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在“盐碱星”的轨道上稳定停泊时,王玲正对着终端反复调试菌剂配方。屏幕上,《天工开物》“淋盐法”的古籍插图与现代反渗透技术参数层层叠加,风澈刻的铜片被她贴在终端背面,冰凉的金属触感透过指尖传来,让她想起梦境中儿子递来稻穗时的温热。

  “还有半小时抵达地面基地。”黑龙的声音从驾驶舱传来,金属指尖划过控制台,调出“盐碱星”的实时环境数据,“地表平均温度42℃,土壤含盐量高达38‰,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比预期的更恶劣。”

  王玲收起终端,走到舷窗前。下方的星球呈现出单调的灰白色,连绵的盐碱地在阳光下泛着刺目的光,只有零星的赭红色耐旱植物点缀其间,像极了地外母星改造前的沙漠景象。“难怪他们试了十几种方案都失败了。”她轻声呢喃,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铜片,“这种环境,比火星的红壤难啃多了。”

  “但这里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只是含盐量过高。”黑龙调出地质扫描图,“如果能解决土壤脱盐和水源净化的联动问题,就能复制‘嘉禾星’的成功。”他顿了顿,看向王玲终端后的铜片,“慕容船长当年在‘玄冥号’上,就研究过极端环境下的资源循环技术,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提到慕容冷越,王玲的眼神柔和了几分。她点开加密文件夹,里面存着丈夫生前未完成的研究手稿,泛黄的纸页上,他娟秀的字迹记录着对“星际资源闭环”的构想,其中关于“盐水资源梯次利用”的思路,与《农政全书》中“水利调盐”的记载竟不谋而合。“他总说,古人的智慧藏着解决未来问题的钥匙。”王玲轻声道,“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飞船降落在“盐碱星”的地面基地时,接待他们的是当地农业官“白盐”。这位通体泛着瓷白色光泽的地外智慧,体表覆盖着能抵御高盐环境的角质层,看到王玲手中的终端,立刻通过思维转换器传递信号:“我们已经按照你们的要求,搭建了模拟试验田,还准备了三十种本土耐旱植物样本,希望能与‘星稻’混种。”

  走进基地的试验田区域,王玲立刻注意到田埂旁架设的简易淋盐装置——正是按照《天工开物》的原理搭建的,只是材质换成了耐腐蚀性的地外合金。“你们做了不少准备。”她蹲下身,抓起一把灰白色的土壤,指尖传来粗糙的颗粒感,“但单纯淋盐不够,盐分还会通过地下水回渗,必须配合微生物改良,形成‘脱盐-固氮-保水’的闭环。”

  黑龙启动共振器,将土壤样本与“星河农书”数据库比对,屏幕上立刻弹出匹配方案:“良渚陶瓷的结晶提取物能激活耐盐微生物,再结合慕容船长的‘梯次淋盐法’,先用水洗去表层盐,再用菌剂固定深层盐,最后通过管道将含盐废水引到净化系统。”

  “白盐”的角质层微微震颤,传递出急切的信号:“我们的净化系统只能处理少量废水,大规模种植根本跟不上。而且本地的‘盐生菌’活性太低,无法支撑土壤改良。”

  王玲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走到试验田边缘的本土植物旁。这种名为“红针草”的植物,叶片细长如针,根部缠着细密的白色绒毛。她摘下一片叶子,放在鼻尖轻嗅,隐约闻到淡淡的咸涩味:“这植物的根毛能吸附盐分?”

