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入冬以来,柏承上朝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这会看见他都到场了,不少人心里都各有计较。
毕竟都察院干的活就是挑他们的错。多少人巴不得柏承天天在家休息。
这时有人上前为镇北王说话,“柏大人虽然有监察百官之责,但镇北王只是在管教自己的儿子,柏大人就不用管得这么宽了吧?”
柏承哼笑,毫不客气地回怼:“你当这是在你家后院呢?现在是在朝堂之上,只讲同僚,连陛下和诸位皇子都只论君臣,谁跟你讲父子?难道你是想说镇北王还要凌驾于陛下之上?”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变了脸色。
一开始那劝说的官员直接灰溜溜退下、
镇北王的脸色更比什么都难看。偏偏柏承说话不好听但说的又都在理,无法反驳。
柏承暗暗给赵玄递了个眼色——我厉害吧!
赵玄压着嘴角笑意,只是这就让他的表情看着有点怪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生气了。
赶巧赵玄的目光又意外地跟刚刚向着镇北王说话的官员对上。
那官员还以为自己被赵玄记恨了,想着赵玄的杀神之名,当即就有些双腿发软。
偏偏赵玄还对他微微一笑:“刘大人,要保重身体啊!”
此刻在金銮殿上的文武大臣有多少人见过赵玄笑的?
那位刘大人当即白眼一翻,直接昏了过去。
御前侍卫赶紧将昏迷的刘大人抬了出去,正好赶上大皇子和二皇子进来。
两人满脸狐疑,听追随他们的官员一解释,齐齐将目光投向赵玄,各含深意。
不多时,太监总管高声道:“陛下驾到!”
所有人立即回到各自位置,跪地迎接。
一身玄色金纹龙袍的永诚帝从金銮殿后面走出,高坐龙椅之上,十二冕旒微微摇晃,“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众人起身。
文臣武将分别站在两侧,泾渭分明。
大皇子和二皇子站在最前面。
两位皇子虽然还没被封王位,但早已经出宫建府,并能参与朝政,不然也不会在朝中三省六部培植、安插了那么多人。
赵玄走上前,向永诚帝行礼,开始述职。
这一年边境征战,除了通州城之战外,其他战役都不大。
赵玄年少便已经在边关打出了赫赫威名。
因为有他在,金腾国一直不敢重兵来犯。就是那些小摩擦,他们也没在赵玄手上讨到过半点便宜。
从前不管是镇北王还是孟飞擎主导时,跟金腾的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是有输有赢。
但自从赵玄统领北境后,金腾净吃败仗,都快忘了赢一场是什么滋味儿。
别看现在赵玄还只是四品中郎将,但整个北境已经被他牢牢握在手中。
想要指挥北境军,兵符都还不如赵玄的佩剑杀星好用。
永诚帝当初将镇北王召回京中,就是担心镇北王手握重兵,担心整个北境只认镇北王不认他永诚帝。
可他没想到,赵玄能做到这个地步。
只是永诚帝并没有太忌惮赵玄,他真正猜忌的还是镇北王,甚至当初赵玄屡立战功之后,永诚帝都开始怀疑镇北王送赵玄去北境的动机到底是不是坊间传说的克星之名。
不过如今镇北王就在盛京,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才让他不至于太担心。
此前永诚帝一直压着赵玄的军功,但这一次赵玄收复了通州城,这样大的战功实在压不住了。
“赵卿,收复通州城乃是大功一件,朕今日也是该提一提你的官职了。”
虽然早有预料,但满朝文武还是神色各异。
二皇子立即站出来说:“父皇,儿臣以为赵玄在通州城一战中只能算功过相当,不宜加封。”
“儿臣也是如此认为。”大皇子也站了出来,“赵玄屠杀一千一百三十八名金腾俘虏,这是何等嗜杀成性!不降罪于他已是看在收复付通州城的份上,就此功过相抵。”
这两人平时水火不容,却也有一致对外的时候。
倒不是他们跟赵玄有什么利益冲突,如此说不过是为了拉踩赵玄好树立他们心怀慈悲的仁者形象罢了。
而且两人对赵玄这个堂弟从来都没什么好脸色,只因为以前每次赵玄有战功传入盛京,做为堂兄弟的他们就免不了要被父皇比较一通,说他们不如赵玄。
永诚帝并未立即决断,没人知道此时陛下是怎么想的。
柏承侧身上前一步,“陛下,臣不以为然。”说着又转向大皇子和二皇子,“二位殿下可了解赵大人屠杀俘虏的原因?”
