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全球桑林”的晨露刚沾湿加里曼丹雨林耐晒蜜桑的新叶,澳大利亚寄来的金合欢枝条就已靠在博物馆的雕花门边——枝条上缀着细小的黄花,缠着几根泛着浅褐的桑丝,末端还挂着一颗深棕色的沙漠橡果。突然,一股裹着红土气息的风推开木门,门口站着个穿赭石色袋鼠皮坎肩的姑娘,赤着脚踩在编织脚垫上,发间别着乌鲁鲁巨石纹样的骨饰,手里捧着个用桉树叶缝的包裹,红土粉从包裹缝隙里漏出来,在地面撒出细碎的红点。
“我叫玛拉,来自澳大利亚阿纳姆地的阿兰达人社区。”姑娘的英语带着原住民特有的低沉语调,她小心展开桉树叶,露出里面干瘪的桑苗——桑苗茎秆泛着灰褐,叶片蜷缩成筒状,边缘还留着齿状的啃痕,“我们的桑园快被红沙埋了,外婆妮娜是最后会‘阿兰达沙画桑丝织’的人,她的手被沙漠的热风裂得满是口子,再也揉不动沙画染料;哥哥去悉尼的餐厅洗盘子了,说种桑养茧赚的钱不够买一桶饮用水,再这样下去,阿兰达族的桑蚕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那株桑苗,指尖触到粗糙的树皮,桑苗根部还沾着几粒红土:“这是……干旱加外来物种(兔子)啃食导致的?”
玛拉用力点头,眼眶泛红:“去年阿纳姆地的旱季长了三个月,墨累-达令河的支流全干了,桑苗的根吸不到水;后来又闹兔子灾,叶子全被啃光了。外婆说,以前阿兰达族的桑园围着水洞,每到采桑季,女人们都背着木篮去采桑,织出的沙画桑丝织能卖到墨尔本,现在……”她捏了捏包裹里的残破织物,“这是外婆去年织的,桑丝太脆,一折就断,沙画染料也掉了色,游客都嫌不吉利,没人愿意要。”
阿琳凑过来,轻轻展开那块织物:织物底色是温暖的红棕色,上面用白、黄、黑三色桑丝织出阿兰达的沙画图腾——蜥蜴、水洞、乌鲁鲁巨石,边缘的丝线已经起毛,白色的沙画染料在织物表面斑驳脱落,像被风沙打磨过的红岩石。“这就是阿兰达沙画桑丝织?”她指着图腾里的细小纹路,“资料里说,这种织法要把桑丝用桉树树脂浸泡,再用沙漠矿物磨粉做染料,现在能织出完整蜥蜴图腾的,恐怕只剩妮娜奶奶了。”
守苗爷爷蹲下身,把桑苗插进装着蚕沙水的陶盆,指尖捻了点红土:“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沙化严重,保水性差,加上干旱和兔子灾,桑苗很难活。不过阿纳姆地的金合欢是宝,根系能扎进地下十米吸地下水,要是和桑苗嫁接,肯定能抗旱;还有沙漠的橡果,磨成粉能做染料,还能当肥料,比化学肥好用。”
小石头已经在石板上画起了草图:“干旱加兔子灾,得做‘金合欢围栏+雨水收集’系统!用金合欢的枝条编围栏防兔子,再挖雨水窖收集雨水,比单纯浇水省水八成!”
正说着,博物馆的通讯器响了——是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原住民生态学家杰克,他的声音带着笑意:“风澈,我在阿纳姆地的爱丽丝泉,刚找到一本1940年的阿兰达沙画图谱,上面记着染料调配的秘诀,我跟你们一起去社区!”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阿琳、守苗爷爷、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专攻澳大利亚干旱区生态与原住民技艺的专家:一位是杰克,带着便携式地下水检测仪和兔子防治工具,曾在墨累-达令盆地修复过干旱区植被;另一位是来自新西兰的毛利织匠塔玛拉,她的行李箱里装着数十种太平洋岛屿的纤维样本和天然固色剂,包括毛利传统的亚麻纤维、卡瓦树脂。众人乘坐“丝路号”越野车,经澳大利亚内陆,沿着斯图尔特公路向北,向着阿纳姆地的阿兰达人社区驶去。
越野车穿行在红土中心时,玛拉给大家翻看着外婆的老照片: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妮娜坐在水洞旁的桑园里,手里握着木质织机的梭子,身后的金合欢树开着黄花,女人们背着木篮采摘桑叶,孩子们在红沙地上画着沙画。“外婆说,三十年前,阿兰达族的桑园围着水洞,每到沙画季,女人们都去沙漠里采矿物,磨成粉做染料,染好的桑丝在阳光下像乌鲁鲁的晚霞一样亮。”玛拉指着一张褪色的订单,“这是我外公当年和英国商人的订单,要织八块两米长的蜥蜴图腾织锦,可惜外公去世后,这门手艺就快断了。”
杰克用地下水检测仪分析着玛拉带来的红土样,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土壤沙粒含量高达80%,有机质含量只有0.6%,远低于桑苗生长需要的3%。不过阿纳姆地的地下水丰富,只要挖井抽水,再做好保水,桑苗就能活。”
