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雨夜之后勉强搭建起来的脆弱桥梁,并未能引渡苏予锦回到曾经的彼岸。南乔的努力是真实的,日间托老所的安排也的确让家里白天的空气得以流通,但有些东西,碎裂了就是碎裂了。苏予锦心中的火,在那场争吵和那一巴掌之后,似乎彻底熄灭了,只余下冰冷的灰烬。
她不再试图去修复与南乔的关系,也不再对婆婆抱有任何期待。她接受了一个残酷而清醒的现实,这段婚姻,为了米豆,她离不了;但为了自己,她也过不好了。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婚姻的躯壳里,为自己划出一块尽可能不受侵扰的领地。
她开始了一种“精准隔离”的生活。
对婆婆,她彻底放下了儿媳的责任和情感投入。婆婆明天在家,是安好还是情绪低落,她不再过问;婆婆絮絮叨叨的抱怨或偶尔试探的呼唤,她充耳不闻,仿佛那是一段与己无关的背景噪音。餐桌上,她只准备自己和米豆的饭菜,南乔和婆婆的,由南乔自己解决。起初,婆婆还会因她的冷漠而哭闹,但苏予锦就像一堵没有回声的墙,无论对面如何风雨,她都岿然不动。久而久之,婆婆似乎也明白,这个儿媳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投射情绪和依赖的对象,转而更加紧紧地抓住儿子南乔。
南乔夹在中间,更加疲惫。他试图跟苏予锦沟通,想打破这种冰冷的僵局。“予锦,妈她今天……”他刚开口,苏予锦就会抬起眼,那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疏离:“南乔,那是你母亲,你自己处理就好。我不想知道,也不想参与。”
她的语气没有怨恨,没有嘲讽,只有一种陈述事实的淡然。这种淡然,比任何激烈的指责都让南乔感到无力。他意识到,苏予锦并非在赌气,她是真的,从情感上,将他和他的母亲,从她的世界里剥离了出去。
苏予锦的生活重心,清晰地划分为两部分:工作和米豆。
在“童心港湾”,她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她主持的家庭情绪支持小组越来越有名气,许多迷茫的父母在这里找到了理解和方向。她将从自己破碎婚姻中汲取的痛楚与思考,转化成共情与智慧,去滋养那些同样在困境中挣扎的家庭。工作成了她价值的证明,是她逃离家庭压抑的避难所,也是她维持精神不垮塌的支柱。
回到家,她的全部柔情都给了米豆。她耐心辅导他功课,陪他阅读,听他讲述学校的趣事,周末带他去公园、博物馆,尽力为他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关注的小环境。她敏锐地察觉到米豆的沉默和不安,于是更加注意自己的情绪,从不将夫妻间的冰冷暴露在孩子面前。她在米豆面前,会和南乔进行必要的、关于孩子的交流,语气平和,像一对只是为了共同育儿目标而合作的伙伴。
这种“合作”,是他们婚姻仅存的实质。
夜晚,他们依旧同床,但中间仿佛隔着无形的楚河汉界。没有触碰,没有交流,连呼吸都显得克制。这个家,成了一个功能性的场所:吃饭,睡觉,照顾孩子。情感交流的渠道被彻底关闭。
苏予锦的身体不再继续消瘦,但也没有恢复往日的丰润,维持着一种清减的、带着韧劲的状态。她开始给自己买新衣服,不再是以前为了方便照顾家庭的宽松款式,而是剪裁利落、能衬托出她专业气质的着装。她甚至报了一个瑜伽班,每周固定时间去流汗、放空。她像是在精心打理一座花园,而这座花园里,只种植她自己和她的孩子。
外人看来,或许觉得这个家终于“稳定”了下来。南乔工作稳定,婆婆得到了安置,苏予锦事业有成,孩子健康成长。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无孔不入的、精致的冷漠。
有一天,南乔看着苏予锦在阳台给几盆新买的绿植浇水,夕阳给她清瘦的侧影镀上一层柔光,她神情专注,甚至带着一丝难得的平和。那一刻,南乔心里涌起巨大的悲哀。他宁愿她哭,她闹,她指责,至少那证明她还在意。而现在这种彻底的、事不关己的平静,仿佛在告诉他,他以及他们这段婚姻,在她心里,已经死了。
可他连质问的资格都没有。他知道,是自己和那个无法摆脱的原生家庭泥沼,亲手将她推到了这一步。
苏予锦偶尔也会在深夜里,听着身旁均匀的呼吸声,感到一阵刻骨的孤独。但这种孤独,远比之前那种被索取、被消耗、被忽视的窒息感要好。至少,在这孤独里,她是属于自己的。
她守护着米豆,也守护着内心那片历经劫波、终于学会寸土必争的荒芜之地。婚姻的面目已然全非,但在这废墟之上,她以孩子为名,以自我为界,构建了一种带着悲凉底色的、新的秩序。路还很长,但她知道,她不会再让自己湮灭其中了。她像一株在断壁残垣中重新找到生长方向的植物,或许不再繁花似锦,但根系,却扎向了更深处,只为支撑自己,和需要她庇护的幼苗。