  “是的,但吸附效率很低。”“白盐”补充道,“我们尝试过人工培育,却始终无法提高它的吸附能力。”

  王玲突然想起风澈小时候养的多肉植物,儿子总说“植物的根比叶子更聪明,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她立刻调出“红针草”的基因序列,与“星稻”的耐盐基因片段比对:“或许可以试试‘基因嫁接’,但不是强行编辑,而是用《氾胜之书》的‘溲种法’思路,让两种植物的根系微生物先建立共生关系。”

  当天下午,试验正式启动。周明带着地外助手调制菌剂,将良渚陶瓷结晶提取物与“盐生菌”混合,均匀洒在试验田的土壤中;艾拉操控灌溉系统,按照“梯次淋盐法”的参数,分三次喷洒淡化地下水;王玲则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将“红针草”的幼苗与“星稻”秧苗间隔栽种,指尖划过幼苗的根须,仿佛在传递某种无声的鼓励。

  “娘,要轻轻放,不然根会疼的。”脑海中突然闪过风澈小时候跟着她种稻子的画面,小男孩笨拙地捧着秧苗,生怕碰坏了脆弱的根系。王玲的眼眶微微发热,她抬头望向“盐碱星”灰白的天空,仿佛看到儿子的笑脸藏在云层后,正对着她点头。

  三天后,试验田迎来了第一个关键节点。当艾拉打开灌溉系统的阀门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淡化后的地下水缓缓渗入土壤,带着菌剂的淡褐色液体在田垄间流淌,原本板结的盐碱土开始松动,“红针草”的根须肉眼可见地舒展,白色绒毛上渐渐吸附了细小的盐粒。

  “土壤含盐量下降了8‰!”负责监测的地外助手兴奋地传递信号,屏幕上的数值曲线稳步下滑,“‘盐生菌’的活性提升了30%,已经开始形成菌群!”

  王玲却注意到一个细节:靠近田埂边缘的“星稻”秧苗叶片有些发蔫,根部的土壤含水量明显过高。“停止灌溉!”她立刻喊道,“《齐民要术》里说‘涝则疏沟,旱则灌溉’,这里的土壤渗透性差,淋盐的水量必须精准控制。”

  她调出慕容冷越的手稿,其中关于“土壤湿度动态平衡”的计算公式被红笔圈注过。“按照这个参数调整灌溉频率,每次浇水后开启地下排水管道,把多余的含盐废水及时引走。”王玲指着公式说道,“冷越当年就发现,极端环境下,‘精准控水’比‘大量供水’更重要,这和古人说的‘量力而为’是一个道理。”

  调整方案后,试验田的长势明显好转。一周后,“星稻”的叶片变得翠绿,“红针草”的根须吸附了大量盐粒,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也趋于稳定。“白盐”的角质层泛起淡淡的光泽,这是他表达喜悦的方式:“再过一个月,就能知道是否能成熟了。但我们的净化系统还是个问题,要是大规模种植,废水处理肯定跟不上。”

  王玲早有准备,她调出全息设计图,上面是结合了良渚水利与“玄冥号”资源循环技术的净化系统:“用多层过滤池模拟‘淋盐法’的自然脱盐过程,第一层用‘红针草’根系吸附,第二层用菌剂分解,第三层用反渗透膜提纯,净化后的水还能循环用于灌溉。这是‘古今结合’的闭环系统,成本比纯机械净化低60%。”

  “白盐”看完设计图,立刻安排工程师开工建设。接下来的日子,王玲团队一边监测试验田的长势,一边指导地外工程师搭建净化系统。黑龙负责调试系统的智能控制模块,将古籍中的“看天浇水”转化为精准的传感器数据;周明则优化菌剂配方,加入“盐碱星”本土的“盐生菌”,提高菌群的环境适应性;王玲每天都会去试验田走走,用指尖感受土壤的湿度,就像当年在故乡的稻田里一样。

  这天傍晚,王玲正在记录“星稻”的生长数据,终端突然收到“时空灯塔”传来的异常信号。解码后,一段模糊的影像跳了出来:慕容冷越穿着工装,在“玄冥号”的实验室里调试设备,身后的屏幕上显示着“盐碱地改良模拟图”,与他们现在的试验田惊人地相似。

  “阿玲,你看这个‘梯次脱盐’模型,要是能结合古法的淋盐技术,说不定能解决极端盐碱地的问题。”影像里的慕容冷越对着镜头笑,眼神明亮,“等我回去,咱们一起试试……”

