位低,算下九流的行当。
可按陈林说的做,情况就不一样了:工头能当老板,有股份,能分红;普通工人也能有稳定收入,至少能赶上长工——这样的条件,他们怎么可能拒绝?
果然,和陈林想的一样,所有人都点头应了。
只是这建筑公司咋成立、挂在谁名下、怎么运营,还得慢慢琢磨。
好在陈林还有时间,只要在颠地洋行的大楼完工前敲定就行。
除了赚钱,陈林还有别的心思:他想靠这家公司,在自己身边收拢一股势力。
关键时刻,这些习惯了听指挥的工人,会是他的助力。
当然,这都是长远的事,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大楼建好。
接下来几天,陈林泡在了工地上。
承重墙要完善,外立面粉刷要匀,内部装修得细致,连管网铺设都得他盯着。
太阳升了又落,外滩上那栋前所未有的大楼,一天比一天成型——砖缝越来越齐,墙面越来越平,远远看去,已经有了几分西洋建筑的气派。
……
县城的捕房里,油灯昏黄,油芯子时不时爆个灯花。
捕头铁良把刘威手下的快手都叫了来,一个一个问话。
问了大半个时辰,终于从一个快手嘴里抠出了有用的消息。
“你们打死了一个洋泾浜的渔夫?”铁良的声音沉了下来,手指在桌案上敲了敲——他最恨这种恃强凌弱的事,就算这种事在县城里不算少见。
那快手“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膝盖在青砖上磕得发响,头埋得快贴到地面:“铁捕头,是刘班头干的!小的们只是跟着,没动手,真没动手!”
“那渔夫家里还有什么人?”铁良又问,语气缓了些。
快手顿了顿,声音含糊:“呃……还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
他没敢说,他们还把那渔夫的哑妻给卖了。
“三个孩子?多大了?”
“大的男孩十三四岁吧,小男孩十岁左右,还有个小女孩,六七岁的样子。”
听了这话,铁良心里刚冒起来的一点希望,又沉了下去。
他眉头拧成个疙瘩——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就算再机灵,也没法制服刘威啊。
刘威虽说不算什么高手,但也不是个半大小子能轻易放倒的。
更别说,刘威死得那么邪门,那种手段,怎么可能是个孩子能弄出来的?
可不管怎么说,三个孩子没了爹娘,总不能不管。
铁良还是把这事告诉了县尊吴云,又申请了二百文补助,打算给孩子们送过去。
可等他赶到洋泾浜的时候,只看到一间空荡荡的茅草屋。
屋顶的茅草掉了大半,窗户纸破了好几个洞,院子里的枯草随风招摇,一看就是好多天没人住了。
铁良站在院门口,心里有点发堵。
他想找附近的人问问,可这一片的人家早就搬走了,连个问话的人都没有。
他对着衰败的茅屋叹了口气,只能悻悻地往回走。
……
这会儿,陈林正在丽如银行里,把从颠地手里拿的五万银元正洋存了进去。
颠地洋行的钱也存在这家银行,所以陈林没见到实打实的银元,只拿到了一张银行的票据。
他看着票据上的数字,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这些洋人,不愧是最早搞金融的,很多手段都跟后世差不多了,倒省了不少麻烦。
“恭喜你,杰克。”颠地在单据上签完字,抬起头,蓝眼睛里带着笑,伸手跟陈林握了握,“现在你也是有钱人了。”
他的手劲不小,指节分明的手紧紧攥住了陈林的手腕,带着股子西洋人的热情。
这事很快在租界里传开了。
有人说颠地先生讲信用、人品好,也有人记住了“陈林”这个名字——能跟颠地做这么大的生意,这年轻人不简单。
存完钱,陈林特意取了一百块银元试试。
当那些白花花的西班牙本洋递到他手里时,他心里颤了一下——银元边缘的齿纹硌着手心,凉意在指尖漫开,可那沉甸甸的分量,却比泥炉的炭火还让人心里发暖。
他没多耽搁,直接去了工地,把几个工头叫了过来,给每人发了五个银元。
韩忠信接过银元,往怀里一揣,腰杆都直了,嘴咧到耳根:“主家!您放心,俺们肯定好好干活!”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嘴里一口一个“主家”,那股子亲热劲,像是把自己全卖给陈林了。
陈林无奈地笑了笑,伸手拍了拍韩忠信的胳膊:“各位叔伯,别这么喊。咱们是合伙人,你们也是公司的老板,年底赚了钱,大家都有分红。”
李云山挠了挠头,脸上有点不好意思:“小陈管事,俺们拿了钱,就得做事。
您有啥安排尽管说,俺们都是粗人,您不说,俺们也不知道该干啥。”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把颠地洋行的大楼建好。”陈林的声音沉了下来,目光扫过几人,“这个工程,就是咱们沪上一建的免费广告。把楼建好了,以后有的是活干。”
他把自己的建筑公司命名为“沪上第一建筑公司”,简称“沪上一建”。
这种名字跟此时的习惯差得远,可几个工头也没意见——只要能赚钱,叫啥都行。
接下来,陈林还得找人把公司在租界注册。
韩忠信几人成了明面上的注册人,不过他们签了代持股协议:陈林占八成股份,三个工头每人半成,剩下的半成分给底下第一批工人。
钱全是陈林一个人出的,这么分,没人有二话。
安排完这些,陈林又给几人派了新任务:去周边找熟练的工匠,把人都招揽到公司来。
在这个十九世纪中期的上海滩,有手艺的工匠,比银子还金贵。
……
不远处的洋泾镇上,一栋小院里静悄悄的。
院子中间的白玉兰被风吹得沙沙响,天上的星星密得像撒了把碎银子,落在地上,成了淡淡的影子。
刘丽华和苗苗坐在台阶上,仰着头看星星。
苗苗的小手揪着衣角,眼神有点发飘。
“又想你阿哥了吧?”刘丽华侧过头,看着苗苗的侧脸,声音软乎乎的,“要不,咱们去看他?”
苗苗摇了摇头,大眼睛亮晶晶的:“苗苗不想阿哥,让阿哥专心赚钱。苗苗能吃饱肚子就行。”
她顿了顿,突然看向刘丽华,“姐姐,是不是你想阿哥了?”
这话说得太直接,刘丽华的耳尖瞬间红了。
她伸手捏了捏苗苗的脸蛋,有点不好意思:“别胡说。”
就在这时,院门口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粗嗓门传了进来:“俩丫头,在这儿干啥呢?”
是刘丽川。
他身材粗壮,往门口一站,几乎挡住了半个门。
他身后还跟着个大男孩——那男孩看着跟陈林差不多大,可个子比陈林高了一头,肩膀宽得能扛两袋米,胳膊上的肌肉鼓得像小馒头,走路龙行虎步,一看就是个练家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清朝做买办,回到清朝做买办最新章节,回到清朝做买办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清朝做买办,回到清朝做买办最新章节,回到清朝做买办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