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旁边站着一个青年技工,孙技术员耐心解释:
“钱师傅,不是能用就行。
您想,咱们厂以后要造更精密的机器,这一个零件差一丝,十个零件攒在一起就差一分,整台机器就可能出问题!”
钱师傅看到远处陈朝阳过来,连忙开口,声音洪亮:
“陈书记,您来评评理!”话语中带着老资格技术工人特有的底气,手里捏着一个半成品阀体,脸上写满了不服。
“这新规矩也太死板了,这个孔,按老标准,我凭手感再铰一刀,保准又光又滑,现在非要卡死在正负一丝,我这刀下去万一手抖超了,整个件就废了!
过去不都这么干的?不也没出啥大事嘛!”
这时一旁穿着略显宽工装的女青年,闻言立刻鼓起勇气,略带紧张地反驳:
“钱师傅,孙技术员说得对。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之前在装配组就常遇到,单个阀体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可装到总成上,不是这里漏油,就是那里卡涩,返工拆装费时费力,
查来查去,很多时候根源就是各个零件的公差没控制好,累积起来误差就大了……”
钱师傅眼睛一瞪,他觉得自己被一个刚来的小丫头顶撞了,面子上有些挂不住,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没完全理解那句话:
“嘿,你这丫头片子才摸几天扳手,也来教训我?
什么…什么毫厘,什么千里?
文绉绉的,啥意思我听不懂!
你就说,我这手艺,我这‘感觉’,还能比不上那张纸上画的几条线?”
他挥舞着粗糙的手掌,这双手见证了几十年的技艺沉淀,却也暴露了与新时代标准之间的鸿沟。
李秀兰被他吼得面色通红,但眼神却更加坚定。
她没有退缩,而是拿起旁边一个之前因为类似问题而报废的旧阀体,又拿起一个游标卡尺:
“钱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说,开头只差那么一点点,结果可能会造成天大的错误。
您看这个旧件,”
她指着报废阀体上一个磨损严重的密封面,“当时装上去好像还行,可用不了多久就坏了。
为什么?可能就是当初加工时,尺寸就在合格线的边缘,或者几个零件的误差都偏向了同一个方向,叠加起来,很快就超过极限了。”
小孙技术员也赶紧帮腔,指着图纸上的配合公差带示意图:
“是啊,钱师傅。
新标准不是不信您的手艺,是想让您这顶尖的手艺,能稳定地生产出顶尖的零件,而且让下一个用到您零件的人,
不管是咱厂装配的,还是前线操作的同志,都能百分之百放心,不用再靠运气去‘凑合’。”
陈朝阳和郑春秋在一旁静静听着,没有立刻介入。
这场发生在普通工人与技术员、老经验与新标准之间的碰撞,恰恰是整个金陵厂乃至整个国家工业转型期最真实、最微观的缩影。
它无关对错,只关乎时代车轮前进时,不同思维方式的磨合。
陈朝阳知道,解决这样的矛盾,光靠行政命令不行,更需要耐心和智慧,让科学的道理,像春雨一样,慢慢渗透进这片习惯于经验和感觉的土壤。
“钱师傅,”陈朝阳适时开口,声音却带着分量,走到钳工台前,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拿起那个阀体和旁边一个按新标准加工的合格品。
他将两个零件递给郑春秋:“郑教授,您是权威,您看。”
郑春秋接过,拿出千分尺仔细测量,又对着光看了看内壁,这才对钱师傅说:
“钱师傅,你的手艺没得说,这个阀体内壁光洁度非常好。但是,”
他话锋一转,将千分尺展示给众人看,“你加工的这个,孔径大了几毫米。
单个看没问题,但累积误差就会导致系统压力不稳。
液压设备,压力不稳可能就是动作失调,甚至……”
陈朝阳接过话头,语气凝重:“甚至会让我们的操作的工人同志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看向钱师傅,“钱师傅,在战场上,咱们会因为‘差不多’就放过一个敌人吗?
现在我们搞工业建设,车间就是我们的战场,零件就是我们的武器。
这新标准,不是捆住您手脚的绳子,是指引我们打出‘百发百中’的瞄准镜!
您这手好手艺,加上这科学的规矩,那才是真正的如虎添翼,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钱师傅看着陈朝阳和郑春秋,又瞥了一眼旁边纷纷点头的年轻工人们,脸上的倔强慢慢消融了。
他叹了口气,挠了挠头:“唉,道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就是这手,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
“改不过来就慢慢改!”陈朝阳语气放缓,拍了拍钱师傅的肩膀,
“厂里办夜校,搞培训,就是帮大家改习惯、学新本领。
您是老资格,更要给大家带个好头。
让新同志们,这些年轻人帮您一起看图纸,抠尺寸,咱们新老结合,一定能闯过这一关!”
这时,郑春秋也走上前,拿起图纸,耐心地给钱师傅等人讲解起这个阀体的关键尺寸和控制要领,没有丝毫教授架子。
陈朝阳则对二车间主任吩咐道:“看到没有?就要营造这种技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
老工人不能摆架子,新工人和女工同志们也要敢于发言。
要把这种讨论,变成我们技术进步的动力!”
车间主任连忙点头:“是是是,陈书记,我们一定落实好。
我们正在组织技术好的带暂时跟不上的,争取尽快让所有人都掌握新标准。”
陈朝阳满意点头,目光扫过车间。
他看到新的工人同志们,在郑教授的指导下,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量具进行检测,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疏,但眼神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他也看到钱师傅虽然嘴上还嘟囔着,但也已经重新拿起工具,对着图纸比划起来。
带着一车间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和二车间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留下的深刻印象,陈朝阳与郑春秋一行,终于踏入了三车间。
“钱师傅,不是能用就行。
您想,咱们厂以后要造更精密的机器,这一个零件差一丝,十个零件攒在一起就差一分,整台机器就可能出问题!”
