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杨赐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语气沉稳地接口道:“启禀太后,陛下。那日情况确实万分危急,公主殿下年纪幼小,突遭巨变,目睹妖道行凶,陛下遇险,惊惧交加之下,激发了人体潜藏的血勇之气,一时行为异于常情,亦是可能。加之陛下洪福齐天,自有上天庇佑,邪祟难侵,方才共渡难关。至于宝物之说,实属宫人以讹传讹,公主流落在外时,身边并无长物,唯有草民所赠的一枚寻常护身符罢了,当不得奇珍。”
他这番话,巧妙地将璃玥的异状归结为“惊吓过度激发潜能”和“陛下洪福庇护”,既解释了异常,又捧了皇帝,同时轻描淡写地带过了“宝物”的猜测,并将璃玥可能的异常反应归于普通人的应激反应,滴水不漏。
太后目光转向杨赐,深邃的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光,但脸上笑容不变:“原来如此。杨教习倒是见多识广,分析得在理。看来是哀家多虑了。只是玥儿这身子,还是得好好调理才是。”她轻轻拍了拍璃玥的手背,语气依旧充满关怀。
子婴听了杨赐的解释,也觉得有理,心中疑虑稍减,点头道:“杨卿所言甚是。皇妹确是受惊了。刘伴伴,传朕旨意,让太医院再派最好的太医来为公主请平安脉,用最好的药材,务必让公主尽快康复。”
“是,陛下。”刘伴伴连忙应下。
太后又闲话了几句家常,便起身摆驾回宫了。
自始至终,她都表现得如同一位慈爱关切的长辈。
然而,太后鸾驾一走,灵犀宫内的气氛却并未真正轻松下来。
子婴虽然被杨赐暂时说服,但太后的话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埋在了心里。他看向璃玥的目光,在关爱之余,终究是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审慎和疑惑。
杨赐心中更是警铃大作。太后今日前来,绝非单纯探望那么简单。她的话语看似关切,实则步步试探,直指璃玥最核心的秘密!这深宫之中,果然城墙府深,危机四伏。太后对璃玥的态度,绝非表面那般简单,其背后不知牵扯着多少旧日恩怨和现实算计。
璃玥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无形的压力,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小手一直不安地绞着衣角。
杨赐知道,此地不宜久留。太后已然起疑,皇帝心中也存了疙瘩,璃玥身上的隐患更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惊雷。皇宫虽能提供一时的庇护,却也可能是最华丽的囚笼和最危险的漩涡。
他必须尽快带璃玥离开!
是夜,杨赐求见皇帝子婴。
在御书房中,杨赐屏退左右,神色凝重地对子婴道:“陛下,今日太后娘娘所言,虽是无心,却提醒了草民一事。”
子婴放下奏折,看向他:“杨卿所指何事?”
“公主殿下当日受惊匪浅,体内气血至今未平,时有惊悸之状。”杨赐沉声道,“寻常太医恐难根治其本源。草民师从一位世外高人,师尊医术通玄,尤擅调理此类惊惧失魂之症,且于武道一途亦有独到见解,或能从根本上解决公主殿下的隐患。”
他顿了顿,观察着皇帝的神色,继续道:“且公主殿下初回宫廷,身份特殊,今日太后问询,已见端倪。日后难免处于风口浪尖,于其静养恐非益事。草民斗胆恳请陛下,允准草民带公主离宫一段时日,前往师尊隐居之所,一则彻底调理身体,根除病患;二则也可暂避宫中纷扰,待陛下肃清朝野,公主年岁稍长,心性更为沉稳之后,再回宫不迟。”
子婴闻言,沉吟起来。他并非不明白杨赐的顾虑。太后今日的试探,他也看在眼里。璃玥的存在,确实触动了许多敏感的神经。让她暂时离开漩涡中心,或许真是更好的选择。而且,若能根治那日的“后遗症”,他也更能安心。
“杨卿的师尊……在何处隐居?需要多久?”子婴问道。
“师尊居所在京城以北的深山之中,路途不算近。调理之法因人而异,短则数月,长则……可能需一两年光景。”杨赐谨慎地回答,“期间,草民会定期遣人向陛下报平安。”
子婴思索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好。朕准了。皇妹就托付给杨卿了。务必保她周全,彻底治好她的病。”他拿起纸笔,“朕给你三千兵马,再给你一道手谕,沿途关隘见谕放行,并备足盘缠银两。”
“谢陛下信任!”杨赐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躬身谢恩。
离开御书房后,杨赐并未立刻回灵犀宫,而是借着夜色,悄然出了皇宫,来到了吏部侍郎李辰的府邸。
他将宫中情况简要告知李辰,只言公主需离宫寻医静养,并恳请李辰帮忙安置阿莹和墨石两小妖。
“李兄,我此行还需带上两位朋友,他们身份特殊,不便露面,更不宜随公主入宫。能否请李兄在城外安排一处隐秘安全的住所,让他们暂时栖身,等我安顿好公主,再作打算?”
