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叔父,大事不好!”

  曹泰策马匆匆而至。

  春寒料峭,却满头大汗。

  曹洪见他这般狼狈,板起脸教训:

  “为将者当处变不惊。”

  “你总是一惊一乍,来日如今继承你父遗志,匡扶魏室?”

  曹泰一时讪讪。

  辩解道:

  “我军用兵素来讲求兵贵神速,泰担心延误军机,故一时急切,还望叔父见谅!”

  曹洪哼声道:

  “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先帝用兵之道,虽讲究一个‘速’字,却也不失一个‘慎’字。”

  “若不察敌情,盲目求快,便容易被敌所料,落入下乘!”

  曹泰连连称是。

  曹洪又道:

  “你如此慌张,莫不是汉军怯战,不敢到平地上驱逐夏侯权仲?”

  “若如此,你可大张旗鼓前往劝说夏侯权仲撤军,若其不听……不,他必不听。那你正好跟他大闹一场,不欢而散。事后再遣细作将此事传到汉军营寨。”

  “如此,汉军见夏侯权仲失去援护,便敢出城驱赶了!”

  曹泰听到这里,见曹洪一副智珠在握的神情,顿时欲言又止。

  曹洪这才皱眉,上前并马低声问:

  “你到底想说什么?”

  曹泰同样低声回应,却先奉承一句:

  “叔父用兵老道,侄儿不及也。”

  “只是汉军虽如叔父所料,自山、城中尽出平地上。却并未急于进攻夏侯仲权所部,反而将其包围在了滍水以南。”

  “侄儿实在看不懂汉军意欲何为,特来请教叔父!”

  曹洪神色急变:“围而不攻?”

  “是!”曹泰重重点头。

  “我早间试图派遣骑士渡河窥探,却发现浮桥尽毁,几处洲滩均被汉军哨卡堵住!”

  嗖!

  曹洪轻甩了一转马鞭。

  麾下坐骑虽未被直接打中,却闻声下意识作出反应,往前小碎步跑起来。

  一直跑出二三十丈,曹洪才想起来勒停马。

  众人见他如此失态,一时各有骚动

  而曹泰却顾不上嘲笑对方了,打马急追上来,问道:

  “叔父,汉军已有防备……还要回救吗?”

  曹洪脸色青红交替。

  也不知是羞于刚刚故作姿态,结果闹了笑话;还是担心若夏侯霸有失,会给自己带了难以估量的政治冲击。

  好半天,才压住情绪,振作起来:

  “汉军来得匆忙,只能靠木围锁道,来不及夯实甬道,修筑墙垒。”

  “我人多势众,急速奔袭,必能破其围,救出夏侯仲权!”

  众将轰然领命。

  而曹泰则暗暗思忖。

  叔父用兵,果然还是落在一个“速”字。

  ……

  “使君,朝廷……果真要为先师正名?”

  宛城州府内,杨俊双眼通红,紧紧握在麋威双手,不肯松开。

  那日春社饮宴,麋威一语惊四座。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为那些曾经被曹魏打压的名士伸冤,恢复名声!

  麋威这么做,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简单迎合“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这句话。

  或者说,正因为为这些人正名,本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反曹效果,所以他才要这么做。

  好比说说杨俊的老师,陈留大儒兼名士边让。

  他当年为何被曹操杀害?

  或许有个人性格的原因。

  但曹操麾下难道就缺少性格有缺陷的谋臣了?

  譬如程昱,这位在后世曹操麾下谋士的排名中必进前十的智者,就是公认的性情刚烈傲慢。

  可这影响他在曹操麾下高官厚禄,寿终正寝了吗?

  归根结底,曹操之所以杀边让,是因后者的存在,妨碍了他掏空汉室权柄。

  威胁到了曹魏的统治。

  另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孔融。

  比这个更典型的则是一度担任曹操麾下“萧何”角色,且绝对功勋卓著的尚书令荀彧。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性情偏激、执拗。

  但这绝不是他们遭到杀害的根本原因。

  立场上的区别才是。

  因为一旦心存保存汉室之念,哪怕仅仅是形式上的保存,都必然与曹魏及其支持者存在根本利益冲突。

  所以。

  名士边让被兖州牧曹操杀害了。

  名士孔融被丞相曹操杀害了。

  名士崔琰被魏公曹操杀害了。

  而当魏公曹操准备称王加九锡,出警入跸的时候。

  就连曾经的老战友荀彧,也被逼得自尽。

  这些人未必都真心向着汉室。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公认的,被曹操迫害而死的。

  而且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他们生前都在维护汉室正统。

  为这些“汉室忠良”平反,名正言顺。

  而又因为这些人本就是当世的大儒,名士。

  门生故吏遍天下。

  而按照这个年代的潜规则,故旧关系,是直接与仕途绑定的。

  所以这些人外延的人际关系网,都是有为其师长正名的动力。

  这就是人脉基础。

  在此基础上,但凡在这次大平反中,被官府认证是心向汉室之士。

  哪怕其“被迫”为当了魏官,今后都可既往不咎。

  其门人、弟子,今后归正季汉再出仕,皆有优待。

  这就是麋威跟刘备、关羽商议之后,最终的“让利”。

  主打的就是使劲挖曹魏的墙角。

  实际上,麋威最初打算平反的绝不仅仅是这几个大人物。

  他当时甚至打算将整场魏讽之乱涉及的大小官员,全都给“正名”一遍,全都给他们喊冤。

  而且麋威这么做,是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

  他老师的老师,荆州大儒宋忠宋仲子。

  就是因为被魏讽之乱牵连而死的。

  麋威本就是其中一个“苦主”!

  可以说,至少在这件事上,麋威这边有着足够广泛的士林基础。

  只是后来诸葛乔和邓艾等人为他梳理名单的过程中,发现当中有些人本是魏室忠臣,为他们平反多少有点难绷,所以才对名单有所删减。

  否则单纯为了恶心曹丕的话,麋威甚至想把曹植给抬出来,将曹魏朝堂搅个天翻地覆。

  但无论如何,眼见杨俊如此激动失态。

  他便知道自己这一计起到了效果。

  只要后续确保军事上的胜利,那今后在“二田”的问题上,质疑、反对的声音将会大大减少,难成气候。

  便对杨俊郑重道:

  “杨公放心,此事关乎兴复汉室的大义,陛下已经允准,月内便有正式的诏制。”

  “而我为汉臣,岂能不尽心用力,还天下士人一个朗朗乾坤?”

  “只是我名望不足,唯恐不能取信于天下人。”

  “杨公海内名儒,州中贤长,若由你出面主持此事,想来中原士人定能相信朝廷的诚意,不再被那伪朝伪帝所蒙蔽!”

  杨俊闻得此言,深吸一口气,昂然道:

  “既为天下大义所在,俊敢不从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最新章节,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