塔玛拉则拿出自己的纤维样本,摊在越野车的副驾上:“毛利的亚麻纤维韧性好,和桑丝混纺能让织锦更结实。我还带了卡瓦树脂,能让沙画染料牢牢粘在桑丝上,不会掉色。”
越野车抵达阿兰达人社区时,玛拉的哥哥本开着一辆旧皮卡车来接他们。皮卡车行驶在红土路上,车轮扬起的红沙像烟雾一样,路两旁的金合欢树稀稀拉拉,偶尔能看到几株枯萎的桑树立在红沙地里,树皮被兔子啃得坑坑洼洼,叶子掉得只剩光秃秃的枝桠。“去年旱季,水洞的水干了,我们每天都要开车去五十公里外拉水浇桑苗,可还是不够;后来兔子越来越多,桑苗的叶子全被啃光了。”本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外婆每天都去桑园看,说桑苗要是死了,阿兰达的根就断了。”
半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阿兰达人的社区——红沙地上的圆形木屋围着一个干涸的水洞,水洞旁的桑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木凳上磨矿物粉,手指上缠着破旧的布条,露出的指关节满是干裂的口子,那就是妮娜奶奶。她的身旁放着一个未完成的沙画桑丝织,白色的矿物粉在织物上晕开,显然已经没力气勾勒图腾。
“你们终于来了。”妮娜放下磨粉的石头,握住风澈的手,她的掌心满是红土的痕迹,“我年轻的时候,这桑园能从水洞延伸到金合欢林,现在只剩这三十几株了。玛拉说你们能让桑苗复活,还能教年轻人织锦,是真的吗?”
风澈点头,跟着妮娜走进桑园。脚下的红土踩上去簌簌作响,用铲子挖下去半米就能看到干燥的沙层,几株桑苗的根部已经发黑,轻轻一拔就断,根须上还留着兔子啃咬的痕迹。守苗爷爷蹲下身,用小刀切开一株桑苗的茎秆,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变成浅黄,没有一点水分:“是典型的干旱胁迫加兔子啃食,得先防兔子,再改良桑苗品种,最后解决灌溉问题。”
杰克立刻打开地下水检测仪,在桑园周围选了三个检测点:“地下五米处有地下水,水质不错,我们可以挖简易水井,再建雨水收集系统,双管齐下解决灌溉问题。”
当晚,支援队在社区的圆形木屋旁召开会议,借着月光和煤油灯的光,制定了“澳大利亚红土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生态修复与桑苗改良:用金合欢枝条编织围栏防兔子,挖雨水窖收集雨水,打简易水井抽取地下水;守苗爷爷将本地桑与乌蒙山紫纹蜜桑、金合欢嫁接,培育“红土抗旱蜜桑”,兼具抗旱和抗啃食能力;
2. 沙画桑丝织复兴:塔玛拉协助妮娜恢复传统沙画染料技艺,用沙漠矿物粉混合卡瓦树脂固色,加入毛利亚麻纤维增强织锦韧性,改良出“红土沙纹蜜丝织”;
3. 桑蚕产业活化:杰克联系澳大利亚生态旅游组织与全球原住民手工品平台,将红土沙纹蜜丝织推向国际市场;在社区旁建“红土桑蚕技艺中心”,结合乌鲁鲁旅游线路,吸引年轻人回归。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本就带着阿兰达族的男人们扛来一捆捆金合欢枝条。杰克教大家编织防兔围栏:“每根枝条要交叉编织,高度控制在一米二,这样兔子跳不进来,金合欢的刺还能挡住其他食草动物。”男人们坐在红沙地上,手里的金合欢枝条在晨光里泛着浅褐的光泽,很快,桑园周围就织起了一片整齐的围栏,像给桑园围了一层防护墙。
守苗爷爷则带着玛拉挑选嫁接用的桑枝。他从带来的乌蒙山紫纹蜜桑枝条里,选出直径1.3厘米、带着两个饱满芽点的枝条:“本地桑耐贫瘠但丝质差,紫纹蜜桑丝质好但怕旱,金合欢根系能吸水,三者嫁接在一起,既能抗旱,又能产出高质量的桑丝,还能防兔子啃咬。”说着,他用嫁接刀在本地桑的树干上切出“三角口”,把紫纹蜜桑和金合欢的枝条削成对应的形状,像拼图一样嵌在一起,再用浸过桉树树脂的麻布缠绕固定:“树脂能防止红土进入接口,还能锁住水分,让接口更快愈合。”
塔玛拉则跟着妮娜去沙漠里采矿物。妮娜提着木篮,塔玛拉跟在身后,脚踩在红沙地上陷下去半寸:“要采乌鲁鲁附近的白色石膏矿、黄色赭石矿,还有黑色磁铁矿,这三种矿物磨成粉,就是沙画的颜色。”沙漠里的太阳格外刺眼,红沙反射着光,远处的乌鲁鲁巨石像一块红色的宝石立在天地间。妮娜弯腰,用手轻轻刨开红沙,捡起一块白色的石膏矿:“以前我妈妈教我,采矿物的时候要轻,不能破坏沙漠的地表,这是阿兰达的规矩。”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加剧,雨水窖里的水很快就用完了,刚嫁接好的桑苗叶片开始发黄,地下水井里的水位也降了半米。本急得直跺脚:“每年旱季都有这种时候,以前桑苗被旱过后就会枯死,根本没办法!”