钱师傅看到远处陈朝阳过来,连忙开口,声音洪亮:
“陈书记,您来评评理!”话语中带着老资格技术工人特有的底气,手里捏着一个半成品阀体,脸上写满了不服。
“这新规矩也太死板了,这个孔,按老标准,我凭手感再铰一刀,保准又光又滑,现在非要卡死在正负一丝,我这刀下去万一手抖超了,整个件就废了!
过去不都这么干的?不也没出啥大事嘛!”
这时一旁穿着略显宽工装的女青年,闻言立刻鼓起勇气,略带紧张地反驳:
“钱师傅,孙技术员说得对。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们之前在装配组就常遇到,单个阀体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可装到总成上,不是这里漏油,就是那里卡涩,返工拆装费时费力,
查来查去,很多时候根源就是各个零件的公差没控制好,累积起来误差就大了……”
钱师傅眼睛一瞪,他觉得自己被一个刚来的小丫头顶撞了,面子上有些挂不住,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没完全理解那句话:
“嘿,你这丫头片子才摸几天扳手,也来教训我?
什么…什么毫厘,什么千里?
文绉绉的,啥意思我听不懂!
你就说,我这手艺,我这‘感觉’,还能比不上那张纸上画的几条线?”
他挥舞着粗糙的手掌,这双手见证了几十年的技艺沉淀,却也暴露了与新时代标准之间的鸿沟。
李秀兰被他吼得面色通红,但眼神却更加坚定。
她没有退缩,而是拿起旁边一个之前因为类似问题而报废的旧阀体,又拿起一个游标卡尺:
“钱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说,开头只差那么一点点,结果可能会造成天大的错误。
您看这个旧件,”
她指着报废阀体上一个磨损严重的密封面,“当时装上去好像还行,可用不了多久就坏了。
为什么?可能就是当初加工时,尺寸就在合格线的边缘,或者几个零件的误差都偏向了同一个方向,叠加起来,很快就超过极限了。”
小孙技术员也赶紧帮腔,指着图纸上的配合公差带示意图:
“是啊,钱师傅。
新标准不是不信您的手艺,是想让您这顶尖的手艺,能稳定地生产出顶尖的零件,而且让下一个用到您零件的人,
不管是咱厂装配的,还是前线操作的同志,都能百分之百放心,不用再靠运气去‘凑合’。”
陈朝阳和郑春秋在一旁静静听着,没有立刻介入。
这场发生在普通工人与技术员、老经验与新标准之间的碰撞,恰恰是整个金陵厂乃至整个国家工业转型期最真实、最微观的缩影。
它无关对错,只关乎时代车轮前进时,不同思维方式的磨合。
陈朝阳知道,解决这样的矛盾,光靠行政命令不行,更需要耐心和智慧,让科学的道理,像春雨一样,慢慢渗透进这片习惯于经验和感觉的土壤。
“钱师傅,”陈朝阳适时开口,声音却带着分量,走到钳工台前,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拿起那个阀体和旁边一个按新标准加工的合格品。
他将两个零件递给郑春秋:“郑教授,您是权威,您看。”
郑春秋接过,拿出千分尺仔细测量,又对着光看了看内壁,这才对钱师傅说:
“钱师傅,你的手艺没得说,这个阀体内壁光洁度非常好。但是,”
他话锋一转,将千分尺展示给众人看,“你加工的这个,孔径大了几毫米。
单个看没问题,但累积误差就会导致系统压力不稳。
液压设备,压力不稳可能就是动作失调,甚至……”
陈朝阳接过话头,语气凝重:“甚至会让我们的操作的工人同志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看向钱师傅,“钱师傅,在战场上,咱们会因为‘差不多’就放过一个敌人吗?
现在我们搞工业建设,车间就是我们的战场,零件就是我们的武器。
这新标准,不是捆住您手脚的绳子,是指引我们打出‘百发百中’的瞄准镜!
您这手好手艺,加上这科学的规矩,那才是真正的如虎添翼,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钱师傅看着陈朝阳和郑春秋,又瞥了一眼旁边纷纷点头的年轻工人们,脸上的倔强慢慢消融了。
他叹了口气,挠了挠头:“唉,道理…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就是这手,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
“改不过来就慢慢改!”陈朝阳语气放缓,拍了拍钱师傅的肩膀,
“厂里办夜校,搞培训,就是帮大家改习惯、学新本领。
您是老资格,更要给大家带个好头。
让新同志们,这些年轻人帮您一起看图纸,抠尺寸,咱们新老结合,一定能闯过这一关!”
这时,郑春秋也走上前,拿起图纸,耐心地给钱师傅等人讲解起这个阀体的关键尺寸和控制要领,没有丝毫教授架子。
陈朝阳则对二车间主任吩咐道:“看到没有?就要营造这种技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
老工人不能摆架子,新工人和女工同志们也要敢于发言。
要把这种讨论,变成我们技术进步的动力!”
车间主任连忙点头:“是是是,陈书记,我们一定落实好。
我们正在组织技术好的带暂时跟不上的,争取尽快让所有人都掌握新标准。”
陈朝阳满意点头,目光扫过车间。
他看到新的工人同志们,在郑教授的指导下,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量具进行检测,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疏,但眼神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他也看到钱师傅虽然嘴上还嘟囔着,但也已经重新拿起工具,对着图纸比划起来。
带着一车间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和二车间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留下的深刻印象,陈朝阳与郑春秋一行,终于踏入了三车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最新章节,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最新章节,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