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二年(1943)三月的太行山,残雪未消。谢文渊站在新坟前,将一束刚发芽的野草轻轻放在坟头。这里是利剑分队烈士陵园,新添的二十一座坟茔在初春的寒风中格外刺眼。
“科长,总部急电。“通讯员的声音带着哽咽,“要求我们立即统计伤亡情况。“
谢文渊没有回头,目光依然停留在那些新立的木牌上。每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如今都化作了冰冷的符号。
回到指挥所,窑洞里弥漫着压抑的气氛。老周正在清点剩余的武器,赵铁柱包扎着胳膊上的伤口,其他干部也都面带悲戚。
“统计出来了吗?“谢文渊的声音沙哑。
老周递过一份名单:“利剑分队阵亡二十一人,重伤九人,轻伤...几乎人人带伤。群众伤亡四百三十七人,其中儿童八十九人。“
每个数字都像重锤击打在每个人心上。窑洞里死一般寂静,只有炭火盆里偶尔迸出的火星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装备呢?“
“步枪还剩四十二支,子弹不到两千发。轻机枪只剩一挺,炮弹...全打光了。“
谢文渊闭上眼睛。利剑分队,这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精锐,如今已是元气大伤。
“科长,“赵铁柱突然开口,“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对!要给死去的弟兄们报仇!“几个干部激动地附和。
谢文渊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众人:“报仇?拿什么报?用弟兄们剩下的这点血本吗?“
众人沉默了。
“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重整旗鼓。“谢文渊站起身,“传我命令:立即转移驻地,所有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
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但在谢文渊的坚持下,还是执行了。
新的驻地在更深的山里,条件更加艰苦。所谓的营房就是几个天然山洞,连床铺都没有,战士们只能睡在铺了干草的地上。
转移后的第一晚,谢文渊辗转难眠。他走出山洞,看见赵铁柱独自坐在崖边,对着月光擦拭一把刺刀。
“睡不着?“
赵铁柱吓了一跳,连忙起身:“科长...“
谢文渊在他身边坐下,拿起那把刺刀。刀身上满是缺口,显然经历过惨烈的搏杀。
“这是大山的刀。“赵铁柱低声说,“他临走前塞给我的,说...说让我替他多杀几个鬼子。“
谢文渊心中一痛。李大山,那个总是乐呵呵的山东汉子,最后时刻想的还是杀敌。
“铁柱,还记得我们刚组建利剑分队的时候吗?“
“记得。“赵铁柱眼中泛起回忆的神色,“那时咱们就三十多人,装备比现在还差,可士气那叫一个旺。“
“是啊...“谢文渊望向远山,“现在人多了,装备好了,可...“
他没有说下去,但赵铁柱明白他的意思。接连的损失让部队士气低落,这是比装备损失更严重的问题。
第二天,谢文渊开始着手重整部队。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追悼会。
没有会场,就在山洞前的空地上;没有花圈,战士们采来了山间的野花;没有哀乐,老周用树叶吹起了《五月的鲜花》。
谢文渊站在队列前,手中拿着一本花名册。
“同志们,今天我们要送别二十一位战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今天又为了这个目标献出了生命。“
他开始念诵每个牺牲者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当念到李大山时,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大山,山东泰安人,民国二十六年参加八路军。参加过大小战斗一百二十七次,负伤九次...最后时刻,为掩护群众转移,带领一个班拖住日军一个中队,全体壮烈牺牲。“
队列中传来压抑的抽泣声。
“他们为什么而死?“谢文渊提高声音,“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政党,而是为了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他环视着战士们:“牺牲的同志们倒下了,但我们还活着。活着的人要做什么?不是整天沉浸在悲痛中,而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追悼会结束后,部队的士气明显好转。但谢文渊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的日子,他着重抓了两件事:训练和群众工作。
训练场上,他亲自示范每一个战术动作。从匍匐前进到精准射击,从爆破技巧到野外生存,他把在延安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士们。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他最常说的话。
群众工作方面,他组织战士们帮助老乡春耕。虽然部队自己也缺粮,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省出一部分口粮接济特别困难的群众。
“八路军真是咱们的子弟兵啊!“一位老大娘拉着谢文渊的手,老泪纵横,“我儿子要是还活着,也该像你们这样...“
通过这些工作,部队不仅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战士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更加明白了自己战斗的意义。
四月初,总部派来了新的政委。让谢文渊惊喜的是,来人竟是林婉茹!
