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昊很想下船去西京城逛一逛,但想到现在的形势,他最终忍了,下令开船往东而来。
沿着西河一路向东,最终就抵达了云霄关。
云霄山脉是一条由北到南的雄伟山脉,起自北方的代州与云州交界,南端与太华山脉的东段相接,北河就由北到南从其中倾泻而下、注入大河之中。整体上这云霄山脉给江昊的感觉是有点像蓝星上的吕梁山再往南与秦岭山脉相接的样子,不过要比吕梁山雄伟了很多。
云霄关就位于云霄山脉的中段、西河注入大河的入河口,有点蓝星上潼关的地位,但却是建造得比潼关强出了很多倍。
这云霄关有陆路和水路两个关口,水路关口就扼守在西河的东口之上,由于西河的河床要比大河的河床海拔高出很多,所以在这里设有水闸,船只必须通过船闸的升降才能进入大河之中。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里还要比蓝星上的渭水入河口先进了很多。
当然,蓝星上的渭水是因为泥沙的原因造成了航路断绝,其实在古代也是有航运的,而且也是可以通达黄河的,并非是如某省人所说关中不通航运才丢失了作为都城的地位。事实上,蓝星上古代的都城东迁,乃是由于民族性的堕落造成的,东迁之后先后发生了洛阳的永嘉之乱和开封的靖康之耻等极其悲惨的活剧,整个皇室和权贵都被入侵的异族俘获和虐待,往昔的贵人都变成了奴才、待遇还不如畜生、甚至被当作肉食,真是民族的悲剧。
而在这个世界上,都城东迁同样是民族堕落的结果,丢失了西北七州之地而无力收复,最终才不得不将帝都东迁到了大梁城。
看了这数千年雄关的云霄关,江昊不禁感叹系之,想到有朝一日把帝都迁回到西京城的话,也许就是这个天华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吧?
船出了云霄关之后,沿着大河继续往东,北岸就是汾州,而南岸则是伊州,这伊州是中部各州里最西边的一个州,这块地方是当初天华族先民从西河平原和汾水平原东征的桥头堡,就是在这里天华族先民与东方土著的蛮族大战、最终击败了对方,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云霄山脉以东。
伊州的州治伊阳城也是一座很有历史的城市,要说到做陪都,西京也不得不服。在当年河阳城一直做帝都的时候,伊阳城就做过几次的陪都,直到近世以来帝都东迁,这伊阳城才沦为了一个普通的州治所在城市。
大概由于地形与地势的原因,伊州这边的灾情虽然比之更东的豫、汴、兖等诸州还不算太厉害,但相比关西诸州却是迥然而异,大河南岸看上去就已经很惨了,一望无际都是黄色的土地,没有一丝绿色,给人一种千里无人烟的感觉。
中州是大涝之后又大旱,加之瘟疫流行和地方官员的不作为,造成了农业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彻底破坏,而本就由于过度的土地兼并这里的民众生活水平就很低,于是此时就成了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悲惨局面,惨不忍睹,不然也不会爆发那么大规模的民乱。
其实那些乱民也只是为了求一口吃的、能活下去而已。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人性的恶也就充分暴露了出来,乱民聚众横行,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寸草不留,结果造成了局面的愈加败坏。本来大灾之后还是可以恢复的,但乱民蜂起却是彻底杜绝了恢复的可能性。
所谓“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诚如是也。
“这么惨!”江昊看去,脸色都变得不好了。
一踏进伊州,他就能看到这里到处都弥漫着不祥的气息。这种气息不是凡人能够看到的,不过江昊却是看得很清楚。
但稍微一想也就不奇怪了,关东这几年灾荒加上民乱,弥漫着不祥的气息也是正常的。
整个中州这么严重的灾情,要是昭武帝能够继续执政或者继承大位的话也许还有希望力挽狂澜,谁知却是发生了那样的事情!
江昊一直在怀疑阎氏,可一般人那怕是高官都不敢,毕竟那阎氏可是当今的太皇太后,还是执掌国柄之人,但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那么想过呢?
但那样去想太皇太后,可是大不敬,所以就算有那样的想法也只能是极力地压制自己,让自己不要去那样想。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江昊却是不一样,他就是这么想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虽然现在还不方便说出来,但还是那样想,又怎么样?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他就是一个武夫嘛,你能把他能怎么样?
