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门口还没散去的村民们听到这话,纷纷点头附和。

  “就是,他大伯说得对,那孩子才多大,去长长见识就不错了。”

  “可不是嘛,读书科举是大事,哪能一蹴而就。”

  三婶听着这些话,撇了撇嘴,拉着刚从屋里出来的婆婆,快步走进了偏房。

  她从怀里掏出那两块碎银子,小心翼翼地塞到婆婆手里。

  “娘,这是二嫂给您二老的。”

  祖母瞅了眼外面,见没人看到,这才仔细把银子藏了起来。

  可门外,眼尖的大伯恰好瞥见了这一幕。

  一边应付着卢老爷,一边琢磨着怎么问家里再拿点钱。

  大伯眼珠子滴溜一转,脑袋里立马有了主意。

  等到三婶和婆婆出来,装作不经意地凑到祖母身边。

  “娘,有件事,我想跟您商量一下。”

  “您也知道,科举这事,光靠死读书是不行的。”

  “人情往来,打点关系,那都是学问。”

  祖母警惕地看了他一眼。

  “你又想做什么?”

  大伯露出一副全是为了侄子的表情,痛心疾首道:“娘,您想到哪去了!”

  “我是想着,我认识几位在县里极有声望的同窗,这次县试,他们也都下场。”

  “我想着介绍给璘哥儿认识认识,多条朋友多条路嘛。”

  “只是……这人情往来,总不能空着手去,我最近手头实在是……”

  还没等祖母开口,一旁的卢老爷咳嗽了几声,斜眼看了大伯一眼。

  这些年,老二家日子好起来了,也没忘了他们二老,时不时就托人捎钱捎东西回来。

  家里确实攒下了一点积蓄。

  为了孙子的前程,花点钱打点关系,似乎也是应该的。

  可一想到大儿子之前的那些混账事,卢老爷心里又有些打鼓。

  大伯见有戏,赶紧又添了一把火,凑到卢老爷身边。

  “爹,这钱是为了璘哥儿花的,也是为了咱们卢家的脸面啊!”

  “等我这次考中了秀才,璘哥儿再有贵人提携,咱们卢家,可就真的要起来了!”

  卢老爷长长地叹了口气,终究还是被说动了。

  冲祖母点了点头,祖母这才不情不愿地解下腰间的钱袋,从里面数出三两银子,递了过去。

  “这钱,是给璘哥儿铺路用的。”

  “你给我用在正道上,要是让我知道你又拿去胡混……”

  “爹您放心!”

  大伯一把抢过银子,拍着胸脯保证。

  “我保证,一文钱都不会乱花!”

  ..........

  与此同时

  柳府,清心园。

  暖阁内,上好的银霜炭在兽首铜炉里烧得通红,没有半分烟火气。

  阁外,却是另一番天地,风雪依旧肆虐。

  王管事踩着湿漉漉青石板,快步走入暖阁。

  他躬着身,手里捧着一叠整理得整整齐齐的文书。

  “老爷,您要的东西,都整理好了。”

  老爷正与夫人林氏对弈,闻言,他捻着一枚黑子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目光从棋盘上移开。

  王管事将文书恭敬地呈上。

  上面详细记录了此次清河县参加童生试的,所有薄有声名的学子。

  家世背景,师从何人,过往文章,一应俱全。

  老爷接过文书,一页页翻看着,脸上的神情却愈发凝重。

  原本舒展的眉头,不知不觉间拧成了一个川字。

  良久,他放下文书,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次让璘哥儿下场,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旁正烹茶的林氏闻言,手上动作一滞,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

  “老爷这是何意?”

  “璘哥儿的学问,您又不是不知道,连沈夫子都说教无可教,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柳老爷摇了摇头,指了指桌上那叠文书。

  “他的学问,我自然信得过。”

  “可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大夏朝统御千万里疆土,什么天才都有可能。”

  “就看这次,光是清河县下场的学子中,有几个声名在外的,都不是易于之辈。”

  柳老爷抽出其中一张纸,单独放在桌上。

  “尤其是这个,崔皓。”

  林氏的目光落在那个名字上,起初并未在意。

  可当她看到老爷紧皱的眉头时,才反应过来,试探性的开口:

  “是那个崔家?”

  老爷的点了点头:“没错,博陵崔氏。”

  此言一出,夫人愣在了原地。

  博陵崔家。

  五姓七望之一,这是真正的千年世家。

  大夏王朝真正的庞然大物,其底蕴之深厚,远非柳家这种靠着两代人起来的门户可比。

  旁人读书,是寒窗苦读,求一本经义而不可得。

  崔家子弟读书,却是坐拥万卷藏书,其中不乏连圣院都寻不到的孤本善本。

  旁人求学,是寻访名师,三跪九叩,只为得几句指点。

  崔家子弟求学,却是自有当世大儒坐镇族中,自蒙学起,便亲自教导。

  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如云泥。

  林氏好半天才回神,满是疑惑:

  “崔家子弟,为何会来我们这小小的清河县参加县试?”

  这种真正的天之骄子,不是应该在京城,或是在那些文风最盛的州府,一鸣惊人吗?

  柳老爷摇了摇头,眼中带着几分凝重。

  “崔家这种门楣,其门生故吏,早已遍布天下。”

  “他们的触角,早已伸到了读书人的每一个阶层,在临安府这等文脉昌盛之地,有所布局,再正常不过。”

  林氏沉默了。

  心里对卢璘信心,第一次出现了动摇。

  而且最担心的不是卢璘会考不过。

  而是另一件事。

  “夫君,你说……璘哥儿这一路走来,是不是太顺了些?”

  林氏的脸上,浮现出浓浓的忧色。

  “沈夫子将他护得太好,我们也将他捧得太高。”

  “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挫折,若是这次……让他亲眼见识到和那种真正的天才之间的差距,……会不会失了心气,从此一蹶不振?”

  这才是最可怕的。

  心气一失,文胆蒙尘,日后想要再进一步,难如登天。

  老爷看着妻子担忧的模样,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

  “他想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迟早会遇到这些人,躲是躲不掉的。”

  “早些遇到,未必是坏事。”

  “而且我们要对璘哥儿有信心才是。”

  老爷的目光望向窗外,一个月前,璘哥儿正是在清心园内创作出了一首达府之作。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老爷不相信,能咏出这种作品的璘哥儿,会因为科举路上的第一关,就失了心志。

  “知耻而后勇,也是一种磨砺。”

  老爷顿了顿,既是安慰妻子,也是在安慰自己。

  “好在咱们对璘哥儿要求也不高。”

  “对手太强了,能顺利地通过院试,考中秀才足矣。”

  话虽如此,林氏眼中的担忧,却未曾消散。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最新章节,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