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清漪是没经验,但这不是还有县太爷王小钱。
昨日武校尉的人去拿人,王小钱脑瓜子咕噜一转便让自己的人也跟着去了,去了抓人那是军方的事,他的人只管搜刮这些赌徒家中的财物。
等着人都回了营地,王小钱又舔着脸去跟武校尉讨昨日抄妓馆和赌场时查获的赃银去了。
那话也说的好听,“唉,乡主实在不易,得了这么块封地,今后别说吃封地孝敬的食邑,怕是还得自己搭不少的银子进去。
乡主发现了新粮种,等着今年的头茬土豆种出来咱们整个大晋的百姓都跟着享福,下官敬佩乡主,这才想着替乡主多做点事,想必武校尉您同下官的心也是一样的。”
武校尉自然看不上这点银子,将赃银收起来也是顺手的事,当下便让人带着王小钱去清点赃款了。
本来王小钱是没抱多少希望的,虽说大家都知道赌场和妓馆是赚钱的生意,但芦花镇的基本情况就放在那里,开个赌场又能赚多少银子呢。
可眼前大咧咧摊开的三口大箱子,狠狠地晃花了王小钱的眼。瞧这数量,没有两千两,一千两是绝对有的。
王小钱将银子登记造册,便去找了崔清漪。
他面上带着些忧虑:“乡主,芦花镇这些个百姓日子过得穷苦,可如今我们抄出来的赌资就这么多,其余的银子去了何处?
您说芦花镇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人?否则凭着些大字不识平头百姓真能做下这么大的事?”
崔清漪的注意力都在王小钱送来的银子上,闻言头也不抬,话更是说的冷酷无情:“那就劳烦王县令去查查。”
芦花镇是她的封地,关乎着今后她能不能舒舒服服吃孝敬,芦花镇之外的事关她鸟事!
她快刀斩乱麻,将芦花镇闹事的头子直接处理了,不管这些人背后有没有人指使这次也都彻底断了他们的念想,她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将芦花镇牢牢的捏在自己手里。
今后谁也甭想在她的封地上横插一杠,周砚修也不行。
听见她的话,王小钱嘴角一抽,扔下账本走人了。
崔清漪才懒得理会王小钱,别以为帮她办了点事,便能抵消前头和周砚修合起伙来算计她的事儿了。
她确实不咋记仇,但记起仇来也是很难缠的。
当天下午,范大叔便带着一群人到了芦花镇。
范大叔一路走进来还有些紧张,主要是营地里戒备森严,进门时即便有乡主的人带路他们还是被守门的士兵盘问了一番。
直到见到崔清漪本人,范大叔提着的心才算是放回肚子里。
双方简单交谈后,范大叔便带着人去了镇上看位置,按照崔清漪的交代将镇上那家妓馆推倒,芦花镇的宗祠就建在这个位置,至于学堂便建在宗祠旁边。
范大叔想说宗祠的位置是不是不太好,但转念一想又算了,反正事情是芦花镇百姓自己做的,还怕丢人吗。
至于教书先生,齐墨轩倒真给崔清漪弄来一个颇有分量的人物,正是县城曾经拒绝了东平书院的张夫子。
齐墨轩陪着张夫子一道到了芦花镇,老人家摸着自己的山羊胡前后左右瞧了瞧没说多余的话,只问崔清漪今后在何处授课。
崔清漪指了指营地中央新搭的帐篷:“学堂才刚刚开始建,要暂时委屈夫子了。”
张夫子又摸了摸自己的 山羊胡:“老夫幼时还曾在露天之下读书习字,如今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十分知足。”
在东平县生活几年,崔清漪自然听说过这位张夫子的事迹,他在县城开私塾名声很不错,但收学生也是十分的严苛,没想到还挺好说话的。
张夫子毕竟年纪大了,一路上即便是坐马车身体也有些吃不消,桃枝亲自带他去休息,留下齐墨轩和崔清漪说话。
