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台占据了小屋靠窗的大半空间,阳光斜斜切过积着薄尘的玻璃,在满桌零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生锈的齿轮、断裂的数据线、被拆解过的旧手机主板像搁浅的鱼群,挤在蓝色橡胶垫上。陆云指尖拂过一块边缘磨损的电路板,上面残存的焊锡点像凝固的银色星子——这是上周在旧货市场的铁箱里翻到的,摊主说来自报废的工业控制器,他用半个月的生活费换了回来。
“灵枢,调用‘蜂鸟’无人机优化设计方案。”他戴上黑色防护镜,镜架压过太阳穴的旧伤疤。那是去年在实验室调试机械臂时留下的,如今每逢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
【方案已就绪。材料强度模拟通过。开始实时组装引导。】
淡蓝色的全息投影突然在工作台上方亮起,像一层流动的薄雾。三维模型在空中缓缓旋转,将无人机的分解图拆解成两百三十七个零件,每个部件旁都标注着精准的尺寸参数。陆云的瞳孔微微收缩,镜面上瞬间浮现出引导线:从框架搭建到线路焊接,从电机安装到旋翼校准,每一步都以荧光绿的箭头清晰标示。他伸手触碰投影中的电路板模型,虚拟影像立刻放大,连焊盘之间 0.2毫米的间距都纤毫毕现。
左手拿起 3D打印的碳纤维框架,触感轻盈却异常坚硬。这是他用学校创客空间快要报废的打印机断断续续打印了三个夜晚的成果,框架表面还留着层叠的纹路,像某种昆虫的外骨骼。右手握起十字螺丝刀,金属杆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的呼吸渐渐放缓,吸气时胸腔微微起伏,呼气时手腕精准下压——螺丝刀顺时针旋转九十度,塑料螺丝与框架螺孔完美咬合,扭矩恰好停留在“灵枢”提示的 1.2牛米。
“第一步,框架固定完成。”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桌上的旧闹钟滴答作响,指针指向下午两点,距离他制定的完成时限还有六个小时。
接下来是安装电机。四个微型无刷电机躺在泡沫盒里,外壳是他用砂纸打磨过的铝制材料,原本氧化发黑的表面此刻泛着哑光的银灰色。陆云用镊子夹起薄薄的减震垫片,准确贴在电机底部——这是从旧鼠标里拆出来的橡胶垫,被“灵枢”判定为符合减震需求。当电机与框架对接时,全息投影突然弹出提示:【电机轴线偏差 0.5度,调整角度至 359.5度】。他立刻松开固定螺丝,指尖捏住电机边缘轻轻转动,直到镜面上的偏差数值跳转为“0”。
线路焊接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松香的焦味在空气中弥漫,电烙铁的铜头烧得通红。陆云左手扶着细如发丝的漆包线,右手握着烙铁,焊锡丝轻轻一触便融化成银色的液珠,顺着导线流到焊盘上。“灵枢”的实时监测系统在镜面上形成动态波形:【焊点温度 230℃,符合标准;焊锡量 0.15克,偏差- 0.02克】。他立刻补加了一点焊锡,看着波形回归绿色区间。三个小时里,他焊完了五十六条线路,每一条的通断测试都一次通过,防护镜上的汗渍晕开又干涸,在镜片边缘留下淡淡的盐渍。
傍晚六点,夕阳将小屋染成暖橙色时,无人机终于成型。它只有巴掌大小,碳纤维框架呈六边形,四个旋翼像展开的翅膀,旧电路板改造的主控模块嵌在中央,表面贴满了细小的电容和电阻。陆云拿起它,重量比预想的还要轻,只有七十克,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主控模块上的电源键,红色指示灯闪烁了三下,然后转为常亮。
“灵枢,建立神经连接。”
轻微的电流感从指尖传来,顺着手臂蔓延到太阳穴。他闭上眼睛,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人机的实时状态:电池电量 92%,电机转速 0,陀螺仪校准完成。这种连接感很奇妙,仿佛无人机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每一个参数都清晰可感。
“蜂鸟,启动。”
四个旋翼突然开始旋转,起初只是微弱的嗡鸣,随着转速提升,声音渐渐变得细不可闻。陆云睁开眼,看着无人机缓缓升空,悬停在距离桌面半米高的位置。它的稳定性远超预期,即使窗外吹进一阵微风,机身也只是轻微晃动了一下便迅速恢复平衡。
“做个横向移动。”他在心里下达指令。无人机立刻向左侧平移,精准地停在书架前,距离书脊只有两厘米。接着,它又完成了悬停旋转、快速升降、倾斜飞行等一系列动作,动作灵活得像真正的蜂鸟。
【基本飞行测试通过。加载简单环境感知与规避算法。】
