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衙役押着雷勇三人离去,三花的尸体被仵作刘全抱走,围观的人群也带着复杂的感慨与议论渐渐散去。
医馆内恢复了安静,石生一家和白未晞、邙峥默默离开了医馆,回到了怀仁坊的邸店。
一路上的沉默与来时判若两人,连最活泼的龙凤胎都紧紧牵着父母的手,小脸紧绷,不再东张西望。
晚饭是在邸店房间里用的,远不如前两日那般轻松。桌上摆着从外面食肆买回来的饭菜,却似乎失了往日的香气。
柳月娘给每个人都盛了饭,除了白未晞和邙峥外,其他人都没有动。
柳月娘看向坐在对面、依旧眉头紧锁的石生出声道:
“石生哥,今天的事,你别往心里去。你没有错,一点错都没有。”
她伸出手,轻轻覆在石生放在桌上、因为用力而指节有些发白的大手上,“咱们做人,但求问心无愧。你当时若是不接那孩子,让她摔在地上,这会儿心里就能安生了?只怕会更难受。”
石生抬起头,看着妻子,脸上带着挥之不去的憋闷,他重重叹了口气:“我知道,我就是……就是觉得憋屈!这世上,怎么就有这样用孩子……” 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雷勇一家,最终只是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粗陶碗,将里面微凉的茶水一饮而尽,仿佛想浇灭心头的火气。
“那个小妹妹……好可怜……” 石安晴小声说道,扒拉着碗里的米饭,没什么食欲。石安澜也难得地安静,跟着点了点头。
柳月娘看着一双小儿女,眼中闪过一丝心疼,她轻轻摸了摸他们的头, 她没有再多说什么大道理。有些黑暗,她希望孩子们能晚一些、再晚一些接触到。
而坐在一旁的石安盈,则一直沉默着。她小口吃着饭,目光却有些飘忽,显然心思早已不在饭菜上。
她想起了秀云那绝望而扭曲的脸,想起了她口中那个喊着“赔钱货”、视孙女性命如草芥的婆婆,想起了那个提议用侄女性命讹诈的小叔子,更想起了秀云最后那仿佛抓住救命稻草般念叨的“能生儿子的药”……
安盈突然觉得,那个叫三花的小女娃现在走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白未晞和邙峥并未开口说什么,只是静静的吃着饭。
次日,天刚蒙蒙亮,柳月娘便起身了。她轻手轻脚地出了房门,在邸店门口寻了那看着面善、正在洒扫的伙计,低声询问了些事情。
用朝食时,她看着神色间仍带着昨日阴影的家人,开口道:“我方才问过了,离这不远,洛水北岸有座白马寺,是东汉时就有的古刹,香火很旺。”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石生脸上,声音温和却坚定,“我想着……咱们去一趟,给那孩子……给三花,点一盏长明灯吧。”
桌上安静了一瞬。
石生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妻子的用意。
昨日那孩子的惨状和秀云一家的扭曲,确实像块石头压在心头。他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也好……那孩子,确实可怜。就当是……送她一程,求个心安吧。”
安盈抬起头,有些意外地看着母亲。她没想到母亲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点长明灯,是为逝者祈求冥福,希望其早登极乐,不再受苦。
这举动里蕴含的悲悯与善意,让安盈心中那股因昨日之事而生的悲凉与愤怒,仿佛找到了一丝宣泄和抚慰的出口。她轻轻“嗯”了一声,表示同意。
连懵懂的石安澜和石安晴,似乎也感觉到这是一件郑重而带着善意的事情,小脸板着不住点头。
白未晞对此不置可否,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样子。邙峥则是对探访这千年古刹颇有兴趣。
于是,一行人便再次动身,出了洛阳城,向着东北方向的白马寺行去。
白马寺不愧为释源祖庭,山门古朴,殿宇巍峨,苍松翠柏掩映其间,自有一番庄严气象。
虽非重大佛事节日,但香客依旧络绎不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伴随着悠远的钟声和僧侣的诵经声,让人心神不由自主地宁静下来。
柳月娘熟门熟路地找到负责此事的知客僧,捐了香油钱,他们不知那孩子的大名,便只登记了“三花”,为其供奉了一盏长明灯。
那灯被置于偏殿的一角,灯焰如豆,虽微弱,却寓意着光明不灭,祈愿那短暂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能得安宁。
当那盏小小的油灯被点亮,温暖的橘黄色光芒在略显昏暗的殿内稳定地跳跃起来时,柳月娘双手合十,默默站立了片刻。
她心中没有太多复杂的祷词,只是纯粹地希望,那个苦命的孩子,来世若能投胎,能去一个疼她爱她的人家,平安喜乐地长大。
石生也学着妻子的样子,笨拙地合十行礼,脸上带着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恳求。
安盈静静地看着那簇火苗,心中思绪翻涌。她不信神佛真能主宰一切,否则世间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不公与苦难?
