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倏忽,转眼便是林老侯爷三周年的忌辰。林府上下早已备齐祭品,洒扫庭除,一派肃穆。是日清晨,天色灰蒙蒙的,似也含悲。
林如海身着素服,神色沉痛,亲自率领阖家男丁于祠堂主持祭礼。
贾敏亦强撑病体,穿戴诰命礼服,于内堂女眷中主祭。
仪轨繁琐,香烟缭绕,诵经声、哀哭声不绝于耳。
黛玉因前几日偶感风寒,咳疾又有些反复,贾恐祠堂阴冷、仪式冗长再伤了她的根本,便硬着心肠未让她出席,只令嬷嬷好生在房中看护。
小人儿独自靠在窗边,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悲声,望着窗外灰败的天空,小手无意识地绞着帕子,那双含露目里盛满了与年龄不符的哀戚与寂寥。
承璋年纪太小,亦未参与正祭,只由乳嬷嬷陪着在磕了头,便有些耐不住性子,追忠伯去了。
林望舒作为出嫁女,依礼随在贾敏身后行了礼。
她与这位名义上的父亲并无太多感情,原主的记忆也模糊,但置身于此情此景,感受着周遭弥漫的哀伤,心中亦不免生出几分人生无常的感慨。
冗长的祭礼终于结束。
众人各自散去,脸上皆带着悲戚与疲惫。
林望舒心中却记挂着另一件事,她记得田嬷嬷曾提过,生母柳姨娘的坟茔就在城外一处僻静的山脚下,与林家祖坟相隔甚远。
她回到芷兰苑,略作收拾,便唤来抚剑,吩咐备一份简单的香烛祭品,欲独自去给生母上柱香。
青溪本想跟着,林望舒却道:“我去去就回,你留下看着玉姐儿和璋哥儿。”
田嬷嬷闻讯赶来,神色间有些复杂,欲言又止。林望舒看出她似有话要说,便问:“嬷嬷可是有何事?”
田嬷嬷踌躇片刻,终究只是叹了口气,低声道:“姑奶奶去给姨娘上香,是应当的。只是姨娘去得孤单,娘家也……唉,没什么,老奴多嘴了。姑奶奶早去早回。”
她眼中似有泪光闪烁,最终却什么也没多说,只仔细说了那坟茔的大致方位。
林望舒心中存了疑,却也不便多问,只带着抚剑,乘了一辆小车,悄无声息地出了城。
柳姨娘的坟茔果然偏僻,只是一堆黄土,一块简单的石碑,刻着“林门柳氏之墓”几个字,甚是凄凉。
林望舒清理了周围的枯草,摆上祭品,点燃香烛,默默祷祝一番。
原主对生母的记忆已然淡薄,她此刻所做的,更多是出于对这时代女子命运的叹息,以及占据这身体的一份因果。
祭奠完毕,回到府中,已是午后。林望舒心下仍琢磨着田嬷嬷那未尽之言。
不料隔日午后,门房忽来禀报,说是有两位姓柳的爷们求见姑奶奶,自称是柳姨娘的娘家哥哥与侄儿。
林望舒心中一惊,立时明白了昨日田嬷嬷的异常。她定了定神,道:“请他们到偏厅用茶,我即刻便来。”
来到偏厅,只见椅上坐着两人。
一位是年约五旬、面容愁苦、衣着半旧的中年男子,双手粗糙,似是常做活计。
另一位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模样与那中年人有几分相似,却更显精神些,穿着干净的青布长衫,眼神中带着好奇与忐忑。
见林望舒进来,两人忙站起身,神情局促不安。
“二位是?”林望舒故作不知,温声问道。
那中年人嘴唇哆嗦了几下,未语先红了眼眶,躬身道:“小老儿柳福,这是犬子柳成。冒昧打扰姑奶奶,我们是柳姨娘的兄长和侄儿。”
那青年柳成也跟着躬身行礼,偷偷抬眼打量这位从未谋面的表妹。
林望舒请二人坐下,吩咐丫鬟上茶,这才缓缓道:“原来是舅舅和表哥。不知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她语气平和,却带着淡淡的疏离。
柳福闻言,更是羞愧难当,搓着手,半晌才哽咽道:“不敢当姑奶奶如此称呼,我们实在是没脸登门,昨日听闻姑奶奶去给妹妹上了香,田嬷嬷悄悄递了信儿,我们这才厚着脸皮来了……”
他断断续续地道出缘由。
原来当年柳姨娘本是家中娇女,容貌才情皆好,父兄原指望她嫁个正经人家做正头夫妻。
不料她却却阴差阳错的对林老侯爷动了情,大约小门户的女子,若被救都会忍不信,姨娘竟甘愿为妾。
