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北岸,魏军大营。
时值深秋,清晨的薄雾如同轻纱般笼罩着江面与连绵的营寨,阳光挣扎着穿透云层,在水汽中折射出朦胧的光晕。营寨依山傍水而建,壕沟深挖,鹿角密布,巡哨的士兵盔甲鲜明,矛戟如林,行动间肃静无声,唯有战旗在略带寒意的江风中猎猎作响,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威严与秩序。
中军大帐,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比周遭营帐更为高大宽阔。帐外,两列顶盔贯甲的彪悍亲兵按刀而立,目光如电,审视着任何靠近的身影,他们如同泥塑木雕,连呼吸都似乎与风声融为一体。
帐内,牛油巨烛插在精铜烛台上,燃烧时发出细微的噼啪声,将偌大的空间照得亮如白昼,光线稳定而温暖,驱散了秋日的寒凉。空气中弥漫着复杂的气味:新研的墨香、经过保养的皮革鞣料味、一丝若有若无来自兵器保养油的铁锈气息,以及地面铺设的新鲜干草的淡淡植物清香。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属于军营、尤其是高级统帅中枢的、冷静而高效的氛围。
刘湛端坐于主位之上,并未身着彰显武力的明光铠,而是选择了一身玄色暗纹锦袍,腰束玉带,头发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束起。这身打扮少了几分战场杀伐之气,却更添了几分巡边使者应有的雍容气度与不怒自威的沉稳。他的面容在烛光下显得轮廓分明,目光平静深邃,如同不见底的深潭,令人难以揣度。
他的左侧,诸葛亮安然静坐,依旧是那身标志性的纶巾鹤氅,手中轻摇羽扇,神色恬淡,仿佛置身于隆中草堂而非大军营帐,只有偶尔开合的眼眸中闪过的睿智光芒,显示他正全神贯注。右侧,郭嘉则是一副与严肃场合格格不入的慵懒姿态,半倚在铺着兽皮的胡床上,手里把玩着一只空的酒囊,眼神却像搜寻猎物的鹰隼般,锐利地扫视着即将入帐的客人。荀衍因负责潜入襄阳联络内部之事,并未在场。周仓、徐晃等数员披甲大将按剑侍立于帐幕两侧,如同庙宇里的金刚塑像,纹丝不动,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百战余生的煞气,给这看似文明的会谈平添了无形的肃杀与压力。
帐帘被侍卫无声地掀起,荆州使者蒯越与韩嵩,在两名高大魏军武士的“护送”下,步入了这北地强军的核心之地。两人皆是荆州重臣,蒯越年长些,面容清癯,三缕长须打理得一丝不苟,韩嵩则更为刚毅,眉宇间带着忧色。他们见识过襄阳的繁华,应对过无数官场风浪,但此刻置身于这充满冰冷秩序与力量感的军帐,感受着那几乎凝成实质的无形压力,呼吸都不由得一窒,心中凛然,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冰面上。
他们快步上前,至帐中站定,整理衣冠,恭敬地躬身行礼,声音在过于安静的大帐中显得格外清晰:“荆州别驾蒯越,奉我主刘荆州之命,特来拜见魏公,恭问魏公安好。”
刘湛并未立刻让他们起身,甚至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他只是用那双平静无波的眼睛,目光缓缓扫过两人微微低垂的头颅、紧绷的肩背,仿佛要透过他们光鲜的官袍,看穿其内心真正的彷徨、算计与恐惧。这短暂的沉默,如同不断加压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蒯越和韩嵩的心头,令他们感觉后背的衣衫似乎正被冷汗缓缓浸湿,额角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连帐内温暖的烛光都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
数息之后,就在那压力几乎要达到顶点时,刘湛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不高不低,却带着一种久居上位、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打在聆听者的耳膜上:“二位先生远来辛苦,请起吧。”他微微抬手,做了一个虚扶的动作。
“谢魏公!”两人如蒙大赦,暗暗松了口气,直起身,却依旧不敢完全抬头平视。
刘湛继续道,语气依旧保持着表面的客气:“景升兄镇守荆襄多年,保境安民,使荆襄九郡免于战火,百姓得以安居,劳苦功高,孤亦深为敬佩。孤此番奉天子明诏,巡狩四方,抚慰州郡,察访民情,途经荆襄,本欲与景升兄把臂言欢,煮酒共论天下大事,以慰平生。奈何行程甫定,便听闻景升兄贵体欠安,心中甚是挂念,已备下些许北地珍稀药材,望能略尽心意。”他话语一顿,语气微转,带上一丝恰到好处的疑惑与质询,“却不知,为何孤之大军,秉持天子旌旗,甫至汉水,尚未遣使通问,襄阳城内便四门紧闭,城头弓弩林立,如临大敌?斥候来报,连江面渔舟亦被尽数驱离。莫非……景升兄,或襄阳诸位,对天子诏命,对孤之此行,有何疑虑不成?”
