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圈手腕上的白色Lv2手环还没戴热乎,雷铭就在一次奥赛队晚间集训时,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下周开始,进行为期两周的团队项目实践。”雷铭站在活动室前方,声音依旧没什么起伏,但内容却让底下所有队员,尤其是低等级队员竖起了耳朵,“项目主题:设计并实现一个简易的‘在线判题系统’核心模块,包括用户提交代码、后台判题、返回结果等基本功能。三人一组,自由组合。最终提交项目文档、源代码、以及小组贡献说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项目成绩将计入本学期个人综合评定,并影响贡献点分配和等级晋升。不允许单人成组。”

  最后五个字,斩钉截铁,断绝了某些独行侠的念想。

  活动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自由组合?这对于刚刚入学、彼此还不算熟悉的新队员来说,无疑是个难题。林小圈下意识地看向旁边的周博瀚,周博瀚也正好看向他,两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作为同桌和同期,他们显然是天然的队友。

  “还差一个。”周博瀚言简意赅。

  林小圈的目光在活动室里搜寻。他的视线落在了一个坐在角落、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算法导论》笔记的男生身上。那个男生叫陈飞,平时沉默寡言,但理论课成绩极好,几次小测都名列前茅,据说对各种算法的原理和复杂度分析有着近乎偏执的钻研。

  “陈飞怎么样?”林小圈小声提议,“他理论很强。”

  周博瀚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皱了皱眉,似乎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可以试试。至少不会拖后腿……理论上。”

  两人走到陈飞面前,简单说明了来意。陈飞从书本里抬起头,扶了扶厚厚的眼镜片,眼神有些游离,似乎在快速思考组队的利弊,几秒钟后,他才慢吞吞地点了点头:“好。我需要负责核心算法设计。”

  组队成功。林小圈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对即将到来的团队项目甚至抱有一丝期待。周博瀚技术扎实,陈飞理论深厚,加上自己也不弱的实践和逻辑能力,这个组合看起来潜力不错。

  然而,现实的骨感很快便显露无疑。

  第一次小组讨论,他们约在放学后的空教室。周博瀚开门见山,直接在白板上画起了系统架构图:“我认为应该采用微服务架构,用户提交、代码沙盒、判题逻辑分离,通过消息队列通信,这样可以提高并发能力和容错性……”

  他语速很快,思路清晰,显然是胸有成竹。

  但陈飞立刻打断了他,指着架构图上的“代码沙盒”部分:“这个沙盒的安全性如何保证?使用Docker虽然轻量,但存在逃逸风险。我认为应该从底层系统调用拦截入手,参考Seccomp-BPF机制,设计一个安全的隔离环境,这是判题系统的核心,必须万无一失……”他开始引经据典,大谈特谈各种安全模型和系统调用过滤的原理,完全偏离了架构讨论的主题。

  林小圈试图把话题拉回来:“陈飞,安全性确实重要,但我们第一步是先确定整体框架和模块划分,细节可以后面再优化。周博瀚的架构我觉得思路是清晰的……”

  “细节决定成败!”陈飞推了推眼镜,语气异常严肃,“如果不从最开始就考虑周全,后期重构的成本会非常高!我认为我们应该先花时间研究一下现有的开源沙盒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估……”

  周博瀚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他有些不耐烦地用马克笔敲了敲白板:“我们现在是在做一个简易的、原型的核心模块,不是要开发一个商用的、承受百万级并发的系统!你说的那些东西,复杂度远超项目要求,两周根本实现不了!”

  “但这是正确的方向!”陈飞坚持道,“我们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牺牲代码的质量和系统的健壮性!”

  眼看讨论要陷入僵局,林小圈只好站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这样吧,架构大体按周博瀚的思路来,陈飞你重点关注判题逻辑和沙盒安全性的设计,我们先实现基础功能,如果时间允许,再考虑优化安全部分,怎么样?”

  最终,在一种略显压抑的气氛中,三人勉强达成了初步分工:周博瀚负责整体架构搭建和用户交互模块;林小圈负责判题逻辑的核心实现和数据库设计;陈飞负责研究安全的代码运行沙盒方案,并协助设计核心判题算法。

  分歧,从这一刻就已经埋下。

  项目在磕磕绊绊中推进。他们使用了Git进行版本控制,这本来是协作的利器,却成了矛盾的放大器。

  周博瀚效率极高,很快搭好了基础框架,并实现了用户提交代码的接口。他习惯小步快跑,频繁提交。

  林小圈也稳步推进,开始编写判题逻辑,针对不同的编程语言设计测试用例。

  而陈飞,则彻底沉浸在了他的“完美沙盒”研究中。他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尝试编译各种底层库,在本地虚拟机里反复测试。几天过去了,他除了提交了几篇相关的论文链接到项目Wiki外,代码库里的贡献几乎为零。

