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水生美滋滋的在空间里巡视了一番,对这次的收获非常满意。

  从空间出来,今天又能美美的睡一个好觉。

  之后的几天没什么事情,即将入冬的季节,是村里人难得的闲暇。

  赵水生在大队里喝了杯茶,悠闲的看起了报纸。

  这报纸是一周之前的,上面的新闻都变成了旧闻。

  但对于消息没那么畅通的村里来说,这已经算是日期比较新鲜的报纸了。

  连城里人都不一定能看到当天日期的报纸,何况他们了!

  眼瞅着太阳逐渐升高,很快就要到正午,赵水生也收拾收拾,准备回家吃午饭了。

  “今天媳妇做的啥好吃的呢?”

  赵水生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心里畅想着。

  就在此时,大门被人一把推开,杨书记气喘吁吁的走了进来。

  “水生!正好你在,跟我走一趟。”

  杨书记拉着水生,就向外走去。

  “别啊!杨书记,大中午的正好是吃饭的点,你让我干啥去啊?”

  赵水生连忙拦住杨书记,杨书记说不出个正经理由来,谁也拦不住自己回家吃饭。

  杨书记一瞪眼睛:“你还没听说消息啊?”

  “新的知青来了,赶快跟我一起过去吧,晚了就来不及了!”

  新的知青?又来了?

  赵水生一听,顿时感觉有些不靠谱,之前的一批知青才来多长时间啊,现在又有人来了。

  而且,这和自己记忆中的频率也对不上啊。

  按理说,接下来的几年才是知青下乡的高峰期,现在还没到时间呢。

  就算有,也是稀稀拉拉,一年也就来一两个。

  杨书记看到他纳闷的样子,误以为是之前赵大勇的事情让赵水生不爽,于是解释说:“放心吧,这次比较特殊,只来了一个人而已。”

  “这一批好像一共只有五六个人,公社安排一个进咱们大队,这还不满意啊?”

  赵水生闻言,也没有多说什么。

  既然人不多,那就好办了。

  他和杨书记一起,骑着自行车就前往公社。

  如果人多的话,他们就赶辆牛车,既然人不多,那直接让对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就行。

  到了地方,发现人正在公社办公室里等着呢,是一个个子不高的男青年,其他的知青已经被接走了。

  “赵队长,杨书记,你们来了。”

  刘建军见到他俩,顿时把人交出去:“这就是新来的知青,把人带回去吧。”

  他也没多说什么,这是一个人而已,用不着劳师动众的。

  “坐我后座吧,我体力好点。”

  赵水生主动对那青年说。

  他打量了对方一下,这人看起来挺老实的,话也不算多,估计不会惹什么麻烦。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对方有些眼熟的样子,但记不起来是从哪里见过了。

  “多谢你了,同志。”

  男青年很客气的说,主动伸手:“我叫程志诚,你呢?”

  “我是咱们大队的副队长,叫赵水生。”

  几个人互相认识了一下,随后一起回到村里。

  路上,杨书记很热心的介绍了一下村里的情况,以及周边的一些情况。

  “对了程志诚,你家里是哪的啊?”

  杨书记顺口问了一句。

  “哦,我家离这里不远,是附近白城的。”

  “白城我知道啊,好地方,风景很美,发展的也好!”

  杨书记笑呵呵的说,赵水生却微微皱起了眉头。

  又是一个很很近的出身!

  这事情很不寻常,和赵大勇一样,很可能是关系户来的。

  知青下乡的事情,在这个年代主要分为两大模式,第一个是农场模式,另外一个就是插队了。

  所谓的农场模式,也包括了兵团和干校,都是让知青们集体进入到农场、林场、兵团等地方支援工作。

  而赵水生他们这种,属于是插队,也就是让知青直接下乡,来到农村生产队,和那些普通的社员一样挣工分,到了年底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分红分口粮。

  在六十年代末,才有大量的插队形式。

  而这之前,基本上都以农场为主。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年轻人基本上都来自于遥远的地方,很少是附近城市来的!

  比如一个出名的例子,温城的知青来到黑省农场支援,两者之间足足隔了接近两千公里。

  而白城附近的农村,则是四九城的知青会去插队落户。

  这已经算是比较近的距离了,但是依然相隔几百公里。

  而且这都是大规模的动员类型,通常都有好几千人。

  像程志诚这种情况,很少见,可能是有人特意安排的!

  赵水生虽然心中疑惑,却并没有直接发问,只是暗自将疑问放在心中。

  程志诚要是老老实实的,不给生产队添麻烦,他也就当没这回事。

  如果对方不老实,甚至想像赵大勇那样做些坏事,赵水生是绝对不会饶过他的。

  很快,几人就来到了村里,杨书记安排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让大家认识一下新来的知青。

  接着,让程志诚住在知青点,也就是之前赵大勇的那个屋子里。

  其实,这个年代的知青下乡条件是很苦的,十来个人挤一个大通铺,也是常有的事情。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村子这么大,难道连新盖几间房子都做不到吗?

  其实,这就涉及到了冬天取暖的问题。

  北方的冬季非常寒冷,他们这零下二十几度都是常见,有时候甚至会到零下三四十度。

  如今还没有集中采暖,农村想保温,只能自己烧柴火,烧炕取暖,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保护山林,除了林场之外,他们是不允许随意采伐树木的,一旦被发现,那会受到非常严格的处罚。

  因此,大家只能去山里捡一些枯枝败叶,稍微奢侈一点,就是采购一些专用的取暖木柴和煤炭。

  本来村里条件就够艰苦的了,还要额外出一份钱,用集体的财产给知青们取暖,这样让很多人都颇有微词。

  所以在妥协之下,只能让知青们委屈一下了,大家住在一个房间里,寒冬腊月的季节也能更温暖一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60替嫁:娇妻莫慌,我有空间吃穿不愁,60替嫁:娇妻莫慌,我有空间吃穿不愁最新章节,60替嫁:娇妻莫慌,我有空间吃穿不愁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