柳家虽是寻常商户,却也有骨气,柳老爷子更是气得一病不起,落下病根,至今未愈。
柳家一怒之下,便与女儿断了往来。直至柳姨娘郁郁而终,都未曾原谅。
“可这人死了,终究是血脉至亲。”
柳福抹着眼泪,“爹娘这些年心里头也悔,时常念叨,可拉不下脸,连去坟前点柱香看看都不敢。昨日听说姑奶奶您回来了,还去看了她,我们就想来看看您,让成哥儿去给她磕个头,给她说下她是有娘家人的”
柳福的泪抹不干净,田嬷嬷也在一边红了眼眶,给柳福递上备好的帕子,望舒也只好跟着用帕子拭拭眼角。
柳成在一旁补充道:“听说姑母去了后,祖父祖母身子更不好了,用药不断但总郁结于心不见好转。我们不是来打秋风的,只终究是亲人,想去坟前看一下……”他话说得直白,脸上涨得通红。
林望舒静静听着,心中百味杂陈。
这时代的礼法、世情,造就了多少这般无奈与遗憾。
她看着眼前这两位窘迫又悲伤的“亲人”,原主的记忆里对他们几乎毫无印象,此刻却也能感受到那份迟来的愧疚与血脉牵连。
她轻叹一声:“往事已矣。姨娘若在天有灵,想必也不愿见娘家人如此。舅舅和表哥既有心,我便带你们去姨娘坟前上一柱香吧。”
柳家父子闻言,又是感激又是激动,连声道谢。
于是林望舒再次吩咐备车,带着柳家父子前往城外。
一路上,柳福絮絮叨叨地说着些柳姨娘未出阁时的旧事,说她如何聪慧,如何手巧,语气中充满了怀念与悔恨。
柳成则略显沉默,偶尔偷偷看林望舒一眼,眼神复杂。
到了坟前,柳家父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放声痛哭,磕头不止,将那积压了多年的悔恨与思念尽数宣泄出来。林望舒站在一旁,默默看着,心中亦不免凄然。
祭奠完毕,回城的路上,气氛缓和了许多。柳成似乎鼓足了勇气,凑近林望舒几步,压低声音道:“表妹,我……”
话未出口,却被其父柳福猛地拉了一把,厉声喝止:“成儿,休得胡言,莫要扰了姑奶奶清静!”
他神色紧张,似乎生怕儿子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
柳成被父亲一喝,只得讪讪地闭了嘴,眼神却仍瞟向林望舒,似有千言万语梗在喉间。
林望舒心中疑窦顿生,这表哥方才想说什么?为何舅舅如此紧张阻拦?
这突然出现的母族,似乎并非仅仅是来上香认亲这般简单。
她面上不动声色,只温言将二人送回住处,并赠了些程仪,约定日后常来往,便告辞回府。
马车驶离,林望舒回头望去,只见柳成站在巷口,依旧望着马车的方向,眉头紧锁,那欲言又止的神情,在她心中划下了一个深深的问号。
林如海身着素服,神色沉痛,亲自率领阖家男丁于祠堂主持祭礼。
贾敏亦强撑病体,穿戴诰命礼服,于内堂女眷中主祭。
仪轨繁琐,香烟缭绕,诵经声、哀哭声不绝于耳。
黛玉因前几日偶感风寒,咳疾又有些反复,贾恐祠堂阴冷、仪式冗长再伤了她的根本,便硬着心肠未让她出席,只令嬷嬷好生在房中看护。
小人儿独自靠在窗边,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悲声,望着窗外灰败的天空,小手无意识地绞着帕子,那双含露目里盛满了与年龄不符的哀戚与寂寥。
承璋年纪太小,亦未参与正祭,只由乳嬷嬷陪着在磕了头,便有些耐不住性子,追忠伯去了。
林望舒作为出嫁女,依礼随在贾敏身后行了礼。
她与这位名义上的父亲并无太多感情,原主的记忆也模糊,但置身于此情此景,感受着周遭弥漫的哀伤,心中亦不免生出几分人生无常的感慨。
冗长的祭礼终于结束。
众人各自散去,脸上皆带着悲戚与疲惫。
林望舒心中却记挂着另一件事,她记得田嬷嬷曾提过,生母柳姨娘的坟茔就在城外一处僻静的山脚下,与林家祖坟相隔甚远。
她回到芷兰苑,略作收拾,便唤来抚剑,吩咐备一份简单的香烛祭品,欲独自去给生母上柱香。
青溪本想跟着,林望舒却道:“我去去就回,你留下看着玉姐儿和璋哥儿。”
田嬷嬷闻讯赶来,神色间有些复杂,欲言又止。林望舒看出她似有话要说,便问:“嬷嬷可是有何事?”
