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盯着手机屏幕,那条“明天见,别忘了我们的约定”的消息还停留在对话框里。他没回,也没删。凌晨五点四十七分,窗外雨势渐弱,楼道灯终于不再闪烁,整栋公寓陷入一种近乎窒息的安静。雨水顺着玻璃蜿蜒滑落,在窗上划出模糊的痕迹,像一道道未干的泪痕。他坐在书桌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边缘,皮革封皮已被磨得发亮,那是三年前《镜渊》立项第一天,他在工作室签下的第一份策划案。
脑子里反复回放昨晚茶馆里的每一个细节——艾迪的眼神、语气、动作,还有她说出“林晚”时那一瞬的失态。
那是个不起眼的名字,却像一枚锈迹斑斑的钥匙,猛地捅进了记忆深处早已尘封的锁孔。林晚……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深雾》项目的编剧组长,也是唯一一个在项目被强行中止后选择公开举报公司数据造假的人。而她,后来消失了。
亚瑟记得那天新闻只提了一句:“相关人员正配合调查。”再之后,就像被风卷走的纸片,杳无音讯。
可艾迪怎么会知道这个名字?更奇怪的是,她提到它的时候,嘴唇微微颤抖了一下,眼神有一瞬的涣散,仿佛看见了不该存在的幽灵。
他当时没有追问。他知道,在那样的场合,任何情绪波动都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线索。而现在,天光未明,空气湿冷,他才敢允许自己把那段对话拆解成无数碎片,一片片拼凑。
六点整,邮箱提示音响起。
清脆的一声,像是冰面裂开的第一道响动。
一封没有标题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串乱码字符,IP地址经过多重跳转,根本无法溯源。附件是张截图,内容为星澜文化内部会议纪要的一部分,时间标注为三天前。文件上清晰列出三家企业的代表姓名与职务:云启资本执行董事、光影传媒项目总监、锐视集团运营负责人。会议主题只有一行字:“关于联合遏制亚瑟介入《镜渊》项目的可行性讨论”。结论明确:切断其资金通道,阻断技术合作,并在舆论层面制造其“外行干政”的印象。
最后一句话像根针扎进他的神经:“你以为她是盟友?她也可能只是棋盘上的诱饵。”
他没有立刻起身,也没有惊慌。反而站起身走到厨房,烧了壶水,给自己泡了杯浓茶。热水冲开茶叶的瞬间,蒸腾起一股苦涩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像某种古老仪式的烟雾。他想起周振声曾说过一句话:“当你发现所有人都突然对你客气了,那说明他们已经达成共识。”
周振声是他大学时代的导师,研究社会博弈论的学者,十年前因一篇揭露影视行业资本操控机制的文章被迫退出学术圈。临别前,他在咖啡馆写下这句话,用铅笔轻轻画了个圈,说:“记住,真正的围猎从不带枪声。”
现在,他明白了。
那些原本对他态度倨傲的投资方代表,最近两周开始主动约饭;曾经拒绝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团队,突然表示“愿意尝试协作”;就连一向高冷的艾迪,也在上周递来一张手写便签:“你坚持的东西,或许比你自己想象的重要。”
一切看似转机,实则埋伏。
七点十分,他拨通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确认那笔原本应在昨日完成审批的贷款,已被标记为“材料待补”,而对方无法说明具体缺失哪一项。声音迟疑,语调生硬,连借口都懒得编圆。紧接着,他联系锐视集团的技术对接人,得到的答复是“项目优先级调整,暂时无法支持外部协作”。
两条信息,与邮件内容完全吻合。
他放下手机,目光落在玄关处那双沾着泥渍的登山鞋上——那是三个月前他徒步去城郊数据中心实地勘测时穿的。那时他还相信,《镜渊》能成为一部真正由数据驱动叙事的作品,打破传统影视依赖经验判断的桎梏。他曾设想用行为心理学模型预测角色成长路径,用舆情分析系统动态调整剧情走向,甚至尝试构建一个观众情感反馈闭环。
理想很锋利,现实却钝得让人麻木。
八点整,他站在镜子前整理领带。黑色羊毛西装,白衬衫,银灰条纹领带,一丝不苟。今天是审片会的日子,原定九点半开始。他必须去。不是为了争取什么,而是要看清局面到底恶化到了什么程度。
电梯下行时,金属壁映出他的脸——轮廓分明,眼下有青黑,但眼神沉静如深潭。他知道,今天的会议室不会有人讲道理,但他们一定想不到,他也早已不是那个只靠逻辑说话的技术人。
