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隐秘而冰冷的念头,如同幽暗处滋生的毒藤,在他心底迅速蔓延缠绕。

  此时,他想到了赵国栋副厂长!

  厂办秘书组看似安稳,实则晋升通道狭窄如同独木桥。

  熬成老周那样固然受人尊敬,但头顶的天花板也清晰可见。

  李卫东不甘心。

  他自认文笔出众,是秘书组公认的“笔杆子”后备,心思活络,对厂里事务也了如指掌。

  新来的赵国栋副厂长,就是摆在他面前最耀眼、也是唯一看得见的上升阶梯!

  成为赵副厂长的专职秘书,意味着能接触到核心的机要信息,意味着能进入厂领导的视线,意味着未来有可能像其他几位大秘一样,挂上厂办副主任的职衔,真正迈入干部序列的核心圈层。

  他原本踌躇满志。

  老周年纪大了,志在报端;张姐虽热心,但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笔头功夫更是远不如他。

  这个位置,似乎非他莫属!

  他甚至已经开始在写材料时,刻意模仿赵国栋在几次小会上流露出的简洁、务实的风格,字斟句酌,力求神似。

  可阳光明的出现,瞬间打碎了他精心构筑的蓝图。

  这个年轻人,高大、帅气、精神、穿着体面、手腕上有表,谈吐不卑不亢,应对得体。

  更重要的是,他是赵副厂长亲自安排进来的人!

  虽然阳光明矢口否认,但李卫东心里笃定,这背后很可能有赵副厂长的影子!

  赵副厂长和韩鸣谦通电话的声音,恰巧被他在门外听到了一字半句。

  这笃定像块冰冷的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

  一股强烈的危机感扼住了李卫东。

  他感觉那个唾手可得的位置,忽然变得遥不可及,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玻璃隔开。

  阳光明就像一块横空出世的巨石,带着不容置疑的重量,挡在了他奋力攀爬的路径上。

  他下意识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复杂地投向阳光明那个新铺开的“阵地”——崭新的笔记本、钢笔、稿纸。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审视、警惕,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焦灼和……被刺痛般的嫉妒。

  他捏紧了钢笔,笔尖在稿纸上无意识地压着,洇开一小团浓黑的墨迹,如同他此刻阴郁的心情。他却浑然未觉。

  办公室里,阳光明专注地翻看着规章制度,纸张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张玉芹重新拿起毛衣针,线团在她膝上微微滚动;老周沉浸在报纸的世界里,只有翻页时发出脆响;李卫东则对着稿纸上那团墨迹发呆。

  空气仿佛凝滞,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车间机器永恒不变的轰鸣,低沉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三个新同事,一个悠闲,一个热情,一个焦灼,在这小小的秘书组里,各自怀着沉甸甸的心思,构成了一幅微妙的办公室浮世绘。

  墙上的老式挂钟,指针不紧不慢地爬到了十一点半。

  午饭的钟声,也就是厂里高音喇叭播放的《东方红》前奏,准时响起,雄浑的旋律瞬间冲破了办公室的沉寂。

  张玉芹利落地放下毛线,站起身,脸上带着一贯的热络,招呼阳光明:

  “小阳,走,吃饭去!你粮食关系还没转过来,粮票肯定还没领,这两天就跟我一道吃好了,我饭票有多。”

  她说着就去拿自己那个印着字迹的铝制饭盒,饭盒边角有几处磕碰的小凹痕。

  阳光明连忙站起来,带着歉意的笑容婉拒:“谢谢张姐!真的勿麻烦你了。我跟我姆妈讲好的,今朝第一天,她在食堂等我,一道吃午饭。”

  “哦哟,你姆妈也在阿拉厂里啊?”张玉芹有些惊讶,随即了然笑道,“好的好的,跟姆妈一道吃也好,贴心。那你快去吧,别让姆妈等急了。”

  “嗯,张姐、周师傅、李同志,我先走了。”阳光明礼貌地向办公室里的同事点头示意。

  老周从报纸后抬了抬眼皮,厚重的镜片闪了一下,喉咙里含糊地“嗯”了一声。

  李卫东像是被惊醒,有些慌乱地抬起头,勉强挤出一点极其短暂的笑容,点了点头,又迅速低下头,仿佛稿纸上那团墨迹突然变成了亟待攻克的难题,让他眉头紧锁。

  阳光明快步走下那略显陈旧的木质楼梯,皮鞋踩在磨得发亮、边缘有些松动的台阶上,发出清脆而略带空旷的回响。

  刚走出厂部办公楼的大门,带着车间余温的空气,顿时扑面而来。

  他一眼就看到母亲张秀英已经等在门口那棵高大梧桐树的浓荫下,正踮着脚,伸长脖子,焦急地朝办公楼这边张望。

  灰蓝色的工装洗得有些发白,紧贴在她瘦削的肩背上。

  看到儿子挺拔的身影出现,她脸上的焦灼瞬间融化,绽开如释重负的笑容,小跑着迎了上来。

  “明明!怎么样?手续都办好啦?韩主任人怎么样?同事好相处伐?有没有人给你脸色看?”

  张秀英连珠炮似地发问,眼神像探照灯一样在儿子脸上、身上扫视,粗糙的手抓住儿子的胳膊,仿佛要把儿子这一上午的经历都揉碎了看个明白。

  她的每一道皱纹里都盛满了关切!

  阳光明看着母亲额角沁出的细密汗珠和眼中毫不掩饰的担忧,心头一暖,耐心地、详细地一一回答,声音沉稳:

  “姆妈,你放心。手续都办好了,劳保用品也领了。”他示意了一下,“喏,肥皂、手套、本子钢笔。厂牌也发下来了。”

  他轻轻拍了拍别在左胸口袋上那枚崭新的铝制厂牌,金属在阳光下反射出一点微光。

  “韩主任人蛮好的,蛮和气,也蛮细致,交代得清清楚楚。同事嘛……”

  他顿了顿,想到办公室里那三位风格迥异的人物,“张姐蛮热心的,周师傅是老资格,话不多,李同志……看着也蛮认真工作的。”

  他选择了最稳妥也最安全的描述。

  听着儿子条理清晰、语气平和的讲述,看着他胸前那枚象征着“公家人”身份、沉甸甸的厂牌,张秀英脸上的笑容越来越舒展,越来越明亮,最后化作一声长长的、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的叹息:

  “办好就好!办好就好!阿拉心里厢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最新章节,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