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业已阵亡。”

  思虑片刻,贾逵还是决定实话实说。

  朱灵顿时惊讶:

  “陆逊过去名声不显,不意竟有这般能耐?”

  贾逵蹙眉道:

  “陆逊此人确实不可小视。”

  “但我听闻,真正截杀文仲业的不是陆逊,而是刘备麾下的麋威。”

  朱灵挑眉:“麋威是谁?”

  贾逵:“东海麋竺之子,去岁曾一度寇掠关中。据说在陇右多有献策,亦不可轻视。”

  朱灵捏了捏船舷,叹道:

  “为何刘备麾下总有英才不断冒出?”

  贾逵摇头道:

  “中原亦不乏英才。”

  “刘备或能呈一时之能,然基宇偏狭,久之必失。”

  “今所虑者,那麋威击败文聘将军后,不知是否会逆走三关,寇掠淮上。”

  朱灵这才露出肃然姿态:

  “使君自汝南而来,没有听闻吗?”

  贾逵顿时苦笑:

  “七百里急行军,又要远离大河匿藏踪迹……逵能将大军顺利带到寿春,便算不负朝廷了。哪还有余力顾及身后?”

  “所幸文仲业非鲁莽之将,三关必有安排,未必有失……”

  话音未完,有使者驾舟来报信。

  看旗号,应该是兖州刺史王凌的部下。

  朱灵贾逵立即去见。

  王凌使者登船好,先将一份军报恭恭敬敬奉上,然后朗声道:

  “王使君、臧镇东合兵于濡须口,阵斩三千吴军,降服万余,缴获大小战船百余艘,并生获敌濡须督朱桓!”

  朱灵顿时仰天大笑!

  如此大胜,非但足以保存淮南,怕是连皖城的朱然,也有望乘胜逼退,继而全取江北土地。

  就连贾逵也有些喜形于色。

  不过下一刻,他瞥见信使手中还有一份简报,好奇道:

  “还有战果?”

  信使闻言,面色一边,沉声奉报:

  “是汝南的急报!”

  ……

  皖城。

  朱然一看到陆逊,迫不及待开口:

  “事急矣,请求救于关将军!”

  陆逊看着满身挂彩的朱然。

  莫名有种兔死狐悲的情绪。

  但他对于眼前这一幕,其实早有预料。

  此时到底不算最坏的结果。

  所以暗暗吸气,强作镇定道:

  “大督勿忧,援军早已出发!”

  旋即将先前与麋威的计划悉数告知。

  朱然这才面色稍缓,道:

  “虽如此,唯恐魏军秋后裹挟大胜渡江,兵临建业。”

  “我如今损兵折将,既有意退保江东,又恐北军失去皖城这后顾之忧,全力南渡。”

  “不知伯言有何教我?”

  陆逊早有腹稿,道:

  “皖城虽地处江北,实为南国关限。”

  “守之不易,得之更难。”

  “皖城若失,非损一城之地,扬州可忧矣!”

  朱然:“我懂了,为保江东,反而要继续死守这江北孤城!”

  陆逊先是点头,然后语气一转:

  “皖城必守,却未必要死守。”

  朱然:“怎么说?”

  陆逊:“我东下前,已听闻麋师善击败文聘。”

  “以其人智计,算算时日,此时必定已经出兵于淮上。”

  “汝南淮南一衣带水,魏军用不了多久,将获悉此事。”

  “到时贾逵若全师回救,围攻皖城的魏军自会少一些,我等继续据城坚守便是。”

  “可若贾逵轻视麋师善,或是不得朱灵准许,只遣别部回救,那么……”

  朱然:“那么我即可自皖城北上夹石,袭击其别部,逼迫他继续分兵,或是全师而回,对否?”

  陆逊重重颔首,道:

  “此正是我与麋师善之计也!”

  朱然脸色总算彻底放松。

  而后不无感慨道:

  “旁人不清楚伯言的智量,我却是清楚的。今日种种祸事,你早有预见,早有准备。”

  “说句冒昧的话,若大王能像刘玄德重用麋威那般重用你,何至于有今日之败?”

  陆逊闻言摇头道:

  “大王待我不薄,否则当初何以用我为吕子明副贰?”

  “说到底,还是我智不如人,两尝败绩,大王难免疑虑。”

  “非要怪。”

  “一是怪这苍天既生威,何生逊。”

  “二是怪吕子明去得太早,天不假年。”

  朱然一时默然。

  但想起昔年那位众将之首的吕虎威,忽而叹道:

  “若吕子明在,或能规劝大王,令不北行;就复北行,必不使大局倾危!”

  陆逊一怔,默默点头。

  ……

  就在淮南战局进入了新阶段之际。

  麋威经过七八日艰苦围城,终于拿下了义阳城这个淮北立足点。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艰苦”其实不是指攻城的过程。

  实际上,面对拥有绝对优势的汉军,这座墙不高池不深的小城,本来就不可能长期坚守。

  不过,也正因为双方优劣是如此明显。

  所以麋威打一开始就留了个心眼。

  一边作出锁城强攻的姿态,一边让詹思服等人继续北上打探敌情。

  看看到底是谁给了城中坚守的勇气。

  深入敌境打探军情,当然是艰苦的。

  一等就是好几日。

  最后不等詹思服等斥候归来,城中受不了这压力,县长带头出降,道出了实情。

  “你以为我也是响应关将军的梁郏山贼,所以才选择坚守?”

  麋威看了看地图,感觉这说法有些奇怪。

  被人视作山大王倒也没啥。

  关键是梁县在弘农,郏县在颍川啊。

  就算汝南暂时空虚,但那两地靠近洛阳,地方戍卒应该还是充足的。

  怎至于被一群山中的乌合之众穿州过郡南下?

  不过,随后詹思服等人陆续归来,倒是证明了这个说法。

  “简而言之。”

  “先前有少则一万,多则三万的义军或者说流民,自梁、郏南下,结果被颍川魏军伏击。”

  “所以义阳县才认为我们也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惧,甚至打算跟援军来个内外夹击,是吧?”

  詹思服连连点头。

  麋威没再纠结此事,转而道:

  “那义军还剩多少人马?是否还有人继续南下?”

  若能联络上这些心向汉室的义军,那后续北上可操作的空间就多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为此缓一缓攻势都是值得的。

  毕竟他这次北上,主要目的不是攻略豫州。

  南阳才是根本。

  可惜詹思服摇头道:

  “那一战魏军以逸待劳,一战而胜,义军当时便作鸟兽散!”

  “仆不熟悉北地人情,实在不知该往何方联络各部豪帅。”

  麋威摸了摸胡子,发现中原的形势,跟自己先前想象的有些许不同。

  空虚,但不完全空虚。

  稳定,但不完全稳定。

  具体来说,就是以方城缺口为分界线。

  南边空虚但稳定。

  北边不空虚但也不稳定。

  为什么后者反而不如前者稳定呢?

  麋威目光再次往地图上看去。

  从南到北,从北到南。

  忽然明白了。

  因为北边山多!

  大山是天然的地理分界线。

  大山也是天然藏污纳垢的地方。

  那些背离“文明”的人或事,甭管是盗贼、隐士、义军、山越蛮夷等等。

  都会下意识往山中汇聚,然后依靠天然险阻来对抗山下的“文明”。

  这是综合看主客观因素下的必然结果。

  换言之。

  如果说眼下哪里最有可能联络上义军。

  那必然在山中!

  心念一动,麋威一指叩在地图上,对左右道:

  “往方城走,去山中找人!”

  感谢【小小航海王】的打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最新章节,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