影视基地B区三号剪辑厅,门禁系统刷脸通过后,走廊比往常冷清。以往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早已穿梭忙碌,灯光通明,对讲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调度声。可今天只有零星几个人低头快步走过,见到他也只是匆匆点头,没人打招呼。有人甚至刻意绕道,避开视线接触。
他在休息区坐下,打开平板,翻看昨晚整理的《镜渊》前期调研数据——这些资料本应作为创作参考纳入本次审片流程。屏幕上滚动着上千份问卷分析、焦点小组访谈记录、剧本情绪曲线模拟图。他曾花了整整六个月,带着团队走访二十多个城市,采集不同年龄层观众对悬疑题材的心理预期阈值。
这些心血,如今却被定义为“学术报告”。
九点二十五分,会议室门打开。两名制片助理探头看了看,见是他,微微一怔,随即低声说了句“您稍等”,便迅速关上门。
他没动。只是将平板翻到一页加密文档,输入指纹解锁,里面是一段隐藏录音——昨晚茶馆里,艾迪说“林晚”时的那一秒空白后的呼吸频率变化。他已经做了声纹比对,结果显示:那一刻她的交感神经剧烈激活,属于典型的创伤性记忆触发反应。
她认识林晚。而且,远不止知道名字那么简单。
十分钟后,陆续有人进入。云启资本的代表穿着深灰西装,进门就和光影传媒的人低声交谈,语气熟稔得不像临时联盟;锐视集团派来的竟是一个从未露面的年轻女主管,简历显示她半年前才入职,负责“品牌联动策划”。可亚瑟查过企业公开资料,此人此前并无影视从业经历,倒是在某家公关公司参与过三次负面舆情反转操作。
这些人本不该出现在艺术审评环节。
九点五十五分,艾迪到了。她穿一件藏青色长裙,发丝整齐挽起,妆容精致得像是刚从发布会现场赶来。她走进来时,全场安静了一瞬。高跟鞋踩在地板上的节奏精准得如同节拍器,每一步都带着掌控全场的气场。她在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一圈,最后落在亚瑟身上,停留不到一秒,便移开。
但那一眼,足够让他捕捉到一丝异样——她的左手无名指轻轻蹭过婚戒,动作细微,却重复了三次。这是她紧张时的习惯。
会议开始。
投影播放的是最新剪辑版《镜渊》前三集粗剪片段。画面流畅,节奏紧凑,配乐恢弘,表面看几乎无可挑剔。但亚瑟很快察觉不对劲——原本由他团队提供的社会心理分析模型、角色行为动机推演、观众情绪曲线预测等全部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几段新增的商业广告植入镜头,生硬地穿插在关键剧情中:主角在逃亡途中停下喝了一口功能饮料;反派在密谋时手持某款智能手表查看消息;甚至连一场生死对决的背景墙上,都挂着一幅明显过度曝光的品牌海报。
“这个改动是谁批准的?”他问。
没人回答。
片刻后,锐视集团那位女主管开口:“我们觉得这部分内容更贴近大众审美,也便于后续衍生开发。”
“衍生开发?”亚瑟看着她,“这是审片会,不是招商会。你们什么时候开始主导创作方向了?”
女人笑了笑,嘴角弧度标准得像用尺子量过:“我们是联合投资方之一,当然有发言权。”
“可你们的投资协议还没签署。”他说。
“流程总会走完的。”她语气轻描淡写,仿佛一切已成定局。
旁边云启资本的代表接过话:“亚瑟先生,说实话,我们都挺佩服你的跨界勇气。但从专业角度看,你带来的那些‘数据分析’,更像是学术报告,而不是创作指导。”
这话一出,光影传媒的人跟着点头。另一名陌生制片人甚至直接说:“一个做科技出身的人,凭什么对艺术指手画脚?”
空气凝滞。
亚瑟没有反驳。他拿出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一页页翻动,默默记下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措辞倾向、逻辑漏洞。他知道,此刻争辩毫无意义。这些人不是来讨论作品的,他们是来宣示主权的。每一句话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你已经被排除在游戏之外。
艾迪始终沉默。直到争议最激烈时,她才轻轻说了句:“先看完片子吧。”
声音很轻,却让整个房间安静下来。
亚瑟抬眼看她。她低着头,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像是在计算时间,又像是在压抑某种情绪。指甲涂着哑光酒红,与平日偏爱的裸色截然不同——那是伪装,还是提醒?