似是知道崔清漪的想法,不等她问齐墨轩自己先说了:“夫子的私塾年初便关门了,本想着颐养天年,我找上门去说了芦花镇的事,夫子便说自己来试试。
夫子还问了许多关于新粮种的事 ,他老人家心善,十几年前闹饥荒的时候,时常拿自家的粮食救济百姓呢。”
这么一说,崔清漪大概能明白张夫子会来芦花镇的原因,她心中一暖,要说这世上到底还是好人多。
因着客栈这处杀了人,孩子们开始上课的时间被推迟了一日。
第二日张夫子走马上任,芦花镇百姓也很配合将家中适龄的幼童,无论男女都送到了临时学堂。
瞧着下面一张张或是稚嫩,或是恐惧的小脸,张夫子面无表情,心里却直叹气,孩子都是好孩子,只可惜没生在好的环境里。
昨日和乡主简单交流后,张夫子已经完全领会了崔清漪的意图,佩服乡主的远见同时更加认同乡主说的那句话,“爹娘是孩子的第一任先生。”
芦花镇这样的民风,若是不加以干涉这些孩子长大之后或许也会走上和父辈同样的道路。
已经被杀的卢大虎,就是这家客栈的原主人的两个孩子,一改从前霸道蛮横的性子,紧紧靠在一起小心翼翼的观察周围。
从前仗着有大人撑腰,这两个半大小子没少欺负其他同龄的小孩,如今没了那对蛮不讲理的爹娘庇佑,两个小家伙无师自通的学会了低调做人。
张夫子不笑的时候看着是很严肃的,他板着脸将手中的戒尺在临时讲台上敲的啪啪响:“乡主仁慈,特在芦花镇开设乡学,尔等可要认真学习,切莫辜负乡主的一片好心。”
时下,幼童启蒙多用《千字文》和《三字经》,但昨夜和乡主商量后,张夫子便准备了一本《名贤集》。
所谓《名贤集》顾名思义,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善行,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的在启蒙学子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起读书启蒙,崔清漪认为芦花镇的孩子们最要紧的是学会明辨是非。
昨日武校尉的人去拿人,王小钱脑瓜子咕噜一转便让自己的人也跟着去了,去了抓人那是军方的事,他的人只管搜刮这些赌徒家中的财物。
等着人都回了营地,王小钱又舔着脸去跟武校尉讨昨日抄妓馆和赌场时查获的赃银去了。
那话也说的好听,“唉,乡主实在不易,得了这么块封地,今后别说吃封地孝敬的食邑,怕是还得自己搭不少的银子进去。
乡主发现了新粮种,等着今年的头茬土豆种出来咱们整个大晋的百姓都跟着享福,下官敬佩乡主,这才想着替乡主多做点事,想必武校尉您同下官的心也是一样的。”
武校尉自然看不上这点银子,将赃银收起来也是顺手的事,当下便让人带着王小钱去清点赃款了。
本来王小钱是没抱多少希望的,虽说大家都知道赌场和妓馆是赚钱的生意,但芦花镇的基本情况就放在那里,开个赌场又能赚多少银子呢。
可眼前大咧咧摊开的三口大箱子,狠狠地晃花了王小钱的眼。瞧这数量,没有两千两,一千两是绝对有的。
王小钱将银子登记造册,便去找了崔清漪。
他面上带着些忧虑:“乡主,芦花镇这些个百姓日子过得穷苦,可如今我们抄出来的赌资就这么多,其余的银子去了何处?
您说芦花镇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人?否则凭着些大字不识平头百姓真能做下这么大的事?”
崔清漪的注意力都在王小钱送来的银子上,闻言头也不抬,话更是说的冷酷无情:“那就劳烦王县令去查查。”
芦花镇是她的封地,关乎着今后她能不能舒舒服服吃孝敬,芦花镇之外的事关她鸟事!