风澈看着发黄的桑苗,突然想起杰克说过的“金合欢根瘤菌+桑苗”共生法:“金合欢的根瘤菌能固氮,还能帮助桑苗吸收地下水!我们可以在桑苗根部埋一些金合欢的根瘤,再用红土混合橡果粉做覆盖层,保水又施肥!”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男人们去金合欢林挖根瘤,杰克则指导大家把根瘤埋在桑苗根部,再铺一层混合了橡果粉的红土:“橡果粉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慢慢释放给桑苗,以后再旱,桑苗也能活。”
干旱还没缓解,又一场危机袭来——兔子冲破了围栏。几十只兔子钻进桑园,啃食刚长出的新叶,转眼间就把几株桑苗的叶子啃得只剩叶脉。妮娜看着被啃的桑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要是叶子被啃光,桑苗就活不成了,阿兰达的文化真的要断了……”
塔玛拉突然想起毛利的“苦楝叶驱虫法”:“澳大利亚的苦楝树,叶子熬出的汁能驱兔子!我们快去采苦楝叶,熬汁喷在围栏上!”众人立刻去附近的苦楝林采摘叶子,小石头用铁锅熬煮苦楝叶,熬出深褐色的汁液,再和水按1:5的比例混合,装在喷壶里喷在围栏上。奇迹般地,兔子闻到苦楝汁的味道,纷纷退到围栏外,再也不敢靠近。守苗爷爷看着保住的桑苗,松了口气:“这苦楝汁不仅能驱兔子,还能当叶面肥,桑苗吸收后,叶子会更绿。”
与此同时,阿琳和塔玛拉也跟着妮娜学起了阿兰达沙画桑丝织。每天上午,妮娜都会坐在水洞旁的木凳上,借着沙漠的天光,手把手地教阿琳“沙画染料调配法”:“石膏矿要磨成细粉,加一点桉树树脂,再用地下水调成糊状,这样涂在桑丝上才不会掉。”她指着木碗里的白色染料,“磨粉的时候要顺时针转,这是阿兰达的方向,能让染料更均匀。”
塔玛拉则试着改良传统织锦韧性。她把毛利亚麻纤维和桑丝按1:3的比例混纺:“亚麻纤维的韧性好,和桑丝混纺后,织锦不容易断,比单纯用桑丝织的耐用四倍。”她还教阿琳用卡瓦树脂固色:“把染好的桑丝放在卡瓦树脂里泡十分钟,染料就能牢牢粘在丝上,洗的时候也不会掉色。”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织锦,却出了问题——沙画染料在混纺丝上晕开,蜥蜴图腾的眼睛歪歪扭扭,织锦的边缘还出现了跳线。玛拉看着织坏的锦,眼圈红了:“这样的锦根本卖不出去,哥哥肯定还是要去悉尼……”
妮娜摸了摸织坏的锦,突然说:“我们可以在染料里加一点沙漠橡果粉,增加粘稠度,就不会晕开;织的时候,要把经线拉得更紧,用木梭慢慢推,才不会跳线。”
阿琳立刻按照妮娜的方法,在染料里加入橡果粉,调成粘稠的糊状;织锦时,塔玛拉帮着调整经线张力,阿琳用木梭小心地穿梭。这次织出来的织锦,沙画染料均匀附着在混纺丝上,蜥蜴图腾的眼睛明亮有神,织锦边缘整齐,再也没有跳线。当阿琳把织锦铺在红沙地上时,妮娜的眼睛亮了:“这就是我年轻时织的沙画桑丝织!颜色亮,又结实!”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塔玛拉跟着妮娜改良织法:他们用橡果粉增加染料粘稠度,用亚麻纤维增强织锦韧性,还把阿兰达的新图腾——金合欢、地下水洞、乌鲁鲁巨石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红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红土沙纹蜜丝织”拿到爱丽丝泉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纽约的女儿当纪念!”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举着美元喊道,“我在澳大利亚旅行了半个月,从没见过这么有原住民特色的织锦!”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原住民手工品平台的代表更是当场定下了三百五十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放在平台的‘红土非遗’专区,还要推荐给乌鲁鲁的旅游商店,肯定能大卖!”
本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妮娜的手说:“外婆,我不去悉尼的餐厅洗盘子了,我要跟着您学沙画和桑苗培育,以后把咱们的桑蚕产业做大,让阿兰达的文化传下去!”
