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喝足,老爸老妈携手归家,叮嘱俩小家伙就在馆子里帮忙,不能乱跑,免得被人贩子偷走了,绝对不准跑出院子里,不然今晚就别想吃肉。

  小老幺和姚铃使劲儿的点头,她们才不瓜嘞。

  有来得早的客人,一进门就嚷道:“陈老板,我好像闻到了糖醋的味道,今天有糖醋排骨么?”

  陈渊笑着说道:“没有没有,之前用菠萝炒了点儿肉吃。”

  那客人调侃着递出饭盒:“你们还真的是会吃嘞,给我打份盖浇饭,回锅肉,鱼香茄子和土豆丝。”

  陈渊轻笑:“要得。”

  看着对方盖上饭盒满意的离开,陈老板也觉得生活充满了甜美的滋味。

  小老幺撵着旺仔在餐馆里四处跑,姚铃就坐在收银台跟前,拿出大锅买的图画本,认真的涂抹着。

  也有客人走进来,径直来到照片墙跟前,看了看照片,又看了看陈渊。

  确定目标后,来到打餐台有些不好意思的道:“陈老师,我也是你的读者,很高兴能见到你,能帮我签个字么?”

  从印着五角星的绿色帆布包里取出《收获》杂志,双手递出。

  陈渊急忙接过,签了字后送回,笑着问道:“这位老哥是从绵州来了?咱的读者朋友过来,我都会请他们吃盖浇饭,随便选哈。”

  付学文有些腼腆的道:“我还是给钱吧,你做生意也不容易。”

  陈渊摆手:“你们远道而来,这点儿不算啥。”

  索性拿着大碗,红烧肉,回锅肉,加上鱼香茄子和麻婆豆腐打了满满一碗递过去:“先吃饭,待会儿咱们再聊。”

  付学文点了点头,他的确是带着任务来的,想要和陈渊约稿。

  但是,尝到饭菜时,那美味瞬间就攥住了心灵,他有限的辞藻根本无法形容出来这饭菜的美味,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好吃。

  很快,餐馆就忙碌起来,小老幺抱着旺仔,在院门口使劲儿的招揽客人:“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鸭~好次哒盖浇饭~混蒸肉~”

  “还有烧白嘞~”

  那卖力吆喝的样子,把前来的高建兴等人逗得直乐:“安然小朋友真棒。”

  小家伙热情的招呼着:“高蜀黍~请进鸭~”

  还蹦跶着往里面跑去,扯着小奶音喊道:“大锅大锅~高蜀黍来袅~”

  瞅着胡建设也端着饭盒前来,又忙不迭的嚷着:“福蜀黍也来袅~”

  清脆的童音伴随着大人们的笑声,让餐馆里客人们的情绪都愉悦起来,姚铃把图画本放好,帮忙去收拾桌碗,乖巧的娃娃惹来不少人的夸赞。

  一到饭点儿,陈渊的以食小餐馆就非常热闹。

  堪称矿上的情报中心。

  赖云舒和黄征,本来想去城里看望自家女儿,但是今日周末,没有定好闹钟,一觉睡过头,下周去也不迟。

  两口子商量一下,今天懒得自己做饭,去陈大作家那里就餐。

  不得不说,陈渊做事深得他们的欢喜,送的礼钱,全都写在了账本上,用完餐签字就行,若是他们执意要给钱,那就继续记上。

  更不要说,硬实力在那里,饭菜味道绝对巴适。

  食堂?那是什么!

  只要不想做饭,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食堂,而是小餐馆。

  周末的生意比平日里更好,还有不少人从镇上,县城而来,都是带着孩子,想要来看看名人,蹭点儿福气,也能给娃儿当个榜样。

  蒸菜卖得极快,不一会儿,五十份全都没了。

  陈渊看了看系统面板,用不了几天,一千份蒸菜的任务就能完成,想到会奖励地方特色菜肴,他就止不住的有些激动和兴奋。

  这种期待感,特别让人有动力。

  吃完饭的高建兴等人,也没急着走,坐在院子里和熟人们摆着龙门阵,陈渊忙着和刘念他们收拾碗筷,随后提了两壶开水来到院子里。

  院子的地面,被大爷大妈们没事儿就改造,就像个小公园似的。

  有小桌子小凳子,坐在这里喝茶吹牛,便心情甚好。

  付学文把最后一粒米都刨进了嘴里,才打了个饱嗝,觉得无比回味。

  等到陈渊把包子做好,终于能歇息时,他走上前去:“陈老师,我是《剑南文学》的编辑,来这里是想和您约一篇稿子在下个月发表,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

  看着对方递出今年的《剑南文学》期刊给自己,陈渊接过后翻了翻,笑着道:“我知道这个绵州的本土期刊,已经有些年头了。”

  “不过,这稿费怎么算?”