她快刀斩乱麻,将芦花镇闹事的头子直接处理了,不管这些人背后有没有人指使这次也都彻底断了他们的念想,她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将芦花镇牢牢的捏在自己手里。
今后谁也甭想在她的封地上横插一杠,周砚修也不行。
听见她的话,王小钱嘴角一抽,扔下账本走人了。
崔清漪才懒得理会王小钱,别以为帮她办了点事,便能抵消前头和周砚修合起伙来算计她的事儿了。
她确实不咋记仇,但记起仇来也是很难缠的。
当天下午,范大叔便带着一群人到了芦花镇。
范大叔一路走进来还有些紧张,主要是营地里戒备森严,进门时即便有乡主的人带路他们还是被守门的士兵盘问了一番。
直到见到崔清漪本人,范大叔提着的心才算是放回肚子里。
双方简单交谈后,范大叔便带着人去了镇上看位置,按照崔清漪的交代将镇上那家妓馆推倒,芦花镇的宗祠就建在这个位置,至于学堂便建在宗祠旁边。
范大叔想说宗祠的位置是不是不太好,但转念一想又算了,反正事情是芦花镇百姓自己做的,还怕丢人吗。
至于教书先生,齐墨轩倒真给崔清漪弄来一个颇有分量的人物,正是县城曾经拒绝了东平书院的张夫子。
齐墨轩陪着张夫子一道到了芦花镇,老人家摸着自己的山羊胡前后左右瞧了瞧没说多余的话,只问崔清漪今后在何处授课。
崔清漪指了指营地中央新搭的帐篷:“学堂才刚刚开始建,要暂时委屈夫子了。”
张夫子又摸了摸自己的 山羊胡:“老夫幼时还曾在露天之下读书习字,如今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十分知足。”
在东平县生活几年,崔清漪自然听说过这位张夫子的事迹,他在县城开私塾名声很不错,但收学生也是十分的严苛,没想到还挺好说话的。
张夫子毕竟年纪大了,一路上即便是坐马车身体也有些吃不消,桃枝亲自带他去休息,留下齐墨轩和崔清漪说话。
似是知道崔清漪的想法,不等她问齐墨轩自己先说了:“夫子的私塾年初便关门了,本想着颐养天年,我找上门去说了芦花镇的事,夫子便说自己来试试。
夫子还问了许多关于新粮种的事 ,他老人家心善,十几年前闹饥荒的时候,时常拿自家的粮食救济百姓呢。”
这么一说,崔清漪大概能明白张夫子会来芦花镇的原因,她心中一暖,要说这世上到底还是好人多。
因着客栈这处杀了人,孩子们开始上课的时间被推迟了一日。
第二日张夫子走马上任,芦花镇百姓也很配合将家中适龄的幼童,无论男女都送到了临时学堂。
瞧着下面一张张或是稚嫩,或是恐惧的小脸,张夫子面无表情,心里却直叹气,孩子都是好孩子,只可惜没生在好的环境里。
昨日和乡主简单交流后,张夫子已经完全领会了崔清漪的意图,佩服乡主的远见同时更加认同乡主说的那句话,“爹娘是孩子的第一任先生。”
芦花镇这样的民风,若是不加以干涉这些孩子长大之后或许也会走上和父辈同样的道路。
已经被杀的卢大虎,就是这家客栈的原主人的两个孩子,一改从前霸道蛮横的性子,紧紧靠在一起小心翼翼的观察周围。
从前仗着有大人撑腰,这两个半大小子没少欺负其他同龄的小孩,如今没了那对蛮不讲理的爹娘庇佑,两个小家伙无师自通的学会了低调做人。
张夫子不笑的时候看着是很严肃的,他板着脸将手中的戒尺在临时讲台上敲的啪啪响:“乡主仁慈,特在芦花镇开设乡学,尔等可要认真学习,切莫辜负乡主的一片好心。”
时下,幼童启蒙多用《千字文》和《三字经》,但昨夜和乡主商量后,张夫子便准备了一本《名贤集》。
所谓《名贤集》顾名思义,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善行,讲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的在启蒙学子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起读书启蒙,崔清漪认为芦花镇的孩子们最要紧的是学会明辨是非。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被休后,崔娘子的起居日常,被休后,崔娘子的起居日常最新章节,被休后,崔娘子的起居日常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被休后,崔娘子的起居日常,被休后,崔娘子的起居日常最新章节,被休后,崔娘子的起居日常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