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的天窗漏下第三缕晨雾时,周苓正用麂皮擦拭陈迹昨夜泼洒在画架上的残墨。松节油的气味混着窗外老槐树的清香,在潮湿的空气里凝成半透明的膜,裹着那些未完成的画布——画布上的墨色还在微微发潮,边缘晕开的水痕像极了陈迹醉酒后眼角的红。
陈迹蜷缩在行军床上,盖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呼吸均匀。月光在他颧骨上刻下的阴影,与画布上狂放的笔触形成奇妙的呼应。周苓轻手轻脚地将晾干的衬衫叠好,放在他枕边——那是她昨天偷偷拿去清洗的,领口还留着淡淡的颜料味,像他身上独有的印记。这样的清晨已经持续了三个月,自从陈迹拒绝了那个要求他复刻早年风格的画廊邀约后,仓库便成了他们与世隔绝的岛屿。
平静碎在午后三点十七分。
先是老黄的电话,这位经营了二十年画材店的老板声音发颤:“小陈,你看看艺术圈那个‘墨痕’论坛……”电话挂断时,周苓正端着泡好的菊花茶走进来,看见陈迹盯着手机屏幕的手指在发抖,瓷杯与桌面相撞,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堕落还是新生?昔日画坛天才陈迹的放纵与沉沦》——标题用刺眼的正红色,像一道血痕划开灰暗的页面。陈迹点开放大的瞬间,只觉得喉咙里涌上来铁锈味。那张所谓“状若疯癫”的泼墨图,是上个月周苓生日时拍的,他为了给她画一幅肖像,故意打翻颜料制造肌理,她当时还笑着说他“像个耍脾气的孩子”;而她穿着他衬衫整理画具的照片,明明是某个雨后的清晨,她怕弄湿自己的衣服才临时换上,眼神里的专注,是在替他捡拾掉落的狼毫笔;最让他心脏紧缩的是城墙下的拥吻——那是他终于卖掉一幅小画的夜晚,两人沿着护城河边走边聊,她突然踮起脚尖吻他,远处的路灯将影子拉得很长,是谁躲在树后按下了快门?
文章的文字像淬了毒的针,密密麻麻扎进眼里。“穷困潦倒”“依赖少女资助”“混乱关系”“毫无价值的涂鸦”,每一个词都精准地戳向艺术圈最忌讳的软肋。陈迹想起三天前还在和他谈合作的策展人,想起那些曾称赞他“笔触有灵魂”的藏家,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面的木纹,直到周苓抓住他的手,才发现指缝里渗了血。
消息扩散的速度比颜料在宣纸上晕染更快。
先是小范围的私语,在画廊老板的朋友圈、艺术家的微信群里悄然蔓延。某个曾收藏过陈迹早期作品的藏家,在朋友圈发了句“可惜了”,配图却是文章的截图;周苓常去的画材店,老板娘看她的眼神多了层探究,递颜料时的手指都刻意避开她;陈迹之前联系好的印刷工作室,发来短信说“设备故障,暂时无法开工”,点开对方朋友圈,却看见半小时前还在晒新订单。
艺术圈从来不是净土,只是被颜料和画布遮了层温情的面纱。当这层面纱被粗暴撕开,露出的是比市井更刻薄的功利。那些曾追捧陈迹“天才”名号的人,此刻最急于和他撇清关系。周苓在“墨痕”论坛上看到有人留言:“早看出他江郎才尽了,现在靠小姑娘蹭热度,真丢艺术家的脸。”下面跟着一串附和的回复,有人甚至翻出陈迹十年前的采访,断章取义地解读他“艺术需要自由”的言论,说成是“放纵的借口”。
第四天清晨,陈迹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个不停,接起来全是取消合作的通知。那个曾承诺给他人个展的画廊主,语气里带着刻意的疏离:“陈老师,现在舆论这样,我们也没办法,毕竟藏家那边压力太大。”电话挂断的瞬间,窗外下起了小雨,雨点敲打着天窗,像无数只手指在叩问。周苓默默收拾起散落的画纸,看见其中一张上,陈迹用铅笔勾勒了她的侧影,旁边写着“苓苓的晨光”,墨迹被雨水打湿,晕成一片模糊的灰。
最难堪的时刻在黄昏降临。
仓库的铁门被用力推开时,周苓正帮陈迹调颜料。看见父母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手里的调色刀“当啷”掉在地上。母亲的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颊上,眼神里的愤怒与失望像冰锥一样刺过来:“周苓!你跟我们说实话,这文章里写的是不是真的?”
父亲站在母亲身后,脸色铁青,手里攥着打印出来的文章,边角被捏得发皱。陈迹下意识地将周苓护在身后,刚要开口解释,就被周母打断:“你就是陈迹?我们把女儿养这么大,不是让她来养一个‘落魄天才’的!”她的声音尖利,刺破了仓库的寂静,“你看看你这里像什么样子?满屋子的颜料味,跟个废品站一样!你就是这么骗我们女儿的?”