二皇子不以为意:“这有什么好了解的?就算是对战国也不能杀俘,他赵玄那么做就是不该!”
大皇子:“没错,这种事若是毫无惩戒,以后再有战事,谁还会投降?反正投降也是死,还不如血战到底多拉几个垫背的!”
在两人开口之后,更有他们一派的官员纷纷进言,不仅有说功过相抵的,甚至还有请旨对赵玄再行责罚。
柏承:“启禀陛下,如今连坊间都知晓赵大人屠杀俘虏事出有因,甚至在知道真相后纷纷叫好。就是因为一千一百三十八名金腾士兵的罪行罄竹难书。臣已经将全部事实整理清楚,请陛下过目。”
说着,柏承拿出早就写好奏折。
这份奏折早在霍锦安的那些伏笔发挥作用之前就已经写好。
奏折中重点分析了如果赵玄没有屠杀俘虏,必会让通州城乃至整个北境百姓寒心,所伤的,乃是陛下的盛名和朝廷的声誉。还极有可能埋下内忧隐患。
只是后来因为霍锦安做的那些,彻底扭转了盛京百姓对赵玄的看法,柏承就又加紧修改了一番,加入了百姓们对赵玄此举的赞同和认可。
永诚帝身边的德宝公公下来,将奏折呈上去给永诚帝看。
趁着永诚帝看奏折的功夫,赵玄也再次陈述了通州城之事。用最简单又朴实直白的语言讲述了通州城百姓的惨状和北境百姓对此的沸腾民怨。
“通州城八千余户,被金腾占领数年,四万百姓十不存一!”赵玄冷冽的目光扫过刚刚那些竞相发言的官员,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在你们的儿孙子侄玩着拨浪鼓、花灯笼时,通州城的稚子孩童却被剥皮做成了灯笼!在你们的夫人千金绣花作画时,通州的女子被无数金腾士兵砸了明火生不如死!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替通州百姓原谅那些畜生不如的东西!即便重来一次,臣照杀不误!”
毕竟都察院干的活就是挑他们的错。多少人巴不得柏承天天在家休息。
这时有人上前为镇北王说话,“柏大人虽然有监察百官之责,但镇北王只是在管教自己的儿子,柏大人就不用管得这么宽了吧?”
柏承哼笑,毫不客气地回怼:“你当这是在你家后院呢?现在是在朝堂之上,只讲同僚,连陛下和诸位皇子都只论君臣,谁跟你讲父子?难道你是想说镇北王还要凌驾于陛下之上?”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变了脸色。
一开始那劝说的官员直接灰溜溜退下、
镇北王的脸色更比什么都难看。偏偏柏承说话不好听但说的又都在理,无法反驳。
柏承暗暗给赵玄递了个眼色——我厉害吧!
赵玄压着嘴角笑意,只是这就让他的表情看着有点怪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生气了。
赶巧赵玄的目光又意外地跟刚刚向着镇北王说话的官员对上。
那官员还以为自己被赵玄记恨了,想着赵玄的杀神之名,当即就有些双腿发软。
偏偏赵玄还对他微微一笑:“刘大人,要保重身体啊!”
此刻在金銮殿上的文武大臣有多少人见过赵玄笑的?
那位刘大人当即白眼一翻,直接昏了过去。
御前侍卫赶紧将昏迷的刘大人抬了出去,正好赶上大皇子和二皇子进来。
两人满脸狐疑,听追随他们的官员一解释,齐齐将目光投向赵玄,各含深意。
不多时,太监总管高声道:“陛下驾到!”