  影像突然中断,只剩下雪花点在屏幕上闪烁。王玲的指尖抚过屏幕上丈夫的笑脸,泪水无声地滑落。身后的黑龙默默递来纸巾,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段跨越时空的影像,是“玄冥号”的AI在整理数据时自动发送的,是慕容冷越留给妻子最珍贵的“礼物”。

  “他早就想到这里了。”王玲擦干眼泪,嘴角扬起微笑,“我们现在做的,正是他当年想做的事。”她打开“星河农书”,将慕容冷越的“梯次脱盐”模型与自己的方案融合,在备注栏里写下:“夫之构想,妻之实践;古今相融,星河共耕。”

  就在此时,周明兴冲冲地跑过来:“王姐,试验田的‘星稻’开始抽穗了!而且我们发现,‘红针草’吸附的盐粒,经过菌剂分解后,能转化成‘星稻’需要的微量元素,这是完美的共生系统!”

  王玲立刻跟着他跑到试验田。夕阳下,嫩绿的稻穗已经抽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红针草”的根须上结满了细小的盐晶,像一串串白色的珍珠。“这就是‘顺势而为’的力量。”她轻声道,“我们没有强行改变环境,而是让作物与环境形成了平衡。”

  当晚,“盐碱星”的基地举办了小型庆祝会。地外智慧们用本土的“盐果”酿出酸甜的饮品,围着试验田跳起了传统的“丰收舞”。王玲捧着饮品,站在田埂上,看着黑龙和周明与地外工程师们讨论系统优化,突然觉得无比安心——就像当年和慕容冷越、风澈在故乡的稻田里赏月一样,身边都是并肩前行的人。

  庆祝会进行到一半,“白盐”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我们在星球的北半球,发现了一处远古遗址,里面有类似良渚祭坛的石构建筑,还有刻着纹饰的陶器碎片。”

  第二天一早,王玲团队就跟着“白盐”赶往遗址。经过数小时的跋涉,一片隐藏在山谷中的石构建筑出现在眼前。中央的祭坛呈方形,四面刻着螺旋状的纹饰,与三星堆神树的枝干纹路、星盟“天地种植法”的轨迹完全一致;祭坛周围散落的陶器碎片上,刻着与河姆渡稻谷壳相似的编码。

  “这是星盟布设的‘农耕试验锚点’。”黑龙启动共振器扫描,屏幕上浮现出编码的解读结果,“百万年前,星盟曾在‘盐碱星’尝试培育耐盐作物,但因为本土文明灭绝,试验中断了。这些纹饰里,藏着当年的培育数据。”

  王玲蹲下身,将风澈刻的铜片贴近祭坛的纹饰。铜片突然发出淡淡的金光,与纹饰产生强烈共振,一段完整的培育方案在共振器上显现:“用本土耐盐植物与外来作物共生,通过微生物转化盐分……这和我们的方案一模一样!”

  “这不是巧合。”王玲站起身,望着山谷中的遗址,“星盟的锚点引导着每个文明的农耕探索,而我们能解锁这些密码,是因为站在了古人的肩膀上——是河姆渡的稻谷、良渚的陶瓷、《天工开物》的文字,还有冷越的研究,让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他们将遗址的编码数据带回基地,与“星河农书”的方案融合,对菌剂配方和灌溉系统做了最后的优化。此时,试验田的“星稻”已经完全成熟,金黄的稻浪在“盐碱星”的灰白大地上铺展开来,形成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收割那天,“盐碱星”的居民们都赶来帮忙。他们小心翼翼地割下稻穗,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喜悦。“白盐”捧着一把饱满的稻粒,递给王玲:“这是‘盐碱星’第一次收获粮食,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希望。”