李辰虽不知具体缘由,但出于对杨赐的信任和感激,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杨兄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我在京郊有一处别院,甚是幽静,仆役也都是可靠之人,定会妥善安置贵友。”
“如此,多谢李兄!”杨赐感激道。
当夜,杨赐便悄悄将阿莹和墨石从藏身之处接出,由李辰的心腹家丁护送,秘密前往京郊别院安置。阿莹简单说了当日她感应到璃玥的情形,便抱着她的焦尾琴,默默发呆。
墨石依旧沉默寡言,两小妖虽不解为何突然又要分开,但对杨赐的安排并无异议。
临别时,阿莹担忧地看着杨赐:“杨大哥,玥姐姐她……没事吧?”
杨赐安抚道:“别担心,我会照顾好她。你们在此安心住下,尽量不要外出,等我回来。”
处理完这一切,杨赐才回到宫中。
次日清晨,一道盖着朱红御玺的旨意传遍宫闱。 皇帝子婴以“灵玥公主璃玥需离宫静养,调摄心神”为由,命公主即刻启程。旨意措辞含糊,并未言明具体去向,只道由杨赐全权陪同护卫。
与旨意一同下达的,还有一道不容置疑的军令:由皇帝子婴亲自遴选、从禁军最核心的“龙骧”、“虎贲”二营中特简三千精锐羽林,随行护驾!
这道军令彰显了皇帝对公主离宫非同寻常的重视,也瞬间压下了所有可能的议论。宫墙之内,纵然有人心中疑窦丛生,揣测公主离宫的真实缘由,但在子婴日益深重的威仪和这三千御前亲军的威慑之下,所有疑虑都如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泛起微澜便沉入死寂,无人敢置喙半句。
杨赐深知此行关乎重大,不仅涉及公主安危,更牵动璃玥体内噬魂镜的阴寒与狼瞳印记的躁动。他一面精心打点公主贴身所需之物,确保舒适周全;一面则迅速整饬这支由皇帝亲点的庞大扈从。这三千甲士,皆是子婴从心腹精锐中亲手勾选,个个身经百战,披坚执锐,行动间悄然无声,纪律森严如铁。
他们被秘密集结于宫外指定校场,对外只称是奉旨执行特殊戍卫任务。
第三日,天光熹微,薄雾尚未散尽。 皇宫侧门那沉重的包铁木门在低沉的铰链声中缓缓开启。门外景象,肃杀而壮观。三千铁骑早已列阵完毕,玄色轻甲在初露的晨光中泛着冷硬的青铜光泽,宛如一片沉默的钢铁丛林。战马口衔枚,蹄裹布,虽是人马众多,却只闻低沉的呼吸与偶尔的甲叶轻碰之声,汇成一股无形的、令人心悸的威压。
队伍核心,是一辆看似朴素的青布篷车,但细看之下,车辕坚固异常,轮毂宽厚,拉车的亦是御苑中神骏非凡的千里马,显然是经过御赐的特殊改装。车驾前后,各有数骑精锐侍卫拱卫。
车帘微掀,璃玥探出小半张脸,清澈的眸子望向身后那渐行渐远、在晨雾中显得愈发巍峨而压抑的宫墙。迷茫如同薄雾般笼罩着她稚嫩的脸庞,但在这迷茫深处,却悄然滋生出一丝难以言喻的解脱。前路未卜,未来如同笼罩在浓雾中的群山,但她并不十分惧怕。只要侧目能看到车旁那个挺拔如松、沉稳如山的身影——她的大哥杨赐,心底便涌起一股莫名的安稳。
与此同时,京郊那座静谧的别院中。 阿莹临窗而坐,纤指轻拢慢捻,拨动着焦尾古琴的丝弦。琴音幽幽,如泣如诉,穿透清晨的空气,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缱绻与若有若无的牵挂,飘向远方,仿佛在追随着那支由皇权意志驱动、渐行渐远的庞大队伍。
庭院里,墨石盘膝坐于青石之上,手中一柄粗糙的短刃在磨石上反复推拉,发出单调而规律的“沙沙”之声。
他这番话,巧妙地将璃玥的异状归结为“惊吓过度激发潜能”和“陛下洪福庇护”,既解释了异常,又捧了皇帝,同时轻描淡写地带过了“宝物”的猜测,并将璃玥可能的异常反应归于普通人的应激反应,滴水不漏。
太后目光转向杨赐,深邃的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光,但脸上笑容不变:“原来如此。杨教习倒是见多识广,分析得在理。看来是哀家多虑了。只是玥儿这身子,还是得好好调理才是。”她轻轻拍了拍璃玥的手背,语气依旧充满关怀。
