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值班的时候,嘴里突然一股子铁锈味,怎么漱口都去不掉。”小护士的声音带着没睡醒的沙哑,充满了年轻人才有的、对身体细微变化的抱怨。
沈默的眼皮动了动,没有睁开。
他依然维持着平躺的姿势,但大脑已经开始了高速运转。
铁锈味,通常指向血液。
口腔出血?
消化道出血?
还是……别的什么?
他听见另一个脚步声走近,一个年长些的女声响起:“别大惊小怪的,戈壁滩上气候干,上火了呗。去看看记录本,昨晚送来的那个发烧的小孩怎么样了。”
片刻的沉默后,小护士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困惑:“咦?王姐,你昨晚用红笔了?这几个‘死亡’怎么都圈起来了?”
“胡说什么,我最烦用红笔写病历,不吉利。我看看。”
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传来。
沈默能想象出那本被无数人触摸过、边角卷起的诊室记录本。
“怪了,”王姐的声音也透着纳闷,“这笔迹……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谁这么无聊?”
沈默缓缓坐起身,动作轻得像一缕烟。
他装作刚被吵醒的样子,揉着眼睛,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护士站的桌面。
那本摊开的记录本上,几个刺眼的红圈清晰可见,圈住的是不同日期、不同病人的死亡记录。
那红色不是普通的圆珠笔油,色泽更暗,仿佛干涸的血。
“那孩子呢?”沈默沙哑地开口,打破了她们的讨论。
“啊,沈先生你醒了。”王姐回过神,指了指隔壁的留观室,“退烧了,就是一直说胡话。他爸妈一早就回去拿东西了,让我们帮忙看着。”
沈默下了床,走到留观室门口。
那个七八岁的男孩躺在病床上,额头上还贴着退热贴,嘴唇干裂,正无意识地喃喃自语。
“……桥塌了……七次……”
“桥塌了……七次……”
他一遍遍重复着,声音微弱但执拗。
“这孩子,”小护士跟了过来,压低声音,“从昨晚就念叨这个。可咱们这方圆百里,连条像样的河都没有,哪来的桥?”
沈默的瞳孔猛地一缩。七。又是这个数字。
他转过头,看着小护士,用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问道:“他刚刚说的这句话,你昨晚听他说了多少遍?”
“嗯?一晚上吧,断断续续的。”小护士不明所以,但还是下意识地复述了一遍那句梦话,“就那句‘桥塌了七次’啊。”
话音刚落,她“啊”地轻叫一声,抬手捂住了嘴。
一滴暗红近乎黑色的液体,从她的指缝间渗了出来。
王姐吓了一跳:“小张,你流鼻血了?”
“不,不是……”小张摊开手,掌心那滴血色泽诡异,而她的鼻腔和嘴唇都完好无损。
血是凭空从她口腔内部渗出的。
“我来。”沈默的声音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他从自己那个破旧的背包里取出一个小塑料管,里面是几张淡黄色的pH试纸。
他用镊子夹出一张,对小护士说:“别动,张嘴。”
小护士被这突发状况吓懵了,下意识地张开了嘴。
沈默迅速将试纸在她口腔内壁沾了一下。
试纸瞬间变成了刺眼的深红色。
强酸性。
可那滴血的样本,无论从粘稠度还是气味判断,都只是普通的血液。
沈默的大脑中,两个截然相反的事实剧烈碰撞:生理环境被强酸污染,但生理组织本身却未受损伤。
这违背了他所知的一切生化常识。
一个冰冷的推论浮出水面:不是化学物质改变了人体,而是“信息”本身在直接改写生化反应的结果。
说出那句话,就激活了某种规则,导致了“出血”这一现象的发生。
他不动声色地收起试纸,从桌上撕下一页空白病历纸,转身走向药柜,假装寻找什么药物。
趁着无人注意,他用指甲在纸张背面用力划下几个字:“不说出来就不算数”。
然后,他将这张纸悄悄塞进了药柜与墙壁的狭窄夹缝里。
做完这一切,他才回过头,对两个惊魂未定的护士说:“可能是水质问题导致的暂时性电解质紊乱,多喝点水,今天先别接触病人。”
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解释,但此刻,却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同一时期,数百公里外的城市里,林工正在社区的老澡堂里拧紧最后一个热水阀门。
他干完活,习惯性地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更衣室角落那面被他顺手挂起来的旧镜子上。
几天后,澡堂的常客开始抱怨。
有人说对着镜子穿衣服,总感觉镜子里的人影慢了半拍。
还有个小伙子信誓旦旦地说,他明明在系鞋带,镜子里的自己却抬起头,对他笑了笑。
流言传得很快,调查组来拆下镜子,用各种仪器检测了一遍,结论是“无任何异常”。
最后,林工主动申请回收这面“会引发集体幻觉”的镜子,理由是“废品利用,避免浪费”。
自家后院,他挖了一个半米深的坑。
他没有直接把镜子扔进去,而是从车间拿来一罐工业蜡,融化后,仔仔细细地将整个镜面完全覆盖,封死了那片光滑的表面。