  王玲接过稻粒,放在手心轻轻揉搓。阳光透过稻壳的缝隙,照在她掌心的纹路里,仿佛看到了风澈小时候在稻田里奔跑的身影,看到了慕容冷越在“玄冥号”上专注研究的侧脸,看到了祖父拿着青铜犁在田埂上漫步的背影。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她举起手中的稻粒,对着所有人说道,“是地球的古人,是我们逝去的亲人,是所有为农耕文明努力的人,一起种出了这颗‘希望之稻’。”

  离开“盐碱星”的那天,基地的上空飘起了人工降雨——这是净化系统试运行的成果,雨水落在刚播种的第二茬“星稻”田里,滋润着新的生命。“白盐”带领居民们站在田埂上送行,手里挥舞着用“红针草”编织的花环:“我们会按照‘星河农书’的方案,把‘盐碱星’变成绿洲。等下次收获,一定邀请你们回来!”

  飞船驶离“盐碱星”轨道时,王玲收到了来自地球的通讯。林晓雨的全息影像带着兴奋的语气:“王姐,‘星际农耕学院’开设了‘古法农耕研究班’,第一批学员里有二十多个地外文明的代表,他们都在学《齐民要术》呢!还有,考古队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刻有‘玄冥号’编码的青铜碎片,距今三千多年!”

  王玲的心头一震。三千年前的青铜碎片,刻着未来飞船的编码——这正是锚点能量连接古今的最好证明。她看向舷窗外的星河,风澈刻的铜片在阳光下闪烁,与慕容冷越手稿上的字迹、古籍中的插图、地外文明的纹饰在她脑海中交织成网。

  “黑龙,你说这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王玲突然问道。

  黑龙沉思片刻,调出“宇宙农耕智慧球”的影像:“是传承。就像‘星稻’的种子,从地球到火星,从‘嘉禾星’到‘盐碱星’,带着人类的智慧不断生长;就像这些编码,从百万年前的星盟到五千年前的良渚,再到未来的星际文明,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王玲点头,指尖在终端上敲下“星河农书”的最新章节标题:《盐碱星耕歌:故影同行,古今共荣》。她在正文中写道:

  “农耕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跋涉。古人的智慧是脚下的土壤,亲人的思念是头顶的星光,地外的探索是手中的种子。在‘盐碱星’的灰白大地上,我们种下的不仅是稻禾,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是文明共生的希望。当‘星稻’的稻浪翻滚,我们听到的,是古人的低语,是亲人的呼唤,是宇宙的回响——这声音告诉我们,只要传承不息,希望就永远生长。”

  写完,她关掉终端,靠在舷窗上闭上眼。梦境中的景象再次浮现:风澈蹲在“盐碱星”的稻田里,手里举着金黄的稻穗;慕容冷越站在飞船的驾驶舱里,朝她微笑;祖父坐在故乡的田埂上,手里的青铜犁与远处的星河连成一线。

  “娘,我们回家啦!”

  “阿玲,下一站去哪?”

  “丫头,好好走下去。”

  熟悉的呼唤在耳边响起,温暖而坚定。王玲的嘴角扬起微笑,她知道,无论下一站是哪个星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这些跨越时空的身影都会陪着她,这些刻在骨子里的智慧都会指引她。

  飞船朝着地球的方向飞去,身后的“盐碱星”渐渐变成一颗灰白的小点,但王玲知道,那里已经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正在慢慢生根发芽。而她的旅程,还远未结束——“星河农书”的篇章还在续写,更多的星球等着“希望之稻”的降临,更多的文明等着古今智慧的碰撞。

  当飞船穿越虫洞,地球的蓝色光芒出现在视野中时,王玲睁开眼,握紧了手中的铜片。她仿佛看到,在地球的田埂上,在火星的农业舱里,在“嘉禾星”的稻浪中,在“盐碱星”的绿洲上,无数的身影正在耕耘——那是古人,是亲人,是朋友,是所有为文明传承努力的人。

  他们的身影,汇聚成了星河中最亮的光;他们的故事,书写成了“星河农书”中最动人的篇章。而王玲知道,她会带着这些光与故事,继续前行,让农耕的智慧,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不朽的光芒。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