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的官兵捏着银子在掌心反复掂了掂。

  那沉甸甸的触感让他眉梢眼角堆起笑意,先前横眉竖目的凶相逐渐褪去,连嗓门都软了三分。

  他甚至没正经扫一眼阿福递来的通关文牒,只随意捏着纸角晃了晃,就挥着手里的长枪往旁一让。

  “进去吧进去吧,别堵着城门碍眼!”

  城门轴“嘎吱——”一声发出干涩的响。

  厚重的木门被两个小兵合力拉开,露出身后铺得平整的青石板街道。

  时念掀帘下车时,眼角余光恰好瞥见那领头的人飞快地将银子揣进内衫,指尖还在衣襟上按了按。

  她脚步没停,心里却警铃暗响。

  城楼上的瞭望哨正低头盯着他们,手里的弓箭虽未拉开,箭尖却对着马车的方向。

  阿福眼尖,早看出时念的顾虑,忙凑到那官兵身边,赔着笑打圆场。

  “官爷放心,我们就是来青州收些本地特产,做些小生意,住个三五日就走,定不麻烦官府查问。”

  说着,他又从钱袋里摸出两串铜钱,往旁边两个守城门的小兵手里各塞了一串。

  “一点小心意,官爷们买壶茶喝,解解乏。”

  小兵们捏着沉甸甸的铜钱,眉开眼笑地接了,连带着检查行李都松了劲。

  原本要翻查的马车车厢,只掀开帘子扫了一眼;

  伙计们背着的包袱,更是连碰都没碰,挥挥手就放行了。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咕噜咕噜”的清脆声响,像在敲打着青州城沉闷的空气。

  可越往城里走,时念心里的疑惑越重。

  这青州城的繁华,竟裹着层说不出的滞涩。

  沿街的铺子虽都开着门,掌柜们却都蔫头耷脑地坐在柜台后,眼神放空,不像在做生意,倒像在熬日子。

  绸缎庄的伙计趴在柜台上打盹,手里还攥着没理完的丝线;

  当铺的幌子歪歪斜斜地挂着,布边磨得起了毛;

  连最该热闹的酒肆,也只坐了两桌客人,透着股强撑的热闹。

  “找家客栈落脚。”

  时念掀开车帘吩咐,目光快速扫过街边的幌子。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迎客来”三个字上。

  这客栈看着不起眼,门脸窄窄的,只够两人并排走,门板却擦得锃亮,连木纹里的灰都被抠干净了;

  檐下还摆着两盆修剪整齐的冬青,叶片绿油油的,透着股不掺和世事的清净。

  阿福机灵,先一步跳下车去交涉。

  客栈掌柜是个干瘦的小老头,正蹲在门口择青菜。

  见来了客人,他慌忙起身,拍了拍围裙上的土。

  “客官是住店?”

  “要十间上房,越干净越好,有院子更好。”

  阿福递过一锭碎银,指尖在柜台上轻轻敲了敲,语气里带着点暗示。

  “最好……能清静些,我们一行人赶路累了,想好好歇几天。”

  那老头眼睛一亮,捏着碎银在指尖蹭了蹭。

  这碎银的成色足,够寻常客人住半个月了。

  他忙引着众人往后院走。

  “有有有!刚收拾出来的新房间,窗明几净,后窗对着菜园,保证没人来打扰!”

  众人刚安顿好,时念只给了阿福一个眼神。

  阿福会意当即端着盘核桃酥,嬉皮笑脸地凑到掌柜身边,蹲在门口帮着择菜。

  “掌柜的,您这店可真干净,比我们在南岸住的客栈还舒坦。”

  阿福往掌柜手里塞了块核桃酥,自己也剥了一块塞进嘴里,嚼得香脆。

  老头被哄得眉开眼笑,接过核桃酥就往嘴里塞。

  “客官是从南岸来?听说南岸的盐价贵得吓人,是不是真的?”

  “可不是嘛!”

  阿福叹了口气,话锋却悄悄转了。

  “说起来,我们刚进城时,见城门口堵着不少人,有老有小的,冻得直哆嗦。”

  “这是咋了?青州城里出啥事了?”