随后,他又在坑底铺了厚厚一层铸铁碎屑。
他将封了蜡的镜子面朝下,放入坑中。
镜子入土的瞬间,他脚下的地面传来一阵极其轻微的震颤,仿佛有什么无形的东西被这沉重的铁与蜡阻隔,从地脉深处不甘地退走了。
那一夜,林工睡得格外安稳。
困扰他许久的梦游没有发生。
但在凌晨四点十七分,他却猛然睁开了眼睛,第一次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清晰地回忆起了梦中的一个片段:他站在一条翻涌的地下暗河前,手里高高举着一本记事本,本子上有一行字——“第七次循环已确认”。
他没有惊慌,只是平静地坐起身,走到书桌前,拿出那本厚厚的《市政管道维修日志》。
他翻到最新的一页,将顶端的编号划掉,在旁边重新写下:第72卷。
然后,他将这本日志锁进了工具箱最底层那个生了锈的隔间里。
与此同时,王主任的办公室里,打印机吐出了一份文件。
他拿起文件,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标题是《关于C7装置运行状态的例行汇报》,格式规范,数据详实。
但落款单位,却是早已在十年前就撤销了的“市基建心理安全办公室”。
他将文件翻到最后一页,目光凝固了。
在页脚的边距处,印着一行比蚂蚁还小的字:“你说过的话,我们都记得。”
他试图在电脑上打开源文件删除这行字,却发现任何编辑操作,都会在保存的瞬间被撤销,文档自动恢复原状。
他立刻调取了档案馆的服务器日志,查询结果显示,这台服务器上,从未有过这份文件的上传或创建记录。
它就像一个凭空出现的幽灵。
王主任沉默了良久。
他将文件不多不少,正好打印了七份。
然后,他拿起那支跟随自己多年的英雄钢笔,在每一份文件的末尾,用尽力气亲笔写下批注:“查无实据,建议归档封存。”
他将这七份文件叠好,送入碎纸机。
机器发出刺耳的噪音,开始吞噬纸张。
突然,运转声戛然而止,卡住了。
王主任费力地从刀片间抽出一张被切了一半的纸条,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那行“你说过的话,我们都记得”的小字,竟然从页脚消失,像一株诡异的藤蔓,缠绕、攀附在了他那力透纸背的签名旁边。
戈壁的风沙磨去了时间的棱角。
沈默搭乘一辆运送羊皮的货车,一路向西。
他在一座废弃的铁路调度站下了车。
调度站斑驳的外墙上,被人用各种颜色、各种工具,涂满了同一句话:
“他们还在打卡。”
字迹新旧不一,有的像是用油漆刷的,有的像是用石头划的,甚至还有暗红色的,像是用手指蘸着血写上去的。
但所有的字迹,都隐隐指向同一个方向——不远处,铁轨尽头一根从中断裂的信号灯杆。
沈默走了过去。
他蹲下身,仔细观察灯杆锈迹斑斑的基座。
在锈蚀最严重的一处凹陷里,他发现了一样东西。
一枚人类的臼齿。
他戴上手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牙齿取出,放入证物袋。
牙根部分有明显的金属磨损痕迹,符合长期、用力咬合某种坚硬金属的特征。
当晚,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沈默借着营地灯的光,用一个高倍放大镜检验这枚牙齿。
在粗糙的牙釉质表面,他发现了一组极其微小的刻痕。
那不是无意义的划痕,它们的排列方式,是摩尔斯电码。
他用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翻译着:点、横、横……
“N-A-M-E-=-V-O-I-D”
名字,等于,虚空。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
他猛然想起林工在电话里含糊提到的、关于梦游中吞服铅粉的只言片语。
他一直以为那是一种异食癖或者慢性自杀。
现在他明白了。
那不是中毒。是喂养。
某种无法被命名的存在,正借由人体的消化与代谢通道,构建自己的“实体”,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重建属于它的“命名权”。
沈默的脸色变得无比凝重。
他走出帐篷,将那个装着牙齿的证物袋扔进一个铁杯,倒入随身携带的强酸,点燃了酒精炉。
他看着袋子和牙齿在沸腾的酸液中嘶嘶作响,化为一滩无法辨认的浑浊液体,直到连那段摩尔斯电码所承载的信息,也彻底消融在化学反应的白烟里。
而城市的另一端,麻烦再次找上了林工。
老城区一段主供水管道,夜间开始出现规律的异常共振,附近的居民声称,那声音像是在点名。
林工带着工程队挖开路面,检查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管道本身完好无损,但其厚重的内壁上,附着了一层从未见过的、类似蜂窝的灰色结晶体。
当林工用扳手轻轻敲击结晶时,一个清晰的男声从管道深处回应:
“到。”
在场的所有工人都吓得退后一步。
林工却面沉似水,他立刻下令:“封闭这一段,准备水泥灌注,彻底封死。”
水泥泵车轰隆作响,开始朝管道内灌注混凝土。
就在这时,队伍里一个刚来的年轻工人,脸色煞白,脱口而出:“这声音……这不就是十年前在工地失踪的赵建国的声音吗?”