这番话,看似客气寒暄,实则绵里藏针,逻辑严密。先肯定刘表功绩以示尊重,再表明自己奉旨巡边的合法性,最后直接将“闭门拒使”、“戒备天使”的责任毫不客气地推给了荆州方面,瞬间占据了道义与名分的绝对高地,将荆州置于“可能不臣”的尴尬境地。
蒯越心中一震,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是荆州士族领袖,智计出众,深知此刻一言一行都关乎荆州未来命运,必须字斟句酌。他再次躬身,言辞极其恳切,甚至带着几分表演性的悲戚:“魏公明鉴!天日可表,我主景升公确已病入膏肓,昏沉不能理事久矣,绝非有意怠慢天使,更不敢对天子、对魏公有丝毫不敬之心!城内戒严,实因近日北地流民随魏公大军南下者甚众,混杂其间,恐有好宄之徒趁机作乱,惊扰州牧静养。蔡都督身为城防主将,为保城池安危,为免惊扰我主,不得已而先行戒备。我主与越等荆州臣子,对天子,对魏公,绝无二心,唯天可鉴!”他巧妙地将责任推给“流民”和“蔡都督”的谨慎,试图淡化敌对色彩。
话锋一转,他顺势抛出了那个悬在所有荆州人心头、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惶恐与试探:“只是……只是魏公麾下虎贲,皆百战雄狮,军威过盛,直逼汉水,旌旗漫野,声震四野。城内官民,久疏战阵,不明魏公此番驾临之真意,故而……人心惶惶,议论纷纷。越等斗胆,敢请魏公明示,此番率天兵驾临荆襄,究竟意欲何为?也好让我等回禀主上,安抚百姓。”他将问题抛回给刘湛,既是试探,也是为接下来的谈判争取一点可怜的主动权。
刘湛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微微转向身旁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无声的信号。
诸葛亮会意,手中羽扇节奏不变,淡然开口。他的声音清越平和,如同山涧流淌的清泉,在这充满刚硬之气的军帐中别具一格,却又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静力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子柔先生,韩先生。亮乃南阳野人,山野散淡之徒,本不该在此军国大事面前妄置喙。然,既蒙魏公不弃,垂询于亮,敢不竭诚以报,略陈管见?”他先自谦一句,随即切入正题。
“方今天下大势,”诸葛亮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帐幕,看到整个九州版图,“北疆群雄虽已初定,然江南之地,孙权坐拥六郡,未禀王化;西川刘璋,闇弱昏聩,阻塞道路;汉室神器,犹未完全光复。天子居于许都深宫,心系四海,常以天下未一、黎民未安为念,夙夜忧叹。魏公受天子血诏重托,总揽朝纲,辅弼汉室,其志不在割据一方,而在匡扶社稷,扫清环宇,还天下以太平,致百姓于安康。”他首先明确了刘湛行为的合法性与崇高目标。
“荆襄之地,”他的羽扇虚指南方,“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乃天下腹心,交通枢纽,亦是大汉不可分割之疆土。魏公此来,非为一己私利,实为秉持公义,践行王命。其一,宣示天子威德,抚慰荆襄久受刘景升公恩泽之百姓;其二,正欲与刘荆州及其麾下贤达,共商国是,探讨如何整合荆襄九郡之力,南抚蛮越,东结孙权,西图巴蜀,共赴王事,以安社稷,以竟全功。”他描绘了一幅“共襄盛举”的美好蓝图。
然而,他语气微微一顿,目光扫过蒯越和韩嵩那因紧张而微微抽搐的脸颊,声音依旧平和,内容却骤然转硬,如同暖流中突现的冰棱:“然而,愿景虽好,亦需人协力。若有人不识时务,据险自守,视荆襄沃土为私产,阻塞王化之路,使天子政令不行于此地,甚至……心怀异志,意图不轨,割据称雄,”他每个词都说得清晰而缓慢,带着千钧重量,“则非但辜负天子厚望,亦将成为天下公敌,为四海所不容。届时,王师奉天讨逆,吊民伐罪,兵锋所指,恐非荆襄百万百姓所愿见之景象。是敞开胸怀,顺应天命,共襄盛举,保全身家富贵,青史留名;还是闭门自守,逆天而行,坐失良机,乃至引火烧身,身死族灭为天下笑?此中利害,轻重缓急,想必二位先生心中如镜,以及襄阳城内诸多有识之士,自有公论。”
诸葛亮这番话,比刘湛更为透彻清晰,如同在蒯越和韩嵩面前画出了两条泾渭分明的道路:合作,则是从龙功臣,共享荣华;抗拒,则是乱臣贼子,玉石俱焚。将“和平接收”与“武力征服”的两种后果,赤裸裸地、毫不留情地摆在了台面上。
韩嵩性情更为刚直耿介,听到“乱臣贼子”、“身死族灭”等词,脸色涨红,忍不住跨前一步,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高昂:“孔明先生之言,固然……固然高屋建瓴。然,我主刘荆州尚在,虽病重,仍是一州之主!荆州自有法度体制,传承有序!魏公虽奉天子,代天巡狩,亦当依朝廷礼法而行!如此不明缘由,大军压境,直逼州治,岂非强宾压主,以势凌人?如此行事,恐……恐难真正收服荆襄士民之心!非王道之所为!”他试图抓住“礼法”和“人心”这最后一道防线。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郭嘉,忽然嗤笑一声,声音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刺耳。他懒洋洋地坐直了身子,将空酒囊随手丢在一边,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诮,看向韩嵩:“韩先生这话,说得倒是冠冕堂皇,可惜,有些迂腐得可爱了。”他语速不快,甚至带着点漫不经心,却字字如同匕首,直刺要害。
“依礼而行?依朝廷法度?”郭嘉站起身,踱到沙盘前,随手拿起代表襄阳城的那个小巧木质模型,在指尖把玩着,仿佛那不是一个雄城,而是一件玩具,“请问韩先生,您说的这‘礼’,这‘法度’,如今在襄阳,究竟在何处?是刻在蔡瑁张允牢牢把持的水军战船的舵轮上?还是写在那位被圈禁在府内、连自己父亲面都难见几次、遇事只会哭泣的刘琮公子衣袖上?亦或是……”他拖长了语调,目光扫过脸色煞白的蒯越和韩嵩,最终落在那代表州牧府的位置上,“……铭刻在如今病榻之上,连一句完整遗命都交代不出、奄奄一息的刘景升床头的药碗边?”
这番话,堪称毒舌,却犀利无比,直接将荆州权力核心那层遮羞布彻底撕开,露出下面不堪的权力争斗与虚弱本质。
郭嘉将襄阳模型“啪”地一声轻轻放回沙盘原处,拍了拍手,仿佛沾上了什么不洁之物,语气带着几分洞悉一切的戏谑:“咱们呐,都是明白人,就别绕这些虚头巴脑的圈子了。如今这襄阳城内,真正能拍板决定是战是降、是生是死的,恐怕不是那位命若游丝的刘荆州,也不是那位不成器的刘琮公子,而是那位手握数万水陆兵马刀把子的蔡德珪将军,以及围在他身边的那几位吧?魏公今日肯坐在这里,费这番口舌,是给你们一个体面,一个机会,一条生路。若是等到城内自己先为了那点权柄乱起来,兄弟阋墙,或者等到那位远在江夏、名正言顺却手中无兵的刘琦公子,收到风声,打着‘奔丧’、‘清君侧’的旗号带兵回来‘探望’他父亲和弟弟……”
他嘿嘿一笑,那笑声里没有丝毫暖意,只有冰冷的算计:“呵呵,那场面,恐怕就不是现在这般,还能让你们衣着光鲜、心平气和地坐在这中军大帐里喝茶谈话了。到时候,刀兵一起,玉石俱焚,谁还管你什么礼法,什么人心?活下来的,才是道理。”
郭嘉的话,像一把浸透了冰水的匕首,精准无比地刺中了蒯越,尤其是他心中最深层、最不敢触碰的恐惧——内部火并。蔡瑁与刘琦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刘表一旦咽气,襄阳内部为了权力争夺而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极高。届时,无论哪一方胜出,面对兵临城下、以逸待劳的刘湛,结果都只会比现在更惨,他们这些夹在中间的人,更是首当其冲。