陆云的目光扫过桌面,那里散落着扳手、镊子、焊锡丝等工具,形成了一片复杂的障碍区。“穿过去。”他说。无人机立刻向下俯冲,从扳手的缝隙中穿过,接着绕过镊子的尖端,钻过两卷焊锡丝之间的空隙,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碰到任何障碍物。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噪音控制——即使凑得很近,也只能听到细微的气流声,远低于普通无人机的嗡鸣。
陆云伸出手,无人机轻轻落在他的掌心,旋翼缓缓停止转动。他能感觉到机身传来的轻微余温,还有主控模块跳动的微弱震动,像一颗小小的心脏在搏动。巨大的成就感涌上心头,他忍不住笑了起来,眼角微微湿润。这不是简单的手工制作,而是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第一个成果,是“灵枢”强大能力的第一次完整展现。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城市的灯光透过窗户照进小屋,落在无人机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陆云抚摸着碳纤维框架上的纹路,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有了“灵枢”的帮助,他可以制作出更复杂、更先进的设备,实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设计。
他拿起手机,给无人机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蜂鸟无人机停在满是零件的工作台上,背景是渐暗的天空和远处的城市灯火。他在照片下方打下一行字:“第一个作品,蜂鸟。”然后保存到相册里,接着开始整理工作台,准备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
夜色渐浓,小屋内的灯光依旧明亮。陆云坐在工作台前,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新设计方案陷入沉思,而那只小小的蜂鸟无人机,静静地躺在旁边的泡沫盒里,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次的飞翔。
“灵枢,调用‘蜂鸟’无人机优化设计方案。”他戴上黑色防护镜,镜架压过太阳穴的旧伤疤。那是去年在实验室调试机械臂时留下的,如今每逢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
【方案已就绪。材料强度模拟通过。开始实时组装引导。】
淡蓝色的全息投影突然在工作台上方亮起,像一层流动的薄雾。三维模型在空中缓缓旋转,将无人机的分解图拆解成两百三十七个零件,每个部件旁都标注着精准的尺寸参数。陆云的瞳孔微微收缩,镜面上瞬间浮现出引导线:从框架搭建到线路焊接,从电机安装到旋翼校准,每一步都以荧光绿的箭头清晰标示。他伸手触碰投影中的电路板模型,虚拟影像立刻放大,连焊盘之间 0.2毫米的间距都纤毫毕现。
左手拿起 3D打印的碳纤维框架,触感轻盈却异常坚硬。这是他用学校创客空间快要报废的打印机断断续续打印了三个夜晚的成果,框架表面还留着层叠的纹路,像某种昆虫的外骨骼。右手握起十字螺丝刀,金属杆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他的呼吸渐渐放缓,吸气时胸腔微微起伏,呼气时手腕精准下压——螺丝刀顺时针旋转九十度,塑料螺丝与框架螺孔完美咬合,扭矩恰好停留在“灵枢”提示的 1.2牛米。
“第一步,框架固定完成。”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桌上的旧闹钟滴答作响,指针指向下午两点,距离他制定的完成时限还有六个小时。
接下来是安装电机。四个微型无刷电机躺在泡沫盒里,外壳是他用砂纸打磨过的铝制材料,原本氧化发黑的表面此刻泛着哑光的银灰色。陆云用镊子夹起薄薄的减震垫片,准确贴在电机底部——这是从旧鼠标里拆出来的橡胶垫,被“灵枢”判定为符合减震需求。当电机与框架对接时,全息投影突然弹出提示:【电机轴线偏差 0.5度,调整角度至 359.5度】。他立刻松开固定螺丝,指尖捏住电机边缘轻轻转动,直到镜面上的偏差数值跳转为“0”。
线路焊接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松香的焦味在空气中弥漫,电烙铁的铜头烧得通红。陆云左手扶着细如发丝的漆包线,右手握着烙铁,焊锡丝轻轻一触便融化成银色的液珠,顺着导线流到焊盘上。“灵枢”的实时监测系统在镜面上形成动态波形:【焊点温度 230℃,符合标准;焊锡量 0.15克,偏差- 0.02克】。他立刻补加了一点焊锡,看着波形回归绿色区间。三个小时里,他焊完了五十六条线路,每一条的通断测试都一次通过,防护镜上的汗渍晕开又干涸,在镜片边缘留下淡淡的盐渍。