话音落下的瞬间,仿佛一个开关被按下。
整条街道的路灯“啪”的一声,同时熄灭。
水泥泵车的引擎发出一声尖锐的咆哮,自动反转,将数吨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如火山喷发般射向漆黑的夜空。
混乱中,林工一把推开身边的人,冲到失控的泵车旁。
他没有去砸电闸,而是从口袋里掏出随身的笔记本,猛地撕下一页,用最快的速度在上面写了几个字,然后死死地拍在了泵车的控制面板上。
纸上写着:“不是名字,是频率”。
奇迹发生了。泵车的轰鸣声瞬间减弱,恢复了正常运转。
林工喘着粗气,转过身,对身后一群惊魂未定的工人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低声说道:“从现在起,这里发生的事,统一叫做‘噪音处理’。不准再提任何人的名字。”
没有人反对。
在刚才那极致的恐惧中,他们仿佛本能地领悟了这条规则。
沈默继续向西,穿过最后一片无人区,终于抵达了地图上的边境小镇。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走进镇子,脚步却猛地一顿。
他看着镇上第一户人家的门窗,然后是第二户,第三户……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
他的脸上没有恐惧,也没有惊讶,只有一种解剖疑难病例时才会出现的、冰冷而专注的审视。
他看到了一种统一的、近乎于仪式般的防御措施,遍布了整个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的居民,不只是在生活。
他们,在对抗着什么。
沈默的眼皮动了动,没有睁开。
他依然维持着平躺的姿势,但大脑已经开始了高速运转。
铁锈味,通常指向血液。
口腔出血?
消化道出血?
还是……别的什么?
他听见另一个脚步声走近,一个年长些的女声响起:“别大惊小怪的,戈壁滩上气候干,上火了呗。去看看记录本,昨晚送来的那个发烧的小孩怎么样了。”
片刻的沉默后,小护士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困惑:“咦?王姐,你昨晚用红笔了?这几个‘死亡’怎么都圈起来了?”
“胡说什么,我最烦用红笔写病历,不吉利。我看看。”
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传来。
沈默能想象出那本被无数人触摸过、边角卷起的诊室记录本。
“怪了,”王姐的声音也透着纳闷,“这笔迹……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谁这么无聊?”
沈默缓缓坐起身,动作轻得像一缕烟。
他装作刚被吵醒的样子,揉着眼睛,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护士站的桌面。
那本摊开的记录本上,几个刺眼的红圈清晰可见,圈住的是不同日期、不同病人的死亡记录。
那红色不是普通的圆珠笔油,色泽更暗,仿佛干涸的血。
“那孩子呢?”沈默沙哑地开口,打破了她们的讨论。
“啊,沈先生你醒了。”王姐回过神,指了指隔壁的留观室,“退烧了,就是一直说胡话。他爸妈一早就回去拿东西了,让我们帮忙看着。”
沈默下了床,走到留观室门口。
那个七八岁的男孩躺在病床上,额头上还贴着退热贴,嘴唇干裂,正无意识地喃喃自语。
“……桥塌了……七次……”
“桥塌了……七次……”
他一遍遍重复着,声音微弱但执拗。
“这孩子,”小护士跟了过来,压低声音,“从昨晚就念叨这个。可咱们这方圆百里,连条像样的河都没有,哪来的桥?”
沈默的瞳孔猛地一缩。七。又是这个数字。
他转过头,看着小护士,用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问道:“他刚刚说的这句话,你昨晚听他说了多少遍?”
