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正月,袁崇焕辞官返乡。

  他一点也不担心前途。

  相反,他心里笃定得很,辽东有建奴一天,朝廷就离不开他袁崇焕。

  宁锦大捷在前,他确信自己迟早会被重新启用。

  当听闻天启帝驾崩,他的信心更足了。

  在他看来,新帝即位,必然要树立威望,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起复他这个曾经的辽东功臣。

  如今朝中能真正撑起辽东局势者,非他袁崇焕莫属。

  新帝登基,最先起复的并非他袁崇焕,而是孙承宗。

  随后是李邦华、袁可立、曹文诏……

  唯一能在辽东勉强撑场面的祖大寿被调去了湖广。

  在他眼中,这正是新帝为他让铺路的信号。

  至于满桂、赵率教等人,他压根没放在眼里。

  十月中旬,一封来自内阁的调令送到府邸,召他进京。

  但信中没有褒奖,没有任命,甚至不是皇帝亲笔诏令。

  袁崇焕放下信件,淡淡一笑。

  新帝大概是在欲扬先抑吧。

  他没有立即动身,反而在家宴饮了七天,这才缓缓北上。

  行程更是慢得惊人,他确信朝廷既然召他,必定是辽东战事紧张,需要他出面坐镇。

  直到十二月十五,他才抵达京城,整整走了将近两个月。

  他对新帝清洗勋贵、收拾藩王、重整纲纪等诸多举措略有耳闻。

  但他并不以为意。

  在他看来,那不过是新帝登基后的权威展示罢了。

  辽东困局,除他之外无人能解。

  选在科举开场之日进京,也是他的精心算计。

  他要让整个京师都知道,辽东掌舵人回来了。

  他甚至带着五岁的孙子袁承忠同行。

  明堂虽未召他子孙入学,但在他看来,若连自己孙儿都无资格,那天下更无人配入明堂。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皇城守卫回绝了他的进宫面圣请求。

  “科举期间一切以取士为先,请袁大人暂住官驿,待科举结束再行召见。”

  袁崇焕第一次觉得事情有些不对。

  ……

  崇祯得知袁崇焕进京,并未有任何情绪波动。

  他从不否认袁崇焕有才能,但也从未考虑过要重新启用他。

  历史上,崇祯在天启七年十一月起复袁崇焕。

  让他一跃成为权势滔天的督师蓟辽、兵部尚书。

  地位几乎接近内阁大学士。

  可见崇祯当年对他的信任是多么彻底。

  然而这份信任,是从一句豪言壮语开始的。

  “计五年,全辽可复。”

  他后来向好友许誉卿承认,五年平辽不过是聊慰上意。

  但崇祯当真了。

  为了这个聊慰上意,崇祯答应了他提出的所有条件。

  结果他先杀毛文龙,又让皇太极从关宁防线外侧绕道,直逼北京城下。

  崇祯急召他回援京师,他却按兵不动,只是在皇太极后方远远跟随,任凭后金军一路烧杀抢掠。

  袁崇焕想的是“引敌入腹地,以北京城墙磨死皇太极”。

  可他不知道的是,皇太极围攻北京,金银财物被掠夺一空。

  数十万百姓被掳走,尸体堆积成山。

  史称“己巳之变”。

  满桂、赵率教等名将皆死于此役。

  也许他知道,只是不在意。

  而更令崇祯愤怒的是,袁崇焕居然想带大军入京。

  这在帝王眼中,是赤裸裸的危险信号。

  事后袁崇焕被抓,祖大寿竟拒不奉诏,率军返回辽东。

  直到牢狱中的袁崇焕亲笔写信,祖大寿这才暂时顺从。

  这一幕更加深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

  辽东军权,到底属于朝廷,还是属于他袁崇焕?