帐内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只有牛油巨烛燃烧时偶尔爆开的细微噼啪声,以及众人或沉重或轻微的呼吸声。蒯越和韩嵩的脸色变幻不定,一阵青一阵白,额头上的冷汗汇聚成珠,顺着鬓角滑落。他们的内心在进行着惊涛骇浪般的挣扎与权衡。刘湛并不出言催促,只是重新端起手边早已微凉的茶水,轻轻呷了一口,目光平静地注视着他们,手指无意识地在座椅光滑的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规律而沉稳的“嗒、嗒”声响,如同为这场无声的心理较量敲打着倒计时。
良久,蒯越仿佛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向刘湛,又掠过诸葛亮和郭嘉,声音带着一丝耗尽心力后的沙哑与疲惫:“魏公,孔明先生、奉孝先生……所言,虽……虽有些……直白刺耳,却……却也不无道理,句句切中时弊。”他艰难地承认了对方对荆州局势的判断。
“然,”他话锋一转,露出了真正的底牌,“荆州之事,牵涉甚广,盘根错节,非越与韩嵩二人区区使者身份所能决断。尤其……尤其涉及蔡都督及其麾下数万将士的身家性命、前程富贵……若无切实保障,恐难……难安其心,难定其志啊……”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赤裸裸地摊开:蔡瑁集团需要保证,需要换取他们放弃抵抗的筹码,需要一份能让他们“体面”投降的协议。
刘湛知道,火候已到,该是亮出底牌,一锤定音的时候了。他缓缓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烛光下拉得很长,步履沉稳地走到蒯越和韩嵩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目光深邃如同星空,带着掌控一切的自信与压迫。
“孤,可以给你们保证。”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金石之音,“也给蔡德珪,给张允,以及所有愿意顺应天命、弃暗投明的荆州文武,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前程。”
他沉声道,每一条都如同重锤,敲在荆州使者的心上:
“第一,孤以魏公之名,向尔等保证,若襄阳和平归附,不开战端,不伤百姓,刘景升之家眷,无论直系旁支,必得保全,孤必上表天子,奏请厚待刘氏子孙,赐予爵位田宅,使其永享富贵,不失宗庙祭祀。”
“第二,荆州各级官吏,愿留任者,经有司考核,量才录用,能力出众者,孤不吝擢升;不愿留任者,发放足额盘缠,礼送还乡,绝不为难。”
“第三,蔡瑁、张允等将军,及其麾下将士,只要放下兵器,解除武装,有序接受王师整编,过往一切,无论是否曾与北军为敌,一概不究,尽数赦免!蔡、张二位将军,若确有统兵之才,治军之能,孤亦不吝封赏,可在新建之水师中担任要职,继续统领部分旧部,为国效力,光耀门楣。”
“第四,荆襄九郡,自此正式纳入王化,与中原各州一体同仁,施行朝廷政令。孤承诺,三年之内,荆襄之地,相较于其他州郡,酌情减免赋税,与民休息,恢复生产。”
他每说一条,蒯越和韩嵩的眼神就亮一分,心中的天平就倾斜一分。这些条件,对于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内部矛盾重重的荆州集团而言,堪称极其优厚,几乎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和部分政治地位,尤其是对蔡瑁、张允等实权人物的安排,几乎是承认了他们在荆州水军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给了他们一个转换门庭、继续掌权的机会。
“然,”刘湛话锋陡然一转,语气瞬间变得冷峻如冰,眼神锐利如刀,强大的气势伴随着话语弥漫开来,让蒯越和韩嵩感到呼吸都困难起来,“若有人执迷不悟,企图负隅顽抗,或阳奉阴违,暗行不轨……那么,城破之日,便是清算之时!勿谓孤言之不预!何去何从,尔等自决!孤,只给你们一夜的时间考虑。明日辰时正刻,若襄阳城门未开,蔡瑁、张允未亲至北岸,呈上印绶兵符,跪迎王师……那么,休怪孤,麾下儿郎手中的刀剑,不识得什么蔡都督、刘公子!”
最后的话语,如同惊雷炸响在耳边,带着尸山血海般的杀气。蒯越和韩嵩浑身一颤,几乎站立不稳。
“越……越等明白了!魏公之言,字字千钧,越等必当一字不差,即刻带回襄阳,禀明……禀明蔡都督与琮公子!”蒯越深深一揖到地,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微颤。
“去吧。记住,辰时。”刘湛挥了挥手,不再看他们。
看着蒯越和韩嵩几乎是小跑着、背影仓皇地离开大营,消失在帐外,郭嘉夸张地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噼啪轻响,对诸葛亮笑道:“孔明,你这‘势’、‘理’、‘利’三管齐下,层层递进,再加上主公最后那一下敲山震虎,直接把路画得明明白白。我看那蔡德珪,只要不是蠢得被猪油蒙了心,或者突然想学那螳臂当车的典故,就知道该怎么选了。”他摸了摸下巴,促狭地补充道,“只是,我赌他今晚肯定睡不着觉,说不定还得抱着他那宝贝水军都督印信和几房美妾,一边唉声叹气,一边琢磨是当个识时务的俊杰,还是当个‘宁死不屈’的笑话。”
诸葛亮羽扇轻摇,微笑道:“奉孝兄谬赞。亮不过是据实分析,陈明利害。蔡德珪是聪明人,聪明人,自然懂得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况且,”他意有所指地看了一眼襄阳方向,那里,荀衍正在阴影中活动,“襄阳城内,也并非铁板一块,人心思安,人心思变者,大有人在。”
刘湛走到帐口,掀开帘幕一角,望着南方襄阳城墙上那些在暮色中逐渐亮起、如同警惕眼睛般的火把光点,沉声道:“传令下去,各营照常戒备,夜巡斥候加倍,严密监控江面与对岸动静。明日辰时,一切……见分晓。”
……
与此同时,襄阳城内,州牧府邸深处一间门窗紧闭、守卫森严的密室内,气氛比魏军大营更加凝重、压抑,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室内只点着两盏昏黄的油灯,光线摇曳,将围坐在檀木圆桌旁的几个人的影子拉得扭曲变形,投射在墙壁上,如同张牙舞爪的鬼魅。坐在主位的,正是荆州水军大都督蔡瑁,他脸色铁青,嘴唇紧抿,原本保养得宜的面容此刻显得憔悴而阴沉,眼袋深重,手指无意识地反复摩挲着腰间玉佩,显示出内心的极度焦躁。他身旁是城防主将张允,同样面色难看,拳头紧握,不时烦躁地敲击一下桌面。
蒯越和韩嵩则坐在对面,刚刚将北岸之行、刘湛的条件原原本本,不敢有丝毫遗漏地复述完毕。室内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以及几人粗重不一的呼吸声。
“……魏公的条件,便是如此。”蒯越说完,端起桌上早已冰凉的茶水,手却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杯盖与杯身发出细碎的碰撞声。
“砰!”张允猛地一拳砸在桌面上,震得茶盏跳起,茶水溅出。他低吼道,声音因为压抑而显得有些嘶哑:“欺人太甚!这哪里是招抚?分明是最后通牒!是逼降!我等手握十万水陆大军,战船千艘,城高池深,粮草充足,岂能被他三言两语就吓得不敢一战,开城纳降?传扬出去,我等着荆州儿郎,还有何颜面立足于世?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为无胆鼠辈!”他额角青筋暴起,主战之意甚坚。
蔡瑁的脸色更加难看,死死攥着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何尝不想奋起一战,保住这经营多年、眼看就要完全掌控在手的权柄?但他更清楚双方那令人绝望的实力差距。刘湛是踩着袁绍这等枭雄尸骨上位的北方雄主,麾下将领如徐晃、张辽等皆是万人敌,士卒百战余生,悍不畏死。而荆州水陆军承平已久,除了应对小股水匪,多年未经大战,军备或许充足,但战意和韧性存疑。更致命的是内部……他不由自主地瞥了一眼内室方向,那里躺着弥留之际、随时可能断气的姐夫刘表,以及那个被自己扶植起来、却懦弱无能、遇事只会瑟瑟发抖的外甥刘琮。一旦开战,城内那些支持刘琦的势力,会不会趁机发难?
