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字,如同八道惊雷,在所有听闻此言的学子心中炸响!
千年等待?终遇明主?
难道说,这棵矗立于此无数岁月、被视为书院象征之一的古树,千年以来,一直在等待着某个能够折下它枝条的人?而这个人,就是眼前这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新生——陆明?
这……这简直是书院立院以来,从未有过的惊天之事!
陆明也彻底懵了。颜圣的话语,他听得清清楚楚,却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明主?自己?这从何说起?
颜青庐没有再对陆明多说什么,他转而面向周围所有肃立的学子,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遍整个书院:
“自即日起,书院增添一规——”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那棵沉寂的古树,以及陆明手中那截已然恢复平凡、却牵动了千年因果的树枝。
“凡我书院学子,不得靠近问道古树三尺之内,更严禁——折损其枝。”
“违者,废去修为,逐出书院。”
声音落下,规则已立。没有解释,没有缘由,只有一条冰冷而严厉的新规。
众学子心中凛然,齐齐躬身应道:“谨遵山长之命!”
颜青庐微微颔首,最后深深地看了陆明一眼,那目光中蕴含的东西太多太复杂,陆明完全无法读懂。然后,青衫微动,颜青庐的身影便如他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原地,仿佛从未出现过。
只留下手持树枝、心乱如麻的陆明,以及周围无数道混杂着震惊、好奇、探究、乃至一丝敬畏的目光。
陆明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那截温润的树枝。它此刻安静地躺在他的掌心,除了材质特异些,似乎与普通的枯枝并无区别。
但他知道,一切都不同了。
从他鬼使神差折下它的那一刻起,就完全不同了。
千年古树的异动,儒圣亲口立下的新规,还有那句石破天惊的“千年等待,终遇明主”……
他低头,看着掌心那截安静的树枝,喉咙有些发干。
这到底是什么?
而他,又究竟……做了什么?
无人能给他答案。只有清晨的山风,依旧穿过竹林,带来沙沙的轻响,仿佛亘古如此。
书院里独属于老先生的静室内。
一位青衫中年道士慢慢品尝着手中的茶,见颜青庐回来了,开口道:“问道古树千年以来难得认可一人,不点拨点拨?”
颜青庐看着这位坐着说话不腰疼的龙虎山大天师无奈说道:“我倒是想,只不过实在是说不了什么啊!”
张则镜抿了口茶,继续说道:“也是,不过得恭喜儒圣老先生,明理书院出了一个板上钉钉的陆地仙。”
颜青庐笑了笑,在张则镜面前坐下,“确实是好事,本来还想着等我的问天三十六篇完成之后试一试能否合道问道古树的。”
他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后喝了一大口,继续说道:“现在看来,要让道了。”
张则镜点了点头。
合道,乃是化神境圆满修士跻身陆地仙境界必须要做的事情,要的就是让天地认可,而一条大道,一般来说,只能容纳一人。
“哎,大天师,你的合道根基是啥啊?说出来让我开开眼。”
一向以严肃著称的颜青庐混不吝地道。
谈论到合道根本,是绝对不可随意与外人言语的,但是张则镜却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一个字,“道。”
此字一出,哪怕身为道家人,也是差点引得整座明理书院文运汇聚而直接大道显化。好在张则镜摇了摇头,才令这些文运散了开来。
颜青庐没有说话,只是低头喝茶。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开口询问,“梁国那小子和青冥剑,处理好了?”
“还没,情况比较麻烦。一是那小子琵琶骨粉碎,可能承受不住我的剑道压制,二则是青冥剑不全,这只是一部分剑灵,压制了长远来看意义其实不大。愁。”
这位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是天下第一人的大天师此刻竟是说出了一个“愁”字,可见青冥剑灵一事之复杂。
这时,一个风仆尘尘的身影出现在了两人面前,直接坐下就是拿起茶壶就狠狠地喝了一大口,也不嫌烫嘴。
“还是老样子,不过这次可没有酒给你喝哈!”