产业活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杰克联系了澳大利亚的五家生态旅游公司,开通了“红土桑蚕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来社区体验采桑、沙画、织锦,还能购买红土沙纹蜜丝织;他还在社区旁建了“红土桑蚕技艺中心”,中心里设置了桑苗培育区、沙画体验区、织锦销售区,每天都有很多阿兰达族的年轻人来学习。
塔玛拉则联合新西兰、斐济的原住民织匠,成立了“南太平洋纤维技艺联盟”,定期在技艺中心举办织锦培训班,教大家用本地材料制作不同的织锦。“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买外来的纤维材料了,用澳大利亚的桑丝、金合欢纤维,就能织出漂亮的锦。”塔玛拉拿着一块刚织好的沙画织锦,笑着说。
一个月后,阿纳姆地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红土抗旱蜜桑”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淡淡的蜜香,根系深深扎进红土,和金合欢的根缠绕在一起,再也不怕干旱;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本地桑丝的韧性,又有紫纹蜜桑的光泽,被称为“红土蜜丝”。用这种蚕丝和亚麻纤维混纺织成的红土沙纹蜜丝织,沙画染料持久,手感柔软,上面的蜥蜴、乌鲁鲁图腾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红棕色,很快就成了国际原住民手工品市场的抢手货。
妮娜的手经过精心护理,干裂的口子渐渐愈合,她决定举办一场“阿兰达桑蚕文化节”,邀请澳大利亚原住民部落代表和全球丝路桑蚕联盟的成员参加。节日当天,社区的红沙地上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红土沙纹蜜丝织和桑蚕灯笼,织锦的红棕色与金合欢的黄花、乌鲁鲁的红岩相映成趣,像一幅红土风情画。
妮娜带着玛拉、本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桑园里演示沙画、染料调配和织锦技艺;守苗爷爷和杰克则展示“红土抗旱蜜桑”的培育技术和灌溉系统;阿琳和塔玛拉合作,用红土蜜丝和亚麻纤维,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阿纳姆地的红土、墨累-达令河支流、乌鲁鲁巨石、阿兰达沙画图腾,边缘还缀着沙漠橡果和金合欢花。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阿纳姆地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干旱的红土中心,传统桑蚕业也能绽放生机——只要我们尊重原住民的生态智慧,用本土资源结合创新技术,就能让桑香飘遍每一片红土地。接下来,联盟计划在爱丽丝泉建立‘大洋洲红土桑蚕研发中心’,让红土抗旱蜜桑和红土沙纹蜜丝织走向更多大洋洲国家。”
澳大利亚原住民事务部长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用红土烧制的桑蚕徽章,上面刻着阿兰达蜥蜴图腾和乌鲁鲁巨石图案:“风澈先生,澳大利亚愿意代表大洋洲原住民部落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大洋洲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大洋洲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桑园里,种下了新的红土抗旱蜜桑苗。玛拉和年轻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塔玛拉在桑苗旁系上了红土沙纹蜜丝织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了个迷你土壤湿度传感器:“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土壤湿度和生长情况,再也不怕干旱、兔子灾和染料问题了。”
夕阳西下时,乌鲁鲁巨石泛着金红色的光,洒在桑园里的新苗上,也洒在社区的圆形木屋前。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澳大利亚原住民手工品平台的货车,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从多瑙河畔的蓝纹彩织,到萨赫勒草原的红土蜜丝织,从加里曼丹的藤丝雨林织,再到澳大利亚红土中心的红土沙纹蜜丝织,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红土沙纹蜜丝织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红土抗旱蜜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着澳大利亚的红土沙纹蜜丝织、抗旱蜜桑苗标本,还有妮娜送给联盟的那套传了五代的矿物磨盘和木质织机。
风澈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桑林,想起了澳大利亚红土中心飘扬的联盟旗帜。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联盟还要去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挖掘美洲原住民的桑蚕文化;还要去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完善那里的传统染织技艺;还要去非洲的东非大裂谷,研究高原地区的桑蚕种植……只要还有一片土地渴望桑香,联盟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夜色渐深,博物馆里的展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那幅“丝路同心锦”依旧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如今,上面又多了几处新的图案——澳大利亚的乌鲁鲁巨石、阿兰达蜥蜴图腾、墨累-达令河支流、红土沙纹蜜丝织上的金合欢,它们与长城、亚马逊的橡胶树、多瑙河的向日葵、萨赫勒的羚羊、加里曼丹的犀鸟、冰岛的极光、湄公河的渔船一起,构成了一幅愈发完整的全球桑蚕图景。而在这幅图景的边缘,那片留给北美洲密西西比平原的空白,正等待着新的丝线去填满。
天下桑香,未完待续。
“我叫玛拉,来自澳大利亚阿纳姆地的阿兰达人社区。”姑娘的英语带着原住民特有的低沉语调,她小心展开桉树叶,露出里面干瘪的桑苗——桑苗茎秆泛着灰褐,叶片蜷缩成筒状,边缘还留着齿状的啃痕,“我们的桑园快被红沙埋了,外婆妮娜是最后会‘阿兰达沙画桑丝织’的人,她的手被沙漠的热风裂得满是口子,再也揉不动沙画染料;哥哥去悉尼的餐厅洗盘子了,说种桑养茧赚的钱不够买一桶饮用水,再这样下去,阿兰达族的桑蚕文化就没了。”
风澈接过那株桑苗,指尖触到粗糙的树皮,桑苗根部还沾着几粒红土:“这是……干旱加外来物种(兔子)啃食导致的?”
