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堂嫂陈书艺的积极沟通和牵线下,林知微和轻工业出版社的负责人——副社长王璐,约好了在周三的上午见面。
北京的冬天,风总是很大。林知微穿着一件得体的驼色羊绒大衣,围着围巾,和陈书艺一起走进了轻工业出版社的大楼。
她们沿着老式的水磨石楼梯往上走,一股混合着淡淡油墨味和北方冬季特有的、略带尘土的暖气味扑面而来。
墙上贴着红底白字的标语,“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在改革中前进”,每一个字都方方正正。
陈书艺领着林知微径直来到二楼走廊尽头的一间办公室前,抬手“笃笃笃”地敲了敲厚重的木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清晰利落的女声 。
推门而入,是一间约莫二十平米的办公室。和林知微想象中的领导办公室不同,这里并没有太多威严,反而充满了浓厚的工作气息。
靠窗摆着两张并排的办公桌,桌上堆满了书稿和已经印出的样刊,高高摞起,几乎挡住了半个窗户。
旁边的书架上,整齐地码放着各种出版物——《轻工业技术》、《食品工业》、《日用化学品》等等,全都是轻工业系统内的专业刊物。
一个穿着白衬衫、藏青色长裤的女人从办公桌后站了起来。
她大约四十岁出头,身材中等,头发是那种非常利落的齐耳短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浑身透着一股知识分子和干部的气质。
“王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了。”陈书艺笑着走上前,她的态度热情又熟稔,恰到好处地打破了办公室的安静。
“这位就是我跟您提过的,我妹妹,林知微。”她拉过林知微,介绍道。
“知微,这是出版社的副社长,王璐老师。”
“王老师好!”林知微上前一步,微笑着礼貌地伸出手,“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见我。”
王璐的目光在林知微身上停留了片刻。
眼前的这个女人很年轻,气质温婉,但眼神清亮而坚定。尤其是她的穿着,那件驼色大衣剪裁得体,面料考究,既时尚又毫不张扬,透着一种内敛的品味。
王璐伸手和她握了握,手掌温暖而有力:“林同志客气了,叫我王璐就行。”
她的语气稍微温和了一些,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别客气。喝点什么?暖瓶里有热水。”
“不用了,王老师,我们不渴。”陈书艺连忙说。
三人落座后,王璐也没有绕圈子,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印着“轻工业出版社”字样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开门见山地问:“听书艺说,林同志想办一本服装类的杂志?”
“是的。”林知微点头,她知道今天的谈话至关重要。
“我是做服装品牌的,这些年来一直觉得,国内缺少一本真正面向大众的、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服装杂志。”
王璐一边准备记录,一边随口问道:“林同志从事服装行业多久了?”
“差不多五年了。”林知微如实回答,“四年前,我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花间集。”
“花间集?”
王璐正准备下笔的动作猛地一顿。她抬起头,眉毛微微扬起,那双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兴趣。
“就是那个……”
“对!”陈书艺在旁边立刻抓住了这个关键点,补充道,“就是当年劳尔先生来中国办那场时装秀的时候,作为压轴出场的那个中国品牌。王老师,您还记得吗?”
“哦!”王璐的表情这下彻底变了。
她摘下眼镜,仔仔细细地重新打量着林知微。
“我想起来了!我知道!劳尔先生那场大秀,我也在现场。”
那场秀是当年国内时尚界最轰动、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著名时装设计师劳尔受邀来中国举办时装秀,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而作为那场秀的压轴,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一个中国本土品牌做展示,那就是林知微的花间集。
“我很欣赏花间集那种中西结合的设计。”王璐的语气明显热情了许多,她甚至露出了今早的第一个笑容 。
“用我们中国传统的苏绣、盘扣工艺,结合了西式立体剪裁的裙装,既有东方的神韵风骨,又符合现代审美。”
她赞叹道,“我当时就想,这才是我们中国服装应该有的样子。没想到,你就是花间集的创始人。”
“谢谢王老师的谬赞。”林知微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气。
看来堂嫂的判断是对的,这位王璐副社长,确实是个有眼光、有见识,并且对“美”有追求的人。
“你这个背景,来办服装杂志,那是再合适不过了。”王璐重新戴上眼镜,翻开了笔记本。
“不瞒你说,”她坦诚道,“我们出版社原来是有一本《服装与文化》杂志的,也办了两年。但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内容和市场定位的问题,去年就停刊了。”
“现在刊号正好闲置着,如果你有好的想法,社里也正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把它复刊。”
林知微眼睛一亮。这比她预想中要顺利太多了。
王璐继续说:“不过,办刊物不是小事,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期。之前书艺在电话里,也跟我提过你的一些关于办杂志的想法,我也跟社长做了初步的汇报。今天见面,我有一个最直接的问题——”
她停顿了一下,放下了笔,直视着林知微:“这本杂志,你的办刊宗旨是什么?我需要一个回去能够说服社长、说服部里领导们的理由。”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充满了政治智慧的考题。
她知道,在现今的中国,办一本时尚杂志,你绝对不能只谈时尚、谈美学、谈个人品味。
那些东西太虚,太小资,甚至会被扣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领导们是绝对不会批准的。
必须要有一个“硬”的理由,一个能站得住脚的、符合当下政策方向的理由。
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语言,然后迎着王璐的目光,缓缓开口:“王老师,我的答案是——发展纺织业、服装业这些轻工业,需要这样一本杂志来引导消费、传播知识、打通生产与市场的连接。”