周苓抓住母亲的胳膊,声音带着哭腔:“妈,不是这样的,陈迹他在创作,那些文章都是瞎写的……”
“创作?”周父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创作需要让你穿他的衣服?需要深夜在外面拥吻?需要靠你打工的钱过活?”他指着文章里的配图,手指因用力而发白,“我们托人打听了,他半年没卖出一幅画,全靠你辛辛苦苦赚的钱养活!这就是你说的‘有才华’?”
陈迹站在原地,像被钉住了一样。他看着周苓通红的眼睛,看着她父母失望的神情,突然觉得喉咙发紧,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想起那些靠周苓兼职赚来的画材钱,想起她为了给他买进口颜料,省吃俭用了一个月,想起每次她说“没关系,我相信你”时眼里的光——那些曾让他觉得温暖的瞬间,此刻都成了刺向她父母的利刃。
周母拉起周苓的手,就要往外走:“跟我回家!以后不许再来这种地方,不许再跟他来往!”
“我不!”周苓挣脱母亲的手,跑到陈迹身边,紧紧抓住他的胳膊,“爸,妈,陈迹他不是文章里写的那样,他只是在坚持自己的艺术,你们再给他一点时间……”
“时间?”周母冷笑一声,眼泪掉了下来,“我们给过你时间,你说他有才华,说他会成功,可现在呢?他让你被人戳脊梁骨!让我们周家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
仓库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雨点还在敲打着天窗,松节油的气味变得刺鼻。陈迹看着周苓父母决绝的眼神,看着周苓死死咬住嘴唇不让眼泪掉下来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罪人。他想说“我会证明给你们看”,想说“我能养活苓苓”,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无声的哽咽。他知道,在铺天盖地的舆论面前,在一无所有的现实面前,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周父叹了口气,走上前按住周母的肩膀,看向陈迹的眼神里多了些复杂的情绪:“陈迹,我知道你可能有自己的苦衷,但苓苓还小,她不能跟着你毁了一辈子。你要是真为她好,就别再联系她了。”
说完,他拉起还在挣扎的周苓,朝门口走去。周苓回头看着陈迹,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被母亲捂住了嘴。铁门“哐当”一声关上,将两个世界彻底隔开。
陈迹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仓库里只剩下他的呼吸声,和雨点敲打的声音。他看向那些未完成的画布,上面的墨色已经干涸,边缘的水痕像一道道泪痕。桌上的菊花茶早已凉透,瓷杯的碎片还散落在地上,折射着昏暗的光。
他缓缓蹲下身,捡起那把掉落的调色刀,刀刃上还沾着未干的颜料,是周苓最喜欢的石青色。窗外的雨越下越大,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淹没。他知道,平静彻底结束了,一场风暴,已经真正降临。
陈迹蜷缩在行军床上,盖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呼吸均匀。月光在他颧骨上刻下的阴影,与画布上狂放的笔触形成奇妙的呼应。周苓轻手轻脚地将晾干的衬衫叠好,放在他枕边——那是她昨天偷偷拿去清洗的,领口还留着淡淡的颜料味,像他身上独有的印记。这样的清晨已经持续了三个月,自从陈迹拒绝了那个要求他复刻早年风格的画廊邀约后,仓库便成了他们与世隔绝的岛屿。
平静碎在午后三点十七分。
先是老黄的电话,这位经营了二十年画材店的老板声音发颤:“小陈,你看看艺术圈那个‘墨痕’论坛……”电话挂断时,周苓正端着泡好的菊花茶走进来,看见陈迹盯着手机屏幕的手指在发抖,瓷杯与桌面相撞,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堕落还是新生?昔日画坛天才陈迹的放纵与沉沦》——标题用刺眼的正红色,像一道血痕划开灰暗的页面。陈迹点开放大的瞬间,只觉得喉咙里涌上来铁锈味。那张所谓“状若疯癫”的泼墨图,是上个月周苓生日时拍的,他为了给她画一幅肖像,故意打翻颜料制造肌理,她当时还笑着说他“像个耍脾气的孩子”;而她穿着他衬衫整理画具的照片,明明是某个雨后的清晨,她怕弄湿自己的衣服才临时换上,眼神里的专注,是在替他捡拾掉落的狼毫笔;最让他心脏紧缩的是城墙下的拥吻——那是他终于卖掉一幅小画的夜晚,两人沿着护城河边走边聊,她突然踮起脚尖吻他,远处的路灯将影子拉得很长,是谁躲在树后按下了快门?