所有人立即回到各自位置,跪地迎接。
一身玄色金纹龙袍的永诚帝从金銮殿后面走出,高坐龙椅之上,十二冕旒微微摇晃,“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众人起身。
文臣武将分别站在两侧,泾渭分明。
大皇子和二皇子站在最前面。
两位皇子虽然还没被封王位,但早已经出宫建府,并能参与朝政,不然也不会在朝中三省六部培植、安插了那么多人。
赵玄走上前,向永诚帝行礼,开始述职。
这一年边境征战,除了通州城之战外,其他战役都不大。
赵玄年少便已经在边关打出了赫赫威名。
因为有他在,金腾国一直不敢重兵来犯。就是那些小摩擦,他们也没在赵玄手上讨到过半点便宜。
从前不管是镇北王还是孟飞擎主导时,跟金腾的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是有输有赢。
但自从赵玄统领北境后,金腾净吃败仗,都快忘了赢一场是什么滋味儿。
别看现在赵玄还只是四品中郎将,但整个北境已经被他牢牢握在手中。
想要指挥北境军,兵符都还不如赵玄的佩剑杀星好用。
永诚帝当初将镇北王召回京中,就是担心镇北王手握重兵,担心整个北境只认镇北王不认他永诚帝。
可他没想到,赵玄能做到这个地步。
只是永诚帝并没有太忌惮赵玄,他真正猜忌的还是镇北王,甚至当初赵玄屡立战功之后,永诚帝都开始怀疑镇北王送赵玄去北境的动机到底是不是坊间传说的克星之名。
不过如今镇北王就在盛京,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才让他不至于太担心。
此前永诚帝一直压着赵玄的军功,但这一次赵玄收复了通州城,这样大的战功实在压不住了。
“赵卿,收复通州城乃是大功一件,朕今日也是该提一提你的官职了。”
虽然早有预料,但满朝文武还是神色各异。
二皇子立即站出来说:“父皇,儿臣以为赵玄在通州城一战中只能算功过相当,不宜加封。”
“儿臣也是如此认为。”大皇子也站了出来,“赵玄屠杀一千一百三十八名金腾俘虏,这是何等嗜杀成性!不降罪于他已是看在收复付通州城的份上,就此功过相抵。”
这两人平时水火不容,却也有一致对外的时候。
倒不是他们跟赵玄有什么利益冲突,如此说不过是为了拉踩赵玄好树立他们心怀慈悲的仁者形象罢了。
而且两人对赵玄这个堂弟从来都没什么好脸色,只因为以前每次赵玄有战功传入盛京,做为堂兄弟的他们就免不了要被父皇比较一通,说他们不如赵玄。
永诚帝并未立即决断,没人知道此时陛下是怎么想的。
柏承侧身上前一步,“陛下,臣不以为然。”说着又转向大皇子和二皇子,“二位殿下可了解赵大人屠杀俘虏的原因?”
二皇子不以为意:“这有什么好了解的?就算是对战国也不能杀俘,他赵玄那么做就是不该!”
大皇子:“没错,这种事若是毫无惩戒,以后再有战事,谁还会投降?反正投降也是死,还不如血战到底多拉几个垫背的!”
在两人开口之后,更有他们一派的官员纷纷进言,不仅有说功过相抵的,甚至还有请旨对赵玄再行责罚。
柏承:“启禀陛下,如今连坊间都知晓赵大人屠杀俘虏事出有因,甚至在知道真相后纷纷叫好。就是因为一千一百三十八名金腾士兵的罪行罄竹难书。臣已经将全部事实整理清楚,请陛下过目。”
说着,柏承拿出早就写好奏折。
这份奏折早在霍锦安的那些伏笔发挥作用之前就已经写好。
奏折中重点分析了如果赵玄没有屠杀俘虏,必会让通州城乃至整个北境百姓寒心,所伤的,乃是陛下的盛名和朝廷的声誉。还极有可能埋下内忧隐患。
只是后来因为霍锦安做的那些,彻底扭转了盛京百姓对赵玄的看法,柏承就又加紧修改了一番,加入了百姓们对赵玄此举的赞同和认可。
永诚帝身边的德宝公公下来,将奏折呈上去给永诚帝看。
趁着永诚帝看奏折的功夫,赵玄也再次陈述了通州城之事。用最简单又朴实直白的语言讲述了通州城百姓的惨状和北境百姓对此的沸腾民怨。
“通州城八千余户,被金腾占领数年,四万百姓十不存一!”赵玄冷冽的目光扫过刚刚那些竞相发言的官员,一字一句掷地有声,“在你们的儿孙子侄玩着拨浪鼓、花灯笼时,通州城的稚子孩童却被剥皮做成了灯笼!在你们的夫人千金绣花作画时,通州的女子被无数金腾士兵砸了明火生不如死!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替通州百姓原谅那些畜生不如的东西!即便重来一次,臣照杀不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暴君的第一佞臣,暴君的第一佞臣最新章节,暴君的第一佞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暴君的第一佞臣,暴君的第一佞臣最新章节,暴君的第一佞臣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