其实江昊不是那么粗豪,他只是杀气很重,所以在军中为人所畏惧。
杀气重也是没有办法,毕竟亲手杀了那么多人嘛。除了在盘山关杀了那么多的西凉人之外,他对于胡氏的叛军也是一点都不客气,也杀了不少。
所以,他在军中威严很重,不光是他的部下,其他部队的官兵也都很怕他。
其实江昊对于自己的部下还是很爱护的,不吝重赏,不然也不可能那么得军心。
大夏实行以文驭武,但绝大部分文官对于军事一窍不通,在他们看来,能打赢就是因为勇猛,而那些武夫只要你给钱给吃饱就会勇猛,对于装备、训练、军纪、战略、战术、军心、士气一概不知,所以在他们看来,武将就是粗鄙的莽夫。
如果一个武将制订了一个详尽的作战方案,文官们通常不会认为你有文化,但如果你能吟诗做对、再拽几句经义,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你是文武双全。
谢瑜他们虽然是秉承了关学系的精神,在这些方面要比一般的文官好了很多,但在思想深处还是对于武将有简单化、模式化的倾向。
而谢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文官乎?
事实上,一个优秀的武将,真的要比只会吟诗作文、勾心斗角的文官有文化多了,因为优秀的武将是必须要有逻辑思维的。
一直以来,蓝星上东方大国的古代也都是以文明自居,视周边的异族为野蛮,其实事实上未必如此。比如,中原王朝长期实行君主独裁加上官僚体制,根本没有办法能够正常地集中众人的意见来形成相对客观的决议。而反观那些蛮族,大都是部落首领之间的协商制,民主氛围要比中原王朝强了太多。
尤其是自宋以后,拥有家国情怀、主人翁意识的关陇门阀被消灭,出身于平民的文官具有的是小民意识,因此中原王朝常常以庞大的体量被人口少了很多的异族所灭,而异族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而这“汉化”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君主的独裁。
而君主的独裁到了什么程度?比如就在非常近代的时期,对重要的大臣,君主可以一言而决其生死,动辄诛杀九族,甚至不让其死后入葬,而无须经过任何法律程序。
这就是典型的权比法大,东方大国古代的法律不是用来制约皇权和统治者的,仅仅只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
满清在入关前,黄台吉作为满清皇帝,因为擅自动用了国库的一点钱就被打板子,这个在明朝和任何中原王朝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就算是满清自己,在入关之后,也是将君主集权发展到了巅峰,打皇帝板子这种做法成为了最可笑的笑话。
到底谁是文明,谁是野蛮,已经说不清了。
一般来说,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是想要独裁,因此就要压制对自己能够起到牵制作用的人和集团,比如君权相权之争,开国皇帝与功臣之争,再比如唐代以前的皇帝与门阀世族之争,但是,皇权是必须要有牵制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在宋代之后,世族是没有了,但宰相也是没了。即使皇帝再英明,一个人也是治理不了天下的,总得有人帮他,不用世族就得用文官官僚集团。但是,官僚们大都是出身于平民,相比起还有一定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的门阀世族来说,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所以通常更加倾向于因循,面对入侵的异族强权往往不会选择坚决抵抗而是选择投降和臣服,其实这都是小民意识,根本没有撑起国家的情怀和能力。所以,宋代以后的东方大国就是因此而每况愈下、终至于无力回天。
而反观华夏初起之时的迅猛扩张,是基于分封制的。
这个世界也是同样,在上古末期诸王时代结束、大华王朝第一次把东土统一起来之后,历代东土王朝的地盘都是一直在扩张,从雍州加上关东一直扩张到了最大的范围,然后在进入近古时代、古门阀衰落、皇权对相权取得彻底的胜利、官僚集团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就开始逐渐萎缩,西北七州、北方六州先后丢失,造成了难以言说的痛苦。
虽然古门阀对内也是有问题的,过度的土地兼并造成了王朝的周期性轮替,但在对外方面却是一直都没有含糊过。而官僚集团就不是了,虽然尚未造成蓝星上永嘉之乱和靖康之耻那样的不忍言之事,但国土越来越小却是事实。
而且,随着君主独裁愈加严重,这官僚集团在无法通过左右国家的前进方向以获取利益后,就只剩下了通过对底层民众的掠夺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让民众更加苦不堪言,这一点较之古门阀有过之而无不及。越是君主集权加剧,则官僚集团对于民众的盘剥压榨就越甚,这是一个奇怪的逻辑,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就好像一个公司,以前的门阀世族都是股东,后来取消了所有股东,改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结果就是这些职业经理人对于公司根本没有忠诚度,对于员工也是只有压榨而丝毫没有怀柔。
在这种体制下,底层民众只能寄望于一位明君了,希望明君能够遏制官僚集团。
