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剥皮人 第387章-雾散了

小说:阴阳剥皮人 作者:爱吃羊肉串0 更新时间:2025-11-25 10:48:01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浓雾退去后的第三天,城市像一台重启后进入安全模式的电脑,缓慢恢复了基本运转。

  电力并未完全恢复,但街道上,手摇发电机带动的应急灯光和煤气灯投下的暖黄光晕,勾勒出一种战时般的秩序。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新的沉默。

  并非源于电子设备失灵带来的恐慌,而是一种清醒的、带着警惕的沉静。

  人们在交谈前,会不自觉地停顿半秒,像是在脑海中快速审查一遍自己即将出口的话语,确保其逻辑链条的完整与闭合。

  这短暂的停顿,成了这座城市新的心跳节律。

  林工开着那辆改装过的电瓶三轮车,在南区迷宫般的老旧巷弄里穿行。

  车斗里装的不再是示波器和传感器,而是成卷的铜线、接地棒和绝缘胶带。

  他看到,好几户人家的门窗框上,都自发地缠绕上了细密的铜线,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微光。

  一位正在门口加固铜线的老人告诉他,是“听小区的大学生说的,金属能屏蔽掉那些不干净的‘梦话’”。

  林工没有去纠正这其中缺乏科学依据的部分。

  他只是蹲下身,掏出万用表,仔细检查那户人家自己钉下的接地线是否牢固。

  “大爷,你这地线埋得浅了点,下雨天容易失效。”他说着,从车上取下一根更长的镀锌钢棒,用锤子“梆梆”地深深砸入墙角的泥土里,然后熟练地将铜线末端紧紧缠绕在钢棒顶端的螺丝上,拧紧,最后还用防水胶带封了一圈。

  老人连声道谢。

  林工摆摆手,跨上车准备离开。

  他当然不信几根铜线能抵挡“残响”的侵蚀,但他清晰地察觉到,当居民们亲手完成这个仪式般的“防御工事”后,他们眼神中的惶惑便褪去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的笃定。

  在这种遍布全城的精神瘟疫面前,“做点什么”本身,就已经是最有效的群体心理免疫。

  当晚,回到临时的地下管线维护总站,林工在他那个油渍斑斑的工具包夹层里,一本记满了线路参数的笔记簿最后一页,用铅笔头写下一行字:“我不信铜线,但我信他们需要相信。”

  与此同时,在城市最北端,一座早已废弃的气象观测站里,沈默并未真正离开。

  他像一个幽灵,栖身于这座被世人遗忘的钢筋水泥骨架中。

  这里残存的旧设备,成了他新的解剖台。

  他利用自己过去做法医时培养出的、对环境微弱变化的超常敏感,不间断地监测着空气电离度、地磁脉冲的细微波动,以及用高灵敏度拾音器捕捉到的、人类听觉范围之外的次声波残留。

  数据在他的脑中汇聚成一张无形的地图。

  他发现,“残响”的激活并非完全随机,而是精准地依附于一种他称之为“集体注意力塌陷点”的现象。

  当相当数量的人在同一个时空维度内,反复思考同一个模糊、悬而未决的命题时——比如,“我们是不是都忘了什么?”——现实的稳定结构就会在那个点上出现局部性的“弱化”,为“残响”的入侵洞开门户。

  他从背包里翻出那半截2B铅笔,在观测站内墙一块墙皮剥落、露出水泥本色的地方,开始绘制一张潦草但精确的“城市注意力压力图”。

  图书馆、中心泵站、第三中学、市民广场……一个个他曾亲自勘察过的案发地点,被他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为高危区域。

  他意识到,自己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亲自动手干预。

  任何直接的介入,都会让他自己成为一个新的“注意力塌陷点”,吸引来更强大的污染。

  但他可以留下“痕迹”,留下路标,让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的人,能够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林工的摸索,比他自己想象的更深入。

  在带队排查C7区一段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地下铸铁总管时,一名年轻队员在管道内壁发现了一些异常的刻痕。

  那不是工具刮擦或水流冲刷的痕迹,更像是金属在漫长的岁月中,从内部缓慢“生长”出的细密纹路,在手电筒的光照下,隐约构成一张张简化到极致的人脸轮廓。

  更诡异的是,当手电筒以一个极小的斜角照射过去,这些纹路投下的阴影,竟在粗糙的管壁上呈现出动态。

  它们拉伸、扭曲、重组,像无数张嘴在无声地开合。

  队员们吓得连连后退,林工却命令他们守在管口,自己独自爬了进去。

  他掏出那面从不离身的医用反射镜,将头灯的光束精准地反打进那片阴影之中。

  他冷静地、一丝不苟地调整着镜面的角度,像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光学实验。

  阴影随着光路的改变而剧烈变幻,仿佛在痛苦地挣扎。

  终于,当镜面调整到一个特定的角度时,所有混乱的投影骤然凝固,在管壁上清晰地拼出了两个字:“别听。”