  老头捏着菜叶子的手顿了顿,往左右看了看,见街上没什么人,才凑到阿福耳边压低声音。

  “客官是外乡人,有所不知啊……这事儿,说起来就揪心。”

  等时念在自己房间里沏好茶,茶盏刚端到嘴边,阿福就掀帘进来了。

  他脸上的笑意早没了踪影,只剩下一脸凝重。

  “念姐。”

  阿福的声音有些发哑,刚要开口,时念已将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推到他面前。

  阿福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滚烫的茶水滑过喉咙,烫得他咳嗽了两声,才像是压下了心里的惊悸。

  他抹了把嘴,反手关上门,这才沉声道:

  “念姐,那掌柜的说,城门口的事,比咱们想的还糟,不是简单的敛财,是出了人命的。”

  时念没接话,只是往他杯里又添了些热水,目光落在他攥紧茶杯的手上。

  “半个月前,那村子是真被山匪屠了。”

  “那村子不大,百多口人,一个没剩。”

  “据说第二天官府派人去收尸时,村里的井都被血染红了,连井口的石头缝里都渗着血,挑水的木桶一放进去,提上来全是红的……”

  他顿了顿,喉结狠狠滚动了一下,像是在压下胃里的不适。

  “更邪门的是,那山匪抢了粮食和钱财,没往深山里跑,反倒放了把火,把整个村子烧得干干净净。”

  “风一吹,那灰烬飘了半个青州城。”

  “老百姓都吓破了胆,附近几个村子的人连夜往城里跑,就想躲个平安。”

  时念的指尖在茶杯沿上轻轻划着,冰凉的瓷面让她保持着清醒,她抬眼问:

  “知府一开始没拦着?按之前的说法,他还搭了粥棚?”

  “没拦。”

  阿福摇了摇头,声音里多了些复杂。

  “听掌柜的说,起初知府还让人在城门口搭了粥棚,每天两顿粥,说是官民共渡难关。”

  “可架不住人多啊。”

  “附近五个村子,差不多上千号人都往城里挤,城里的存粮就那么点,粥棚只撑了三天,就见了底。”

  真正的祸事,是从百姓乞讨开始的。

  “那些进了城的百姓,大多是种地的农户,除了会种地,啥手艺都没有,自然找不到活计。”

  “坐吃山空没几天,就只能上街乞讨。”

  阿福的声音里带着点涩。

  “一开始城里人还好心,见了老人孩子,你给个窝头,他给件旧衣。”

  “可日子久了,谁家也不是开粮仓的,自家的粮食都够戗,慢慢就没人愿意给了。”

  “有的人家见了乞丐,直接关门闭户,连窗都不敢开。”

  矛盾的爆发点,在六天前。

  “城南有户姓赵的人家,是开布庄的,赵掌柜心肠软。”

  “他见一个老乞丐冻得快不行了,缩在布庄门口发抖,就天天让后厨给送些热汤,偶尔还给两个窝头。”

  阿福的声音忽然发颤,握着茶杯的手都在抖。

  “可后来赵家人发现,那老乞丐不仅自己来,还带了十几个乞丐天天堵在布庄门口。”

  “不给东西就不走,布庄的生意都没法做了。”

  “那赵掌柜没法子,只能不再施舍,还让伙计把人劝走。”

  他深吸一口气,“结果呢……那群乞丐不知从哪摸来的耗子药。”

  “他们趁着半夜没人,偷偷把耗子药全倒进了赵家的井里。”

  “赵家一家七口,连刚满月的娃娃,第二天早上喝了井水全被毒死了。”

  阿福的拳头砸在桌上,茶杯里的水溅出大半。

  “等街坊邻居发现的时候,人都硬了,嘴角还挂着黑沫子,那赵夫人怀里还抱着那娃娃,手都没松开。”

  “那老乞丐被抓的时候还在笑,说他冻饿的时候没人管,现在他们也别想好好活!”

  时念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滚烫的水汽模糊了她的眉眼。

  她想起在南岸盐仓见过的张万利,想起在盛京对付过的付兴博。

  那些人的恶是明晃晃的,带着算计和贪婪,是为了钱和权。

  可这老乞丐的恶,却像从泥里长出来的毒藤,是绝望逼出来的。

  带着股同归于尽的狠,连自己都要拖进地狱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最新章节,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