傍晚六点,夕阳将小屋染成暖橙色时,无人机终于成型。它只有巴掌大小,碳纤维框架呈六边形,四个旋翼像展开的翅膀,旧电路板改造的主控模块嵌在中央,表面贴满了细小的电容和电阻。陆云拿起它,重量比预想的还要轻,只有七十克,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主控模块上的电源键,红色指示灯闪烁了三下,然后转为常亮。
“灵枢,建立神经连接。”
轻微的电流感从指尖传来,顺着手臂蔓延到太阳穴。他闭上眼睛,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人机的实时状态:电池电量 92%,电机转速 0,陀螺仪校准完成。这种连接感很奇妙,仿佛无人机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每一个参数都清晰可感。
“蜂鸟,启动。”
四个旋翼突然开始旋转,起初只是微弱的嗡鸣,随着转速提升,声音渐渐变得细不可闻。陆云睁开眼,看着无人机缓缓升空,悬停在距离桌面半米高的位置。它的稳定性远超预期,即使窗外吹进一阵微风,机身也只是轻微晃动了一下便迅速恢复平衡。
“做个横向移动。”他在心里下达指令。无人机立刻向左侧平移,精准地停在书架前,距离书脊只有两厘米。接着,它又完成了悬停旋转、快速升降、倾斜飞行等一系列动作,动作灵活得像真正的蜂鸟。
【基本飞行测试通过。加载简单环境感知与规避算法。】
陆云的目光扫过桌面,那里散落着扳手、镊子、焊锡丝等工具,形成了一片复杂的障碍区。“穿过去。”他说。无人机立刻向下俯冲,从扳手的缝隙中穿过,接着绕过镊子的尖端,钻过两卷焊锡丝之间的空隙,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碰到任何障碍物。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噪音控制——即使凑得很近,也只能听到细微的气流声,远低于普通无人机的嗡鸣。
陆云伸出手,无人机轻轻落在他的掌心,旋翼缓缓停止转动。他能感觉到机身传来的轻微余温,还有主控模块跳动的微弱震动,像一颗小小的心脏在搏动。巨大的成就感涌上心头,他忍不住笑了起来,眼角微微湿润。这不是简单的手工制作,而是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第一个成果,是“灵枢”强大能力的第一次完整展现。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城市的灯光透过窗户照进小屋,落在无人机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陆云抚摸着碳纤维框架上的纹路,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有了“灵枢”的帮助,他可以制作出更复杂、更先进的设备,实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设计。
他拿起手机,给无人机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蜂鸟无人机停在满是零件的工作台上,背景是渐暗的天空和远处的城市灯火。他在照片下方打下一行字:“第一个作品,蜂鸟。”然后保存到相册里,接着开始整理工作台,准备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
夜色渐浓,小屋内的灯光依旧明亮。陆云坐在工作台前,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新设计方案陷入沉思,而那只小小的蜂鸟无人机,静静地躺在旁边的泡沫盒里,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次的飞翔。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灵枢:未来序列,灵枢:未来序列最新章节,灵枢:未来序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灵枢:未来序列,灵枢:未来序列最新章节,灵枢:未来序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