文章的文字像淬了毒的针,密密麻麻扎进眼里。“穷困潦倒”“依赖少女资助”“混乱关系”“毫无价值的涂鸦”,每一个词都精准地戳向艺术圈最忌讳的软肋。陈迹想起三天前还在和他谈合作的策展人,想起那些曾称赞他“笔触有灵魂”的藏家,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面的木纹,直到周苓抓住他的手,才发现指缝里渗了血。
消息扩散的速度比颜料在宣纸上晕染更快。
先是小范围的私语,在画廊老板的朋友圈、艺术家的微信群里悄然蔓延。某个曾收藏过陈迹早期作品的藏家,在朋友圈发了句“可惜了”,配图却是文章的截图;周苓常去的画材店,老板娘看她的眼神多了层探究,递颜料时的手指都刻意避开她;陈迹之前联系好的印刷工作室,发来短信说“设备故障,暂时无法开工”,点开对方朋友圈,却看见半小时前还在晒新订单。
艺术圈从来不是净土,只是被颜料和画布遮了层温情的面纱。当这层面纱被粗暴撕开,露出的是比市井更刻薄的功利。那些曾追捧陈迹“天才”名号的人,此刻最急于和他撇清关系。周苓在“墨痕”论坛上看到有人留言:“早看出他江郎才尽了,现在靠小姑娘蹭热度,真丢艺术家的脸。”下面跟着一串附和的回复,有人甚至翻出陈迹十年前的采访,断章取义地解读他“艺术需要自由”的言论,说成是“放纵的借口”。
第四天清晨,陈迹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个不停,接起来全是取消合作的通知。那个曾承诺给他人个展的画廊主,语气里带着刻意的疏离:“陈老师,现在舆论这样,我们也没办法,毕竟藏家那边压力太大。”电话挂断的瞬间,窗外下起了小雨,雨点敲打着天窗,像无数只手指在叩问。周苓默默收拾起散落的画纸,看见其中一张上,陈迹用铅笔勾勒了她的侧影,旁边写着“苓苓的晨光”,墨迹被雨水打湿,晕成一片模糊的灰。
最难堪的时刻在黄昏降临。
仓库的铁门被用力推开时,周苓正帮陈迹调颜料。看见父母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手里的调色刀“当啷”掉在地上。母亲的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脸颊上,眼神里的愤怒与失望像冰锥一样刺过来:“周苓!你跟我们说实话,这文章里写的是不是真的?”
父亲站在母亲身后,脸色铁青,手里攥着打印出来的文章,边角被捏得发皱。陈迹下意识地将周苓护在身后,刚要开口解释,就被周母打断:“你就是陈迹?我们把女儿养这么大,不是让她来养一个‘落魄天才’的!”她的声音尖利,刺破了仓库的寂静,“你看看你这里像什么样子?满屋子的颜料味,跟个废品站一样!你就是这么骗我们女儿的?”
周苓抓住母亲的胳膊,声音带着哭腔:“妈,不是这样的,陈迹他在创作,那些文章都是瞎写的……”
“创作?”周父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创作需要让你穿他的衣服?需要深夜在外面拥吻?需要靠你打工的钱过活?”他指着文章里的配图,手指因用力而发白,“我们托人打听了,他半年没卖出一幅画,全靠你辛辛苦苦赚的钱养活!这就是你说的‘有才华’?”
陈迹站在原地,像被钉住了一样。他看着周苓通红的眼睛,看着她父母失望的神情,突然觉得喉咙发紧,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想起那些靠周苓兼职赚来的画材钱,想起她为了给他买进口颜料,省吃俭用了一个月,想起每次她说“没关系,我相信你”时眼里的光——那些曾让他觉得温暖的瞬间,此刻都成了刺向她父母的利刃。
周母拉起周苓的手,就要往外走:“跟我回家!以后不许再来这种地方,不许再跟他来往!”
“我不!”周苓挣脱母亲的手,跑到陈迹身边,紧紧抓住他的胳膊,“爸,妈,陈迹他不是文章里写的那样,他只是在坚持自己的艺术,你们再给他一点时间……”
“时间?”周母冷笑一声,眼泪掉了下来,“我们给过你时间,你说他有才华,说他会成功,可现在呢?他让你被人戳脊梁骨!让我们周家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
仓库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雨点还在敲打着天窗,松节油的气味变得刺鼻。陈迹看着周苓父母决绝的眼神,看着周苓死死咬住嘴唇不让眼泪掉下来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罪人。他想说“我会证明给你们看”,想说“我能养活苓苓”,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无声的哽咽。他知道,在铺天盖地的舆论面前,在一无所有的现实面前,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周父叹了口气,走上前按住周母的肩膀,看向陈迹的眼神里多了些复杂的情绪:“陈迹,我知道你可能有自己的苦衷,但苓苓还小,她不能跟着你毁了一辈子。你要是真为她好,就别再联系她了。”
说完,他拉起还在挣扎的周苓,朝门口走去。周苓回头看着陈迹,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却被母亲捂住了嘴。铁门“哐当”一声关上,将两个世界彻底隔开。
陈迹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仓库里只剩下他的呼吸声,和雨点敲打的声音。他看向那些未完成的画布,上面的墨色已经干涸,边缘的水痕像一道道泪痕。桌上的菊花茶早已凉透,瓷杯的碎片还散落在地上,折射着昏暗的光。
他缓缓蹲下身,捡起那把掉落的调色刀,刀刃上还沾着未干的颜料,是周苓最喜欢的石青色。窗外的雨越下越大,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淹没。他知道,平静彻底结束了,一场风暴,已经真正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