“嗯?一晚上吧,断断续续的。”小护士不明所以,但还是下意识地复述了一遍那句梦话,“就那句‘桥塌了七次’啊。”
话音刚落,她“啊”地轻叫一声,抬手捂住了嘴。
一滴暗红近乎黑色的液体,从她的指缝间渗了出来。
王姐吓了一跳:“小张,你流鼻血了?”
“不,不是……”小张摊开手,掌心那滴血色泽诡异,而她的鼻腔和嘴唇都完好无损。
血是凭空从她口腔内部渗出的。
“我来。”沈默的声音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他从自己那个破旧的背包里取出一个小塑料管,里面是几张淡黄色的pH试纸。
他用镊子夹出一张,对小护士说:“别动,张嘴。”
小护士被这突发状况吓懵了,下意识地张开了嘴。
沈默迅速将试纸在她口腔内壁沾了一下。
试纸瞬间变成了刺眼的深红色。
强酸性。
可那滴血的样本,无论从粘稠度还是气味判断,都只是普通的血液。
沈默的大脑中,两个截然相反的事实剧烈碰撞:生理环境被强酸污染,但生理组织本身却未受损伤。
这违背了他所知的一切生化常识。
一个冰冷的推论浮出水面:不是化学物质改变了人体,而是“信息”本身在直接改写生化反应的结果。
说出那句话,就激活了某种规则,导致了“出血”这一现象的发生。
他不动声色地收起试纸,从桌上撕下一页空白病历纸,转身走向药柜,假装寻找什么药物。
趁着无人注意,他用指甲在纸张背面用力划下几个字:“不说出来就不算数”。
然后,他将这张纸悄悄塞进了药柜与墙壁的狭窄夹缝里。
做完这一切,他才回过头,对两个惊魂未定的护士说:“可能是水质问题导致的暂时性电解质紊乱,多喝点水,今天先别接触病人。”
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解释,但此刻,却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同一时期,数百公里外的城市里,林工正在社区的老澡堂里拧紧最后一个热水阀门。
他干完活,习惯性地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更衣室角落那面被他顺手挂起来的旧镜子上。
几天后,澡堂的常客开始抱怨。
有人说对着镜子穿衣服,总感觉镜子里的人影慢了半拍。
还有个小伙子信誓旦旦地说,他明明在系鞋带,镜子里的自己却抬起头,对他笑了笑。
流言传得很快,调查组来拆下镜子,用各种仪器检测了一遍,结论是“无任何异常”。
最后,林工主动申请回收这面“会引发集体幻觉”的镜子,理由是“废品利用,避免浪费”。
自家后院,他挖了一个半米深的坑。
他没有直接把镜子扔进去,而是从车间拿来一罐工业蜡,融化后,仔仔细细地将整个镜面完全覆盖,封死了那片光滑的表面。
随后,他又在坑底铺了厚厚一层铸铁碎屑。
他将封了蜡的镜子面朝下,放入坑中。
镜子入土的瞬间,他脚下的地面传来一阵极其轻微的震颤,仿佛有什么无形的东西被这沉重的铁与蜡阻隔,从地脉深处不甘地退走了。
那一夜,林工睡得格外安稳。
困扰他许久的梦游没有发生。
但在凌晨四点十七分,他却猛然睁开了眼睛,第一次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清晰地回忆起了梦中的一个片段:他站在一条翻涌的地下暗河前,手里高高举着一本记事本,本子上有一行字——“第七次循环已确认”。
他没有惊慌,只是平静地坐起身,走到书桌前,拿出那本厚厚的《市政管道维修日志》。
他翻到最新的一页,将顶端的编号划掉,在旁边重新写下:第72卷。
然后,他将这本日志锁进了工具箱最底层那个生了锈的隔间里。
与此同时,王主任的办公室里,打印机吐出了一份文件。
他拿起文件,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标题是《关于C7装置运行状态的例行汇报》,格式规范,数据详实。
但落款单位,却是早已在十年前就撤销了的“市基建心理安全办公室”。
他将文件翻到最后一页,目光凝固了。
在页脚的边距处,印着一行比蚂蚁还小的字:“你说过的话,我们都记得。”
他试图在电脑上打开源文件删除这行字,却发现任何编辑操作,都会在保存的瞬间被撤销,文档自动恢复原状。
他立刻调取了档案馆的服务器日志,查询结果显示,这台服务器上,从未有过这份文件的上传或创建记录。
它就像一个凭空出现的幽灵。
王主任沉默了良久。
他将文件不多不少,正好打印了七份。
然后,他拿起那支跟随自己多年的英雄钢笔,在每一份文件的末尾,用尽力气亲笔写下批注:“查无实据,建议归档封存。”
他将这七份文件叠好,送入碎纸机。
机器发出刺耳的噪音,开始吞噬纸张。
突然,运转声戛然而止,卡住了。
王主任费力地从刀片间抽出一张被切了一半的纸条,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那行“你说过的话,我们都记得”的小字,竟然从页脚消失,像一株诡异的藤蔓,缠绕、攀附在了他那力透纸背的签名旁边。
