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还不是最疯狂的。
午门之外,万国使节听闻噩耗,如遭雷击。
一名色目人面孔的胡人武官,乃是赵九提拔的禁军统领,当场拔出腰刀。
众人以为他要作乱,却见他挥刀割下自己的左耳,鲜血淋漓洒在雪地上,仰天悲吼:“圣皇帝归天,臣何以此残躯独活!”
法兰西特使、英格兰公使、甚至是那些刚归附不久的蒙古王公,纷纷效仿古礼。
有血水染红了午门的春土。
大明中祖,生前以铁腕治世,死后竟成了一种恐怖的信仰。
后世史学家戏称其为“大明魅魔”,因其人格魅力之大,足以让异族心甘情愿为其残躯殉葬。
朱元璋在洪武时空看得目瞪口呆。
“这……这阵仗,比唐太宗死的时候还大?”
他看着那些胡人哭得比死了亲爹还惨,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脸,“咱死的时候,会有这待遇?”
【崇祯皇帝驾崩后,大明皇室与君臣为其上谥号——开天大圣神功明德孝宪昭宣仁文光武高皇帝。】
【庙号:中祖。】
朱棣看着那长长的一串谥号,尤其是那个“中祖”,倒吸一口凉气。
“真是中祖?”
“除了开国之君,谁敢称祖?连咱成祖……咳咳,听祥瑞说,估计是后世加上去的。”
“可这小子,直接定庙号为中祖?”
“再造社稷,挽狂澜于既倒,开万世之太平。”朱高炽在一旁沉声道,“爹,这庙号,他担得起。”
就在万国同悲,举世哀悼之时,通州码头上,李自成收到了内阁的急递。
出征?取消了。
国丧期间,不动刀兵。
李自成看着那份急递,又看了看东方,狠狠一刀劈在船舷的栏杆上,铁屑纷飞。
“直娘贼!算这群倭寇命大!”
他咬碎了钢牙,却只能下令:“全军……挂白,回京奔丧!”
然而,谁也没想到。
赵九的死,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留下的大明,太强了,强到继任者根本压不住这艘巨舰。
更要命的是,他留下的儿子们,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京师,赵九的灵柩还停在乾清宫,大明的天下,却已经裂开了。
不是分裂,而是——炸裂。
天幕画面一转,不再是哀荣备至的灵堂,而是杀气腾腾的校场。
【太子朱慈烺,仁厚懦弱,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而在赵九执政的最后四年里,他将另外二个儿子,分别扔进了火龙驹和南海舰队。】
【这二位皇子,在尸山血海里滚打,在惊涛骇浪中历练,早就练成了一身吃人的本事。】
如今,老龙死了。
小龙们回来了。
“父皇尸骨未寒,大哥你就要向倭国议和?”
午门外,三皇子定王身披重甲,身后跟着五百名杀气腾腾的秦军亲卫。
他指着太子的鼻子,眼神里没有半点对长兄的敬畏,只有如狼般的凶狠。
“倭国虽小,却是父皇遗恨!”
“不灭倭国,父皇死不瞑目!”
“大哥若是手软,这皇位,弟弟帮你坐!”
太子朱慈烺脸色如黑锅,退入宫墙之内,紧闭大门。
当夜,京师火起。
这不是叛乱,这是一场经过默许的“夺嫡”。
赵九生前留下的顾命大臣们,内阁首辅、顺王李自成、兵部尚书……这些人手握重权,此刻却都选择了诡异的沉默。
他们看着这几位皇子在京城内纵横捭阖,调兵遣将。
洪武时空,朱标看得心惊肉跳:“父皇!这……这也是朱玖安排的?他就不怕朱家绝后吗?”
朱元璋却眯起了眼睛,“标儿,你看懂了吗?”
“那小子,是个狠人啊。”
“他知道太子镇不住这群骄兵悍将,镇不住这日不落的庞大帝国。”
“所以,他把自己这几个儿子当蛊养!”
“他要的不是一个名正言顺的长子,他要的是一个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能压服李自成,能驾驭火龙驹的狼王!”
“谁赢了,谁才是大明的中兴二世!”
朱棣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对!就是这个理儿!咱老朱家的种,就得这么野!”