玛拉用力点头,眼眶泛红:“去年阿纳姆地的旱季长了三个月,墨累-达令河的支流全干了,桑苗的根吸不到水;后来又闹兔子灾,叶子全被啃光了。外婆说,以前阿兰达族的桑园围着水洞,每到采桑季,女人们都背着木篮去采桑,织出的沙画桑丝织能卖到墨尔本,现在……”她捏了捏包裹里的残破织物,“这是外婆去年织的,桑丝太脆,一折就断,沙画染料也掉了色,游客都嫌不吉利,没人愿意要。”
阿琳凑过来,轻轻展开那块织物:织物底色是温暖的红棕色,上面用白、黄、黑三色桑丝织出阿兰达的沙画图腾——蜥蜴、水洞、乌鲁鲁巨石,边缘的丝线已经起毛,白色的沙画染料在织物表面斑驳脱落,像被风沙打磨过的红岩石。“这就是阿兰达沙画桑丝织?”她指着图腾里的细小纹路,“资料里说,这种织法要把桑丝用桉树树脂浸泡,再用沙漠矿物磨粉做染料,现在能织出完整蜥蜴图腾的,恐怕只剩妮娜奶奶了。”
守苗爷爷蹲下身,把桑苗插进装着蚕沙水的陶盆,指尖捻了点红土:“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沙化严重,保水性差,加上干旱和兔子灾,桑苗很难活。不过阿纳姆地的金合欢是宝,根系能扎进地下十米吸地下水,要是和桑苗嫁接,肯定能抗旱;还有沙漠的橡果,磨成粉能做染料,还能当肥料,比化学肥好用。”
小石头已经在石板上画起了草图:“干旱加兔子灾,得做‘金合欢围栏+雨水收集’系统!用金合欢的枝条编围栏防兔子,再挖雨水窖收集雨水,比单纯浇水省水八成!”
正说着,博物馆的通讯器响了——是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原住民生态学家杰克,他的声音带着笑意:“风澈,我在阿纳姆地的爱丽丝泉,刚找到一本1940年的阿兰达沙画图谱,上面记着染料调配的秘诀,我跟你们一起去社区!”
三日后,支援队再次启程。除了风澈、阿琳、守苗爷爷、小石头,这次多了两位专攻澳大利亚干旱区生态与原住民技艺的专家:一位是杰克,带着便携式地下水检测仪和兔子防治工具,曾在墨累-达令盆地修复过干旱区植被;另一位是来自新西兰的毛利织匠塔玛拉,她的行李箱里装着数十种太平洋岛屿的纤维样本和天然固色剂,包括毛利传统的亚麻纤维、卡瓦树脂。众人乘坐“丝路号”越野车,经澳大利亚内陆,沿着斯图尔特公路向北,向着阿纳姆地的阿兰达人社区驶去。
越野车穿行在红土中心时,玛拉给大家翻看着外婆的老照片: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妮娜坐在水洞旁的桑园里,手里握着木质织机的梭子,身后的金合欢树开着黄花,女人们背着木篮采摘桑叶,孩子们在红沙地上画着沙画。“外婆说,三十年前,阿兰达族的桑园围着水洞,每到沙画季,女人们都去沙漠里采矿物,磨成粉做染料,染好的桑丝在阳光下像乌鲁鲁的晚霞一样亮。”玛拉指着一张褪色的订单,“这是我外公当年和英国商人的订单,要织八块两米长的蜥蜴图腾织锦,可惜外公去世后,这门手艺就快断了。”
杰克用地下水检测仪分析着玛拉带来的红土样,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土壤沙粒含量高达80%,有机质含量只有0.6%,远低于桑苗生长需要的3%。不过阿纳姆地的地下水丰富,只要挖井抽水,再做好保水,桑苗就能活。”
塔玛拉则拿出自己的纤维样本,摊在越野车的副驾上:“毛利的亚麻纤维韧性好,和桑丝混纺能让织锦更结实。我还带了卡瓦树脂,能让沙画染料牢牢粘在桑丝上,不会掉色。”
越野车抵达阿兰达人社区时,玛拉的哥哥本开着一辆旧皮卡车来接他们。皮卡车行驶在红土路上,车轮扬起的红沙像烟雾一样,路两旁的金合欢树稀稀拉拉,偶尔能看到几株枯萎的桑树立在红沙地里,树皮被兔子啃得坑坑洼洼,叶子掉得只剩光秃秃的枝桠。“去年旱季,水洞的水干了,我们每天都要开车去五十公里外拉水浇桑苗,可还是不够;后来兔子越来越多,桑苗的叶子全被啃光了。”本的语气里满是无奈,“外婆每天都去桑园看,说桑苗要是死了,阿兰达的根就断了。”
半个时辰后,众人终于见到了阿兰达人的社区——红沙地上的圆形木屋围着一个干涸的水洞,水洞旁的桑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坐在木凳上磨矿物粉,手指上缠着破旧的布条,露出的指关节满是干裂的口子,那就是妮娜奶奶。她的身旁放着一个未完成的沙画桑丝织,白色的矿物粉在织物上晕开,显然已经没力气勾勒图腾。
“你们终于来了。”妮娜放下磨粉的石头,握住风澈的手,她的掌心满是红土的痕迹,“我年轻的时候,这桑园能从水洞延伸到金合欢林,现在只剩这三十几株了。玛拉说你们能让桑苗复活,还能教年轻人织锦,是真的吗?”