时间像一条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汹涌的河,载着这个功能健全却情感冻结的家,不紧不慢地向前流淌。米豆上了小学,那个曾经在父母争吵中惊恐万状的小男孩,渐渐长成了一个有些过于安静和观察入微的孩子。他习惯了妈妈的温柔坚定和爸爸的小心翼翼,也习惯了奶奶时而清晰时而糊涂的依赖,以及弥漫在家中的、那种无需言明的距离感。
苏予锦的“童心港湾”项目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她撰写的关于家庭情绪管理的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甚至开始接到一些小型的讲座邀请。她不再是那个困在灶台与婆婆情绪之间的女人,她在专业的领域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和声音。这份成就感,像坚硬的铠甲,保护着她内里不曾真正愈合的伤口。
南乔的事业也稳定上升,他努力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孩子的教育,试图用行动填补情感的鸿沟。他学会了熟练地准备早餐,处理米豆学校的大小事务,独自带母亲去医院复查。他不再试图用言语去融化苏予锦的坚冰,而是沉默地、近乎笨拙地,在她划定的界限外,做着一切他所能做的事。他给她买书,是她感兴趣的心理学领域的新著,她收了,道谢,然后放在书架上,看不出是否翻阅。他记得每一个与她、与米豆相关的纪念日,准备礼物,苏予锦的反应永远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疏离的礼貌。
他们像两颗沿着固定轨道运行的行星,围绕着米豆这个太阳,维持着一种精确而冰冷的平衡。
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婆婆的间歇精神病复发。
一个冬天的深夜,婆婆半夜里。拿着刀郎去去敲邻居家的门。巨大的撞击声惊醒了南乔和苏予锦。那一刻,所有的隔离和冷漠在突发状况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南乔惊慌失措的追过去,看几母亲拿着菜刀,正敲邻居家的门。
那个冬夜,尖锐的敲门声和婆婆含混不清的叫嚷,像一把利刃,猝不及防地劈开了这个家庭勉强维持的平静外壳。南乔几乎是弹跳下床,心脏狂跳着冲了出去。当他看到母亲只穿着单薄的睡衣,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正用力敲打着邻居家的门,口中念念有词说着“有坏人、要抓她”的胡话时,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冷汗浸湿了睡衣。
“妈!!”南乔的声音因恐惧而变调,他不敢贸然上前,生怕刺激到母亲,“妈!你干什么!把刀放下!是我,南乔!”
婆婆回过头,眼神涣散而狂乱,看到南乔,非但没有平静,反而更加激动:“你不是我儿子!你们都是来害我的!走开!”她挥舞着菜刀,南乔吓得连连后退,邻居家的门内传来孩子被吓哭的声音和大人紧张的质问,场面一片混乱。
就在南乔手足无措、几乎要被这巨大的羞耻和恐惧淹没时,一个身影比他更冷静地靠近了。
是苏予锦。
她没有像南乔那样试图用情感呼唤,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慌。她甚至没有看婆婆手中的刀,只是用一种平稳、清晰,不带任何情绪起伏的语调开口,声音不大,却奇异地穿透了婆婆的狂躁:
“妈,外面冷,我们回家。”
婆婆挥舞的动作顿了一下,浑浊的眼睛转向苏予锦。
苏予锦继续平静地说,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我是予锦。这里没有坏人,你安全了。把刀给我,我们回去睡觉。”
她一步步缓慢地、坚定地靠近,目光始终稳定地落在婆婆脸上,没有一丝闪躲或恐惧。那种绝对的冷静,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暂时压制住了现场的混乱和疯狂。南乔屏住呼吸,看着苏予锦伸出手,不是去夺,而是摊开手掌,等待着。
婆婆看着苏予锦,眼神里的狂乱似乎在某种熟悉的、日复一日的“冷漠”中找到了一丝奇怪的锚点。她迟疑着,嘴里嘟囔着含糊的词语,握着刀的手微微松动。
就在刀尖即将脱离掌控的瞬间,邻居家的门“哐当”一声被猛地拉开,男主人拿着手机,紧张又愤怒地吼道:“怎么回事?!大半夜的拿刀吓唬人!我报警了!”