其实,寄望于明君圣君是一种极其可悲的无奈,代表着底层民众无法左右自身命运的悲哀。君权与官僚集团的共存与矛盾一直延续到非常近代的时期而永远都没有自我解决的办法,至于底层民众对于明君圣君的怀念甚至延续到了非常现代化的时代。
因为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发言权,所以才只能寄望于明君圣君。
现在看来,这个世界跟蓝星上的东方大国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这里存在门阀世族,但这些所谓的门阀世族跟蓝星上唐代以前的世族是不同的,也跟这个世界上中古时期的门阀世族不同,因为这里的门阀世族其实更加合适的名字叫做“文官集团”或者“士绅阶层”,他们要想做官还得走科举程序,而不是唐代以前或者这里中古时期的举荐制,那些世族可以直接举荐自己的子侄族人甚至附庸去做官,所谓的世卿世禄。
所以,这里的门阀世族其实是基于官僚制度而形成的,甚至它的诞生与大夏开国时制定的限制土地兼并的国策有关,不能以个人的名义拥有更多土地、就只能以家族的名义来拥有。但不管是以个人的名义还是家族的名义,那些官僚其实依然是相当于蓝星上宋以后的书生官僚,同样都是缺乏家国情怀、有的只是小民意识,众多这样的官僚组成的官僚集团当然依然如是,所以这样的门阀世族缺乏蓝星上唐代之前的世族和这里的古门阀那样的家国情怀和开拓精神,对于国家社稷没有生死与共的情怀,更加看重的是个人的利益,因此主体上是倾向于窝里斗和因循守旧而非向外开拓。
进入近古时期之后,以西京和关西为主要基地的古门阀逐渐消亡,关西的世族逐渐分化为了文官士人集团和武将世家集团,但关西的士人很多也是古门阀的后代,在家族的传承中还是保留了一些家国情怀的,所以关学系的主张就与中州系、东阳党有很大的差别。
要想让这个国家有希望,就得进行社会的改造,恢复中古门阀既不可能也不合适,那么就用更加具有外向性和开拓性的体制来取代现行的官僚制度。
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毕竟这里的底层民众一样的愚昧,需要一个启蒙运动。
当一个国家没有了这些具有家国情怀的骨干力量之后,这个国家不管多大都是虚弱的、一旦遇到事情就会轰然坍塌,没有人会站出来为这个国家来拼命。
官僚集团、士绅阶层既然靠不住,那就只能指望中下层人士和广大民众了。
但这个世界上东土的低层民众早就被集权体制压迫的麻木不仁了,必须有人来唤醒他们,可是唤醒民众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光靠嘴肯定是不行,必须利用人的利益驱动和慕强心理。在苍西建立民众组织来影响地方官府的决策和治理,以及在万花商会中设立持股会来让大多数民众都多少拥有一些股份,这就是江昊在刻意地培养底层民众组织起来捍卫自己和家乡的利益、培养家国情怀与主人翁意识的尝试。
伊州最西边的郡是弘农郡,而弘农郡最西边的县是河津县,这里乃是大河最上游的渡口所在。
本来江昊是察觉到了这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息,但大船过了河津之后,他就感觉到这边的气息之中少了一种东西,仔细品味了一下,他忽然变色,当即告诉自己的侍卫长风辰带着大船直接向东、到了伊阳城的码头停下等待自己,然后他身形一晃便即消失不见。
他是回到了河津县境内。
因为,经过对比之后他发现,过了河津之后虽然也是弥漫着不祥的气息,但那气息与河津的还有不同,虽然也是代表了悲惨,但还有活路。而河津的气息之中竟然是有着这里的人全部都要死的预感!
河津算是关东大县,人口也有数十万之众,这么多人竟然都要在近期面临死亡,江昊不信这里面没有猫腻。
不是大河要决堤,就是有人或势力在背后要下黑手!
事涉数十万人的性命,江昊不能不管,何况要是救了这么多人的话,那必然又有一大笔功德入账。
这种送上门来的功德,江昊不可能不接。
之所以独自回来,是因为他感觉到这里面可能涉及的黑势力十分隐秘,留下大船和亲卫的话必然要惊动对方,不利于搞清真相。
现在他换上一身侠客袍,走进了河津县城。
河津县城依然是传统的老旧面貌,不过还算是比较繁华,主要是因为这里是商船向西通过船闸进入西河的枢纽之地,所以滞留一段时间的客商数量不少。
进城之后,江昊立刻就遣出了不少的耳报神,将整座县城都纳入了自己的监控之下。
这座县城肮脏破旧,而且行人之中多有衣衫褴褛、面带饥色者。更关键的是,江昊立刻就感觉到了这座关东大县与关西各地的不同,主要是在关西由于武风昌盛,人群中的武夫比例不低,不说高手,至少低阶的武者数量确实不少。而在这里,却是很少能发现武夫,就算是低阶武夫的数量也少之又少。
关西的武风昌盛不能说没有地处边疆的原因,但也与传统风俗有关。就算不是边地的雍梁二州,习武之人的比例也是很高,比如雍州光是刀客至少便有数十万人之多,更遑论就算是一般的农夫也都会在农闲之时结伙打熬气力、修习武艺。
而这关东之人,就算是只与雍州隔了一座云霄关的河津县,很显然也是习武之人很少,大概入境的武夫主要就是那些捕快、县兵以及一些大户家中的看家护院了。
关东地区地广人稠,土地兼并较之关西也是更加严重,自然有着不少的豪门大族,不过因为族人少有习武者,所以这些大族就不同于关西的那些武将世家,更不同于人人习武的古门阀,关东的大族其实主要就是看那些通过科举当官的少数上层,而绝大部分的族人其实都是佃农的身份罢了。
门阀世族自然不会不养武夫,甚至他们都豢养了不少的高手,但那些大都是用钱从社会上雇来的,绝对不可能如关西的武将世家那样全族皆武夫。
甚至,就连河北一带的边军中,也有很多士兵都没有入境!