“战?如何战?”一个低沉而沙哑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张允营造的悲壮氛围。说话的是坐在阴影处的一位将领,他此前已被荀衍秘密联络过,态度明显动摇。“北军骁勇,野战无敌,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我军优势在于水战与城防。但魏公麾下难道就没有水军吗?文仲业(文聘)已率部进入长江,其麾下多是熟悉水性的淮南、青徐兵!江夏方向……大公子刘琦那边态度暧昧不明,他手中虽兵不多,但名分在此!若他恨我等拥立琮公子,一怒之下,与魏公暗中联手,甚至引魏公水军入港,届时我军腹背受敌,汉水天险顿成虚设,这襄阳……如何能守?”他提出的问题,每一个都像尖针,刺向主战派鼓起的、脆弱的气泡。
“况且,”韩嵩见有人附和,立刻补充,他更关心的是战火之下的黎民百姓,“一旦开战,襄阳首当其冲,必成修罗场,城内数十万百姓何辜?他们何其无辜,要为我等权位之争陪葬?魏公已明确承诺保全景升公家小,优待我等官吏将领,若再抗拒,只怕……届时玉石俱焚,我等死不足惜,这满城生灵涂炭之罪孽,谁人来担?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景升公?”他的话语带着悲天悯人的色彩,也点出了抵抗可能带来的道德与良心上的沉重负担。
就在这时,密室的门被轻轻叩响,一名蔡瑁的心腹家将闪身进来,低声在他耳边急促地禀报了几句。蔡瑁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挥挥手让那人退下后,他颓然靠向椅背,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他扫视了一圈盯着他的众人,声音干涩沙哑,如同砂纸摩擦:“刚得到消息……城内,已有不少士族家中,收到了北边通过各种渠道送来的密信……伊籍、马良、向朗等人,态度已然暧昧,聚会密谈频繁。甚至……军中一些中层将领,也开始人心浮动,私下议论纷纷……”
此言一出,密室内陷入了更深的死寂,落针可闻。内部的不稳与潜在的背叛,比外部强大的军事压力更让人感到绝望和冰冷。堡垒,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蔡瑁闭上眼睛,脑海中闪过刘湛那深邃而不容置疑的眼神,闪过郭嘉那诛心而戏谑的言语,闪过诸葛亮描绘的“共襄盛举”那诱人却遥远的图景,再想想内部可能出现的裂痕与倒戈,以及那个远在江夏、名义上更具继承权、随时可能打回来“讨逆”的刘琦……
所有的筹码,似乎都在对方手里。抵抗,看似悲壮,实则通往的极可能是迅速的军事失败与随之而来的彻底清算;投降,看似屈辱,却有可能保住性命、家族财富,甚至……还能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凭借手中的水军资本,谋得一席之地,延续权位。
这一夜,对蔡瑁,对张允,对整个襄阳城的决策层而言,注定是一个漫长、煎熬、充满争吵、权衡、恐惧、不甘与最终无奈妥协的无眠之夜。
……
第二天,辰时将至。
秋日的朝阳终于完全挣脱了地平线的束缚,将万道金光洒向大地,驱散了汉水江面的薄雾。北岸,魏军大营辕门轰然洞开。
刘湛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戎装,外罩锦袍,在金甲曜日的虎卫亲兵簇拥下,骑马立于阵前最突出的位置。诸葛亮与郭嘉分立两侧稍后。身后,是肃立如林、鸦雀无声的魏军战阵,刀枪反射着阳光,形成一片令人心悸的金属森林,一股冲霄的杀气弥漫开来,连江面的波涛似乎都为之凝滞。
对岸的襄阳城,依旧城门紧闭,巨大的包铁木门如同沉默的巨兽之口。城头上,守军士兵的身影在垛口后隐约可见,弓弩上弦,在阳光下闪着冰冷的寒光,做着一副誓死抵抗的姿态。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一分一秒流逝,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随时可能崩断。
郭嘉抬手遮在额前,眺望着对岸毫无动静的城墙,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揉了揉因熬夜而有些发红的眼睛,嘟囔道:“这蔡德珪,磨磨蹭蹭的,莫非真要赌一把咱们不敢攻城,或者他那水军能挡住文聘?害得我昨晚连夜看了三遍宛城送来的歌舞伎画像都没能定神,就等着看这场是兵不血刃,还是血流成河的大戏……”
他的话音刚落,就在辰时正点那根无形的指针即将落下的前一刻,襄阳那扇沉重的、象征着荆襄权柄的门户,在一阵巨大而令人牙酸的“吱嘎嘎”声中,缓缓地、仿佛极不情愿地,打开了一道越来越宽的缝隙。
首先出来的,是一队手无寸铁、垂头丧气的士卒,他们小跑着出来,在城门两侧列队,低着头,不敢看向北岸。紧接着,几名穿着低级官服的荆州文吏和几名未着甲胄的偏裨将领,步履沉重地走了出来,脸上混杂着茫然、惶恐与一丝解脱。
然后,主角登场了。一身素服、未着甲胄、甚至未佩刀剑的蔡瑁和张允,并肩走了出来。蔡瑁手中捧着一个铺着红色锦缎的托盘,上面赫然摆放着荆州牧的银印青绶,以及调兵遣将的虎符兵令。他的脚步异常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脸色灰败,眼神空洞,一夜之间,鬓角似乎都斑白了许多,往日的水军都督威风荡然无存。张允跟在他身后半步,同样面色如土,头颅低垂,不敢抬起。
他们走出城门,在距离汉水不远、一片空旷的河滩地上,朝着北岸刘湛的方向,撩起衣袍下摆,齐刷刷地、毫无尊严地跪了下去,将手中的印绶兵符高高举起,如同献上祭品。
朝阳的光芒毫无阻碍地洒满大地,也清晰地照亮了蔡瑁手中托盘中,那代表着统治荆襄九郡最高权柄的印绶,在阳光下闪烁着复杂而刺眼的、混合着屈辱与无奈的光芒。
刘湛的嘴角,几不可察地缓缓勾起了一丝尽在掌握中的、沉稳而淡然的微笑。他轻轻抬起手,向前一挥,动作简洁而有力。
“传令,接收襄阳。”
时值深秋,清晨的薄雾如同轻纱般笼罩着江面与连绵的营寨,阳光挣扎着穿透云层,在水汽中折射出朦胧的光晕。营寨依山傍水而建,壕沟深挖,鹿角密布,巡哨的士兵盔甲鲜明,矛戟如林,行动间肃静无声,唯有战旗在略带寒意的江风中猎猎作响,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威严与秩序。
中军大帐,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比周遭营帐更为高大宽阔。帐外,两列顶盔贯甲的彪悍亲兵按刀而立,目光如电,审视着任何靠近的身影,他们如同泥塑木雕,连呼吸都似乎与风声融为一体。