风澈点头,跟着妮娜走进桑园。脚下的红土踩上去簌簌作响,用铲子挖下去半米就能看到干燥的沙层,几株桑苗的根部已经发黑,轻轻一拔就断,根须上还留着兔子啃咬的痕迹。守苗爷爷蹲下身,用小刀切开一株桑苗的茎秆,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变成浅黄,没有一点水分:“是典型的干旱胁迫加兔子啃食,得先防兔子,再改良桑苗品种,最后解决灌溉问题。”
杰克立刻打开地下水检测仪,在桑园周围选了三个检测点:“地下五米处有地下水,水质不错,我们可以挖简易水井,再建雨水收集系统,双管齐下解决灌溉问题。”
当晚,支援队在社区的圆形木屋旁召开会议,借着月光和煤油灯的光,制定了“澳大利亚红土桑蚕复兴计划”,分三步走:
1. 生态修复与桑苗改良:用金合欢枝条编织围栏防兔子,挖雨水窖收集雨水,打简易水井抽取地下水;守苗爷爷将本地桑与乌蒙山紫纹蜜桑、金合欢嫁接,培育“红土抗旱蜜桑”,兼具抗旱和抗啃食能力;
2. 沙画桑丝织复兴:塔玛拉协助妮娜恢复传统沙画染料技艺,用沙漠矿物粉混合卡瓦树脂固色,加入毛利亚麻纤维增强织锦韧性,改良出“红土沙纹蜜丝织”;
3. 桑蚕产业活化:杰克联系澳大利亚生态旅游组织与全球原住民手工品平台,将红土沙纹蜜丝织推向国际市场;在社区旁建“红土桑蚕技艺中心”,结合乌鲁鲁旅游线路,吸引年轻人回归。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本就带着阿兰达族的男人们扛来一捆捆金合欢枝条。杰克教大家编织防兔围栏:“每根枝条要交叉编织,高度控制在一米二,这样兔子跳不进来,金合欢的刺还能挡住其他食草动物。”男人们坐在红沙地上,手里的金合欢枝条在晨光里泛着浅褐的光泽,很快,桑园周围就织起了一片整齐的围栏,像给桑园围了一层防护墙。
守苗爷爷则带着玛拉挑选嫁接用的桑枝。他从带来的乌蒙山紫纹蜜桑枝条里,选出直径1.3厘米、带着两个饱满芽点的枝条:“本地桑耐贫瘠但丝质差,紫纹蜜桑丝质好但怕旱,金合欢根系能吸水,三者嫁接在一起,既能抗旱,又能产出高质量的桑丝,还能防兔子啃咬。”说着,他用嫁接刀在本地桑的树干上切出“三角口”,把紫纹蜜桑和金合欢的枝条削成对应的形状,像拼图一样嵌在一起,再用浸过桉树树脂的麻布缠绕固定:“树脂能防止红土进入接口,还能锁住水分,让接口更快愈合。”
塔玛拉则跟着妮娜去沙漠里采矿物。妮娜提着木篮,塔玛拉跟在身后,脚踩在红沙地上陷下去半寸:“要采乌鲁鲁附近的白色石膏矿、黄色赭石矿,还有黑色磁铁矿,这三种矿物磨成粉,就是沙画的颜色。”沙漠里的太阳格外刺眼,红沙反射着光,远处的乌鲁鲁巨石像一块红色的宝石立在天地间。妮娜弯腰,用手轻轻刨开红沙,捡起一块白色的石膏矿:“以前我妈妈教我,采矿物的时候要轻,不能破坏沙漠的地表,这是阿兰达的规矩。”
可没过几天,新的问题就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加剧,雨水窖里的水很快就用完了,刚嫁接好的桑苗叶片开始发黄,地下水井里的水位也降了半米。本急得直跺脚:“每年旱季都有这种时候,以前桑苗被旱过后就会枯死,根本没办法!”