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她或许早就知道这一切会发生。甚至,她可能根本无力阻止,只能以这种方式维持最后一点体面。
会议草草收场。最终决定:下一阶段剪辑将由“多方共同参与优化”,原定双签机制暂不执行。这意味着,他彻底失去了对项目核心内容的否决权。
人群散去,亚瑟拦住了她。
“刚才那些人,是不是你默许的?”
她脚步一顿,没有转身。
“我没有办法拒绝他们的参与。”她说,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贴着地面流淌。
“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不是来审片的,是来审判我的?”
她终于回头看他。眼神复杂,像是有话要说,却又被什么死死压住。她嘴唇微动,最终只吐出一句:“你现在退出,还来得及。”
“为什么是我退出?”他问,“明明是你找我来的。”
“有些事,我不方便解释。”她声音低了些,“但我希望你能平安。”
“所以你就让他们当着你的面,把我所有的贡献抹掉?让我像个局外人一样被踢出去?”
她没说话。只是深深看了他一眼,然后绕过他,朝电梯方向走去。
他站在原地,走廊灯光打在地面,映出长长的影子。身后会议室的门缓缓关闭,自动锁扣发出“咔”的一声轻响,像一把锁落下。
他掏出手机,再次打开那封匿名邮件。截图还在,证据链正在闭合。他一条条翻看刚才记下的笔记:谁说了什么,何时打断,谁回避了问题。这不是偶然的施压,而是一次有预谋的围剿。三家原本彼此竞争的企业,竟然能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背后必然有人推动。
而艾迪的态度,让他第一次真正怀疑——她究竟是被困者,还是共谋者?
他靠在墙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走廊尽头传来电梯到达的提示音,接着是高跟鞋踩在地砖上的声音,越来越远。他知道她走了。
但他没有追。
风从通风口吹进来,带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他睁开眼,盯着天花板角落的一盏灯。那灯光轻微闪烁了一下,像某种信号。
他握紧手机,指节微微发白。
这一刻,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要么在这场博弈中彻底消失,要么撕开这张层层叠叠的关系网,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他转身走向安全出口,脚步坚定。
楼梯间的防火门在他身后缓缓合拢,金属搭扣咬合的瞬间,他的左手松开手机,任它滑进口袋。
右手则从内袋抽出一支笔,黑色,细长,是他昨天新买的。
笔帽旋开,露出内芯——不是墨水,而是一枚微型存储芯片。里面存着他过去六个月偷偷备份的所有原始数据、未公开的研究模型,以及一段长达四十分钟的加密视频:那是林晚失踪前最后一次内部会议的录音,标题写着:“当真相成为代价,我们是否还敢讲述故事?”
            
        脑子里反复回放昨晚茶馆里的每一个细节——艾迪的眼神、语气、动作,还有她说出“林晚”时那一瞬的失态。
那是个不起眼的名字,却像一枚锈迹斑斑的钥匙,猛地捅进了记忆深处早已尘封的锁孔。林晚……不是别人,正是当年《深雾》项目的编剧组长,也是唯一一个在项目被强行中止后选择公开举报公司数据造假的人。而她,后来消失了。
亚瑟记得那天新闻只提了一句:“相关人员正配合调查。”再之后,就像被风卷走的纸片,杳无音讯。
可艾迪怎么会知道这个名字?更奇怪的是,她提到它的时候,嘴唇微微颤抖了一下,眼神有一瞬的涣散,仿佛看见了不该存在的幽灵。
他当时没有追问。他知道,在那样的场合,任何情绪波动都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线索。而现在,天光未明,空气湿冷,他才敢允许自己把那段对话拆解成无数碎片,一片片拼凑。
六点整,邮箱提示音响起。
清脆的一声,像是冰面裂开的第一道响动。
一封没有标题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串乱码字符,IP地址经过多重跳转,根本无法溯源。附件是张截图,内容为星澜文化内部会议纪要的一部分,时间标注为三天前。文件上清晰列出三家企业的代表姓名与职务:云启资本执行董事、光影传媒项目总监、锐视集团运营负责人。会议主题只有一行字:“关于联合遏制亚瑟介入《镜渊》项目的可行性讨论”。结论明确:切断其资金通道,阻断技术合作,并在舆论层面制造其“外行干政”的印象。
最后一句话像根针扎进他的神经:“你以为她是盟友?她也可能只是棋盘上的诱饵。”