帐内,牛油巨烛插在精铜烛台上,燃烧时发出细微的噼啪声,将偌大的空间照得亮如白昼,光线稳定而温暖,驱散了秋日的寒凉。空气中弥漫着复杂的气味:新研的墨香、经过保养的皮革鞣料味、一丝若有若无来自兵器保养油的铁锈气息,以及地面铺设的新鲜干草的淡淡植物清香。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属于军营、尤其是高级统帅中枢的、冷静而高效的氛围。
刘湛端坐于主位之上,并未身着彰显武力的明光铠,而是选择了一身玄色暗纹锦袍,腰束玉带,头发用一根简单的玉簪束起。这身打扮少了几分战场杀伐之气,却更添了几分巡边使者应有的雍容气度与不怒自威的沉稳。他的面容在烛光下显得轮廓分明,目光平静深邃,如同不见底的深潭,令人难以揣度。
他的左侧,诸葛亮安然静坐,依旧是那身标志性的纶巾鹤氅,手中轻摇羽扇,神色恬淡,仿佛置身于隆中草堂而非大军营帐,只有偶尔开合的眼眸中闪过的睿智光芒,显示他正全神贯注。右侧,郭嘉则是一副与严肃场合格格不入的慵懒姿态,半倚在铺着兽皮的胡床上,手里把玩着一只空的酒囊,眼神却像搜寻猎物的鹰隼般,锐利地扫视着即将入帐的客人。荀衍因负责潜入襄阳联络内部之事,并未在场。周仓、徐晃等数员披甲大将按剑侍立于帐幕两侧,如同庙宇里的金刚塑像,纹丝不动,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百战余生的煞气,给这看似文明的会谈平添了无形的肃杀与压力。
帐帘被侍卫无声地掀起,荆州使者蒯越与韩嵩,在两名高大魏军武士的“护送”下,步入了这北地强军的核心之地。两人皆是荆州重臣,蒯越年长些,面容清癯,三缕长须打理得一丝不苟,韩嵩则更为刚毅,眉宇间带着忧色。他们见识过襄阳的繁华,应对过无数官场风浪,但此刻置身于这充满冰冷秩序与力量感的军帐,感受着那几乎凝成实质的无形压力,呼吸都不由得一窒,心中凛然,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冰面上。
他们快步上前,至帐中站定,整理衣冠,恭敬地躬身行礼,声音在过于安静的大帐中显得格外清晰:“荆州别驾蒯越,奉我主刘荆州之命,特来拜见魏公,恭问魏公安好。”
刘湛并未立刻让他们起身,甚至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他只是用那双平静无波的眼睛,目光缓缓扫过两人微微低垂的头颅、紧绷的肩背,仿佛要透过他们光鲜的官袍,看穿其内心真正的彷徨、算计与恐惧。这短暂的沉默,如同不断加压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蒯越和韩嵩的心头,令他们感觉后背的衣衫似乎正被冷汗缓缓浸湿,额角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连帐内温暖的烛光都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
数息之后,就在那压力几乎要达到顶点时,刘湛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不高不低,却带着一种久居上位、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打在聆听者的耳膜上:“二位先生远来辛苦,请起吧。”他微微抬手,做了一个虚扶的动作。
“谢魏公!”两人如蒙大赦,暗暗松了口气,直起身,却依旧不敢完全抬头平视。
刘湛继续道,语气依旧保持着表面的客气:“景升兄镇守荆襄多年,保境安民,使荆襄九郡免于战火,百姓得以安居,劳苦功高,孤亦深为敬佩。孤此番奉天子明诏,巡狩四方,抚慰州郡,察访民情,途经荆襄,本欲与景升兄把臂言欢,煮酒共论天下大事,以慰平生。奈何行程甫定,便听闻景升兄贵体欠安,心中甚是挂念,已备下些许北地珍稀药材,望能略尽心意。”他话语一顿,语气微转,带上一丝恰到好处的疑惑与质询,“却不知,为何孤之大军,秉持天子旌旗,甫至汉水,尚未遣使通问,襄阳城内便四门紧闭,城头弓弩林立,如临大敌?斥候来报,连江面渔舟亦被尽数驱离。莫非……景升兄,或襄阳诸位,对天子诏命,对孤之此行,有何疑虑不成?”
这番话,看似客气寒暄,实则绵里藏针,逻辑严密。先肯定刘表功绩以示尊重,再表明自己奉旨巡边的合法性,最后直接将“闭门拒使”、“戒备天使”的责任毫不客气地推给了荆州方面,瞬间占据了道义与名分的绝对高地,将荆州置于“可能不臣”的尴尬境地。
蒯越心中一震,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是荆州士族领袖,智计出众,深知此刻一言一行都关乎荆州未来命运,必须字斟句酌。他再次躬身,言辞极其恳切,甚至带着几分表演性的悲戚:“魏公明鉴!天日可表,我主景升公确已病入膏肓,昏沉不能理事久矣,绝非有意怠慢天使,更不敢对天子、对魏公有丝毫不敬之心!城内戒严,实因近日北地流民随魏公大军南下者甚众,混杂其间,恐有好宄之徒趁机作乱,惊扰州牧静养。蔡都督身为城防主将,为保城池安危,为免惊扰我主,不得已而先行戒备。我主与越等荆州臣子,对天子,对魏公,绝无二心,唯天可鉴!”他巧妙地将责任推给“流民”和“蔡都督”的谨慎,试图淡化敌对色彩。
话锋一转,他顺势抛出了那个悬在所有荆州人心头、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惶恐与试探:“只是……只是魏公麾下虎贲,皆百战雄狮,军威过盛,直逼汉水,旌旗漫野,声震四野。城内官民,久疏战阵,不明魏公此番驾临之真意,故而……人心惶惶,议论纷纷。越等斗胆,敢请魏公明示,此番率天兵驾临荆襄,究竟意欲何为?也好让我等回禀主上,安抚百姓。”他将问题抛回给刘湛,既是试探,也是为接下来的谈判争取一点可怜的主动权。
刘湛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目光微微转向身旁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无声的信号。
诸葛亮会意,手中羽扇节奏不变,淡然开口。他的声音清越平和,如同山涧流淌的清泉,在这充满刚硬之气的军帐中别具一格,却又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静力量,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子柔先生,韩先生。亮乃南阳野人,山野散淡之徒,本不该在此军国大事面前妄置喙。然,既蒙魏公不弃,垂询于亮,敢不竭诚以报,略陈管见?”他先自谦一句,随即切入正题。
