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三年(1944)腊月的太岳山,风雪漫卷。谢文渊站在指挥部的窑洞前,望着手中那份墨迹未干的命令。总部要求太岳军区立即抽调精锐,组建一支特别支队,赶赴中条山区配合友军作战。
“中条山...“谢文渊轻声念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那里是抗战的前沿,战况之惨烈,他早有耳闻。
窑洞里,炭火盆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凝重的气氛。陈赓、各旅旅长、政委等人围坐一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谢文渊身上。
“我去。“谢文渊将命令轻轻放在桌上,“没有人比我更合适。“
陈赓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带哪些部队?“
“利剑骨干二十人,再从各旅挑选八十名好手。“谢文渊早已深思熟虑,“要会山地作战,要能吃苦耐劳。“
“什么时候出发?“
“明天。“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太急了吧?“有人反对,“至少准备几天。“
“军情紧急,耽搁不得。“谢文渊态度坚决,“每耽误一天,中条山的弟兄就多流一天血。“
散会后,谢文渊立即着手准备。他亲自到各部队挑选人员,标准极其严格:不仅要军事素质过硬,更要政治立场坚定。
“为什么要去中条山?“他问每一个候选者。
“打鬼子!“大多数人都这样回答。
“打鬼子在哪里不能打?为什么非要去中条山?“
这个问题难住了很多人。只有一个叫栓子的年轻战士回答:“因为那里的弟兄需要咱们!“
谢文渊满意地点头:“就是你了。“
深夜,他终于确定了一百人的名单。这些战士来自太岳山区的各个角落,都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好汉子。
“参谋长,都准备好了。“警卫员小声报告。
谢文渊点点头,开始整理自己的行装。那把伴随他多年的将官短剑,那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钢笔,还有林婉茹送的护身符...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一段记忆。
最后,他取出一个小本子,开始写遗书。这不是他第一次写遗书,但每一次都写得格外认真:
“若我不幸牺牲,请将我的骨灰撒在太行山上。我这一生,最无悔的就是为这片土地战斗过...“
写完遗书,他独自登上山顶。风雪扑面,远山如黛。这片他战斗了两年的土地,如今又要离别。
“又要走了吗?“不知何时,陈赓来到他身边。
“是啊。“谢文渊轻声道,“就像当年离开太行山一样。“
“这次不一样。“陈赓望着远山,“当年你是孤身一人,现在你带着一百个弟兄。“
“责任更重了。“
第二天黎明,特别支队在训练场集合。一百名战士整齐列队,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
“同志们!“谢文渊站在队列前,“这次任务很艰巨,可能要行军上千里,可能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现在有人想退出,还来得及。“
没有一个人动弹。
“好!“谢文渊眼中闪着欣慰的光,“从现在起,我们就是生死与共的弟兄!出发!“
队伍在晨曦中开拔。群众自发前来送行,往战士们口袋里塞鸡蛋、干粮。
“一定要回来啊!“一位老大娘拉着谢文渊的手,老泪纵横。
“放心吧,大娘。“谢文渊郑重承诺,“我们一定会回来!“
走出很远后,谢文渊回头望去。山口上,送行的人群依然伫立在风雪中,如同太岳山上永不屈服的青松。
第一天的行军还算顺利。虽然山路崎岖,但战士们士气高昂,一天走了六十里。
傍晚宿营时,谢文渊召集班排长开会。
“照这个速度,半个月能到中条山。“他摊开地图,“但越往前走,敌情越复杂。“
“参谋长,“一排长栓子问,“咱们要走大路还是小路?“
“白天走小路,晚上走大路。“谢文渊早有打算,“鬼子白天重点守大路,晚上重点守小路。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这个策略果然有效。接下来几天,他们巧妙地避开日军哨卡,行进速度很快。