“你怎么来了?“看着风尘仆仆的林婉茹,谢文渊又惊又喜。
“总部听说你们损失很大,派我来加强政治工作。“林婉茹看着他消瘦的面容,眼中满是心疼,“你瘦了。“
有了林婉茹的帮助,部队的政治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她不仅负责思想教育,还组建了战地医疗队,培训卫生员。
一天,林婉茹在给战士们上完政治课后,找到谢文渊:
“文渊,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新战士对抗战的前景感到迷茫。“
谢文渊叹了口气:“接连的失利,难免会影响士气。“
“我有个想法。“林婉茹说,“我们应该组织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一个有文化的战士,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而战。“
这个建议得到了谢文渊的支持。很快,每个班都开设了识字课,教材是用树皮订成的本子,笔是用树枝削成的。
让人意外的是,学习文化这件事极大地调动了战士们的积极性。很多原本不识字的战士,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已经能写简单的家书了。
“等我打完仗回家,也能教娃娃认字了!“一个战士兴奋地说。
五月,山花烂漫的时候,利剑分队终于恢复了战斗力。不仅补充了兵员,装备也通过几次小规模战斗得到了改善。
但谢文渊没有立即组织大规模行动。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天,老周从山下带回一个重要情报:日军即将换防,新来的是一支刚从太平洋战场调来的部队。
“这支部队不熟悉山地作战,“老周分析道,“而且士气低落,很多士兵都患有战争疲劳症。“
谢文渊眼睛一亮:“机会来了。“
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日军换防的混乱期,主动出击,打几个漂亮仗,既锻炼部队,又缴获装备。
第一个目标选在了一个叫石门关的据点。这里地势险要,但守军只有一个小队,而且都是新兵。
战斗在深夜进行。谢文渊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小股部队在正面佯攻,主力则从后山悬崖攀爬而上。
这次行动异常顺利。日军新兵缺乏战斗经验,一听到枪声就乱了阵脚。不到一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
缴获的装备让战士们喜出望外:三挺轻机枪,五具掷弹筒,还有大量弹药和粮食。
“这下可阔气了!“赵铁柱抚摸着崭新的机枪,爱不释手。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接下来的半个月,利剑分队又连续端掉了日军三个据点,自身伤亡却很小。
六月初,谢文渊接到总部命令:配合主力部队,发动夏季攻势。
在作战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战术:“我们应该改变过去被动防御的做法,主动跳到外线作战。“
“具体怎么跳?“主力部队的王师长问。
“利剑分队先行渗透,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通讯设施。主力随后跟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这个计划得到了认可。利剑分队再次肩负起最危险的任务。
临行前,林婉茹为谢文渊整理行装。她把一个护身符塞进他的衣袋:“平安回来。“
“放心。“谢文渊握住她的手,“这一次,我们一定会赢。“
渗透行动在夜间开始。利剑分队分成十几个小组,像水银泻地般渗入日军后方。
谢文渊亲自带领的小组目标是日军的通讯枢纽。这里守备森严,但他们早有准备。
“按照第二套方案行动。“谢文渊下令。
所谓第二套方案,是化妆成日军通讯兵,混入枢纽站。这需要极高的日语水平和心理素质。
幸运的是,小队中有一个原东北军的老兵,日语十分流利。在他的带领下,他们顺利通过了哨卡。
通讯枢纽里一片忙碌。日军显然没有料到八路军敢深入他们的腹地。谢文渊带人迅速控制了关键位置,安装了炸药。
“撤!“
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一个日军军官突然拦住了去路。
“等等!你们是哪个部队的?“
谢文渊心中一凛,但面上不动声色:“第三通讯队的,奉命检修线路。“
“第三通讯队?“军官狐疑地打量着他们,“我怎么没见过你们?“
“我们是昨天刚调来的。“
军官还想再问,谢文渊突然出手,一个手刀将他击晕。
“快走!“
他们刚冲出通讯站,爆炸声就响起了。日军的通讯系统顿时瘫痪。
与此同时,其他小组也频频得手。铁路被炸毁,公路被破坏,仓库被焚烧...日军后方陷入一片混乱。
趁此机会,八路军主力发起了猛烈进攻。失去统一指挥的日军各自为战,很快被分割包围。
夏季攻势取得了空前胜利。八路军不仅收复了大片失地,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庆功会上,王师长紧紧握住谢文渊的手:“文渊同志,你们利剑分队立了大功啊!“
“这是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谢文渊谦逊地说。
回到驻地时,已是盛夏。太行山披上了翠绿的新装,漫山遍野的野花迎风绽放。
谢文渊独自登上山顶,望着脚下生机勃勃的山河。虽然战争的阴云仍未散去,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胜利终将到来。
“科长!“赵铁柱兴奋地跑来,“好消息!总部决定给我们补充一批新装备,还要扩大编制!“
谢文渊微微一笑。利剑分队这只凤凰,终于在血与火中重生了。