这也是夏军一直都打不过大乾的主要原因。
若非北燕被大炮吓阻暂时不敢入侵大夏的话,估计至少河北这边的边防线是堪忧的。
相比起来,关西那边虽然大夏边军面对西凉是败多胜少,那主要还是进攻失利,至少西凉军百年来都未能突破过盘山防线。
这不能说与关西民间的武风昌盛无关吧。
就算官员贪腐成风、将领克扣兵饷,但至少西军士兵的基本战斗力还是在线的。
在这河津县滞留了三天,江昊终于把这里的基本情况都弄清了。
最显著的是地方上的官吏豪强对民众的盘剥实在是太惨烈的。按照朝廷的税制,在大夏鼎盛之时田税乃是三十税一,可谓是轻徭薄赋,但后来因为长期与西凉交战、开支浩大,因此田税也是逐渐增加,直到中州乱起之后,田税增加到了十税一。
说起来,就算是十税一也不算是太重。但是,因为大部分田地都被豪族以族田的名义所兼并,租种族田的农夫不但要承担十一的田税,还要承担对族中嫡系的上缴,总体的负担达到了收获的过半甚至更高,直到七成以上的都不鲜见。
所以,农夫的负担极重,丰年之时都难以饱腹,一旦遇到灾荒那就不可想象了。尤其是中州乱起之后,大片地方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被破坏,哀鸿遍野,大批的民众沦为流民,饥民之中易子而食者不是少数。
在城里,工商从业者也都遭受了沉重的压榨,就算那些街边的小贩,必须要缴纳的费用这几年里也都增加了好几倍,很多小贩的生意都已经做不起了,只好惨淡歇业。
大体上,城镇民众的负担分了这么几层,首先就是官府征收的商税,其次就是给官吏的好处,再次还有黑帮的保护费等。
一般来说,商税都要比朝廷的规定高出了很多,达到数倍也是很常见的。至于给官吏的好处费和黑帮征求的保护费这些更是要比加码之后的商税还要高!
另外,一些地方豪族还通过垄断某些行业进行盘剥,使得整个商业环境雪上加霜。
相比起来,这关东的情况确实与关西还是有些不同的。关西那边几乎没有什么门阀,世族的势力也是要弱了很多,大部分关学系中人都是出自中等的书香世家,而那些武将世家对于族人的盘剥也远不及关东世族对族人的盘剥。
没有办法,这是因为关西的武将世家需要他们的族人跟着他们去作战,所以不可能那么过份的盘剥。
但正是因此,所以江昊觉得关西的武将世家反而要比关东这些门阀世族更加难以解决一些,这是因为武将世家的族人对家族的向心力要强了不少,很难煽动他们起来反抗家族的剥削和统治。而要想解决关西的武将世家,就只有遇到如胡家这样起兵叛逆的机会。
而关东这边的那些门阀世族,他们的族人承受了极其沉重的剥削,对于家族几乎没有什么向心力,不是家族可以依靠的力量。
关东的门阀世族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朝廷的统治力,再加上他们自己豢养的高手。那些高手替主家干一些脏活儿还可以,但毕竟人数太少、不可能真的依靠他们来维持统治。
所以,真的要收拾关东这些麻烦世族、地方豪强的话,只要煽动他们的族人来反抗就足矣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朝廷,朝廷的法律可是不允许你去煽动族人反对族长、夺取嫡系所掌握的族田分给族人的。
大夏本来就是严禁土地买卖的,不过被那些门阀世族钻了族田这个空子,如果可以从法律层面废除族田的话,那么就可以摧毁这些豪族的统治基础了。
当然,现在掌握朝廷大权的本就是那些门阀世族,中州系和东阳党都是门阀世族的代表,他们绝对不可能赞同废除族田的。
所以,改变这个社会是极难的。
沿着西河一路向东,最终就抵达了云霄关。
云霄山脉是一条由北到南的雄伟山脉,起自北方的代州与云州交界,南端与太华山脉的东段相接,北河就由北到南从其中倾泻而下、注入大河之中。整体上这云霄山脉给江昊的感觉是有点像蓝星上的吕梁山再往南与秦岭山脉相接的样子,不过要比吕梁山雄伟了很多。
云霄关就位于云霄山脉的中段、西河注入大河的入河口,有点蓝星上潼关的地位,但却是建造得比潼关强出了很多倍。
这云霄关有陆路和水路两个关口,水路关口就扼守在西河的东口之上,由于西河的河床要比大河的河床海拔高出很多,所以在这里设有水闸,船只必须通过船闸的升降才能进入大河之中。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里还要比蓝星上的渭水入河口先进了很多。