这场被称为“三王之乱”的夺嫡之争,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最终,并非武力最强、但政治手腕最像赵九的太子朱慈烺,踩着兄弟们的失败,登上了皇位。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
为了稳定人心,也是为了休养生息,原本针对倭国的军事计划,被彻底无限期搁置。
【卧槽!这小日子运气也太好了吧?】
【先是国丧,又是夺嫡,最后大赦天下……这一套连招下来,直接把灭国之灾给躲过去了?】
【这就是历史的遗憾吗?意难平啊!我的铁甲舰,我的火龙驹啊!】
【楼上的别急,虽然没灭国,但也没好果子吃。大明后续虽然没打,但也锁死了他们的海路,让他们当了几百年的野人。】
【但我还是想看铁蹄踏平东京啊!】
就在众人对着那个幸存的岛国咬牙切齿,感叹历史充满了戏剧性的时候。
天幕上的画面,突然变得灰暗起来。
原本金碧辉煌的大明宫阙,瞬间破碎,化作飞灰。
【历史,总有遗憾。】
【我们看完了有木圣、有中祖的辉煌盛世。】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个没有他们的——平行世界。】
【那里,没有日不落。】
【只有一段被剃断了脊梁,被遗忘了祖宗的……血泪史。】
画面定格。
那是一座巍峨的城门,依然是北京城。
但城头上飘扬的,不再是日月的旗帜,而是一面正黄旗。
城门口,进进出出的人群,脑后都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清朝建立之初,康熙三年。】
【即使明朝灭亡,朝鲜仍然坚持用明朝年号,当时李氏朝鲜国内君臣一致认为,大明对我们有救命之恩。
即使他被满清灭亡了,我们也不能背叛他,去侍奉蛮夷。】
【其首都汉城供奉着明太祖,明成祖,万历三位皇帝的牌位,每日祭祀。】
【表示自己是华夏遗臣,遥拜正朔,不待夷戎。】
【而史书记载,朝鲜使节第一次访清,百姓见到使节衣冠竟似我汉家,无不涕泪悲泣,后以至于朝鲜使节的衣服频频失窃。】
【清朝中期,乾隆三十年,朝鲜使节第二次访清,百姓却围观嬉笑,疑问使节为何穿着唱戏的衣服?】
【他们已经不知道什么叫汉服了,使节却感悲凉:“先王法服,今尽为戏子军玩笑之具。”这句话一直延续到今。】
午门之外,万国使节听闻噩耗,如遭雷击。
一名色目人面孔的胡人武官,乃是赵九提拔的禁军统领,当场拔出腰刀。
众人以为他要作乱,却见他挥刀割下自己的左耳,鲜血淋漓洒在雪地上,仰天悲吼:“圣皇帝归天,臣何以此残躯独活!”
法兰西特使、英格兰公使、甚至是那些刚归附不久的蒙古王公,纷纷效仿古礼。
有血水染红了午门的春土。
大明中祖,生前以铁腕治世,死后竟成了一种恐怖的信仰。
后世史学家戏称其为“大明魅魔”,因其人格魅力之大,足以让异族心甘情愿为其残躯殉葬。
朱元璋在洪武时空看得目瞪口呆。
“这……这阵仗,比唐太宗死的时候还大?”
他看着那些胡人哭得比死了亲爹还惨,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脸,“咱死的时候,会有这待遇?”
【崇祯皇帝驾崩后,大明皇室与君臣为其上谥号——开天大圣神功明德孝宪昭宣仁文光武高皇帝。】
【庙号:中祖。】
朱棣看着那长长的一串谥号,尤其是那个“中祖”,倒吸一口凉气。
“真是中祖?”
“除了开国之君,谁敢称祖?连咱成祖……咳咳,听祥瑞说,估计是后世加上去的。”
“可这小子,直接定庙号为中祖?”
“再造社稷,挽狂澜于既倒,开万世之太平。”朱高炽在一旁沉声道,“爹,这庙号,他担得起。”
就在万国同悲,举世哀悼之时,通州码头上,李自成收到了内阁的急递。
出征?取消了。
国丧期间,不动刀兵。
李自成看着那份急递,又看了看东方,狠狠一刀劈在船舷的栏杆上,铁屑纷飞。
“直娘贼!算这群倭寇命大!”
他咬碎了钢牙,却只能下令:“全军……挂白,回京奔丧!”