这一声如同惊雷,婆婆刚有平复迹象的情绪瞬间被再次点燃,她“啊”地一声尖叫,菜刀脱手落下,幸而被苏予锦迅速用脚尖踢开一段距离,但她本人却像受惊的野兽般猛地推开苏予锦,向楼梯口冲去!
“妈!”南乔魂飞魄散,急忙追上去。
苏予锦被推得一个趔趄,后背撞在冰冷的墙壁上,生疼。她看着南乔追着失控母亲消失在楼梯间的背影,听着邻居不满的抱怨和隐约传来的警笛声,脸上最后一点血色也褪尽了。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深沉的、冰冷的无力感。
精心构筑的界限,在真正的、不受控的疾病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她可以隔离情感,却无法隔离现实带来的冲击和……耻辱。
警察很快赶到,了解了情况(南乔艰难地解释母亲有精神病史),协助他们将情绪稍稍平复但依旧神情恍惚的婆婆送回了家。邻居虽然理解,但眼神中的后怕和疏离显而易见。关上门,隔绝了外界的目光,屋内的空气却比冬夜更寒冷。
婆婆被南乔扶着坐在沙发上,眼神空洞,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与她无关。南乔瘫坐在另一边,双手捂着脸,肩膀剧烈地颤抖,不是哭,是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无声的崩溃。
苏予锦默默地捡起被踢到角落的菜刀,走进厨房,将它锁进最深的橱柜。她倒了杯温水,走过去,不是递给婆婆,而是放在了南乔面前的茶几上。
“喝点水。”她的声音依旧平静,但仔细听,能察觉到一丝极细微的疲惫。
南乔没有动。
苏予锦看着这个曾经是她丈夫的男人,此刻被原生家庭的痼疾彻底击垮,像一头困兽。她心中没有胜利的快意,也没有柔软的同情,只有一种物伤其类的悲凉。他们都被困住了,在不同的牢笼里。
“这样不行,南乔。”她陈述着,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次是邻居,下次呢?米豆还在睡觉,你想过如果他看到刚才那一幕……”
她的话没有说完,但南乔的身体剧烈地一震。他抬起头,眼睛通红,里面布满了血丝和绝望:“那我能怎么办?!把她绑起来吗?!送她去精神病院关起来吗?!那是我妈!!”他的声音嘶哑,充满了走投无路的痛苦。
苏予锦沉默了片刻。窗外的警车灯早已远去,只剩下小区路灯昏黄的光晕。
“我联系的那几家治疗精神病的医院,”她再次开口,语气没有任何逼迫,只是提供选项,“有专门的认知障碍和情绪病区,有24小时的专业看护和医生。不是关起来,是让她得到更合适的照顾,也让你……让我们,能活下去。”
她第一次,用了“我们”这个词。不是在情感上和解,而是在这无法摆脱的困境面前,承认了他们依旧是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
南乔怔怔地看着她,看着她冷静到近乎残酷的侧脸。他知道她是对的。母亲的病是一个无底洞,正在吞噬掉他,吞噬掉这个家,甚至可能危及到无辜的邻居和幼小的米豆。他个人的孝道和情感,在现实和安全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自私。
他低下头,看着自己颤抖的双手,良久,从喉咙深处挤出一个破碎的音节:“……好。”
这一个“好”字,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苏予锦没有再说话。她转身,走向米豆的房间,轻轻推开一条门缝。孩子还在熟睡,对门外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她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然后轻轻关上门。
危机暂时过去,但留下的创伤和警示却深可见骨。苏予锦知道,即使婆婆被送走,这道留在心里、留在邻里关系上的裂痕,以及南乔身上那无法摆脱的沉重枷锁,都将持续影响着这个家未来的轨迹。
她走回客厅,没有看沙发上的南乔和婆婆,只是拿起自己的水杯,走向书房。今夜,她注定无眠。但和以往不同,这次的清醒,不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孤岛,还多了一层对现实更清醒、也更无奈的认知——有些风暴,不是筑起高墙就能完全抵挡的。她需要更坚固的堡垒,或者,思考一条更彻底的……出路。