  林工的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

  他盯着那两个字,足足愣了十几秒。

  这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污染,这是“残响”在尝试模仿、甚至“学习”人类传递警告的方式。

  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退了出来,从工具箱里取出最黏稠的环氧树脂防水涂料,亲自进去将整段内壁彻底覆盖,直到那些人脸纹路被厚厚地封死在黑暗里。

  在当天的巡查日志上,他只简单地登记为:“C7-B段管道内壁严重腐蚀,已完成紧急防护处理。”

  王主任也收到了他的“路标”。

  一封没有任何发件人信息的匿名邮件,附件是一张音频频谱图,上面用红点标注了七个精确的频率节点。

  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是沈默惯用的、冷静到近乎残忍的提示风格:“第七个不是声音,是空缺。”

  王主任立刻明白了什么。

  他秘密召集了“百人共读计划”的几名核心志愿者,在社区中心那间空旷的礼堂里进行了一次封闭测试。

  七名志愿者并排站立,面前摆放着示波器和环境共振检测仪。

  他们将依次朗读七段毫无关联的科普文本。

  “……三叠纪晚期的地质特征表现为……”

  “……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的主导作用是……”

  前六个人的朗读过程顺利无比,设备读数始终在安全范围内。

  轮到第七位志愿者时,他深吸一口气,张开了嘴。

  然而,就在他本该发出第一个音节的那个瞬间,他却失声了。

  也就在这万分之一秒的“预期中的空白”里,礼堂内所有的示波器屏幕瞬间漆黑,检测仪的指针疯狂打向峰值。

  包括王主任在内的全场所有人,几乎在同一时刻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的眩晕,一个清晰无比的画面——幽深、黑暗的井口,以及井边密密麻麻的黑色人形——被强制植入了他们的脑海。

  王主任猛地咬住自己的舌尖,剧痛让他瞬间挣脱了那画面的束缚。

  他明白了,彻底明白了。

  “残响”进化了。

  它不再需要借助扭曲的语言作为载体,它学会了利用“沉默”,利用人们对下一个声音的“预期”所形成的认知真空,来打造一把无形的钩子,直接将信息注入意识深处。

  他立刻宣布,“百人共读计划”无限期中止。

  当晚,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们试图用理性的堤坝阻挡污染的洪水,却没料到,敌人已经学会了在堤坝的影子里挖井。我们防得住语言,却防不住沉默里的钩子。”

  沈默在气象站的屋顶,架起了一面废弃多年的碟状信号反射板。

  经过一整天的精密计算和调整,他将反射板的焦点对准了市中心方向,某栋老式写字楼的玻璃幕墙。

  他算准了太阳的轨迹、大气折射率和玻璃的反射系数,确保从明天开始,每天正午十二点零七分,会有一道持续近一分钟的强烈反光,精准地扫过城南老图书馆阅览区角落,那台盲文阅读终端机所在的窗口。

  他知道那台机器早已断电,几乎无人问津。

  但他相信,逻辑与秩序的种子,往往就孕育于对“异常”的追问之中。

  总会有人,在某个百无聊赖的午后,偶然抬头,看见那道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出现的不该存在的光斑,然后像他一样,忍不住问一句:“为什么是这里?”

  做完这一切,他收拾好简单的行囊。

  在永久撤离这座城市之前,他最后一次望向市区的方向。

  黄昏的余晖中,远方一座铁路桥的轮廓清晰可见。

  桥上,一个渺小的人影正静静站立,手中似乎举着什么,反射出一星微弱的光芒。

  是林工。

  沈默认出了那个身形。

  那面小镜子,仿佛在无声地回应着什么。

  沈默没有走近,也没有再做任何表示。

  他只是将那半截画过无数图谱的2B铅笔,轻轻放在了气象站满是灰尘的窗台上。

  然后,他转身,走入了被夕阳染成暗金色的荒野。

  林工放下手中的镜子,夜风吹过铁桥,带着地下管道特有的、混合着铁锈与潮湿泥土的气息。

  他今天封死的那段管壁,那两个字的阴影,像烙印一样刻在他的眼底。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他跨上电瓶车,发动,汇入城市稀疏的车流。

  回家的路上,他脑中一片空白,只想睡个好觉。

  可不知为何,他的眼皮底下,总萦绕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虚幻的灼热感,像是刚刚直视过焊枪的弧光后,留下的斑斓残影。

  那深邃管道中的黑暗,似乎也并未被他甩在身后,而是无声无息地跟了上来,沉甸甸地,落在了他意识的最深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阴阳剥皮人,阴阳剥皮人最新章节,阴阳剥皮人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