戈壁的风沙磨去了时间的棱角。
沈默搭乘一辆运送羊皮的货车,一路向西。
他在一座废弃的铁路调度站下了车。
调度站斑驳的外墙上,被人用各种颜色、各种工具,涂满了同一句话:
“他们还在打卡。”
字迹新旧不一,有的像是用油漆刷的,有的像是用石头划的,甚至还有暗红色的,像是用手指蘸着血写上去的。
但所有的字迹,都隐隐指向同一个方向——不远处,铁轨尽头一根从中断裂的信号灯杆。
沈默走了过去。
他蹲下身,仔细观察灯杆锈迹斑斑的基座。
在锈蚀最严重的一处凹陷里,他发现了一样东西。
一枚人类的臼齿。
他戴上手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牙齿取出,放入证物袋。
牙根部分有明显的金属磨损痕迹,符合长期、用力咬合某种坚硬金属的特征。
当晚,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沈默借着营地灯的光,用一个高倍放大镜检验这枚牙齿。
在粗糙的牙釉质表面,他发现了一组极其微小的刻痕。
那不是无意义的划痕,它们的排列方式,是摩尔斯电码。
他用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翻译着:点、横、横……
“N-A-M-E-=-V-O-I-D”
名字,等于,虚空。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
他猛然想起林工在电话里含糊提到的、关于梦游中吞服铅粉的只言片语。
他一直以为那是一种异食癖或者慢性自杀。
现在他明白了。
那不是中毒。是喂养。
某种无法被命名的存在,正借由人体的消化与代谢通道,构建自己的“实体”,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重建属于它的“命名权”。
沈默的脸色变得无比凝重。
他走出帐篷,将那个装着牙齿的证物袋扔进一个铁杯,倒入随身携带的强酸,点燃了酒精炉。
他看着袋子和牙齿在沸腾的酸液中嘶嘶作响,化为一滩无法辨认的浑浊液体,直到连那段摩尔斯电码所承载的信息,也彻底消融在化学反应的白烟里。
而城市的另一端,麻烦再次找上了林工。
老城区一段主供水管道,夜间开始出现规律的异常共振,附近的居民声称,那声音像是在点名。
林工带着工程队挖开路面,检查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管道本身完好无损,但其厚重的内壁上,附着了一层从未见过的、类似蜂窝的灰色结晶体。
当林工用扳手轻轻敲击结晶时,一个清晰的男声从管道深处回应:
“到。”
在场的所有工人都吓得退后一步。
林工却面沉似水,他立刻下令:“封闭这一段,准备水泥灌注,彻底封死。”
水泥泵车轰隆作响,开始朝管道内灌注混凝土。
就在这时,队伍里一个刚来的年轻工人,脸色煞白,脱口而出:“这声音……这不就是十年前在工地失踪的赵建国的声音吗?”
话音落下的瞬间,仿佛一个开关被按下。
整条街道的路灯“啪”的一声,同时熄灭。
水泥泵车的引擎发出一声尖锐的咆哮,自动反转,将数吨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如火山喷发般射向漆黑的夜空。
混乱中,林工一把推开身边的人,冲到失控的泵车旁。
他没有去砸电闸,而是从口袋里掏出随身的笔记本,猛地撕下一页,用最快的速度在上面写了几个字,然后死死地拍在了泵车的控制面板上。
纸上写着:“不是名字,是频率”。
奇迹发生了。泵车的轰鸣声瞬间减弱,恢复了正常运转。
林工喘着粗气,转过身,对身后一群惊魂未定的工人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低声说道:“从现在起,这里发生的事,统一叫做‘噪音处理’。不准再提任何人的名字。”
没有人反对。
在刚才那极致的恐惧中,他们仿佛本能地领悟了这条规则。
沈默继续向西,穿过最后一片无人区,终于抵达了地图上的边境小镇。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走进镇子,脚步却猛地一顿。
他看着镇上第一户人家的门窗,然后是第二户,第三户……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
他的脸上没有恐惧,也没有惊讶,只有一种解剖疑难病例时才会出现的、冰冷而专注的审视。
他看到了一种统一的、近乎于仪式般的防御措施,遍布了整个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这里的居民,不只是在生活。
他们,在对抗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