  从那以后,崇祯愈发多疑,性情反复。

  袁崇焕被凌迟。

  孙承宗被罢黜。

  孙元化、郑崇俭、孙传庭等一干兵部重臣先后被治罪或战死。

  因此,现在的崇祯,对自视甚高、姿态傲慢的袁崇焕,他连见一面的兴趣都没有。

  晾着吧。

  崇祯甚至怀疑,祖大寿拒命并不是为了救袁崇焕。

  而是为了给袁崇焕一个必死的理由。

  袁崇焕一死,祖大寿接掌全辽便毫无阻碍。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对祖大寿不放心的原因之一。

  ……

  浙江台州府在大明的名声极响。

  不只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更因三个词。

  戚继光、米面、覅(fi【表情】o)。

  戚继光,登州人,嘉靖三十四年调任台州,与倭寇鏖战九战九捷。

  临海长城的雏形亦由他亲手督建。

  台州人因戚家军而第一次接触米面。

  以米制丝、晒干而成,是最早的军粮之一。

  而“覅”字(不要的意思。),自戚家军时期起,从台州传出,沿江浙一路向北。

  最终成为江南俚语中最具辨识度的一个字。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的残部由义乌人吴惟忠统领。

  他随戚继光征战台州,又随李如松、李如梅远赴朝鲜,最终战至辽东,部下几乎殆尽。

  吴惟忠退隐黄岩,其子孙虽不复为军,却仍按戚家军的绩效新书训练乡勇。

  因此,整个台州形成一股独特的民风,农闲练兵,人人能战。

  台州府山多林密、陆路艰难,百姓出行依赖水路,造船技艺因此极为发达。

  而朝廷水师因财政不足早已名存实亡,官造船厂形同空壳。

  南方以宁波定海卫、观海卫与福建永宁卫为主,北方则仅剩登莱水师尚有余威。

  朝廷多年不投钱,南北水师大半靠民间维持生息。

  也因此,黄岩一带的造船订单,大多来自走私与海盗。

  黄岩县令吴执御在锦衣卫抵达时,本以为自己要倒霉,可锦衣卫的第一句话却是。

  “带我们去吴家宣旨。”

  第二句则是。

  “陛下令,立即召集全台州造船工匠,建造台州船厂。”

  吴惟忠后代虽无官身,却是台州造船与训练民勇的首领。

  这一代家主名叫吴念光。

  戚家军的消亡,是明末最令人意难平之事。

  所以崇祯准备重新打造一支戚家军。

  只是这次不再是陆军,而是水军。

  东厂与锦衣卫的密报无不说明一件事实。

  海外走私与海盗横行,皆因大明水师孱弱。

  如今朝廷不再缺钱,是重建水师的最好时机。

  他赐予吴念光的不仅是一道圣旨,还有一笔银子,以及他亲手绘制的舰船图。

  崇祯要造的,是最早的铁甲舰。

  不同于朝鲜龟船的简单覆铁,他要的是既有铁甲又不失动力的真正战舰。

  理论框架由他给,具体则交给专业匠人。

  若王徵能把蒸汽机研究出来,大明战舰便可横渡大洋,驶向美洲。

  大明在十六世纪便有玉麦(玉米),却一直没有得到推广。

  根本原因还是朝廷不重视。

  同时百姓也吃不惯,因此始终停留在边地试种。

  大明的土地并不缺产粮能力,缺的是合理耕作。

  为了不把土地压榨到死,大明采取的是休耕。

  就是一年种、一年歇。

  这些农事崇祯并不擅长。

  但后世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轮作。

  今年种玉米,明年换成其他作物,土地自然恢复。

  问题在于,没有化肥。

  因此崇祯专门问过宋应星。

  “玉米收割后,把秸秆就地焚烧,能不能当作肥料?”

  宋应星也不能给结论,只说必须试验才能得出结果。

  但他确认,焚烧秸秆能够烧死土壤里的虫卵。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

  但宋应星又提醒,陕西绝不能放荒。

  那里的地下水极少,一旦大面积焚烧,会把仅存的水汽蒸发殆尽。

  而西南、湖广、四川,则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那边水汽充足、植被厚,可以试着推广。

  于是,去了西南的沈星又多了一个任务。

  不仅要推行辣椒,还要迅速普及玉米的种植。

  以那小子的本事,这两件事对他来说都不算难。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吾乃崇祯,续命大明,吾乃崇祯,续命大明最新章节,吾乃崇祯,续命大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