当然,蓝星上的渭水是因为泥沙的原因造成了航路断绝,其实在古代也是有航运的,而且也是可以通达黄河的,并非是如某省人所说关中不通航运才丢失了作为都城的地位。事实上,蓝星上古代的都城东迁,乃是由于民族性的堕落造成的,东迁之后先后发生了洛阳的永嘉之乱和开封的靖康之耻等极其悲惨的活剧,整个皇室和权贵都被入侵的异族俘获和虐待,往昔的贵人都变成了奴才、待遇还不如畜生、甚至被当作肉食,真是民族的悲剧。
而在这个世界上,都城东迁同样是民族堕落的结果,丢失了西北七州之地而无力收复,最终才不得不将帝都东迁到了大梁城。
看了这数千年雄关的云霄关,江昊不禁感叹系之,想到有朝一日把帝都迁回到西京城的话,也许就是这个天华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吧?
船出了云霄关之后,沿着大河继续往东,北岸就是汾州,而南岸则是伊州,这伊州是中部各州里最西边的一个州,这块地方是当初天华族先民从西河平原和汾水平原东征的桥头堡,就是在这里天华族先民与东方土著的蛮族大战、最终击败了对方,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了云霄山脉以东。
伊州的州治伊阳城也是一座很有历史的城市,要说到做陪都,西京也不得不服。在当年河阳城一直做帝都的时候,伊阳城就做过几次的陪都,直到近世以来帝都东迁,这伊阳城才沦为了一个普通的州治所在城市。
大概由于地形与地势的原因,伊州这边的灾情虽然比之更东的豫、汴、兖等诸州还不算太厉害,但相比关西诸州却是迥然而异,大河南岸看上去就已经很惨了,一望无际都是黄色的土地,没有一丝绿色,给人一种千里无人烟的感觉。
中州是大涝之后又大旱,加之瘟疫流行和地方官员的不作为,造成了农业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彻底破坏,而本就由于过度的土地兼并这里的民众生活水平就很低,于是此时就成了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悲惨局面,惨不忍睹,不然也不会爆发那么大规模的民乱。
其实那些乱民也只是为了求一口吃的、能活下去而已。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人性的恶也就充分暴露了出来,乱民聚众横行,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寸草不留,结果造成了局面的愈加败坏。本来大灾之后还是可以恢复的,但乱民蜂起却是彻底杜绝了恢复的可能性。
所谓“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诚如是也。
“这么惨!”江昊看去,脸色都变得不好了。
一踏进伊州,他就能看到这里到处都弥漫着不祥的气息。这种气息不是凡人能够看到的,不过江昊却是看得很清楚。
但稍微一想也就不奇怪了,关东这几年灾荒加上民乱,弥漫着不祥的气息也是正常的。
整个中州这么严重的灾情,要是昭武帝能够继续执政或者继承大位的话也许还有希望力挽狂澜,谁知却是发生了那样的事情!
江昊一直在怀疑阎氏,可一般人那怕是高官都不敢,毕竟那阎氏可是当今的太皇太后,还是执掌国柄之人,但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那么想过呢?
但那样去想太皇太后,可是大不敬,所以就算有那样的想法也只能是极力地压制自己,让自己不要去那样想。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江昊却是不一样,他就是这么想了,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虽然现在还不方便说出来,但还是那样想,又怎么样?你又能把我怎么样?
他就是一个武夫嘛,你能把他能怎么样?