  付学文没想到陈渊如此好说话,不禁有些欣喜:“虽然我们是地方文学,但是总编经过申请,会给您千字五十的稿酬。”

  陈渊点了点头:“行,我明白你们的意思,月底就会把稿子写出来,然后用挂号信邮寄过去。”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做《绵州记事》。”

  “说起老家,我都有些想念那里的米粉,魏城的酥饼,梓潼大庙的片粉。”

  “还有富乐山,碧水寺,圣水寺。”

  付学文也和陈渊谈起寺里的滴水观音,涪江边的放生地,东方红大桥下的码头,火车站的热闹,西山的蒋琬墓,富乐山上的烈士宋哲元将军。

  一时间,相谈甚欢,就连两小娃娃还有刘念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你们也许不知道,碧水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初年,最初叫做水阁院,因崖壁泉水终年流淌得名,后来才改名,而它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楼遗址,如今只有基台可见。”

  “越王楼由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督建,耗银50万两,参考长安、洛阳王府格局,依龟山地形建成,规模宏大,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唐代四大名楼。”

  “越王楼历代文人题咏极多,李白、杜甫等均留有诗作,故有天下诗文第一楼之称。”

  “诗仙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陆游的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

  “还有大才子王勃的,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若是能重建,可想而知那是多么壮美。”

  其实陈渊知道,越王楼在89年就有了重建的政策,只是各种原因,直到二十一世纪才重建完成,成为绵州市绝美的一处景色。

  付学文对陈渊的博学惊叹不已,他完全不了解碧水寺和越王楼的历史,可谓是大开眼界。

  小老幺根本听不懂这些,但是她却把大锅的话全都记住,以后就能给小伙伴们吹牛啦。

  她老家是绵州的呢。

  于是,有大爷大妈们,又说着绵州盐亭老家,讲着三台的郪江古镇,南宋修建的蜀中第二大道观云台观,还有当年抓壮丁的事情。

  和当年战士出征时的死字旗。

  听到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的时候,有不少人都抹着眼泪,小老幺和姚铃依偎在陈渊的身边,小脸蛋上全都是懵懂的色彩。

  于是,陈渊就给俩小娃娃讲着十四年抗战的故事,听到金陵大屠杀,连比她们还小的娃娃都不放过时,吓得瞪大了眼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小诡子是世界上最不日栽的东西。

  眼看快到饭点,陈渊站起身,语气坚定而温和地说道:“之所以现在咱们能这么安逸的生活,全都是因为我们的长辈,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轻轻捏了捏小老幺和姚铃的脸蛋:“你们要记住,现在能坐在教室里读书,能在院子里玩耍,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所以,每一粒米都不能浪费。”

  “那些先辈们,当年想吃饱穿暖都是奢望。”

  “等有空了,给你们讲讲抗美援朝的那些英雄的事迹,现在我得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这个年代,特别是那些大爷大妈们,都是经历过苦难的日子,给年轻一辈人们讲着他们当年在农村里的生活,透露着无法挣脱的绝望。

  小老幺根本想不到,吴爷爷他们一年都没有吃到过一点儿肉会是什么样子的。

  稀饭里面只有几颗米,还要去山里捡野菜吃。

  家里连一条完好的裤子都没有。

  高建兴也叹息着:“我还不到四十,但是当年家中真的很难,一个月见不到荤腥,当初灶头上用蜡烛照明,融化下来到了稀饭锅里,我们一家子以为是哪里来的猪油,把一锅稀饭吃得干干净净。”

  黄征眼眶微微泛红:“我家大哥就是因为当时缺少医疗条件,就发了个烧,在农村头没法医治,肚子也吃不饱,饿得就像皮包骨头,才十三岁就没了。”

  “也就现在我们条件才算好了些。”

  大爷大妈们都感慨不已,说着在老家,其实好多人的生活条件也非常贫苦,进城至少都要走几个小时,除了城里面有公路,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泥巴路。

  吃不饱穿不暖,医疗条件差。

  能生活在矿上的孩子们,如今相当于泡在蜜罐子中。

  啥都不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火红年代,从摆摊卖蛋炒饭开始,火红年代,从摆摊卖蛋炒饭开始最新章节,火红年代,从摆摊卖蛋炒饭开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