但这盏灯,是生者对逝者最朴素也最真诚的祝愿。它或许照不亮雷家那样的深渊,却在此刻,温暖了她们这些旁观者的心。
她忽然觉得,母亲这个决定,或许不仅仅是为了三花,更是为了抚平他们自家人心中因昨日之事而产生的褶皱。
从白马寺出来,阳光正好,洒在寺前广场的青石板上。空气中的檀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但那份沉重的心情,仿佛真的随着那盏长明灯的点燃,消散了几分。
医馆内恢复了安静,石生一家和白未晞、邙峥默默离开了医馆,回到了怀仁坊的邸店。
一路上的沉默与来时判若两人,连最活泼的龙凤胎都紧紧牵着父母的手,小脸紧绷,不再东张西望。
晚饭是在邸店房间里用的,远不如前两日那般轻松。桌上摆着从外面食肆买回来的饭菜,却似乎失了往日的香气。
柳月娘给每个人都盛了饭,除了白未晞和邙峥外,其他人都没有动。
柳月娘看向坐在对面、依旧眉头紧锁的石生出声道:
“石生哥,今天的事,你别往心里去。你没有错,一点错都没有。”
她伸出手,轻轻覆在石生放在桌上、因为用力而指节有些发白的大手上,“咱们做人,但求问心无愧。你当时若是不接那孩子,让她摔在地上,这会儿心里就能安生了?只怕会更难受。”
石生抬起头,看着妻子,脸上带着挥之不去的憋闷,他重重叹了口气:“我知道,我就是……就是觉得憋屈!这世上,怎么就有这样用孩子……” 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雷勇一家,最终只是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粗陶碗,将里面微凉的茶水一饮而尽,仿佛想浇灭心头的火气。
“那个小妹妹……好可怜……” 石安晴小声说道,扒拉着碗里的米饭,没什么食欲。石安澜也难得地安静,跟着点了点头。
柳月娘看着一双小儿女,眼中闪过一丝心疼,她轻轻摸了摸他们的头, 她没有再多说什么大道理。有些黑暗,她希望孩子们能晚一些、再晚一些接触到。
而坐在一旁的石安盈,则一直沉默着。她小口吃着饭,目光却有些飘忽,显然心思早已不在饭菜上。
她想起了秀云那绝望而扭曲的脸,想起了她口中那个喊着“赔钱货”、视孙女性命如草芥的婆婆,想起了那个提议用侄女性命讹诈的小叔子,更想起了秀云最后那仿佛抓住救命稻草般念叨的“能生儿子的药”……
安盈突然觉得,那个叫三花的小女娃现在走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白未晞和邙峥并未开口说什么,只是静静的吃着饭。
次日,天刚蒙蒙亮,柳月娘便起身了。她轻手轻脚地出了房门,在邸店门口寻了那看着面善、正在洒扫的伙计,低声询问了些事情。
用朝食时,她看着神色间仍带着昨日阴影的家人,开口道:“我方才问过了,离这不远,洛水北岸有座白马寺,是东汉时就有的古刹,香火很旺。”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石生脸上,声音温和却坚定,“我想着……咱们去一趟,给那孩子……给三花,点一盏长明灯吧。”
桌上安静了一瞬。
石生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妻子的用意。
昨日那孩子的惨状和秀云一家的扭曲,确实像块石头压在心头。他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也好……那孩子,确实可怜。就当是……送她一程,求个心安吧。”
安盈抬起头,有些意外地看着母亲。她没想到母亲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点长明灯,是为逝者祈求冥福,希望其早登极乐,不再受苦。
这举动里蕴含的悲悯与善意,让安盈心中那股因昨日之事而生的悲凉与愤怒,仿佛找到了一丝宣泄和抚慰的出口。她轻轻“嗯”了一声,表示同意。
连懵懂的石安澜和石安晴,似乎也感觉到这是一件郑重而带着善意的事情,小脸板着不住点头。
白未晞对此不置可否,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样子。邙峥则是对探访这千年古刹颇有兴趣。
于是,一行人便再次动身,出了洛阳城,向着东北方向的白马寺行去。
白马寺不愧为释源祖庭,山门古朴,殿宇巍峨,苍松翠柏掩映其间,自有一番庄严气象。
虽非重大佛事节日,但香客依旧络绎不绝,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伴随着悠远的钟声和僧侣的诵经声,让人心神不由自主地宁静下来。
柳月娘熟门熟路地找到负责此事的知客僧,捐了香油钱,他们不知那孩子的大名,便只登记了“三花”,为其供奉了一盏长明灯。
那灯被置于偏殿的一角,灯焰如豆,虽微弱,却寓意着光明不灭,祈愿那短暂的生命在另一个世界能得安宁。
当那盏小小的油灯被点亮,温暖的橘黄色光芒在略显昏暗的殿内稳定地跳跃起来时,柳月娘双手合十,默默站立了片刻。
她心中没有太多复杂的祷词,只是纯粹地希望,那个苦命的孩子,来世若能投胎,能去一个疼她爱她的人家,平安喜乐地长大。
石生也学着妻子的样子,笨拙地合十行礼,脸上带着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与恳求。
安盈静静地看着那簇火苗,心中思绪翻涌。她不信神佛真能主宰一切,否则世间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不公与苦难?
但这盏灯,是生者对逝者最朴素也最真诚的祝愿。它或许照不亮雷家那样的深渊,却在此刻,温暖了她们这些旁观者的心。
她忽然觉得,母亲这个决定,或许不仅仅是为了三花,更是为了抚平他们自家人心中因昨日之事而产生的褶皱。
从白马寺出来,阳光正好,洒在寺前广场的青石板上。空气中的檀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但那份沉重的心情,仿佛真的随着那盏长明灯的点燃,消散了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