其实江昊不是那么粗豪,他只是杀气很重,所以在军中为人所畏惧。
杀气重也是没有办法,毕竟亲手杀了那么多人嘛。除了在盘山关杀了那么多的西凉人之外,他对于胡氏的叛军也是一点都不客气,也杀了不少。
所以,他在军中威严很重,不光是他的部下,其他部队的官兵也都很怕他。
其实江昊对于自己的部下还是很爱护的,不吝重赏,不然也不可能那么得军心。
大夏实行以文驭武,但绝大部分文官对于军事一窍不通,在他们看来,能打赢就是因为勇猛,而那些武夫只要你给钱给吃饱就会勇猛,对于装备、训练、军纪、战略、战术、军心、士气一概不知,所以在他们看来,武将就是粗鄙的莽夫。
如果一个武将制订了一个详尽的作战方案,文官们通常不会认为你有文化,但如果你能吟诗做对、再拽几句经义,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你是文武双全。
谢瑜他们虽然是秉承了关学系的精神,在这些方面要比一般的文官好了很多,但在思想深处还是对于武将有简单化、模式化的倾向。
而谢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文官乎?
事实上,一个优秀的武将,真的要比只会吟诗作文、勾心斗角的文官有文化多了,因为优秀的武将是必须要有逻辑思维的。
一直以来,蓝星上东方大国的古代也都是以文明自居,视周边的异族为野蛮,其实事实上未必如此。比如,中原王朝长期实行君主独裁加上官僚体制,根本没有办法能够正常地集中众人的意见来形成相对客观的决议。而反观那些蛮族,大都是部落首领之间的协商制,民主氛围要比中原王朝强了太多。
尤其是自宋以后,拥有家国情怀、主人翁意识的关陇门阀被消灭,出身于平民的文官具有的是小民意识,因此中原王朝常常以庞大的体量被人口少了很多的异族所灭,而异族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而这“汉化”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君主的独裁。
而君主的独裁到了什么程度?比如就在非常近代的时期,对重要的大臣,君主可以一言而决其生死,动辄诛杀九族,甚至不让其死后入葬,而无须经过任何法律程序。
这就是典型的权比法大,东方大国古代的法律不是用来制约皇权和统治者的,仅仅只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
满清在入关前,黄台吉作为满清皇帝,因为擅自动用了国库的一点钱就被打板子,这个在明朝和任何中原王朝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就算是满清自己,在入关之后,也是将君主集权发展到了巅峰,打皇帝板子这种做法成为了最可笑的笑话。
到底谁是文明,谁是野蛮,已经说不清了。
一般来说,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是想要独裁,因此就要压制对自己能够起到牵制作用的人和集团,比如君权相权之争,开国皇帝与功臣之争,再比如唐代以前的皇帝与门阀世族之争,但是,皇权是必须要有牵制的,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在宋代之后,世族是没有了,但宰相也是没了。即使皇帝再英明,一个人也是治理不了天下的,总得有人帮他,不用世族就得用文官官僚集团。但是,官僚们大都是出身于平民,相比起还有一定家国情怀和主人翁意识的门阀世族来说,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所以通常更加倾向于因循,面对入侵的异族强权往往不会选择坚决抵抗而是选择投降和臣服,其实这都是小民意识,根本没有撑起国家的情怀和能力。所以,宋代以后的东方大国就是因此而每况愈下、终至于无力回天。
而反观华夏初起之时的迅猛扩张,是基于分封制的。
这个世界也是同样,在上古末期诸王时代结束、大华王朝第一次把东土统一起来之后,历代东土王朝的地盘都是一直在扩张,从雍州加上关东一直扩张到了最大的范围,然后在进入近古时代、古门阀衰落、皇权对相权取得彻底的胜利、官僚集团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就开始逐渐萎缩,西北七州、北方六州先后丢失,造成了难以言说的痛苦。
虽然古门阀对内也是有问题的,过度的土地兼并造成了王朝的周期性轮替,但在对外方面却是一直都没有含糊过。而官僚集团就不是了,虽然尚未造成蓝星上永嘉之乱和靖康之耻那样的不忍言之事,但国土越来越小却是事实。
而且,随着君主独裁愈加严重,这官僚集团在无法通过左右国家的前进方向以获取利益后,就只剩下了通过对底层民众的掠夺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让民众更加苦不堪言,这一点较之古门阀有过之而无不及。越是君主集权加剧,则官僚集团对于民众的盘剥压榨就越甚,这是一个奇怪的逻辑,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就好像一个公司,以前的门阀世族都是股东,后来取消了所有股东,改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结果就是这些职业经理人对于公司根本没有忠诚度,对于员工也是只有压榨而丝毫没有怀柔。
在这种体制下,底层民众只能寄望于一位明君了,希望明君能够遏制官僚集团。