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在他身后,是浴火重生的利剑分队;在他面前,是依然漫长的抗战之路。
但这一次,他充满信心。
“科长,总部急电。“通讯员的声音带着哽咽,“要求我们立即统计伤亡情况。“
谢文渊没有回头,目光依然停留在那些新立的木牌上。每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如今都化作了冰冷的符号。
回到指挥所,窑洞里弥漫着压抑的气氛。老周正在清点剩余的武器,赵铁柱包扎着胳膊上的伤口,其他干部也都面带悲戚。
“统计出来了吗?“谢文渊的声音沙哑。
老周递过一份名单:“利剑分队阵亡二十一人,重伤九人,轻伤...几乎人人带伤。群众伤亡四百三十七人,其中儿童八十九人。“
每个数字都像重锤击打在每个人心上。窑洞里死一般寂静,只有炭火盆里偶尔迸出的火星发出轻微的噼啪声。
“装备呢?“
“步枪还剩四十二支,子弹不到两千发。轻机枪只剩一挺,炮弹...全打光了。“
谢文渊闭上眼睛。利剑分队,这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精锐,如今已是元气大伤。
“科长,“赵铁柱突然开口,“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对!要给死去的弟兄们报仇!“几个干部激动地附和。
谢文渊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众人:“报仇?拿什么报?用弟兄们剩下的这点血本吗?“
众人沉默了。
“现在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重整旗鼓。“谢文渊站起身,“传我命令:立即转移驻地,所有人员化整为零,分散隐蔽。“
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但在谢文渊的坚持下,还是执行了。
新的驻地在更深的山里,条件更加艰苦。所谓的营房就是几个天然山洞,连床铺都没有,战士们只能睡在铺了干草的地上。
转移后的第一晚,谢文渊辗转难眠。他走出山洞,看见赵铁柱独自坐在崖边,对着月光擦拭一把刺刀。
“睡不着?“
赵铁柱吓了一跳,连忙起身:“科长...“
谢文渊在他身边坐下,拿起那把刺刀。刀身上满是缺口,显然经历过惨烈的搏杀。
“这是大山的刀。“赵铁柱低声说,“他临走前塞给我的,说...说让我替他多杀几个鬼子。“
谢文渊心中一痛。李大山,那个总是乐呵呵的山东汉子,最后时刻想的还是杀敌。
“铁柱,还记得我们刚组建利剑分队的时候吗?“
“记得。“赵铁柱眼中泛起回忆的神色,“那时咱们就三十多人,装备比现在还差,可士气那叫一个旺。“
“是啊...“谢文渊望向远山,“现在人多了,装备好了,可...“
他没有说下去,但赵铁柱明白他的意思。接连的损失让部队士气低落,这是比装备损失更严重的问题。
第二天,谢文渊开始着手重整部队。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追悼会。
没有会场,就在山洞前的空地上;没有花圈,战士们采来了山间的野花;没有哀乐,老周用树叶吹起了《五月的鲜花》。
谢文渊站在队列前,手中拿着一本花名册。
“同志们,今天我们要送别二十一位战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今天又为了这个目标献出了生命。“
他开始念诵每个牺牲者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当念到李大山时,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大山,山东泰安人,民国二十六年参加八路军。参加过大小战斗一百二十七次,负伤九次...最后时刻,为掩护群众转移,带领一个班拖住日军一个中队,全体壮烈牺牲。“
队列中传来压抑的抽泣声。
“他们为什么而死?“谢文渊提高声音,“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政党,而是为了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为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他环视着战士们:“牺牲的同志们倒下了,但我们还活着。活着的人要做什么?不是整天沉浸在悲痛中,而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追悼会结束后,部队的士气明显好转。但谢文渊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的日子,他着重抓了两件事:训练和群众工作。
训练场上,他亲自示范每一个战术动作。从匍匐前进到精准射击,从爆破技巧到野外生存,他把在延安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士们。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他最常说的话。
群众工作方面,他组织战士们帮助老乡春耕。虽然部队自己也缺粮,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省出一部分口粮接济特别困难的群众。
“八路军真是咱们的子弟兵啊!“一位老大娘拉着谢文渊的手,老泪纵横,“我儿子要是还活着,也该像你们这样...“
通过这些工作,部队不仅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战士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更加明白了自己战斗的意义。
四月初,总部派来了新的政委。让谢文渊惊喜的是,来人竟是林婉茹!