“方今天下大势,”诸葛亮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帐幕,看到整个九州版图,“北疆群雄虽已初定,然江南之地,孙权坐拥六郡,未禀王化;西川刘璋,闇弱昏聩,阻塞道路;汉室神器,犹未完全光复。天子居于许都深宫,心系四海,常以天下未一、黎民未安为念,夙夜忧叹。魏公受天子血诏重托,总揽朝纲,辅弼汉室,其志不在割据一方,而在匡扶社稷,扫清环宇,还天下以太平,致百姓于安康。”他首先明确了刘湛行为的合法性与崇高目标。
“荆襄之地,”他的羽扇虚指南方,“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乃天下腹心,交通枢纽,亦是大汉不可分割之疆土。魏公此来,非为一己私利,实为秉持公义,践行王命。其一,宣示天子威德,抚慰荆襄久受刘景升公恩泽之百姓;其二,正欲与刘荆州及其麾下贤达,共商国是,探讨如何整合荆襄九郡之力,南抚蛮越,东结孙权,西图巴蜀,共赴王事,以安社稷,以竟全功。”他描绘了一幅“共襄盛举”的美好蓝图。
然而,他语气微微一顿,目光扫过蒯越和韩嵩那因紧张而微微抽搐的脸颊,声音依旧平和,内容却骤然转硬,如同暖流中突现的冰棱:“然而,愿景虽好,亦需人协力。若有人不识时务,据险自守,视荆襄沃土为私产,阻塞王化之路,使天子政令不行于此地,甚至……心怀异志,意图不轨,割据称雄,”他每个词都说得清晰而缓慢,带着千钧重量,“则非但辜负天子厚望,亦将成为天下公敌,为四海所不容。届时,王师奉天讨逆,吊民伐罪,兵锋所指,恐非荆襄百万百姓所愿见之景象。是敞开胸怀,顺应天命,共襄盛举,保全身家富贵,青史留名;还是闭门自守,逆天而行,坐失良机,乃至引火烧身,身死族灭为天下笑?此中利害,轻重缓急,想必二位先生心中如镜,以及襄阳城内诸多有识之士,自有公论。”
诸葛亮这番话,比刘湛更为透彻清晰,如同在蒯越和韩嵩面前画出了两条泾渭分明的道路:合作,则是从龙功臣,共享荣华;抗拒,则是乱臣贼子,玉石俱焚。将“和平接收”与“武力征服”的两种后果,赤裸裸地、毫不留情地摆在了台面上。
韩嵩性情更为刚直耿介,听到“乱臣贼子”、“身死族灭”等词,脸色涨红,忍不住跨前一步,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高昂:“孔明先生之言,固然……固然高屋建瓴。然,我主刘荆州尚在,虽病重,仍是一州之主!荆州自有法度体制,传承有序!魏公虽奉天子,代天巡狩,亦当依朝廷礼法而行!如此不明缘由,大军压境,直逼州治,岂非强宾压主,以势凌人?如此行事,恐……恐难真正收服荆襄士民之心!非王道之所为!”他试图抓住“礼法”和“人心”这最后一道防线。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郭嘉,忽然嗤笑一声,声音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刺耳。他懒洋洋地坐直了身子,将空酒囊随手丢在一边,目光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诮,看向韩嵩:“韩先生这话,说得倒是冠冕堂皇,可惜,有些迂腐得可爱了。”他语速不快,甚至带着点漫不经心,却字字如同匕首,直刺要害。
“依礼而行?依朝廷法度?”郭嘉站起身,踱到沙盘前,随手拿起代表襄阳城的那个小巧木质模型,在指尖把玩着,仿佛那不是一个雄城,而是一件玩具,“请问韩先生,您说的这‘礼’,这‘法度’,如今在襄阳,究竟在何处?是刻在蔡瑁张允牢牢把持的水军战船的舵轮上?还是写在那位被圈禁在府内、连自己父亲面都难见几次、遇事只会哭泣的刘琮公子衣袖上?亦或是……”他拖长了语调,目光扫过脸色煞白的蒯越和韩嵩,最终落在那代表州牧府的位置上,“……铭刻在如今病榻之上,连一句完整遗命都交代不出、奄奄一息的刘景升床头的药碗边?”
这番话,堪称毒舌,却犀利无比,直接将荆州权力核心那层遮羞布彻底撕开,露出下面不堪的权力争斗与虚弱本质。
郭嘉将襄阳模型“啪”地一声轻轻放回沙盘原处,拍了拍手,仿佛沾上了什么不洁之物,语气带着几分洞悉一切的戏谑:“咱们呐,都是明白人,就别绕这些虚头巴脑的圈子了。如今这襄阳城内,真正能拍板决定是战是降、是生是死的,恐怕不是那位命若游丝的刘荆州,也不是那位不成器的刘琮公子,而是那位手握数万水陆兵马刀把子的蔡德珪将军,以及围在他身边的那几位吧?魏公今日肯坐在这里,费这番口舌,是给你们一个体面,一个机会,一条生路。若是等到城内自己先为了那点权柄乱起来,兄弟阋墙,或者等到那位远在江夏、名正言顺却手中无兵的刘琦公子,收到风声,打着‘奔丧’、‘清君侧’的旗号带兵回来‘探望’他父亲和弟弟……”
他嘿嘿一笑,那笑声里没有丝毫暖意,只有冰冷的算计:“呵呵,那场面,恐怕就不是现在这般,还能让你们衣着光鲜、心平气和地坐在这中军大帐里喝茶谈话了。到时候,刀兵一起,玉石俱焚,谁还管你什么礼法,什么人心?活下来的,才是道理。”
郭嘉的话,像一把浸透了冰水的匕首,精准无比地刺中了蒯越,尤其是他心中最深层、最不敢触碰的恐惧——内部火并。蔡瑁与刘琦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刘表一旦咽气,襄阳内部为了权力争夺而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极高。届时,无论哪一方胜出,面对兵临城下、以逸待劳的刘湛,结果都只会比现在更惨,他们这些夹在中间的人,更是首当其冲。
帐内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只有牛油巨烛燃烧时偶尔爆开的细微噼啪声,以及众人或沉重或轻微的呼吸声。蒯越和韩嵩的脸色变幻不定,一阵青一阵白,额头上的冷汗汇聚成珠,顺着鬓角滑落。他们的内心在进行着惊涛骇浪般的挣扎与权衡。刘湛并不出言催促,只是重新端起手边早已微凉的茶水,轻轻呷了一口,目光平静地注视着他们,手指无意识地在座椅光滑的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规律而沉稳的“嗒、嗒”声响,如同为这场无声的心理较量敲打着倒计时。
良久,蒯越仿佛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向刘湛,又掠过诸葛亮和郭嘉,声音带着一丝耗尽心力后的沙哑与疲惫:“魏公,孔明先生、奉孝先生……所言,虽……虽有些……直白刺耳,却……却也不无道理,句句切中时弊。”他艰难地承认了对方对荆州局势的判断。
“然,”他话锋一转,露出了真正的底牌,“荆州之事,牵涉甚广,盘根错节,非越与韩嵩二人区区使者身份所能决断。尤其……尤其涉及蔡都督及其麾下数万将士的身家性命、前程富贵……若无切实保障,恐难……难安其心,难定其志啊……”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赤裸裸地摊开:蔡瑁集团需要保证,需要换取他们放弃抵抗的筹码,需要一份能让他们“体面”投降的协议。