风澈看着发黄的桑苗,突然想起杰克说过的“金合欢根瘤菌+桑苗”共生法:“金合欢的根瘤菌能固氮,还能帮助桑苗吸收地下水!我们可以在桑苗根部埋一些金合欢的根瘤,再用红土混合橡果粉做覆盖层,保水又施肥!”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男人们去金合欢林挖根瘤,杰克则指导大家把根瘤埋在桑苗根部,再铺一层混合了橡果粉的红土:“橡果粉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慢慢释放给桑苗,以后再旱,桑苗也能活。”
干旱还没缓解,又一场危机袭来——兔子冲破了围栏。几十只兔子钻进桑园,啃食刚长出的新叶,转眼间就把几株桑苗的叶子啃得只剩叶脉。妮娜看着被啃的桑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要是叶子被啃光,桑苗就活不成了,阿兰达的文化真的要断了……”
塔玛拉突然想起毛利的“苦楝叶驱虫法”:“澳大利亚的苦楝树,叶子熬出的汁能驱兔子!我们快去采苦楝叶,熬汁喷在围栏上!”众人立刻去附近的苦楝林采摘叶子,小石头用铁锅熬煮苦楝叶,熬出深褐色的汁液,再和水按1:5的比例混合,装在喷壶里喷在围栏上。奇迹般地,兔子闻到苦楝汁的味道,纷纷退到围栏外,再也不敢靠近。守苗爷爷看着保住的桑苗,松了口气:“这苦楝汁不仅能驱兔子,还能当叶面肥,桑苗吸收后,叶子会更绿。”
与此同时,阿琳和塔玛拉也跟着妮娜学起了阿兰达沙画桑丝织。每天上午,妮娜都会坐在水洞旁的木凳上,借着沙漠的天光,手把手地教阿琳“沙画染料调配法”:“石膏矿要磨成细粉,加一点桉树树脂,再用地下水调成糊状,这样涂在桑丝上才不会掉。”她指着木碗里的白色染料,“磨粉的时候要顺时针转,这是阿兰达的方向,能让染料更均匀。”
塔玛拉则试着改良传统织锦韧性。她把毛利亚麻纤维和桑丝按1:3的比例混纺:“亚麻纤维的韧性好,和桑丝混纺后,织锦不容易断,比单纯用桑丝织的耐用四倍。”她还教阿琳用卡瓦树脂固色:“把染好的桑丝放在卡瓦树脂里泡十分钟,染料就能牢牢粘在丝上,洗的时候也不会掉色。”
可第一次织出来的织锦,却出了问题——沙画染料在混纺丝上晕开,蜥蜴图腾的眼睛歪歪扭扭,织锦的边缘还出现了跳线。玛拉看着织坏的锦,眼圈红了:“这样的锦根本卖不出去,哥哥肯定还是要去悉尼……”
妮娜摸了摸织坏的锦,突然说:“我们可以在染料里加一点沙漠橡果粉,增加粘稠度,就不会晕开;织的时候,要把经线拉得更紧,用木梭慢慢推,才不会跳线。”
阿琳立刻按照妮娜的方法,在染料里加入橡果粉,调成粘稠的糊状;织锦时,塔玛拉帮着调整经线张力,阿琳用木梭小心地穿梭。这次织出来的织锦,沙画染料均匀附着在混纺丝上,蜥蜴图腾的眼睛明亮有神,织锦边缘整齐,再也没有跳线。当阿琳把织锦铺在红沙地上时,妮娜的眼睛亮了:“这就是我年轻时织的沙画桑丝织!颜色亮,又结实!”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琳和塔玛拉跟着妮娜改良织法:他们用橡果粉增加染料粘稠度,用亚麻纤维增强织锦韧性,还把阿兰达的新图腾——金合欢、地下水洞、乌鲁鲁巨石织进锦里,让织锦更有红土特色。当他们把第一块“红土沙纹蜜丝织”拿到爱丽丝泉的集市上时,立刻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织锦多少钱?我要给纽约的女儿当纪念!”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举着美元喊道,“我在澳大利亚旅行了半个月,从没见过这么有原住民特色的织锦!”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原住民手工品平台的代表更是当场定下了三百五十块的订单:“我们要把这种织锦放在平台的‘红土非遗’专区,还要推荐给乌鲁鲁的旅游商店,肯定能大卖!”
本看着被抢购的织锦,拉着妮娜的手说:“外婆,我不去悉尼的餐厅洗盘子了,我要跟着您学沙画和桑苗培育,以后把咱们的桑蚕产业做大,让阿兰达的文化传下去!”