其实,寄望于明君圣君是一种极其可悲的无奈,代表着底层民众无法左右自身命运的悲哀。君权与官僚集团的共存与矛盾一直延续到非常近代的时期而永远都没有自我解决的办法,至于底层民众对于明君圣君的怀念甚至延续到了非常现代化的时代。
因为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发言权,所以才只能寄望于明君圣君。
现在看来,这个世界跟蓝星上的东方大国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这里存在门阀世族,但这些所谓的门阀世族跟蓝星上唐代以前的世族是不同的,也跟这个世界上中古时期的门阀世族不同,因为这里的门阀世族其实更加合适的名字叫做“文官集团”或者“士绅阶层”,他们要想做官还得走科举程序,而不是唐代以前或者这里中古时期的举荐制,那些世族可以直接举荐自己的子侄族人甚至附庸去做官,所谓的世卿世禄。
所以,这里的门阀世族其实是基于官僚制度而形成的,甚至它的诞生与大夏开国时制定的限制土地兼并的国策有关,不能以个人的名义拥有更多土地、就只能以家族的名义来拥有。但不管是以个人的名义还是家族的名义,那些官僚其实依然是相当于蓝星上宋以后的书生官僚,同样都是缺乏家国情怀、有的只是小民意识,众多这样的官僚组成的官僚集团当然依然如是,所以这样的门阀世族缺乏蓝星上唐代之前的世族和这里的古门阀那样的家国情怀和开拓精神,对于国家社稷没有生死与共的情怀,更加看重的是个人的利益,因此主体上是倾向于窝里斗和因循守旧而非向外开拓。
进入近古时期之后,以西京和关西为主要基地的古门阀逐渐消亡,关西的世族逐渐分化为了文官士人集团和武将世家集团,但关西的士人很多也是古门阀的后代,在家族的传承中还是保留了一些家国情怀的,所以关学系的主张就与中州系、东阳党有很大的差别。
要想让这个国家有希望,就得进行社会的改造,恢复中古门阀既不可能也不合适,那么就用更加具有外向性和开拓性的体制来取代现行的官僚制度。
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毕竟这里的底层民众一样的愚昧,需要一个启蒙运动。
当一个国家没有了这些具有家国情怀的骨干力量之后,这个国家不管多大都是虚弱的、一旦遇到事情就会轰然坍塌,没有人会站出来为这个国家来拼命。
官僚集团、士绅阶层既然靠不住,那就只能指望中下层人士和广大民众了。
但这个世界上东土的低层民众早就被集权体制压迫的麻木不仁了,必须有人来唤醒他们,可是唤醒民众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光靠嘴肯定是不行,必须利用人的利益驱动和慕强心理。在苍西建立民众组织来影响地方官府的决策和治理,以及在万花商会中设立持股会来让大多数民众都多少拥有一些股份,这就是江昊在刻意地培养底层民众组织起来捍卫自己和家乡的利益、培养家国情怀与主人翁意识的尝试。
伊州最西边的郡是弘农郡,而弘农郡最西边的县是河津县,这里乃是大河最上游的渡口所在。
本来江昊是察觉到了这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息,但大船过了河津之后,他就感觉到这边的气息之中少了一种东西,仔细品味了一下,他忽然变色,当即告诉自己的侍卫长风辰带着大船直接向东、到了伊阳城的码头停下等待自己,然后他身形一晃便即消失不见。
他是回到了河津县境内。
因为,经过对比之后他发现,过了河津之后虽然也是弥漫着不祥的气息,但那气息与河津的还有不同,虽然也是代表了悲惨,但还有活路。而河津的气息之中竟然是有着这里的人全部都要死的预感!
河津算是关东大县,人口也有数十万之众,这么多人竟然都要在近期面临死亡,江昊不信这里面没有猫腻。
不是大河要决堤,就是有人或势力在背后要下黑手!
事涉数十万人的性命,江昊不能不管,何况要是救了这么多人的话,那必然又有一大笔功德入账。
这种送上门来的功德,江昊不可能不接。
之所以独自回来,是因为他感觉到这里面可能涉及的黑势力十分隐秘,留下大船和亲卫的话必然要惊动对方,不利于搞清真相。
现在他换上一身侠客袍,走进了河津县城。
河津县城依然是传统的老旧面貌,不过还算是比较繁华,主要是因为这里是商船向西通过船闸进入西河的枢纽之地,所以滞留一段时间的客商数量不少。
进城之后,江昊立刻就遣出了不少的耳报神,将整座县城都纳入了自己的监控之下。
这座县城肮脏破旧,而且行人之中多有衣衫褴褛、面带饥色者。更关键的是,江昊立刻就感觉到了这座关东大县与关西各地的不同,主要是在关西由于武风昌盛,人群中的武夫比例不低,不说高手,至少低阶的武者数量确实不少。而在这里,却是很少能发现武夫,就算是低阶武夫的数量也少之又少。
关西的武风昌盛不能说没有地处边疆的原因,但也与传统风俗有关。就算不是边地的雍梁二州,习武之人的比例也是很高,比如雍州光是刀客至少便有数十万人之多,更遑论就算是一般的农夫也都会在农闲之时结伙打熬气力、修习武艺。
而这关东之人,就算是只与雍州隔了一座云霄关的河津县,很显然也是习武之人很少,大概入境的武夫主要就是那些捕快、县兵以及一些大户家中的看家护院了。
关东地区地广人稠,土地兼并较之关西也是更加严重,自然有着不少的豪门大族,不过因为族人少有习武者,所以这些大族就不同于关西的那些武将世家,更不同于人人习武的古门阀,关东的大族其实主要就是看那些通过科举当官的少数上层,而绝大部分的族人其实都是佃农的身份罢了。
门阀世族自然不会不养武夫,甚至他们都豢养了不少的高手,但那些大都是用钱从社会上雇来的,绝对不可能如关西的武将世家那样全族皆武夫。
甚至,就连河北一带的边军中,也有很多士兵都没有入境!