刘湛知道,火候已到,该是亮出底牌,一锤定音的时候了。他缓缓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烛光下拉得很长,步履沉稳地走到蒯越和韩嵩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目光深邃如同星空,带着掌控一切的自信与压迫。
“孤,可以给你们保证。”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金石之音,“也给蔡德珪,给张允,以及所有愿意顺应天命、弃暗投明的荆州文武,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前程。”
他沉声道,每一条都如同重锤,敲在荆州使者的心上:
“第一,孤以魏公之名,向尔等保证,若襄阳和平归附,不开战端,不伤百姓,刘景升之家眷,无论直系旁支,必得保全,孤必上表天子,奏请厚待刘氏子孙,赐予爵位田宅,使其永享富贵,不失宗庙祭祀。”
“第二,荆州各级官吏,愿留任者,经有司考核,量才录用,能力出众者,孤不吝擢升;不愿留任者,发放足额盘缠,礼送还乡,绝不为难。”
“第三,蔡瑁、张允等将军,及其麾下将士,只要放下兵器,解除武装,有序接受王师整编,过往一切,无论是否曾与北军为敌,一概不究,尽数赦免!蔡、张二位将军,若确有统兵之才,治军之能,孤亦不吝封赏,可在新建之水师中担任要职,继续统领部分旧部,为国效力,光耀门楣。”
“第四,荆襄九郡,自此正式纳入王化,与中原各州一体同仁,施行朝廷政令。孤承诺,三年之内,荆襄之地,相较于其他州郡,酌情减免赋税,与民休息,恢复生产。”
他每说一条,蒯越和韩嵩的眼神就亮一分,心中的天平就倾斜一分。这些条件,对于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内部矛盾重重的荆州集团而言,堪称极其优厚,几乎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和部分政治地位,尤其是对蔡瑁、张允等实权人物的安排,几乎是承认了他们在荆州水军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给了他们一个转换门庭、继续掌权的机会。
“然,”刘湛话锋陡然一转,语气瞬间变得冷峻如冰,眼神锐利如刀,强大的气势伴随着话语弥漫开来,让蒯越和韩嵩感到呼吸都困难起来,“若有人执迷不悟,企图负隅顽抗,或阳奉阴违,暗行不轨……那么,城破之日,便是清算之时!勿谓孤言之不预!何去何从,尔等自决!孤,只给你们一夜的时间考虑。明日辰时正刻,若襄阳城门未开,蔡瑁、张允未亲至北岸,呈上印绶兵符,跪迎王师……那么,休怪孤,麾下儿郎手中的刀剑,不识得什么蔡都督、刘公子!”
最后的话语,如同惊雷炸响在耳边,带着尸山血海般的杀气。蒯越和韩嵩浑身一颤,几乎站立不稳。
“越……越等明白了!魏公之言,字字千钧,越等必当一字不差,即刻带回襄阳,禀明……禀明蔡都督与琮公子!”蒯越深深一揖到地,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微颤。
“去吧。记住,辰时。”刘湛挥了挥手,不再看他们。
看着蒯越和韩嵩几乎是小跑着、背影仓皇地离开大营,消失在帐外,郭嘉夸张地伸了个懒腰,骨骼发出噼啪轻响,对诸葛亮笑道:“孔明,你这‘势’、‘理’、‘利’三管齐下,层层递进,再加上主公最后那一下敲山震虎,直接把路画得明明白白。我看那蔡德珪,只要不是蠢得被猪油蒙了心,或者突然想学那螳臂当车的典故,就知道该怎么选了。”他摸了摸下巴,促狭地补充道,“只是,我赌他今晚肯定睡不着觉,说不定还得抱着他那宝贝水军都督印信和几房美妾,一边唉声叹气,一边琢磨是当个识时务的俊杰,还是当个‘宁死不屈’的笑话。”
诸葛亮羽扇轻摇,微笑道:“奉孝兄谬赞。亮不过是据实分析,陈明利害。蔡德珪是聪明人,聪明人,自然懂得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况且,”他意有所指地看了一眼襄阳方向,那里,荀衍正在阴影中活动,“襄阳城内,也并非铁板一块,人心思安,人心思变者,大有人在。”
刘湛走到帐口,掀开帘幕一角,望着南方襄阳城墙上那些在暮色中逐渐亮起、如同警惕眼睛般的火把光点,沉声道:“传令下去,各营照常戒备,夜巡斥候加倍,严密监控江面与对岸动静。明日辰时,一切……见分晓。”
……
与此同时,襄阳城内,州牧府邸深处一间门窗紧闭、守卫森严的密室内,气氛比魏军大营更加凝重、压抑,几乎让人喘不过气。
室内只点着两盏昏黄的油灯,光线摇曳,将围坐在檀木圆桌旁的几个人的影子拉得扭曲变形,投射在墙壁上,如同张牙舞爪的鬼魅。坐在主位的,正是荆州水军大都督蔡瑁,他脸色铁青,嘴唇紧抿,原本保养得宜的面容此刻显得憔悴而阴沉,眼袋深重,手指无意识地反复摩挲着腰间玉佩,显示出内心的极度焦躁。他身旁是城防主将张允,同样面色难看,拳头紧握,不时烦躁地敲击一下桌面。
蒯越和韩嵩则坐在对面,刚刚将北岸之行、刘湛的条件原原本本,不敢有丝毫遗漏地复述完毕。室内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以及几人粗重不一的呼吸声。
“……魏公的条件,便是如此。”蒯越说完,端起桌上早已冰凉的茶水,手却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杯盖与杯身发出细碎的碰撞声。
“砰!”张允猛地一拳砸在桌面上,震得茶盏跳起,茶水溅出。他低吼道,声音因为压抑而显得有些嘶哑:“欺人太甚!这哪里是招抚?分明是最后通牒!是逼降!我等手握十万水陆大军,战船千艘,城高池深,粮草充足,岂能被他三言两语就吓得不敢一战,开城纳降?传扬出去,我等着荆州儿郎,还有何颜面立足于世?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为无胆鼠辈!”他额角青筋暴起,主战之意甚坚。
蔡瑁的脸色更加难看,死死攥着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何尝不想奋起一战,保住这经营多年、眼看就要完全掌控在手的权柄?但他更清楚双方那令人绝望的实力差距。刘湛是踩着袁绍这等枭雄尸骨上位的北方雄主,麾下将领如徐晃、张辽等皆是万人敌,士卒百战余生,悍不畏死。而荆州水陆军承平已久,除了应对小股水匪,多年未经大战,军备或许充足,但战意和韧性存疑。更致命的是内部……他不由自主地瞥了一眼内室方向,那里躺着弥留之际、随时可能断气的姐夫刘表,以及那个被自己扶植起来、却懦弱无能、遇事只会瑟瑟发抖的外甥刘琮。一旦开战,城内那些支持刘琦的势力,会不会趁机发难?