产业活化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杰克联系了澳大利亚的五家生态旅游公司,开通了“红土桑蚕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来社区体验采桑、沙画、织锦,还能购买红土沙纹蜜丝织;他还在社区旁建了“红土桑蚕技艺中心”,中心里设置了桑苗培育区、沙画体验区、织锦销售区,每天都有很多阿兰达族的年轻人来学习。
塔玛拉则联合新西兰、斐济的原住民织匠,成立了“南太平洋纤维技艺联盟”,定期在技艺中心举办织锦培训班,教大家用本地材料制作不同的织锦。“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买外来的纤维材料了,用澳大利亚的桑丝、金合欢纤维,就能织出漂亮的锦。”塔玛拉拿着一块刚织好的沙画织锦,笑着说。
一个月后,阿纳姆地的桑园迎来了丰收。守苗爷爷培育的“红土抗旱蜜桑”长得郁郁葱葱,桑叶肥厚,带着淡淡的蜜香,根系深深扎进红土,和金合欢的根缠绕在一起,再也不怕干旱;蚕宝宝吃了桑叶,吐出的蚕丝既有本地桑丝的韧性,又有紫纹蜜桑的光泽,被称为“红土蜜丝”。用这种蚕丝和亚麻纤维混纺织成的红土沙纹蜜丝织,沙画染料持久,手感柔软,上面的蜥蜴、乌鲁鲁图腾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红棕色,很快就成了国际原住民手工品市场的抢手货。
妮娜的手经过精心护理,干裂的口子渐渐愈合,她决定举办一场“阿兰达桑蚕文化节”,邀请澳大利亚原住民部落代表和全球丝路桑蚕联盟的成员参加。节日当天,社区的红沙地上张灯结彩,到处挂满了红土沙纹蜜丝织和桑蚕灯笼,织锦的红棕色与金合欢的黄花、乌鲁鲁的红岩相映成趣,像一幅红土风情画。
妮娜带着玛拉、本和十几个年轻学徒,在桑园里演示沙画、染料调配和织锦技艺;守苗爷爷和杰克则展示“红土抗旱蜜桑”的培育技术和灌溉系统;阿琳和塔玛拉合作,用红土蜜丝和亚麻纤维,织出了一幅巨型挂毯,上面绣着阿纳姆地的红土、墨累-达令河支流、乌鲁鲁巨石、阿兰达沙画图腾,边缘还缀着沙漠橡果和金合欢花。
风澈站在挂毯前,对着众人说道:“阿纳姆地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在干旱的红土中心,传统桑蚕业也能绽放生机——只要我们尊重原住民的生态智慧,用本土资源结合创新技术,就能让桑香飘遍每一片红土地。接下来,联盟计划在爱丽丝泉建立‘大洋洲红土桑蚕研发中心’,让红土抗旱蜜桑和红土沙纹蜜丝织走向更多大洋洲国家。”
澳大利亚原住民事务部长走上前,递给风澈一枚用红土烧制的桑蚕徽章,上面刻着阿兰达蜥蜴图腾和乌鲁鲁巨石图案:“风澈先生,澳大利亚愿意代表大洋洲原住民部落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成为大洋洲地区的分会,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让大洋洲的桑香永不消散。”
庆典的最后,所有人都来到桑园里,种下了新的红土抗旱蜜桑苗。玛拉和年轻学徒们小心翼翼地扶着桑苗,阿琳和塔玛拉在桑苗旁系上了红土沙纹蜜丝织的丝带,小石头则在每棵桑苗旁装了个迷你土壤湿度传感器:“以后不管在哪里,都能通过联盟的数据库看到这些桑苗的土壤湿度和生长情况,再也不怕干旱、兔子灾和染料问题了。”
夕阳西下时,乌鲁鲁巨石泛着金红色的光,洒在桑园里的新苗上,也洒在社区的圆形木屋前。风澈望着远处驶来的澳大利亚原住民手工品平台的货车,心里清楚,全球桑蚕的故事又多了一段新的篇章——从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到亚马逊的莓蓝羽丝织,从多瑙河畔的蓝纹彩织,到萨赫勒草原的红土蜜丝织,从加里曼丹的藤丝雨林织,再到澳大利亚红土中心的红土沙纹蜜丝织,每一缕丝线都连接着不同的文明,每一棵桑苗都扎根在不同的土地,而这些丝线和桑苗,终将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桑蚕网络,让天下桑香,永远流传。
一个月后,支援队返回乌蒙山。阿琳把红土沙纹蜜丝织的配方和织法存入了全球桑蚕技术数据库,守苗爷爷则在“全球桑林”里种下了第一株红土抗旱蜜桑苗。博物馆里,新的展柜已经备好,里面陈列着澳大利亚的红土沙纹蜜丝织、抗旱蜜桑苗标本,还有妮娜送给联盟的那套传了五代的矿物磨盘和木质织机。
风澈站在博物馆的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桑林,想起了澳大利亚红土中心飘扬的联盟旗帜。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联盟还要去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挖掘美洲原住民的桑蚕文化;还要去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完善那里的传统染织技艺;还要去非洲的东非大裂谷,研究高原地区的桑蚕种植……只要还有一片土地渴望桑香,联盟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夜色渐深,博物馆里的展品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那幅“丝路同心锦”依旧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如今,上面又多了几处新的图案——澳大利亚的乌鲁鲁巨石、阿兰达蜥蜴图腾、墨累-达令河支流、红土沙纹蜜丝织上的金合欢,它们与长城、亚马逊的橡胶树、多瑙河的向日葵、萨赫勒的羚羊、加里曼丹的犀鸟、冰岛的极光、湄公河的渔船一起,构成了一幅愈发完整的全球桑蚕图景。而在这幅图景的边缘,那片留给北美洲密西西比平原的空白,正等待着新的丝线去填满。
天下桑香,未完待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最新章节,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