田嬷嬷踌躇片刻,终究只是叹了口气,低声道:“姑奶奶去给姨娘上香,是应当的。只是姨娘去得孤单,娘家也……唉,没什么,老奴多嘴了。姑奶奶早去早回。”
她眼中似有泪光闪烁,最终却什么也没多说,只仔细说了那坟茔的大致方位。
林望舒心中存了疑,却也不便多问,只带着抚剑,乘了一辆小车,悄无声息地出了城。
柳姨娘的坟茔果然偏僻,只是一堆黄土,一块简单的石碑,刻着“林门柳氏之墓”几个字,甚是凄凉。
林望舒清理了周围的枯草,摆上祭品,点燃香烛,默默祷祝一番。
原主对生母的记忆已然淡薄,她此刻所做的,更多是出于对这时代女子命运的叹息,以及占据这身体的一份因果。
祭奠完毕,回到府中,已是午后。林望舒心下仍琢磨着田嬷嬷那未尽之言。
不料隔日午后,门房忽来禀报,说是有两位姓柳的爷们求见姑奶奶,自称是柳姨娘的娘家哥哥与侄儿。
林望舒心中一惊,立时明白了昨日田嬷嬷的异常。她定了定神,道:“请他们到偏厅用茶,我即刻便来。”
来到偏厅,只见椅上坐着两人。
一位是年约五旬、面容愁苦、衣着半旧的中年男子,双手粗糙,似是常做活计。
另一位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模样与那中年人有几分相似,却更显精神些,穿着干净的青布长衫,眼神中带着好奇与忐忑。
见林望舒进来,两人忙站起身,神情局促不安。
“二位是?”林望舒故作不知,温声问道。
那中年人嘴唇哆嗦了几下,未语先红了眼眶,躬身道:“小老儿柳福,这是犬子柳成。冒昧打扰姑奶奶,我们是柳姨娘的兄长和侄儿。”
那青年柳成也跟着躬身行礼,偷偷抬眼打量这位从未谋面的表妹。
林望舒请二人坐下,吩咐丫鬟上茶,这才缓缓道:“原来是舅舅和表哥。不知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她语气平和,却带着淡淡的疏离。
柳福闻言,更是羞愧难当,搓着手,半晌才哽咽道:“不敢当姑奶奶如此称呼,我们实在是没脸登门,昨日听闻姑奶奶去给妹妹上了香,田嬷嬷悄悄递了信儿,我们这才厚着脸皮来了……”
他断断续续地道出缘由。
原来当年柳姨娘本是家中娇女,容貌才情皆好,父兄原指望她嫁个正经人家做正头夫妻。
不料她却却阴差阳错的对林老侯爷动了情,大约小门户的女子,若被救都会忍不信,姨娘竟甘愿为妾。
柳家虽是寻常商户,却也有骨气,柳老爷子更是气得一病不起,落下病根,至今未愈。
柳家一怒之下,便与女儿断了往来。直至柳姨娘郁郁而终,都未曾原谅。
“可这人死了,终究是血脉至亲。”
柳福抹着眼泪,“爹娘这些年心里头也悔,时常念叨,可拉不下脸,连去坟前点柱香看看都不敢。昨日听说姑奶奶您回来了,还去看了她,我们就想来看看您,让成哥儿去给她磕个头,给她说下她是有娘家人的”
柳福的泪抹不干净,田嬷嬷也在一边红了眼眶,给柳福递上备好的帕子,望舒也只好跟着用帕子拭拭眼角。
柳成在一旁补充道:“听说姑母去了后,祖父祖母身子更不好了,用药不断但总郁结于心不见好转。我们不是来打秋风的,只终究是亲人,想去坟前看一下……”他话说得直白,脸上涨得通红。
林望舒静静听着,心中百味杂陈。
这时代的礼法、世情,造就了多少这般无奈与遗憾。
她看着眼前这两位窘迫又悲伤的“亲人”,原主的记忆里对他们几乎毫无印象,此刻却也能感受到那份迟来的愧疚与血脉牵连。
她轻叹一声:“往事已矣。姨娘若在天有灵,想必也不愿见娘家人如此。舅舅和表哥既有心,我便带你们去姨娘坟前上一柱香吧。”
柳家父子闻言,又是感激又是激动,连声道谢。
于是林望舒再次吩咐备车,带着柳家父子前往城外。
一路上,柳福絮絮叨叨地说着些柳姨娘未出阁时的旧事,说她如何聪慧,如何手巧,语气中充满了怀念与悔恨。
柳成则略显沉默,偶尔偷偷看林望舒一眼,眼神复杂。
到了坟前,柳家父子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放声痛哭,磕头不止,将那积压了多年的悔恨与思念尽数宣泄出来。林望舒站在一旁,默默看着,心中亦不免凄然。
祭奠完毕,回城的路上,气氛缓和了许多。柳成似乎鼓足了勇气,凑近林望舒几步,压低声音道:“表妹,我……”
话未出口,却被其父柳福猛地拉了一把,厉声喝止:“成儿,休得胡言,莫要扰了姑奶奶清静!”
他神色紧张,似乎生怕儿子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
柳成被父亲一喝,只得讪讪地闭了嘴,眼神却仍瞟向林望舒,似有千言万语梗在喉间。
林望舒心中疑窦顿生,这表哥方才想说什么?为何舅舅如此紧张阻拦?
这突然出现的母族,似乎并非仅仅是来上香认亲这般简单。
她面上不动声色,只温言将二人送回住处,并赠了些程仪,约定日后常来往,便告辞回府。
马车驶离,林望舒回头望去,只见柳成站在巷口,依旧望着马车的方向,眉头紧锁,那欲言又止的神情,在她心中划下了一个深深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