子婴听了杨赐的解释,也觉得有理,心中疑虑稍减,点头道:“杨卿所言甚是。皇妹确是受惊了。刘伴伴,传朕旨意,让太医院再派最好的太医来为公主请平安脉,用最好的药材,务必让公主尽快康复。”
“是,陛下。”刘伴伴连忙应下。
太后又闲话了几句家常,便起身摆驾回宫了。
自始至终,她都表现得如同一位慈爱关切的长辈。
然而,太后鸾驾一走,灵犀宫内的气氛却并未真正轻松下来。
子婴虽然被杨赐暂时说服,但太后的话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埋在了心里。他看向璃玥的目光,在关爱之余,终究是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审慎和疑惑。
杨赐心中更是警铃大作。太后今日前来,绝非单纯探望那么简单。她的话语看似关切,实则步步试探,直指璃玥最核心的秘密!这深宫之中,果然城墙府深,危机四伏。太后对璃玥的态度,绝非表面那般简单,其背后不知牵扯着多少旧日恩怨和现实算计。
璃玥似乎也感受到了那无形的压力,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小手一直不安地绞着衣角。
杨赐知道,此地不宜久留。太后已然起疑,皇帝心中也存了疙瘩,璃玥身上的隐患更是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惊雷。皇宫虽能提供一时的庇护,却也可能是最华丽的囚笼和最危险的漩涡。
他必须尽快带璃玥离开!
是夜,杨赐求见皇帝子婴。
在御书房中,杨赐屏退左右,神色凝重地对子婴道:“陛下,今日太后娘娘所言,虽是无心,却提醒了草民一事。”
子婴放下奏折,看向他:“杨卿所指何事?”
“公主殿下当日受惊匪浅,体内气血至今未平,时有惊悸之状。”杨赐沉声道,“寻常太医恐难根治其本源。草民师从一位世外高人,师尊医术通玄,尤擅调理此类惊惧失魂之症,且于武道一途亦有独到见解,或能从根本上解决公主殿下的隐患。”
他顿了顿,观察着皇帝的神色,继续道:“且公主殿下初回宫廷,身份特殊,今日太后问询,已见端倪。日后难免处于风口浪尖,于其静养恐非益事。草民斗胆恳请陛下,允准草民带公主离宫一段时日,前往师尊隐居之所,一则彻底调理身体,根除病患;二则也可暂避宫中纷扰,待陛下肃清朝野,公主年岁稍长,心性更为沉稳之后,再回宫不迟。”
子婴闻言,沉吟起来。他并非不明白杨赐的顾虑。太后今日的试探,他也看在眼里。璃玥的存在,确实触动了许多敏感的神经。让她暂时离开漩涡中心,或许真是更好的选择。而且,若能根治那日的“后遗症”,他也更能安心。
“杨卿的师尊……在何处隐居?需要多久?”子婴问道。
“师尊居所在京城以北的深山之中,路途不算近。调理之法因人而异,短则数月,长则……可能需一两年光景。”杨赐谨慎地回答,“期间,草民会定期遣人向陛下报平安。”
子婴思索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好。朕准了。皇妹就托付给杨卿了。务必保她周全,彻底治好她的病。”他拿起纸笔,“朕给你三千兵马,再给你一道手谕,沿途关隘见谕放行,并备足盘缠银两。”
“谢陛下信任!”杨赐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躬身谢恩。
离开御书房后,杨赐并未立刻回灵犀宫,而是借着夜色,悄然出了皇宫,来到了吏部侍郎李辰的府邸。
他将宫中情况简要告知李辰,只言公主需离宫寻医静养,并恳请李辰帮忙安置阿莹和墨石两小妖。
“李兄,我此行还需带上两位朋友,他们身份特殊,不便露面,更不宜随公主入宫。能否请李兄在城外安排一处隐秘安全的住所,让他们暂时栖身,等我安顿好公主,再作打算?”