颜青庐顺了顺胡须笑呵呵道。
来人很年轻,看上去才二十几岁的样子,身着一袭白衣,生的好是俊俏。
“没事,下次再喝。”
来人不计较有没有酒喝。
张则镜看了看他,继续泡茶喝。
年轻男子大声道:“刚刚是不是问道古树认主了?”
颜青庐点了点头。
“让那家伙收拾收拾,我在藏经阁顶楼等他。”
说罢,他的身形瞬间消散在了原地。
“你们儒家这位老祖,还是喜欢装嫩啊!”张则镜笑道。
颜青庐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青年正是千年之前创办了儒家的老祖宗,姓孔,一般称他为“孔老夫子”。
“小子说话注意点,别以为打不赢你们那位老祖,你就可以在这里狐假虎威。”
一个声音在屋内响起。
张则镜无奈起身抱拳,“孔先生才高八斗,气宇轩昂,文质彬彬,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得了得了,下不为例!哈哈哈……”
“老祖还是喜欢被人夸啊,是也不是?”颜青庐问道。
张则镜和他相视一笑。
————
还愣在原地的陆明得到了一道……法令?
到藏书阁顶楼见个人,能拍马屁就拍马屁。
陆明更懵了。
————
千年之前,人间共有四位顶天立地的存在。
一个是提出“有教无类”的孔老夫子。
一个是认为“道可道”的臭道士。
一个是整天“阿弥陀佛”的老和尚。
一个是那“一剑破万法”的剑道魁首。
四人,从无到有,为人间合道路数,开辟了四大分类,乃当之无愧的豪杰!
他们四人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未曾合道!
一座青山上。
一个道士难得不再打盹,走出道观,望了望文心城方向,点了点头。
一座寺庙内。
住持的方丈不再念经,望了望一个方向,若有所思。
天外。
一个相貌极好的青年男子,停止递剑,低头看向人间,掏出酒壶,仰头一饮而尽。
千年等待?终遇明主?
难道说,这棵矗立于此无数岁月、被视为书院象征之一的古树,千年以来,一直在等待着某个能够折下它枝条的人?而这个人,就是眼前这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新生——陆明?
这……这简直是书院立院以来,从未有过的惊天之事!
陆明也彻底懵了。颜圣的话语,他听得清清楚楚,却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明主?自己?这从何说起?
颜青庐没有再对陆明多说什么,他转而面向周围所有肃立的学子,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遍整个书院:
“自即日起,书院增添一规——”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那棵沉寂的古树,以及陆明手中那截已然恢复平凡、却牵动了千年因果的树枝。
“凡我书院学子,不得靠近问道古树三尺之内,更严禁——折损其枝。”
“违者,废去修为,逐出书院。”
声音落下,规则已立。没有解释,没有缘由,只有一条冰冷而严厉的新规。
众学子心中凛然,齐齐躬身应道:“谨遵山长之命!”
颜青庐微微颔首,最后深深地看了陆明一眼,那目光中蕴含的东西太多太复杂,陆明完全无法读懂。然后,青衫微动,颜青庐的身影便如他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原地,仿佛从未出现过。
只留下手持树枝、心乱如麻的陆明,以及周围无数道混杂着震惊、好奇、探究、乃至一丝敬畏的目光。
陆明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那截温润的树枝。它此刻安静地躺在他的掌心,除了材质特异些,似乎与普通的枯枝并无区别。
但他知道,一切都不同了。
从他鬼使神差折下它的那一刻起,就完全不同了。
千年古树的异动,儒圣亲口立下的新规,还有那句石破天惊的“千年等待,终遇明主”……
他低头,看着掌心那截安静的树枝,喉咙有些发干。
这到底是什么?
而他,又究竟……做了什么?