“你怎么来了?“看着风尘仆仆的林婉茹,谢文渊又惊又喜。
“总部听说你们损失很大,派我来加强政治工作。“林婉茹看着他消瘦的面容,眼中满是心疼,“你瘦了。“
有了林婉茹的帮助,部队的政治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她不仅负责思想教育,还组建了战地医疗队,培训卫生员。
一天,林婉茹在给战士们上完政治课后,找到谢文渊:
“文渊,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新战士对抗战的前景感到迷茫。“
谢文渊叹了口气:“接连的失利,难免会影响士气。“
“我有个想法。“林婉茹说,“我们应该组织战士们学习文化知识。一个有文化的战士,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而战。“
这个建议得到了谢文渊的支持。很快,每个班都开设了识字课,教材是用树皮订成的本子,笔是用树枝削成的。
让人意外的是,学习文化这件事极大地调动了战士们的积极性。很多原本不识字的战士,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已经能写简单的家书了。
“等我打完仗回家,也能教娃娃认字了!“一个战士兴奋地说。
五月,山花烂漫的时候,利剑分队终于恢复了战斗力。不仅补充了兵员,装备也通过几次小规模战斗得到了改善。
但谢文渊没有立即组织大规模行动。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这天,老周从山下带回一个重要情报:日军即将换防,新来的是一支刚从太平洋战场调来的部队。
“这支部队不熟悉山地作战,“老周分析道,“而且士气低落,很多士兵都患有战争疲劳症。“
谢文渊眼睛一亮:“机会来了。“
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日军换防的混乱期,主动出击,打几个漂亮仗,既锻炼部队,又缴获装备。
第一个目标选在了一个叫石门关的据点。这里地势险要,但守军只有一个小队,而且都是新兵。
战斗在深夜进行。谢文渊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小股部队在正面佯攻,主力则从后山悬崖攀爬而上。
这次行动异常顺利。日军新兵缺乏战斗经验,一听到枪声就乱了阵脚。不到一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
缴获的装备让战士们喜出望外:三挺轻机枪,五具掷弹筒,还有大量弹药和粮食。
“这下可阔气了!“赵铁柱抚摸着崭新的机枪,爱不释手。
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接下来的半个月,利剑分队又连续端掉了日军三个据点,自身伤亡却很小。
六月初,谢文渊接到总部命令:配合主力部队,发动夏季攻势。
在作战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战术:“我们应该改变过去被动防御的做法,主动跳到外线作战。“
“具体怎么跳?“主力部队的王师长问。
“利剑分队先行渗透,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通讯设施。主力随后跟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这个计划得到了认可。利剑分队再次肩负起最危险的任务。
临行前,林婉茹为谢文渊整理行装。她把一个护身符塞进他的衣袋:“平安回来。“
“放心。“谢文渊握住她的手,“这一次,我们一定会赢。“
渗透行动在夜间开始。利剑分队分成十几个小组,像水银泻地般渗入日军后方。
谢文渊亲自带领的小组目标是日军的通讯枢纽。这里守备森严,但他们早有准备。
“按照第二套方案行动。“谢文渊下令。
所谓第二套方案,是化妆成日军通讯兵,混入枢纽站。这需要极高的日语水平和心理素质。
幸运的是,小队中有一个原东北军的老兵,日语十分流利。在他的带领下,他们顺利通过了哨卡。
通讯枢纽里一片忙碌。日军显然没有料到八路军敢深入他们的腹地。谢文渊带人迅速控制了关键位置,安装了炸药。
“撤!“
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一个日军军官突然拦住了去路。
“等等!你们是哪个部队的?“
谢文渊心中一凛,但面上不动声色:“第三通讯队的,奉命检修线路。“
“第三通讯队?“军官狐疑地打量着他们,“我怎么没见过你们?“
“我们是昨天刚调来的。“
军官还想再问,谢文渊突然出手,一个手刀将他击晕。
“快走!“
他们刚冲出通讯站,爆炸声就响起了。日军的通讯系统顿时瘫痪。
与此同时,其他小组也频频得手。铁路被炸毁,公路被破坏,仓库被焚烧...日军后方陷入一片混乱。
趁此机会,八路军主力发起了猛烈进攻。失去统一指挥的日军各自为战,很快被分割包围。
夏季攻势取得了空前胜利。八路军不仅收复了大片失地,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庆功会上,王师长紧紧握住谢文渊的手:“文渊同志,你们利剑分队立了大功啊!“
“这是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谢文渊谦逊地说。
回到驻地时,已是盛夏。太行山披上了翠绿的新装,漫山遍野的野花迎风绽放。
谢文渊独自登上山顶,望着脚下生机勃勃的山河。虽然战争的阴云仍未散去,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胜利终将到来。
“科长!“赵铁柱兴奋地跑来,“好消息!总部决定给我们补充一批新装备,还要扩大编制!“
谢文渊微微一笑。利剑分队这只凤凰,终于在血与火中重生了。
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在他身后,是浴火重生的利剑分队;在他面前,是依然漫长的抗战之路。
但这一次,他充满信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荆州,荆州!,荆州,荆州!最新章节,荆州,荆州!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荆州,荆州!,荆州,荆州!最新章节,荆州,荆州!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