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荆州! 第四十一章:歧路抉择

小说:荆州,荆州! 作者:巷野 更新时间:2025-11-08 23:56:08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夏之交的武汉,空气中弥漫的血腥与恐惧,并未因持续的清剿而散去,反而如同梅雨季的湿气,沉甸甸地渗入骨髓,凝固在每一个角落。军官教导团内,人人自危,往日里尚能维持表面客套的同僚之间,如今也筑起了无形的高墙,交谈仅限于无关痛痒的军务或刻意的政治表态,眼神深处藏着难以言说的审视与提防。

  谢文渊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无声的漩涡中心。表面的他,依旧按时参加课程,完成战术作业,甚至在某些必须表态的场合,说出一些符合“主流”的、空洞的口号。但他的内心,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撕裂与煎熬。白日里,他强迫自己扮演一个逐渐“认清形势”、“迷途知返”的军官;深夜里,对着那本方紫石砚和写满忠烈与新添枉死者的名册,他才敢直面自己那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悲愤与质疑。

  他无法忘记那些被带走的同僚最后的目光,无法忘记报纸上那些被污名化的昔日战友,更无法将城内不时传来的枪声与“革命”二字联系起来。王启明的话像警钟一样在他耳边回响:“你也要早做打算。”

  怎么做打算?投向哪一边?南昌?那里是“清党”的策源地之一。留在武汉?这里虽暂时是“左派”中心,但风雨飘摇,前景莫测。更何况,他对这种基于派系利益而非国家民族前途的争斗,从心底感到厌倦与排斥。

  就在他深陷彷徨,几乎要被这沉重的压抑吞噬之时,一个极其意外的访客,在一个雨夜敲响了他的宿舍门。

  来人穿着普通的市民长衫,戴着斗笠,帽檐压得很低,雨水顺着蓑衣滴落。当对方抬起头,露出那张虽经风霜却依旧带着几分书卷气的熟悉面孔时,谢文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是他在保定军校时期结识的同窗,时任第四军某师参谋的吴石!

  “石兄?!你……你怎么来了?!” 谢文渊又惊又喜,连忙将吴石让进屋内,警惕地关好房门。保定军校一别,各自投身革命洪流,虽偶有耳闻,却已多年未见。

  吴石脱下湿漉漉的蓑衣,露出一张疲惫却目光锐利的脸。他比谢文渊年长几岁,气质更为沉稳。“文渊,冒昧来访,实有要事。” 他压低了声音,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武汉近日之事,想必你已亲历,感触颇深吧?”

  谢文渊心中一凛,点了点头,没有立即接话,只是给吴石倒了杯热水。

  吴石接过水杯,暖着手,目光扫过谢文渊桌上摊开的战术图纸和那本方紫石砚,缓缓道:“你我当年在保定,意气风发,论的是如何强兵救国,驱逐列强。不想今日,兵锋所指,竟多是昔日袍泽,革命理想,沦为权力倾轧的幌子。可叹,可悲!”

  这话直接戳中了谢文渊心中最深的痛处。他叹了口气,苦笑道:“石兄,不瞒你说,我如今……是真不知道路在何方了。只觉得这身军装,穿得憋屈。”

  “路,从来都在自己脚下。” 吴石的目光变得深邃,“关键在于,我们当兵,最初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依附某个派系,谋取高官厚禄,还是为了那个‘救国救民’的初心?”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却字字清晰:“如今局势,南昌方面,已然背离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之政策,大肆屠戮异己;武汉这边,虽暂举‘左派’旗帜,然内部纷争不断,外有强敌环伺,恐难持久。真正的革命火种,或许……已然转移。”

  “转移?” 谢文渊心中一动。

  “不错。” 吴石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我近日接触了一些人,看到了一些事。真正的革命者,并未因屠刀而绝迹。他们转入了地下,深入了农村,正在积蓄力量,寻找一条真正能救中国的道路。那是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为彻底的道路。”

  谢文渊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他隐约明白了吴石的意思。这条“更为彻底的道路”,指向的是那些正在被通缉、被污名化,却曾与他并肩作战,曾让他看到过底层民众真正力量的势力。

  “石兄,你……你是说……” 谢文渊的声音有些干涩。

  吴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怀中小心地取出一本薄薄的、封面粗糙的小册子,递到谢文渊面前。谢文渊接过,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了封面上的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夜深人静时,仔细看看。” 吴石的目光带着一种信任与期待,“文渊,我知你为人,重情义,明是非,并非甘于随波逐流之辈。如今的局面,非黑即白,容不得太多骑墙。是继续在这泥潭中挣扎,浑噩度日,还是去寻找那真正的星火,为这黑暗的中国寻一条光明的出路,你需要做出抉择。”

  吴石没有久留,留下那本小册子和一番沉重的话语,便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雨夜之中。

  那一夜,谢文渊宿舍的灯光亮至天明。他反复阅读着那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的观点,如同一道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积聚已久的迷雾。它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指出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论证了在敌人统治薄弱地区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可能性。这些论述,与他一路北伐所见到的农村凋敝、农民困苦,与他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下感受到的民众支持的力量,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

  他回想起周恩来在黄埔的教诲,回想起北伐路上那些箪食壶浆的农民,回想起牺牲战友们那纯粹而坚定的眼神……一条模糊却似乎更加清晰、更加贴近他内心对“革命”本质理解的道路,开始在他眼前若隐若现。

  这不再是派系之争,而是道路之争,是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选择。

  天快亮时,他合上小册子,将其小心翼翼地藏好。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清晨湿润而微凉的空气涌入,带着雨后泥土的气息。东方天际,泛起一丝鱼肚白,微弱,却顽强地穿透了黎明前最深的黑暗。

  他回头,看着桌上那本方紫石砚和厚重名册。父亲传承的文化血脉,无数战友牺牲的生命重量,仿佛都凝聚在此刻,压在他的肩头,也指引着他的方向。

  歧路彷徨已然结束。在血与火的洗礼、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后,谢文渊,这位来自荆楚大地的军人,终于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艰难,也或许是最为重要的抉择。他决定,去追寻那看似微弱、却代表着光明与希望的星火,哪怕前路漫漫,荆棘密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荆州,荆州!,荆州,荆州!最新章节,荆州,荆州!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