“战?如何战?”一个低沉而沙哑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张允营造的悲壮氛围。说话的是坐在阴影处的一位将领,他此前已被荀衍秘密联络过,态度明显动摇。“北军骁勇,野战无敌,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我军优势在于水战与城防。但魏公麾下难道就没有水军吗?文仲业(文聘)已率部进入长江,其麾下多是熟悉水性的淮南、青徐兵!江夏方向……大公子刘琦那边态度暧昧不明,他手中虽兵不多,但名分在此!若他恨我等拥立琮公子,一怒之下,与魏公暗中联手,甚至引魏公水军入港,届时我军腹背受敌,汉水天险顿成虚设,这襄阳……如何能守?”他提出的问题,每一个都像尖针,刺向主战派鼓起的、脆弱的气泡。
“况且,”韩嵩见有人附和,立刻补充,他更关心的是战火之下的黎民百姓,“一旦开战,襄阳首当其冲,必成修罗场,城内数十万百姓何辜?他们何其无辜,要为我等权位之争陪葬?魏公已明确承诺保全景升公家小,优待我等官吏将领,若再抗拒,只怕……届时玉石俱焚,我等死不足惜,这满城生灵涂炭之罪孽,谁人来担?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去见景升公?”他的话语带着悲天悯人的色彩,也点出了抵抗可能带来的道德与良心上的沉重负担。
就在这时,密室的门被轻轻叩响,一名蔡瑁的心腹家将闪身进来,低声在他耳边急促地禀报了几句。蔡瑁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挥挥手让那人退下后,他颓然靠向椅背,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他扫视了一圈盯着他的众人,声音干涩沙哑,如同砂纸摩擦:“刚得到消息……城内,已有不少士族家中,收到了北边通过各种渠道送来的密信……伊籍、马良、向朗等人,态度已然暧昧,聚会密谈频繁。甚至……军中一些中层将领,也开始人心浮动,私下议论纷纷……”
此言一出,密室内陷入了更深的死寂,落针可闻。内部的不稳与潜在的背叛,比外部强大的军事压力更让人感到绝望和冰冷。堡垒,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蔡瑁闭上眼睛,脑海中闪过刘湛那深邃而不容置疑的眼神,闪过郭嘉那诛心而戏谑的言语,闪过诸葛亮描绘的“共襄盛举”那诱人却遥远的图景,再想想内部可能出现的裂痕与倒戈,以及那个远在江夏、名义上更具继承权、随时可能打回来“讨逆”的刘琦……
所有的筹码,似乎都在对方手里。抵抗,看似悲壮,实则通往的极可能是迅速的军事失败与随之而来的彻底清算;投降,看似屈辱,却有可能保住性命、家族财富,甚至……还能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凭借手中的水军资本,谋得一席之地,延续权位。
这一夜,对蔡瑁,对张允,对整个襄阳城的决策层而言,注定是一个漫长、煎熬、充满争吵、权衡、恐惧、不甘与最终无奈妥协的无眠之夜。
……
第二天,辰时将至。
秋日的朝阳终于完全挣脱了地平线的束缚,将万道金光洒向大地,驱散了汉水江面的薄雾。北岸,魏军大营辕门轰然洞开。
刘湛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戎装,外罩锦袍,在金甲曜日的虎卫亲兵簇拥下,骑马立于阵前最突出的位置。诸葛亮与郭嘉分立两侧稍后。身后,是肃立如林、鸦雀无声的魏军战阵,刀枪反射着阳光,形成一片令人心悸的金属森林,一股冲霄的杀气弥漫开来,连江面的波涛似乎都为之凝滞。
对岸的襄阳城,依旧城门紧闭,巨大的包铁木门如同沉默的巨兽之口。城头上,守军士兵的身影在垛口后隐约可见,弓弩上弦,在阳光下闪着冰冷的寒光,做着一副誓死抵抗的姿态。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一分一秒流逝,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随时可能崩断。
郭嘉抬手遮在额前,眺望着对岸毫无动静的城墙,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揉了揉因熬夜而有些发红的眼睛,嘟囔道:“这蔡德珪,磨磨蹭蹭的,莫非真要赌一把咱们不敢攻城,或者他那水军能挡住文聘?害得我昨晚连夜看了三遍宛城送来的歌舞伎画像都没能定神,就等着看这场是兵不血刃,还是血流成河的大戏……”
他的话音刚落,就在辰时正点那根无形的指针即将落下的前一刻,襄阳那扇沉重的、象征着荆襄权柄的门户,在一阵巨大而令人牙酸的“吱嘎嘎”声中,缓缓地、仿佛极不情愿地,打开了一道越来越宽的缝隙。
首先出来的,是一队手无寸铁、垂头丧气的士卒,他们小跑着出来,在城门两侧列队,低着头,不敢看向北岸。紧接着,几名穿着低级官服的荆州文吏和几名未着甲胄的偏裨将领,步履沉重地走了出来,脸上混杂着茫然、惶恐与一丝解脱。
然后,主角登场了。一身素服、未着甲胄、甚至未佩刀剑的蔡瑁和张允,并肩走了出来。蔡瑁手中捧着一个铺着红色锦缎的托盘,上面赫然摆放着荆州牧的银印青绶,以及调兵遣将的虎符兵令。他的脚步异常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脸色灰败,眼神空洞,一夜之间,鬓角似乎都斑白了许多,往日的水军都督威风荡然无存。张允跟在他身后半步,同样面色如土,头颅低垂,不敢抬起。
他们走出城门,在距离汉水不远、一片空旷的河滩地上,朝着北岸刘湛的方向,撩起衣袍下摆,齐刷刷地、毫无尊严地跪了下去,将手中的印绶兵符高高举起,如同献上祭品。
朝阳的光芒毫无阻碍地洒满大地,也清晰地照亮了蔡瑁手中托盘中,那代表着统治荆襄九郡最高权柄的印绶,在阳光下闪烁着复杂而刺眼的、混合着屈辱与无奈的光芒。
刘湛的嘴角,几不可察地缓缓勾起了一丝尽在掌握中的、沉稳而淡然的微笑。他轻轻抬起手,向前一挥,动作简洁而有力。
“传令,接收襄阳。”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最新章节,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最新章节,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