  第一次冲突爆发在项目开始后的第五天。周博瀚在合并林小圈提交的判题逻辑时,发现与他自己刚写的用户状态更新模块产生了冲突。

  “林小圈,你修改Judger类的接口为什么不事先说一声?”周博瀚在小组的即时通讯群里质问,语气带着不满。

  林小圈一愣,解释道:“我加了两个参数是为了传递更详细的编译错误信息,我觉得这样更合理,当时你在忙架构,我就直接改了。”

  “但你没通知我!我这边调用的接口全错了!”周博瀚发过来一个崩溃的表情。

  “我提交的时候写了注释啊……”

  “谁会每次都仔细看diff(代码差异)?这种公共接口变动,至少要在群里说一声吧?”

  两人在群里争执了几句,气氛有些僵硬。而陈飞,自始至终没有在群里说一句话,仿佛消失了一般。

  林小圈心里有些委屈,也觉得周博瀚有些过于严苛,但他知道周博瀚说得有道理。团队合作,沟通确实至关重要。他主动道了歉,并约定以后涉及公共模块的修改,必须提前在群里报备。

  然而,更大的麻烦来自陈飞。

  距离项目截止只剩四天了,陈飞终于提交了他的第一份代码——一个极其复杂、依赖了大量外部库的沙盒实现雏形。周博瀚和林小圈尝试集成,发现光是环境配置就极其繁琐,而且与周博瀚搭建的现有架构格格不入,甚至因为引入的库版本冲突,导致整个项目都无法编译通过了。

  周博瀚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在活动室里,当着不少队员的面,直接对陈飞低吼道:“陈飞!你搞出来的这是什么玩意儿?项目要求是简易核心模块!你看看你引入了多少不必要的依赖?架构完全被你打乱了!你这几天到底在干什么?”

  陈飞的脸一下子涨红了,他梗着脖子,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我在实现一个安全的沙盒!这是判题系统的基础!你们那种简单的Docker方案根本不行!”

  “不行?那你的行了吗?连编译都过不了!”周博瀚寸步不让。

  “那是环境配置问题!是你们不会配置!”陈飞争辩道。

  “我们没时间也没义务去研究你那个复杂无比的‘完美’方案!项目要的是能用,不是要发表学术论文!”周博瀚的话像刀子一样。

  林小圈看着眼前这一幕,头大如斗。他试图分开两人:“别吵了!解决问题要紧!陈飞,你的方案确实有点重,我们现在时间很紧。周博瀚,你也冷静点。”

  但这次,和事佬也不管用了。陈飞猛地合上电脑,丢下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竟然直接背着书包离开了活动室。

  小组气氛降到了冰点。

  那天晚上,林小圈拖着更加沉重的步伐回到家。连续几天的熬夜讨论和代码编写,加上今天的激烈冲突,让他身心俱疲。

  顾无双看到他眼下的乌青和满脸的倦容,心疼不已:“圈圈,这几天怎么这么累?项目不顺利吗?”

  林小圈叹了口气,把团队分工、沟通不畅、代码冲突以及今天陈飞和周博瀚大吵一架的事情,简单跟妈妈说了。他没有说得太详细,但那种无力感和 frustration(挫败感)却掩饰不住。

  “原来是这样……”顾无双若有所思,“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长处,凑在一起反而乱了套,是吧?”

  “嗯。”林小圈扒拉着碗里的饭,没什么胃口,“感觉比一个人做累多了。周博瀚嫌陈飞不切实际,陈飞嫌我们只顾进度不顾质量,我夹在中间……”

  一直安静吃饭的林大强忽然开口,语气平淡却一针见血:“一个团队,光有技术不够。得有人掌舵,有人划桨,有人瞭望。你们现在就是三条船都想当舵,能不乱吗?”

  林小圈怔住了。爸爸的话,简单却深刻。他们小组,似乎缺了一个明确的“舵手”,也缺乏有效的分工和协作机制。

  “你爸说得对。”顾无双接过话头,“圈圈,你不是说陈飞理论很强吗?能不能把他的长处用在对的地方?比如算法设计、测试用例设计这些?而不是让他去负责一个他可能不擅长、或者需要大量协作的模块?”

  妈妈的话像是一道亮光,瞬间照亮了林小圈混乱的思绪。对啊!陈飞的优势是理论和算法,为什么非要逼他去搞工程实现复杂的沙盒呢?让他专注于判题逻辑的算法优化和边界测试,岂不是更能发挥他的价值?