李辰虽不知具体缘由,但出于对杨赐的信任和感激,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杨兄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我在京郊有一处别院,甚是幽静,仆役也都是可靠之人,定会妥善安置贵友。”
“如此,多谢李兄!”杨赐感激道。
当夜,杨赐便悄悄将阿莹和墨石从藏身之处接出,由李辰的心腹家丁护送,秘密前往京郊别院安置。阿莹简单说了当日她感应到璃玥的情形,便抱着她的焦尾琴,默默发呆。
墨石依旧沉默寡言,两小妖虽不解为何突然又要分开,但对杨赐的安排并无异议。
临别时,阿莹担忧地看着杨赐:“杨大哥,玥姐姐她……没事吧?”
杨赐安抚道:“别担心,我会照顾好她。你们在此安心住下,尽量不要外出,等我回来。”
处理完这一切,杨赐才回到宫中。
次日清晨,一道盖着朱红御玺的旨意传遍宫闱。 皇帝子婴以“灵玥公主璃玥需离宫静养,调摄心神”为由,命公主即刻启程。旨意措辞含糊,并未言明具体去向,只道由杨赐全权陪同护卫。
与旨意一同下达的,还有一道不容置疑的军令:由皇帝子婴亲自遴选、从禁军最核心的“龙骧”、“虎贲”二营中特简三千精锐羽林,随行护驾!
这道军令彰显了皇帝对公主离宫非同寻常的重视,也瞬间压下了所有可能的议论。宫墙之内,纵然有人心中疑窦丛生,揣测公主离宫的真实缘由,但在子婴日益深重的威仪和这三千御前亲军的威慑之下,所有疑虑都如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泛起微澜便沉入死寂,无人敢置喙半句。
杨赐深知此行关乎重大,不仅涉及公主安危,更牵动璃玥体内噬魂镜的阴寒与狼瞳印记的躁动。他一面精心打点公主贴身所需之物,确保舒适周全;一面则迅速整饬这支由皇帝亲点的庞大扈从。这三千甲士,皆是子婴从心腹精锐中亲手勾选,个个身经百战,披坚执锐,行动间悄然无声,纪律森严如铁。
他们被秘密集结于宫外指定校场,对外只称是奉旨执行特殊戍卫任务。
第三日,天光熹微,薄雾尚未散尽。 皇宫侧门那沉重的包铁木门在低沉的铰链声中缓缓开启。门外景象,肃杀而壮观。三千铁骑早已列阵完毕,玄色轻甲在初露的晨光中泛着冷硬的青铜光泽,宛如一片沉默的钢铁丛林。战马口衔枚,蹄裹布,虽是人马众多,却只闻低沉的呼吸与偶尔的甲叶轻碰之声,汇成一股无形的、令人心悸的威压。
队伍核心,是一辆看似朴素的青布篷车,但细看之下,车辕坚固异常,轮毂宽厚,拉车的亦是御苑中神骏非凡的千里马,显然是经过御赐的特殊改装。车驾前后,各有数骑精锐侍卫拱卫。
车帘微掀,璃玥探出小半张脸,清澈的眸子望向身后那渐行渐远、在晨雾中显得愈发巍峨而压抑的宫墙。迷茫如同薄雾般笼罩着她稚嫩的脸庞,但在这迷茫深处,却悄然滋生出一丝难以言喻的解脱。前路未卜,未来如同笼罩在浓雾中的群山,但她并不十分惧怕。只要侧目能看到车旁那个挺拔如松、沉稳如山的身影——她的大哥杨赐,心底便涌起一股莫名的安稳。
与此同时,京郊那座静谧的别院中。 阿莹临窗而坐,纤指轻拢慢捻,拨动着焦尾古琴的丝弦。琴音幽幽,如泣如诉,穿透清晨的空气,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缱绻与若有若无的牵挂,飘向远方,仿佛在追随着那支由皇权意志驱动、渐行渐远的庞大队伍。
庭院里,墨石盘膝坐于青石之上,手中一柄粗糙的短刃在磨石上反复推拉,发出单调而规律的“沙沙”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