这也是夏军一直都打不过大乾的主要原因。
若非北燕被大炮吓阻暂时不敢入侵大夏的话,估计至少河北这边的边防线是堪忧的。
相比起来,关西那边虽然大夏边军面对西凉是败多胜少,那主要还是进攻失利,至少西凉军百年来都未能突破过盘山防线。
这不能说与关西民间的武风昌盛无关吧。
就算官员贪腐成风、将领克扣兵饷,但至少西军士兵的基本战斗力还是在线的。
在这河津县滞留了三天,江昊终于把这里的基本情况都弄清了。
最显著的是地方上的官吏豪强对民众的盘剥实在是太惨烈的。按照朝廷的税制,在大夏鼎盛之时田税乃是三十税一,可谓是轻徭薄赋,但后来因为长期与西凉交战、开支浩大,因此田税也是逐渐增加,直到中州乱起之后,田税增加到了十税一。
说起来,就算是十税一也不算是太重。但是,因为大部分田地都被豪族以族田的名义所兼并,租种族田的农夫不但要承担十一的田税,还要承担对族中嫡系的上缴,总体的负担达到了收获的过半甚至更高,直到七成以上的都不鲜见。
所以,农夫的负担极重,丰年之时都难以饱腹,一旦遇到灾荒那就不可想象了。尤其是中州乱起之后,大片地方的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被破坏,哀鸿遍野,大批的民众沦为流民,饥民之中易子而食者不是少数。
在城里,工商从业者也都遭受了沉重的压榨,就算那些街边的小贩,必须要缴纳的费用这几年里也都增加了好几倍,很多小贩的生意都已经做不起了,只好惨淡歇业。
大体上,城镇民众的负担分了这么几层,首先就是官府征收的商税,其次就是给官吏的好处,再次还有黑帮的保护费等。
一般来说,商税都要比朝廷的规定高出了很多,达到数倍也是很常见的。至于给官吏的好处费和黑帮征求的保护费这些更是要比加码之后的商税还要高!
另外,一些地方豪族还通过垄断某些行业进行盘剥,使得整个商业环境雪上加霜。
相比起来,这关东的情况确实与关西还是有些不同的。关西那边几乎没有什么门阀,世族的势力也是要弱了很多,大部分关学系中人都是出自中等的书香世家,而那些武将世家对于族人的盘剥也远不及关东世族对族人的盘剥。
没有办法,这是因为关西的武将世家需要他们的族人跟着他们去作战,所以不可能那么过份的盘剥。
但正是因此,所以江昊觉得关西的武将世家反而要比关东这些门阀世族更加难以解决一些,这是因为武将世家的族人对家族的向心力要强了不少,很难煽动他们起来反抗家族的剥削和统治。而要想解决关西的武将世家,就只有遇到如胡家这样起兵叛逆的机会。
而关东这边的那些门阀世族,他们的族人承受了极其沉重的剥削,对于家族几乎没有什么向心力,不是家族可以依靠的力量。
关东的门阀世族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朝廷的统治力,再加上他们自己豢养的高手。那些高手替主家干一些脏活儿还可以,但毕竟人数太少、不可能真的依靠他们来维持统治。
所以,真的要收拾关东这些麻烦世族、地方豪强的话,只要煽动他们的族人来反抗就足矣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朝廷,朝廷的法律可是不允许你去煽动族人反对族长、夺取嫡系所掌握的族田分给族人的。
大夏本来就是严禁土地买卖的,不过被那些门阀世族钻了族田这个空子,如果可以从法律层面废除族田的话,那么就可以摧毁这些豪族的统治基础了。
当然,现在掌握朝廷大权的本就是那些门阀世族,中州系和东阳党都是门阀世族的代表,他们绝对不可能赞同废除族田的。
所以,改变这个社会是极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