她不再试图去修复与南乔的关系,也不再对婆婆抱有任何期待。她接受了一个残酷而清醒的现实,这段婚姻,为了米豆,她离不了;但为了自己,她也过不好了。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婚姻的躯壳里,为自己划出一块尽可能不受侵扰的领地。
她开始了一种“精准隔离”的生活。
对婆婆,她彻底放下了儿媳的责任和情感投入。婆婆明天在家,是安好还是情绪低落,她不再过问;婆婆絮絮叨叨的抱怨或偶尔试探的呼唤,她充耳不闻,仿佛那是一段与己无关的背景噪音。餐桌上,她只准备自己和米豆的饭菜,南乔和婆婆的,由南乔自己解决。起初,婆婆还会因她的冷漠而哭闹,但苏予锦就像一堵没有回声的墙,无论对面如何风雨,她都岿然不动。久而久之,婆婆似乎也明白,这个儿媳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投射情绪和依赖的对象,转而更加紧紧地抓住儿子南乔。
南乔夹在中间,更加疲惫。他试图跟苏予锦沟通,想打破这种冰冷的僵局。“予锦,妈她今天……”他刚开口,苏予锦就会抬起眼,那眼神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喙的疏离:“南乔,那是你母亲,你自己处理就好。我不想知道,也不想参与。”
她的语气没有怨恨,没有嘲讽,只有一种陈述事实的淡然。这种淡然,比任何激烈的指责都让南乔感到无力。他意识到,苏予锦并非在赌气,她是真的,从情感上,将他和他的母亲,从她的世界里剥离了出去。
苏予锦的生活重心,清晰地划分为两部分:工作和米豆。
在“童心港湾”,她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她主持的家庭情绪支持小组越来越有名气,许多迷茫的父母在这里找到了理解和方向。她将从自己破碎婚姻中汲取的痛楚与思考,转化成共情与智慧,去滋养那些同样在困境中挣扎的家庭。工作成了她价值的证明,是她逃离家庭压抑的避难所,也是她维持精神不垮塌的支柱。
回到家,她的全部柔情都给了米豆。她耐心辅导他功课,陪他阅读,听他讲述学校的趣事,周末带他去公园、博物馆,尽力为他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关注的小环境。她敏锐地察觉到米豆的沉默和不安,于是更加注意自己的情绪,从不将夫妻间的冰冷暴露在孩子面前。她在米豆面前,会和南乔进行必要的、关于孩子的交流,语气平和,像一对只是为了共同育儿目标而合作的伙伴。
这种“合作”,是他们婚姻仅存的实质。
夜晚,他们依旧同床,但中间仿佛隔着无形的楚河汉界。没有触碰,没有交流,连呼吸都显得克制。这个家,成了一个功能性的场所:吃饭,睡觉,照顾孩子。情感交流的渠道被彻底关闭。
苏予锦的身体不再继续消瘦,但也没有恢复往日的丰润,维持着一种清减的、带着韧劲的状态。她开始给自己买新衣服,不再是以前为了方便照顾家庭的宽松款式,而是剪裁利落、能衬托出她专业气质的着装。她甚至报了一个瑜伽班,每周固定时间去流汗、放空。她像是在精心打理一座花园,而这座花园里,只种植她自己和她的孩子。
外人看来,或许觉得这个家终于“稳定”了下来。南乔工作稳定,婆婆得到了安置,苏予锦事业有成,孩子健康成长。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那种无孔不入的、精致的冷漠。
有一天,南乔看着苏予锦在阳台给几盆新买的绿植浇水,夕阳给她清瘦的侧影镀上一层柔光,她神情专注,甚至带着一丝难得的平和。那一刻,南乔心里涌起巨大的悲哀。他宁愿她哭,她闹,她指责,至少那证明她还在意。而现在这种彻底的、事不关己的平静,仿佛在告诉他,他以及他们这段婚姻,在她心里,已经死了。
可他连质问的资格都没有。他知道,是自己和那个无法摆脱的原生家庭泥沼,亲手将她推到了这一步。
苏予锦偶尔也会在深夜里,听着身旁均匀的呼吸声,感到一阵刻骨的孤独。但这种孤独,远比之前那种被索取、被消耗、被忽视的窒息感要好。至少,在这孤独里,她是属于自己的。
她守护着米豆,也守护着内心那片历经劫波、终于学会寸土必争的荒芜之地。婚姻的面目已然全非,但在这废墟之上,她以孩子为名,以自我为界,构建了一种带着悲凉底色的、新的秩序。路还很长,但她知道,她不会再让自己湮灭其中了。她像一株在断壁残垣中重新找到生长方向的植物,或许不再繁花似锦,但根系,却扎向了更深处,只为支撑自己,和需要她庇护的幼苗。
