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齐先贤晏夫子的名言,刻在平价粮点旁,是想告诉百姓:吃饱饭、穿暖衣,才能更好地懂礼守节。”

  时念指尖停在石牌上,声音温和却坚定:

  “使臣觉得这是市井琐事。”

  “可在南齐,让百姓知礼节、守教化,从不是靠摆着典籍供奉。”

  “而是靠把这些道理藏进粮点、蒙学、日常里,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小倭使臣脸色微变,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

  他没料到时念会把模型细节与南齐典籍结合得如此紧密。

  那些他眼中的“琐事”,竟处处藏着文脉的影子。

  那北徐使臣却不肯罢休,冷笑道:

  “即便如此,这些也只是小处点缀,算不得真正的文脉。”

  “南齐难道就没有更厚重的文化信物?比如皇室收藏的古画、翰林院的孤本?”

  “有。”

  时念坦然承认,目光转向龙椅旁的许澜沧与李睿:

  “梁王殿下府中藏有南齐开国画师顾恺之的《民生图》,画的是开国皇帝与百姓一同耕织的场景;”

  “永安侯府也有《南齐经义集》孤本,里面最核心的篇章,讲的正是君舟民水的道理。”

  “可文盛之会该展示的,不该只是藏在府库里的宝贝,更该是活在百姓生活里的文化。”

  “因为只有百姓认可、能用得上的文化,才能真正代表一国的文脉。”

  她的声音微微提高,却不刺耳,反倒带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就像这模型里的泉州港,渔民靠公平交易能吃饱饭,孩子能进蒙学读书。”

  “他们会念《义经》,也会唱民惟邦本的调子,这才是南齐文脉真正的传承。”

  “那些都不是锁在柜子里的典籍,是刻在百姓心里的道理,是融入日常的教化。”

  “一个国家,规之于民,也建之于民,若没有民,典籍再厚、古画再精,也只是没有根基的空壳,国亦不复存在。”

  殿内静得落针可闻。

  西疆使臣率先拍手,兽皮大氅上的银饰跟着轻响:

  “时老板说得对!”

  “我西疆的文脉,就是牧民在草原上唱的牧歌,是教孩子骑马时说的敬畏天地、善待羊群,不是藏在王宫里的金器!”

  许澜沧坐在龙椅侧下方,手里的酒盏半天没动,眼底满是满意之色。

  他从前只知时念能改造怡红院,却没料到她对“文脉”的理解如此通透。

  既懂典籍厚重,更懂百姓需求,这份见识,比朝堂上许多空谈经义的官员强多了。

  他悄悄对着时念的方向点头,目光里满是认可。

  李睿坐在另一侧,手抚花白胡须,眼神柔和许多。

  他看向模型里的竹篮铺,想起苏湄带来的旧账。

  忽然觉得,苏家当年坚守的“海贸公平”,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的文脉”?

  言锵原本沉默,此刻悄悄挺直腰杆。

  时念说的“文脉在民生”,正是他一直想在奏疏里表达的。

  那些世家官员总说他“出身低、不懂文脉”。

  可时念用一个模型、一番话,就把“文脉”讲得明明白白,比他们的经义空谈有力百倍。

  狄怀仁坐在末席,他原本担心时念的“民间文化”说服力不足,此刻却忽然明白——

  怡红院的文化之所以受欢迎,正因它活在百姓里。

  他默默攥紧玉佩,腰杆也比刚才直了些。

  经过时念的一番讲说,他们都为南齐能有这样融入民生的文化而自豪!

  支持这样的文化,不是丢面子,反而是懂真正的文脉。

  小倭使臣看着殿内氛围,又瞧了瞧模型里藏着典籍句子的细节,脸上的傲慢渐渐褪去,只剩几分不自在。

  北徐使臣虽想反驳,却找不到理由。

  总不能说百姓用得上的文化不算文脉,那样反倒显得北徐脱离民生、失了民心。

  南齐帝坐在龙椅上,嘴角笑意深了些,对时念道:

  “说得好。”

  “我南齐的文脉,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是藏在百姓的粮袋里、孩子的书本里、日常的烟火气里。”

  “时念,你继续展示,让使臣们好好看看,南齐的文脉有多鲜活。”

  时念躬身应下,示意晚晴继续。

  晚晴的脸上再次恢复从容。

  她稳稳翻开《蓝星文化册》的“文脉融合”页,指着“《南齐经义集》与蓝星理念对应表”。

  “各位使臣请看,这是我们整理的对应表,比如君舟民水对应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耕读传家对应知识改变命运……”

  素心重新抱起琵琶,指尖拨动琴弦,这次弹的是南齐古曲《民生调》。

  调子里加了些蓝星旋律的柔和,既保留古曲厚重,又多了贴近百姓的温暖。

  大东站在模型旁,腰杆挺得更直,甚至主动对着旁边的小倭使臣讲解:

  “使臣您看,这交易点的规矩是按南齐《市易法》定的,既公平又方便,渔民们都愿意来……”

  晨光透过花窗,落在殿内每个人身上,也落在那座小小的模型上。

  那些被质疑“没文脉”的民生场景,此刻成了南齐文脉最鲜活的证明。

  不靠典籍堆砌,不靠器物炫耀,靠的是百姓能懂、能用、能受益的日常,是把道理藏进柴米油盐里的温柔。

  北徐使臣望着眼前的景象,端着茶盏的手紧了紧,眼底闪过复杂。

  他忽然意识到,北徐的《北徐文钞》虽为民间自发,却少了南齐这样“文脉与民生相融”的温度。

  这或许才是南齐文化最打动人的地方。

  时念看着殿内缓和的氛围,心里轻轻松了口气。

  但北徐使臣眼底的不甘,让她清楚,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的“举办权辩论”环节。

  可此刻,她有足够的底气。

  因为她手里的“文化信物”,不是冰冷的典籍,是带着南齐百姓温度的、活的文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最新章节,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