他没有立刻起身,也没有惊慌。反而站起身走到厨房,烧了壶水,给自己泡了杯浓茶。热水冲开茶叶的瞬间,蒸腾起一股苦涩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像某种古老仪式的烟雾。他想起周振声曾说过一句话:“当你发现所有人都突然对你客气了,那说明他们已经达成共识。”
周振声是他大学时代的导师,研究社会博弈论的学者,十年前因一篇揭露影视行业资本操控机制的文章被迫退出学术圈。临别前,他在咖啡馆写下这句话,用铅笔轻轻画了个圈,说:“记住,真正的围猎从不带枪声。”
现在,他明白了。
那些原本对他态度倨傲的投资方代表,最近两周开始主动约饭;曾经拒绝提供技术支持的技术团队,突然表示“愿意尝试协作”;就连一向高冷的艾迪,也在上周递来一张手写便签:“你坚持的东西,或许比你自己想象的重要。”
一切看似转机,实则埋伏。
七点十分,他拨通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确认那笔原本应在昨日完成审批的贷款,已被标记为“材料待补”,而对方无法说明具体缺失哪一项。声音迟疑,语调生硬,连借口都懒得编圆。紧接着,他联系锐视集团的技术对接人,得到的答复是“项目优先级调整,暂时无法支持外部协作”。
两条信息,与邮件内容完全吻合。
他放下手机,目光落在玄关处那双沾着泥渍的登山鞋上——那是三个月前他徒步去城郊数据中心实地勘测时穿的。那时他还相信,《镜渊》能成为一部真正由数据驱动叙事的作品,打破传统影视依赖经验判断的桎梏。他曾设想用行为心理学模型预测角色成长路径,用舆情分析系统动态调整剧情走向,甚至尝试构建一个观众情感反馈闭环。
理想很锋利,现实却钝得让人麻木。
八点整,他站在镜子前整理领带。黑色羊毛西装,白衬衫,银灰条纹领带,一丝不苟。今天是审片会的日子,原定九点半开始。他必须去。不是为了争取什么,而是要看清局面到底恶化到了什么程度。
电梯下行时,金属壁映出他的脸——轮廓分明,眼下有青黑,但眼神沉静如深潭。他知道,今天的会议室不会有人讲道理,但他们一定想不到,他也早已不是那个只靠逻辑说话的技术人。
影视基地B区三号剪辑厅,门禁系统刷脸通过后,走廊比往常冷清。以往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早已穿梭忙碌,灯光通明,对讲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调度声。可今天只有零星几个人低头快步走过,见到他也只是匆匆点头,没人打招呼。有人甚至刻意绕道,避开视线接触。
他在休息区坐下,打开平板,翻看昨晚整理的《镜渊》前期调研数据——这些资料本应作为创作参考纳入本次审片流程。屏幕上滚动着上千份问卷分析、焦点小组访谈记录、剧本情绪曲线模拟图。他曾花了整整六个月,带着团队走访二十多个城市,采集不同年龄层观众对悬疑题材的心理预期阈值。
这些心血,如今却被定义为“学术报告”。
九点二十五分,会议室门打开。两名制片助理探头看了看,见是他,微微一怔,随即低声说了句“您稍等”,便迅速关上门。
他没动。只是将平板翻到一页加密文档,输入指纹解锁,里面是一段隐藏录音——昨晚茶馆里,艾迪说“林晚”时的那一秒空白后的呼吸频率变化。他已经做了声纹比对,结果显示:那一刻她的交感神经剧烈激活,属于典型的创伤性记忆触发反应。
她认识林晚。而且,远不止知道名字那么简单。
十分钟后,陆续有人进入。云启资本的代表穿着深灰西装,进门就和光影传媒的人低声交谈,语气熟稔得不像临时联盟;锐视集团派来的竟是一个从未露面的年轻女主管,简历显示她半年前才入职,负责“品牌联动策划”。可亚瑟查过企业公开资料,此人此前并无影视从业经历,倒是在某家公关公司参与过三次负面舆情反转操作。
这些人本不该出现在艺术审评环节。
九点五十五分,艾迪到了。她穿一件藏青色长裙,发丝整齐挽起,妆容精致得像是刚从发布会现场赶来。她走进来时,全场安静了一瞬。高跟鞋踩在地板上的节奏精准得如同节拍器,每一步都带着掌控全场的气场。她在主位坐下,目光扫过一圈,最后落在亚瑟身上,停留不到一秒,便移开。
但那一眼,足够让他捕捉到一丝异样——她的左手无名指轻轻蹭过婚戒,动作细微,却重复了三次。这是她紧张时的习惯。
会议开始。
投影播放的是最新剪辑版《镜渊》前三集粗剪片段。画面流畅,节奏紧凑,配乐恢弘,表面看几乎无可挑剔。但亚瑟很快察觉不对劲——原本由他团队提供的社会心理分析模型、角色行为动机推演、观众情绪曲线预测等全部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几段新增的商业广告植入镜头,生硬地穿插在关键剧情中:主角在逃亡途中停下喝了一口功能饮料;反派在密谋时手持某款智能手表查看消息;甚至连一场生死对决的背景墙上,都挂着一幅明显过度曝光的品牌海报。
“这个改动是谁批准的?”他问。
没人回答。
片刻后,锐视集团那位女主管开口:“我们觉得这部分内容更贴近大众审美,也便于后续衍生开发。”
“衍生开发?”亚瑟看着她,“这是审片会,不是招商会。你们什么时候开始主导创作方向了?”