时间像一条表面平静、内里暗流汹涌的河,载着这个功能健全却情感冻结的家,不紧不慢地向前流淌。米豆上了小学,那个曾经在父母争吵中惊恐万状的小男孩,渐渐长成了一个有些过于安静和观察入微的孩子。他习惯了妈妈的温柔坚定和爸爸的小心翼翼,也习惯了奶奶时而清晰时而糊涂的依赖,以及弥漫在家中的、那种无需言明的距离感。
苏予锦的“童心港湾”项目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她撰写的关于家庭情绪管理的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甚至开始接到一些小型的讲座邀请。她不再是那个困在灶台与婆婆情绪之间的女人,她在专业的领域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和声音。这份成就感,像坚硬的铠甲,保护着她内里不曾真正愈合的伤口。
南乔的事业也稳定上升,他努力承担着更多的家务和孩子的教育,试图用行动填补情感的鸿沟。他学会了熟练地准备早餐,处理米豆学校的大小事务,独自带母亲去医院复查。他不再试图用言语去融化苏予锦的坚冰,而是沉默地、近乎笨拙地,在她划定的界限外,做着一切他所能做的事。他给她买书,是她感兴趣的心理学领域的新著,她收了,道谢,然后放在书架上,看不出是否翻阅。他记得每一个与她、与米豆相关的纪念日,准备礼物,苏予锦的反应永远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疏离的礼貌。
他们像两颗沿着固定轨道运行的行星,围绕着米豆这个太阳,维持着一种精确而冰冷的平衡。
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婆婆的间歇精神病复发。
一个冬天的深夜,婆婆半夜里。拿着刀郎去去敲邻居家的门。巨大的撞击声惊醒了南乔和苏予锦。那一刻,所有的隔离和冷漠在突发状况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南乔惊慌失措的追过去,看几母亲拿着菜刀,正敲邻居家的门。
那个冬夜,尖锐的敲门声和婆婆含混不清的叫嚷,像一把利刃,猝不及防地劈开了这个家庭勉强维持的平静外壳。南乔几乎是弹跳下床,心脏狂跳着冲了出去。当他看到母亲只穿着单薄的睡衣,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正用力敲打着邻居家的门,口中念念有词说着“有坏人、要抓她”的胡话时,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冷汗浸湿了睡衣。
“妈!!”南乔的声音因恐惧而变调,他不敢贸然上前,生怕刺激到母亲,“妈!你干什么!把刀放下!是我,南乔!”
婆婆回过头,眼神涣散而狂乱,看到南乔,非但没有平静,反而更加激动:“你不是我儿子!你们都是来害我的!走开!”她挥舞着菜刀,南乔吓得连连后退,邻居家的门内传来孩子被吓哭的声音和大人紧张的质问,场面一片混乱。
就在南乔手足无措、几乎要被这巨大的羞耻和恐惧淹没时,一个身影比他更冷静地靠近了。
是苏予锦。
她没有像南乔那样试图用情感呼唤,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慌。她甚至没有看婆婆手中的刀,只是用一种平稳、清晰,不带任何情绪起伏的语调开口,声音不大,却奇异地穿透了婆婆的狂躁:
“妈,外面冷,我们回家。”
婆婆挥舞的动作顿了一下,浑浊的眼睛转向苏予锦。
苏予锦继续平静地说,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我是予锦。这里没有坏人,你安全了。把刀给我,我们回去睡觉。”
她一步步缓慢地、坚定地靠近,目光始终稳定地落在婆婆脸上,没有一丝闪躲或恐惧。那种绝对的冷静,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暂时压制住了现场的混乱和疯狂。南乔屏住呼吸,看着苏予锦伸出手,不是去夺,而是摊开手掌,等待着。
婆婆看着苏予锦,眼神里的狂乱似乎在某种熟悉的、日复一日的“冷漠”中找到了一丝奇怪的锚点。她迟疑着,嘴里嘟囔着含糊的词语,握着刀的手微微松动。
就在刀尖即将脱离掌控的瞬间,邻居家的门“哐当”一声被猛地拉开,男主人拿着手机,紧张又愤怒地吼道:“怎么回事?!大半夜的拿刀吓唬人!我报警了!”