无人能给他答案。只有清晨的山风,依旧穿过竹林,带来沙沙的轻响,仿佛亘古如此。
书院里独属于老先生的静室内。
一位青衫中年道士慢慢品尝着手中的茶,见颜青庐回来了,开口道:“问道古树千年以来难得认可一人,不点拨点拨?”
颜青庐看着这位坐着说话不腰疼的龙虎山大天师无奈说道:“我倒是想,只不过实在是说不了什么啊!”
张则镜抿了口茶,继续说道:“也是,不过得恭喜儒圣老先生,明理书院出了一个板上钉钉的陆地仙。”
颜青庐笑了笑,在张则镜面前坐下,“确实是好事,本来还想着等我的问天三十六篇完成之后试一试能否合道问道古树的。”
他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后喝了一大口,继续说道:“现在看来,要让道了。”
张则镜点了点头。
合道,乃是化神境圆满修士跻身陆地仙境界必须要做的事情,要的就是让天地认可,而一条大道,一般来说,只能容纳一人。
“哎,大天师,你的合道根基是啥啊?说出来让我开开眼。”
一向以严肃著称的颜青庐混不吝地道。
谈论到合道根本,是绝对不可随意与外人言语的,但是张则镜却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一个字,“道。”
此字一出,哪怕身为道家人,也是差点引得整座明理书院文运汇聚而直接大道显化。好在张则镜摇了摇头,才令这些文运散了开来。
颜青庐没有说话,只是低头喝茶。
过了一会儿,老先生开口询问,“梁国那小子和青冥剑,处理好了?”
“还没,情况比较麻烦。一是那小子琵琶骨粉碎,可能承受不住我的剑道压制,二则是青冥剑不全,这只是一部分剑灵,压制了长远来看意义其实不大。愁。”
这位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是天下第一人的大天师此刻竟是说出了一个“愁”字,可见青冥剑灵一事之复杂。
这时,一个风仆尘尘的身影出现在了两人面前,直接坐下就是拿起茶壶就狠狠地喝了一大口,也不嫌烫嘴。
“还是老样子,不过这次可没有酒给你喝哈!”
颜青庐顺了顺胡须笑呵呵道。
来人很年轻,看上去才二十几岁的样子,身着一袭白衣,生的好是俊俏。
“没事,下次再喝。”
来人不计较有没有酒喝。
张则镜看了看他,继续泡茶喝。
年轻男子大声道:“刚刚是不是问道古树认主了?”
颜青庐点了点头。
“让那家伙收拾收拾,我在藏经阁顶楼等他。”
说罢,他的身形瞬间消散在了原地。
“你们儒家这位老祖,还是喜欢装嫩啊!”张则镜笑道。
颜青庐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青年正是千年之前创办了儒家的老祖宗,姓孔,一般称他为“孔老夫子”。
“小子说话注意点,别以为打不赢你们那位老祖,你就可以在这里狐假虎威。”
一个声音在屋内响起。
张则镜无奈起身抱拳,“孔先生才高八斗,气宇轩昂,文质彬彬,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得了得了,下不为例!哈哈哈……”
“老祖还是喜欢被人夸啊,是也不是?”颜青庐问道。
张则镜和他相视一笑。
————
还愣在原地的陆明得到了一道……法令?
到藏书阁顶楼见个人,能拍马屁就拍马屁。
陆明更懵了。
————
千年之前,人间共有四位顶天立地的存在。
一个是提出“有教无类”的孔老夫子。
一个是认为“道可道”的臭道士。
一个是整天“阿弥陀佛”的老和尚。
一个是那“一剑破万法”的剑道魁首。
四人,从无到有,为人间合道路数,开辟了四大分类,乃当之无愧的豪杰!
他们四人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未曾合道!
一座青山上。
一个道士难得不再打盹,走出道观,望了望文心城方向,点了点头。
一座寺庙内。
住持的方丈不再念经,望了望一个方向,若有所思。
天外。
一个相貌极好的青年男子,停止递剑,低头看向人间,掏出酒壶,仰头一饮而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