女人笑了笑,嘴角弧度标准得像用尺子量过:“我们是联合投资方之一,当然有发言权。”
“可你们的投资协议还没签署。”他说。
“流程总会走完的。”她语气轻描淡写,仿佛一切已成定局。
旁边云启资本的代表接过话:“亚瑟先生,说实话,我们都挺佩服你的跨界勇气。但从专业角度看,你带来的那些‘数据分析’,更像是学术报告,而不是创作指导。”
这话一出,光影传媒的人跟着点头。另一名陌生制片人甚至直接说:“一个做科技出身的人,凭什么对艺术指手画脚?”
空气凝滞。
亚瑟没有反驳。他拿出随身携带的记录本,一页页翻动,默默记下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措辞倾向、逻辑漏洞。他知道,此刻争辩毫无意义。这些人不是来讨论作品的,他们是来宣示主权的。每一句话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你已经被排除在游戏之外。
艾迪始终沉默。直到争议最激烈时,她才轻轻说了句:“先看完片子吧。”
声音很轻,却让整个房间安静下来。
亚瑟抬眼看她。她低着头,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像是在计算时间,又像是在压抑某种情绪。指甲涂着哑光酒红,与平日偏爱的裸色截然不同——那是伪装,还是提醒?
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她或许早就知道这一切会发生。甚至,她可能根本无力阻止,只能以这种方式维持最后一点体面。
会议草草收场。最终决定:下一阶段剪辑将由“多方共同参与优化”,原定双签机制暂不执行。这意味着,他彻底失去了对项目核心内容的否决权。
人群散去,亚瑟拦住了她。
“刚才那些人,是不是你默许的?”
她脚步一顿,没有转身。
“我没有办法拒绝他们的参与。”她说,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贴着地面流淌。
“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不是来审片的,是来审判我的?”
她终于回头看他。眼神复杂,像是有话要说,却又被什么死死压住。她嘴唇微动,最终只吐出一句:“你现在退出,还来得及。”
“为什么是我退出?”他问,“明明是你找我来的。”
“有些事,我不方便解释。”她声音低了些,“但我希望你能平安。”
“所以你就让他们当着你的面,把我所有的贡献抹掉?让我像个局外人一样被踢出去?”
她没说话。只是深深看了他一眼,然后绕过他,朝电梯方向走去。
他站在原地,走廊灯光打在地面,映出长长的影子。身后会议室的门缓缓关闭,自动锁扣发出“咔”的一声轻响,像一把锁落下。
他掏出手机,再次打开那封匿名邮件。截图还在,证据链正在闭合。他一条条翻看刚才记下的笔记:谁说了什么,何时打断,谁回避了问题。这不是偶然的施压,而是一次有预谋的围剿。三家原本彼此竞争的企业,竟然能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背后必然有人推动。
而艾迪的态度,让他第一次真正怀疑——她究竟是被困者,还是共谋者?
他靠在墙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走廊尽头传来电梯到达的提示音,接着是高跟鞋踩在地砖上的声音,越来越远。他知道她走了。
但他没有追。
风从通风口吹进来,带着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他睁开眼,盯着天花板角落的一盏灯。那灯光轻微闪烁了一下,像某种信号。
他握紧手机,指节微微发白。
这一刻,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要么在这场博弈中彻底消失,要么撕开这张层层叠叠的关系网,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他转身走向安全出口,脚步坚定。
楼梯间的防火门在他身后缓缓合拢,金属搭扣咬合的瞬间,他的左手松开手机,任它滑进口袋。
右手则从内袋抽出一支笔,黑色,细长,是他昨天新买的。
笔帽旋开,露出内芯——不是墨水,而是一枚微型存储芯片。里面存着他过去六个月偷偷备份的所有原始数据、未公开的研究模型,以及一段长达四十分钟的加密视频:那是林晚失踪前最后一次内部会议的录音,标题写着:“当真相成为代价,我们是否还敢讲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