这一声如同惊雷,婆婆刚有平复迹象的情绪瞬间被再次点燃,她“啊”地一声尖叫,菜刀脱手落下,幸而被苏予锦迅速用脚尖踢开一段距离,但她本人却像受惊的野兽般猛地推开苏予锦,向楼梯口冲去!
“妈!”南乔魂飞魄散,急忙追上去。
苏予锦被推得一个趔趄,后背撞在冰冷的墙壁上,生疼。她看着南乔追着失控母亲消失在楼梯间的背影,听着邻居不满的抱怨和隐约传来的警笛声,脸上最后一点血色也褪尽了。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深沉的、冰冷的无力感。
精心构筑的界限,在真正的、不受控的疾病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她可以隔离情感,却无法隔离现实带来的冲击和……耻辱。
警察很快赶到,了解了情况(南乔艰难地解释母亲有精神病史),协助他们将情绪稍稍平复但依旧神情恍惚的婆婆送回了家。邻居虽然理解,但眼神中的后怕和疏离显而易见。关上门,隔绝了外界的目光,屋内的空气却比冬夜更寒冷。
婆婆被南乔扶着坐在沙发上,眼神空洞,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与她无关。南乔瘫坐在另一边,双手捂着脸,肩膀剧烈地颤抖,不是哭,是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无声的崩溃。
苏予锦默默地捡起被踢到角落的菜刀,走进厨房,将它锁进最深的橱柜。她倒了杯温水,走过去,不是递给婆婆,而是放在了南乔面前的茶几上。
“喝点水。”她的声音依旧平静,但仔细听,能察觉到一丝极细微的疲惫。
南乔没有动。
苏予锦看着这个曾经是她丈夫的男人,此刻被原生家庭的痼疾彻底击垮,像一头困兽。她心中没有胜利的快意,也没有柔软的同情,只有一种物伤其类的悲凉。他们都被困住了,在不同的牢笼里。
“这样不行,南乔。”她陈述着,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次是邻居,下次呢?米豆还在睡觉,你想过如果他看到刚才那一幕……”
她的话没有说完,但南乔的身体剧烈地一震。他抬起头,眼睛通红,里面布满了血丝和绝望:“那我能怎么办?!把她绑起来吗?!送她去精神病院关起来吗?!那是我妈!!”他的声音嘶哑,充满了走投无路的痛苦。
苏予锦沉默了片刻。窗外的警车灯早已远去,只剩下小区路灯昏黄的光晕。
“我联系的那几家治疗精神病的医院,”她再次开口,语气没有任何逼迫,只是提供选项,“有专门的认知障碍和情绪病区,有24小时的专业看护和医生。不是关起来,是让她得到更合适的照顾,也让你……让我们,能活下去。”
她第一次,用了“我们”这个词。不是在情感上和解,而是在这无法摆脱的困境面前,承认了他们依旧是拴在一条线上的蚂蚱。
南乔怔怔地看着她,看着她冷静到近乎残酷的侧脸。他知道她是对的。母亲的病是一个无底洞,正在吞噬掉他,吞噬掉这个家,甚至可能危及到无辜的邻居和幼小的米豆。他个人的孝道和情感,在现实和安全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自私。
他低下头,看着自己颤抖的双手,良久,从喉咙深处挤出一个破碎的音节:“……好。”
这一个“好”字,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苏予锦没有再说话。她转身,走向米豆的房间,轻轻推开一条门缝。孩子还在熟睡,对门外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她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然后轻轻关上门。
危机暂时过去,但留下的创伤和警示却深可见骨。苏予锦知道,即使婆婆被送走,这道留在心里、留在邻里关系上的裂痕,以及南乔身上那无法摆脱的沉重枷锁,都将持续影响着这个家未来的轨迹。
她走回客厅,没有看沙发上的南乔和婆婆,只是拿起自己的水杯,走向书房。今夜,她注定无眠。但和以往不同,这次的清醒,不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孤岛,还多了一层对现实更清醒、也更无奈的认知——有些风暴,不是筑起高墙就能完全抵挡的。她需要更坚固的堡垒,或者,思考一条更彻底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