  第二天,林小圈找到周博瀚,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话跟他沟通了。周博瀚冷静下来后,也意识到昨天的冲突解决不了问题。项目还得继续, deadline 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头顶。

  “你说得对。”周博瀚揉了揉眉心,脸上也带着疲惫,“是我太急了。陈飞的理论能力确实能帮上忙。现在的沙盒,先用简单的Docker方案顶上去,安全性后期再考虑。让他来帮我们设计更全面的测试用例,尤其是边界情况和性能测试,这是他擅长的。”

  两人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如何说服陈飞。

  他们找到独自坐在图书馆角落的陈飞。这一次,林小圈没有和稀泥,而是直接、诚恳地承认了之前沟通和分工上的问题。

  “陈飞,我们之前的分工可能不太合理,没有充分发挥你的优势。”林小圈看着他的眼睛说,“我和周博瀚讨论过了,我们依然认为安全的沙盒很重要,但限于时间,这次项目我们先采用一个简易方案保证基本功能。我们希望你能够发挥你的理论特长,帮我们设计和优化核心判题算法,并且设计一套尽可能全面的测试用例,包括各种边界条件、极端输入和性能测试。这部分是系统的‘大脑’,至关重要,我们俩都不如你擅长。”

  周博瀚也难得地放低了姿态,补充道:“对,判题逻辑的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决定系统好坏。这部分交给你,我们更放心。”

  陈飞紧绷的脸色,在听到这番话后,慢慢缓和了下来。他推了推眼镜,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评估这个新提议。最终,他点了点头,声音虽然还是不高,但已经没有昨天的激动:“可以。我会负责算法和测试部分。相关的设计文档和测试用例,我会尽快给出。”

  破冰成功!

  接下来的几天,小组的氛围发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变化。沟通变得频繁且更有针对性。他们建立了一个详细的任务看板,明确每个人当前的任务、阻塞问题和下一步计划。每日站会虽然简短,但确保了信息同步。

  周博瀚专注于架构整合和接口联调。

  林小圈负责具体功能的实现和Bug修复。

  而陈飞,则展现出了他理论扎实的巨大优势。他设计了几套针对不同算法题目的判题策略,考虑了时间、空间复杂度的权衡;他编写的测试用例极其刁钻,挖出了林小圈代码里好几个隐藏很深的边界条件Bug;他甚至对数据库的索引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提升了查询效率。

  虽然过程中仍有小的摩擦和分歧,比如对某个API设计的不同看法,或者对某个测试用例必要性的争论,但都在有效的沟通和相互妥协下快速解决了。他们学会了在群里@对方,学会了使用更清晰的Git提交信息,学会了在争论时拿出数据和逻辑,而不是情绪。

  最后四十八小时,三个人几乎泡在活动室里,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饿了就点外卖。咖啡杯和能量饮料罐堆满了角落。键盘敲击声、低声讨论声、解决问题后的短暂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当他们在截止时间前最后一个小时,最终将代码合并、并通过了所有核心测试用例时,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长长舒了一口气,彼此对望,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最终提交的项目,虽然距离“完美”还差得很远,沙盒也只是基础版本,但核心功能完整,判题准确,性能也达到了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他们提交了一份清晰的项目文档、分工说明和贡献评估。

  雷铭在评审后,只给了他们小组一个“良好”的评价,并在评语中写道:“技术实现尚可,初期协作混乱,后期有所改善。记住,团队项目的意义不在于证明个人有多强,而在于如何让团队变得更强。”

  这个评价很中肯,三人也都心服口服。

  项目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林小圈终于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早上,他神清气爽地起床,吃早饭时,顾无双笑着问:“项目结束了?看你这脸色,结果是好的?”

  “嗯!”林小圈用力点头,咬了一口包子,“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总算完成了。而且……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光是技术上的。”

  他回想起这几周的混乱、争吵、妥协、再到最后的协同奋战,心中感慨万千。他明白了,真正的团队合作,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在摩擦和磨合中,找到各自最合适的位置,相互补位,最终爆发出超越个体之和的力量。

  他也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沟通、分工和妥协,这些看似与编码无关的“软技能”,在团队项目中有多么重要。

  周博瀚依旧毒舌,但关键时刻可靠;陈飞依旧固执,但他的严谨和理论深度弥补了团队的短板;而他自己,似乎在中间起到了某种粘合剂和调和剂的作用。

  这第一次团队合作,像一次洗礼,让他这个习惯了单打独斗的“编程小天才”,真正开始向一个懂得协作的“团队成员”蜕变。

  他看了一眼窗外湛蓝的天空,深吸一口气。奥赛队的路还很长,未来肯定还有更多需要团队作战的时刻。但经历了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好像又多了一点底气和经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百年回响平行爸爸,百年回响平行爸爸最新章节,百年回响平行爸爸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