北京的冬天,风总是很大。林知微穿着一件得体的驼色羊绒大衣,围着围巾,和陈书艺一起走进了轻工业出版社的大楼。
她们沿着老式的水磨石楼梯往上走,一股混合着淡淡油墨味和北方冬季特有的、略带尘土的暖气味扑面而来。
墙上贴着红底白字的标语,“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在改革中前进”,每一个字都方方正正。
陈书艺领着林知微径直来到二楼走廊尽头的一间办公室前,抬手“笃笃笃”地敲了敲厚重的木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清晰利落的女声 。
推门而入,是一间约莫二十平米的办公室。和林知微想象中的领导办公室不同,这里并没有太多威严,反而充满了浓厚的工作气息。
靠窗摆着两张并排的办公桌,桌上堆满了书稿和已经印出的样刊,高高摞起,几乎挡住了半个窗户。
旁边的书架上,整齐地码放着各种出版物——《轻工业技术》、《食品工业》、《日用化学品》等等,全都是轻工业系统内的专业刊物。
一个穿着白衬衫、藏青色长裤的女人从办公桌后站了起来。
她大约四十岁出头,身材中等,头发是那种非常利落的齐耳短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浑身透着一股知识分子和干部的气质。
“王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了。”陈书艺笑着走上前,她的态度热情又熟稔,恰到好处地打破了办公室的安静。
“这位就是我跟您提过的,我妹妹,林知微。”她拉过林知微,介绍道。
“知微,这是出版社的副社长,王璐老师。”
“王老师好!”林知微上前一步,微笑着礼貌地伸出手,“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见我。”
王璐的目光在林知微身上停留了片刻。
眼前的这个女人很年轻,气质温婉,但眼神清亮而坚定。尤其是她的穿着,那件驼色大衣剪裁得体,面料考究,既时尚又毫不张扬,透着一种内敛的品味。
王璐伸手和她握了握,手掌温暖而有力:“林同志客气了,叫我王璐就行。”
她的语气稍微温和了一些,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别客气。喝点什么?暖瓶里有热水。”
“不用了,王老师,我们不渴。”陈书艺连忙说。
三人落座后,王璐也没有绕圈子,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印着“轻工业出版社”字样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开门见山地问:“听书艺说,林同志想办一本服装类的杂志?”
“是的。”林知微点头,她知道今天的谈话至关重要。
“我是做服装品牌的,这些年来一直觉得,国内缺少一本真正面向大众的、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服装杂志。”
王璐一边准备记录,一边随口问道:“林同志从事服装行业多久了?”
“差不多五年了。”林知微如实回答,“四年前,我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花间集。”
“花间集?”
王璐正准备下笔的动作猛地一顿。她抬起头,眉毛微微扬起,那双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兴趣。
“就是那个……”
“对!”陈书艺在旁边立刻抓住了这个关键点,补充道,“就是当年劳尔先生来中国办那场时装秀的时候,作为压轴出场的那个中国品牌。王老师,您还记得吗?”
“哦!”王璐的表情这下彻底变了。
她摘下眼镜,仔仔细细地重新打量着林知微。
“我想起来了!我知道!劳尔先生那场大秀,我也在现场。”
那场秀是当年国内时尚界最轰动、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著名时装设计师劳尔受邀来中国举办时装秀,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而作为那场秀的压轴,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一个中国本土品牌做展示,那就是林知微的花间集。
“我很欣赏花间集那种中西结合的设计。”王璐的语气明显热情了许多,她甚至露出了今早的第一个笑容 。
“用我们中国传统的苏绣、盘扣工艺,结合了西式立体剪裁的裙装,既有东方的神韵风骨,又符合现代审美。”
她赞叹道,“我当时就想,这才是我们中国服装应该有的样子。没想到,你就是花间集的创始人。”
“谢谢王老师的谬赞。”林知微心里悄悄松了一口气。
看来堂嫂的判断是对的,这位王璐副社长,确实是个有眼光、有见识,并且对“美”有追求的人。
“你这个背景,来办服装杂志,那是再合适不过了。”王璐重新戴上眼镜,翻开了笔记本。
“不瞒你说,”她坦诚道,“我们出版社原来是有一本《服装与文化》杂志的,也办了两年。但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内容和市场定位的问题,去年就停刊了。”
“现在刊号正好闲置着,如果你有好的想法,社里也正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把它复刊。”
林知微眼睛一亮。这比她预想中要顺利太多了。
王璐继续说:“不过,办刊物不是小事,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期。之前书艺在电话里,也跟我提过你的一些关于办杂志的想法,我也跟社长做了初步的汇报。今天见面,我有一个最直接的问题——”
她停顿了一下,放下了笔,直视着林知微:“这本杂志,你的办刊宗旨是什么?我需要一个回去能够说服社长、说服部里领导们的理由。”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充满了政治智慧的考题。
她知道,在现今的中国,办一本时尚杂志,你绝对不能只谈时尚、谈美学、谈个人品味。
那些东西太虚,太小资,甚至会被扣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领导们是绝对不会批准的。
必须要有一个“硬”的理由,一个能站得住脚的、符合当下政策方向的理由。
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语言,然后迎着王璐的目光,缓缓开口:“王老师,我的答案是——发展纺织业、服装业这些轻工业,需要这样一本杂志来引导消费、传播知识、打通生产与市场的连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最新章节,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最新章节,七零年代:大佬前妻带球跑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