然而,谁也没想到。
赵九的死,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留下的大明,太强了,强到继任者根本压不住这艘巨舰。
更要命的是,他留下的儿子们,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京师,赵九的灵柩还停在乾清宫,大明的天下,却已经裂开了。
不是分裂,而是——炸裂。
天幕画面一转,不再是哀荣备至的灵堂,而是杀气腾腾的校场。
【太子朱慈烺,仁厚懦弱,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而在赵九执政的最后四年里,他将另外二个儿子,分别扔进了火龙驹和南海舰队。】
【这二位皇子,在尸山血海里滚打,在惊涛骇浪中历练,早就练成了一身吃人的本事。】
如今,老龙死了。
小龙们回来了。
“父皇尸骨未寒,大哥你就要向倭国议和?”
午门外,三皇子定王身披重甲,身后跟着五百名杀气腾腾的秦军亲卫。
他指着太子的鼻子,眼神里没有半点对长兄的敬畏,只有如狼般的凶狠。
“倭国虽小,却是父皇遗恨!”
“不灭倭国,父皇死不瞑目!”
“大哥若是手软,这皇位,弟弟帮你坐!”
太子朱慈烺脸色如黑锅,退入宫墙之内,紧闭大门。
当夜,京师火起。
这不是叛乱,这是一场经过默许的“夺嫡”。
赵九生前留下的顾命大臣们,内阁首辅、顺王李自成、兵部尚书……这些人手握重权,此刻却都选择了诡异的沉默。
他们看着这几位皇子在京城内纵横捭阖,调兵遣将。
洪武时空,朱标看得心惊肉跳:“父皇!这……这也是朱玖安排的?他就不怕朱家绝后吗?”
朱元璋却眯起了眼睛,“标儿,你看懂了吗?”
“那小子,是个狠人啊。”
“他知道太子镇不住这群骄兵悍将,镇不住这日不落的庞大帝国。”
“所以,他把自己这几个儿子当蛊养!”
“他要的不是一个名正言顺的长子,他要的是一个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能压服李自成,能驾驭火龙驹的狼王!”
“谁赢了,谁才是大明的中兴二世!”
朱棣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对!就是这个理儿!咱老朱家的种,就得这么野!”
这场被称为“三王之乱”的夺嫡之争,持续了整整三个月。
最终,并非武力最强、但政治手腕最像赵九的太子朱慈烺,踩着兄弟们的失败,登上了皇位。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
为了稳定人心,也是为了休养生息,原本针对倭国的军事计划,被彻底无限期搁置。
【卧槽!这小日子运气也太好了吧?】
【先是国丧,又是夺嫡,最后大赦天下……这一套连招下来,直接把灭国之灾给躲过去了?】
【这就是历史的遗憾吗?意难平啊!我的铁甲舰,我的火龙驹啊!】
【楼上的别急,虽然没灭国,但也没好果子吃。大明后续虽然没打,但也锁死了他们的海路,让他们当了几百年的野人。】
【但我还是想看铁蹄踏平东京啊!】
就在众人对着那个幸存的岛国咬牙切齿,感叹历史充满了戏剧性的时候。
天幕上的画面,突然变得灰暗起来。
原本金碧辉煌的大明宫阙,瞬间破碎,化作飞灰。
【历史,总有遗憾。】
【我们看完了有木圣、有中祖的辉煌盛世。】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个没有他们的——平行世界。】
【那里,没有日不落。】
【只有一段被剃断了脊梁,被遗忘了祖宗的……血泪史。】
画面定格。
那是一座巍峨的城门,依然是北京城。
但城头上飘扬的,不再是日月的旗帜,而是一面正黄旗。
城门口,进进出出的人群,脑后都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清朝建立之初,康熙三年。】
【即使明朝灭亡,朝鲜仍然坚持用明朝年号,当时李氏朝鲜国内君臣一致认为,大明对我们有救命之恩。
即使他被满清灭亡了,我们也不能背叛他,去侍奉蛮夷。】
【其首都汉城供奉着明太祖,明成祖,万历三位皇帝的牌位,每日祭祀。】
【表示自己是华夏遗臣,遥拜正朔,不待夷戎。】
【而史书记载,朝鲜使节第一次访清,百姓见到使节衣冠竟似我汉家,无不涕泪悲泣,后以至于朝鲜使节的衣服频频失窃。】
【清朝中期,乾隆三十年,朝鲜使节第二次访清,百姓却围观嬉笑,疑问使节为何穿着唱戏的衣服?】
【他们已经不知道什么叫汉服了,使节却感悲凉:“先王法服,今尽为戏子军玩笑之具。”这句话一直延续到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最新章节,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最新章节,五朝首辅,老朱说大明没我得散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