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摊位上的狐皮泛着浅金光,是刚硝好不久的,还带着淡淡膻气。

  他身后马车旁,两个西疆伙计正捧着本夹着素心手绘琵琶小像的《蓝星故事集》翻看。

  往西走两步,滇国藤编摊前已围满了人。

  滇国的工匠阿木蹲在青石板上,面前堆着翠绿藤条,正编治水用的藤筐。

  藤条在他指间翻飞,片刻就显出筐底的菱形纹路。

  旁边木牌用炭笔写着“学编藤筐,不收钱,只求换个民生故事”。

  这是岩木首领特意交代的,说“要跟南齐百姓多学过日子的法子”。

  “阿木师傅,这藤筐真能装石头堵洪水?”

  穿粗布短打的年轻媳妇拎着布料凑过来。

  “我家在城南,去年洪水淹了半间屋,要是能编这筐,下次就能自己防洪水了。”

  阿木停下手里的活,递过藤筐:

  “你试试,这藤条泡水里三年不烂,装石头稳得很。”

  “我教你编底,你教我你们的技能?”

  年轻媳妇立刻点头,坐在阿木旁边捏着藤条学。

  “我唯一会的,就是腌白菜,这腌白菜呢得用粗盐,一层菜一层盐,压上石头等半月……”

  周围百姓也围过来,有的递藤条,有的问编法,草木香混着说话声,把摊前氛围烘得暖融融的。

  阿福带着两个伙计,正往每个摊位旁挂双语价牌。

  价牌是刷了清漆的杉木板,一面写南齐文,一面写对应国文字。

  他想起上个月做西街模型时画的各国文字,如今真实价牌挂在摊位旁,心里有些激动。

  “咱们这模型,总算成真了。”

  吴婶的民生汤铺设在市集中间,粗布帐篷下支着口大铜锅,绿豆汤在锅里咕嘟冒泡,甜香漫开,引得商贩们都往这边凑。

  吴婶系着新做的红布围裙,用瓷碗舀起汤,递到苏木手里。

  “西疆来的小伙子,快喝点解解乏,这汤加了冰糖,甜着呢。”

  苏木接过碗,仰头喝了大半,抹了抹嘴道:“吴婶的汤,入口比草原的奶酒还暖!”

  吴婶又给阿木递了一碗:“你们教百姓编藤筐,辛苦啦,多喝点。”

  “不管哪国来的,吃饱了才好做生意。”

  陆襄蹦蹦跳跳从怡红院过来,手里捧着叠手绘小卡片。

  上面画着市集摊位,背面写着“好好做生意,天天有饭吃”。

  她把卡片递给苏木、阿木和金先生,每个摊位送一张,惹得商贩们都笑了。

  “这小女娃真懂事,这卡片我要贴在摊位上!”

  市集的人越来越多,西疆的铜铃、滇国的藤条声、高丽的读书声,混着吴婶的吆喝、百姓的笑声,把西街的晨雾彻底驱散。

  时念站在巷口,看着阿福调试价牌、吴婶递绿豆汤、各国商贩与百姓热络互动。

  她想起阿福做的西街模型。

  那些微缩的摊位、人偶,如今都成了鲜活的画面。

  她走到高丽书摊前,金先生笑着递过本译本:“时老板,多亏你编的民生案例。”

  “我回去就跟和书印坊说,再多印些,让我们高低更多学子读上。”

  时念接过译本,指尖拂过书页上的案例,轻声道: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一起把文化变成了过日子的法子。”

  风卷着藤编的草木香、绿豆汤的甜香,落在时念肩头,也落在西街每个热闹的角落。

  最后成了文盛之会后,最生动的民生注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最新章节,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