但第五天,意外发生了。
当时队伍正在一条山间小路上行进,前方突然传来枪声。
“隐蔽!“谢文渊立即下令。
通过望远镜,他看见一队日军正在追击几个老百姓。老百姓扶老携幼,跑得很慢,眼看就要被追上。
“参谋长,怎么办?“栓子焦急地问。
谢文渊快速观察地形。这里是个山谷,日军处在下方,他们在上方,是个打伏击的好位置。
“打!“他果断下令,“一排左翼,二排右翼,三排随我正面阻击。记住,速战速决!“
战士们迅速进入阵地。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谢文渊一声令下,枪声大作。
日军猝不及防,很快被消灭大半。剩余的仓皇逃窜。
“快走!“谢文渊对惊魂未定的老百姓喊道,“往山里跑!“
老百姓千恩万谢地离去。但谢文渊知道,麻烦才刚刚开始。
“立即转移!“他下令,“鬼子很快就会来报复。“
果然,一小时后,大批日军赶到现场。看着满地尸体,日军指挥官暴跳如雷。
“追!一定要消灭他们!“
特别支队在深山密林中快速穿梭。但日军紧追不舍,还出动了狼狗。
“这样跑不是办法。“栓子喘着粗气说。
谢文渊观察着地形,突然眼睛一亮:“前面有个山洞,我们进去躲一躲。“
山洞入口很隐蔽,里面却很宽敞。谢文渊让战士们进去后,亲自带人在洞口布置诡雷。
“小鬼子,让你们尝尝厉害。“他冷笑着设置最后一个绊索。
半小时后,日军追到洞口。狼狗狂吠着,显然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进去搜!“日军指挥官下令。
几个日军士兵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洞。突然,一声巨响,诡雷爆炸了!
趁日军混乱之际,谢文渊带人从另一个出口悄然离去。
这个山洞四通八达,他们早就勘察好了退路。
“参谋长,你这招太高了!“战士们由衷佩服。
“别高兴太早。“谢文渊神色凝重,“鬼子吃了亏,一定会加紧围剿。“
他的预感很快得到验证。第二天,他们发现各个路口都增设了哨卡,日军还出动了侦察机。
“看来鬼子是铁了心要消灭我们。“栓子忧心忡忡地说。
“那就陪他们玩玩。“谢文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传令下去,化整为零,分头行动。“
特别支队分成十个小组,每组十人,约定在中条山汇合。
谢文渊亲自带领一个小组,走的是最危险的路线——要穿越日军重兵把守的平原地带。
“参谋长,这条路太危险了。“警卫员小声提醒。
“最危险的路,往往最安全。“谢文渊胸有成竹。
他们化装成老百姓,混在逃难的人群中。日军的盘查很严,但谢文渊早有准备。他让每个人都背上一捆柴,柴里藏着拆开的枪支零件。
“老总,我们是逃难的。“每次遇到盘查,谢文渊都这样回答,同时悄悄塞过去几个银元。
伪军见钱眼开,往往挥手放行。
但也不是每次都这么顺利。在一个叫黑山口的哨卡,他们遇到了麻烦。
“站住!“一个日军军曹拦住他们,“干什么的?“
“老总,我们是逃难的。“谢文渊赔着笑。
“逃难的?“军曹怀疑地打量着他们,“我看你们像是八路!“
几个伪军立即围上来,枪口对准他们。
千钧一发之际,谢文渊突然用日语大喝:“八嘎!你们就是这样对待良民的吗?“
军曹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个“老百姓“会说如此流利的日语。
“你...你是什么人?“
“特高课的。“谢文渊掏出伪造的证件,“在执行秘密任务。“
军曹检查证件,果然盖着特高课的大印。他立即换了一副嘴脸:“对不起,长官!我不知道是您...“
“哼!“谢文渊冷哼一声,“要是暴露了我的身份,你要负全责!“
“是是是!“军曹连连鞠躬,“长官请!“
通过哨卡后,警卫员长舒一口气:“参谋长,你真是太厉害了!“
“这也是被逼出来的。“谢文渊苦笑,“在敌后作战,什么都要会一点。“
接下来的路程更加艰难。不仅要躲避日军的盘查,还要应对恶劣的天气。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断粮了。战士们只能靠野果和树皮充饥。
“参谋长,吃一点吧。“栓子把仅有的一个窝头递给谢文渊。
“你们吃,我不饿。“谢文渊推开窝头,继续研究地图。
其实他早已饥肠辘辘,但他是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这天夜里,他们露宿在一个破庙里。寒风从破败的窗棂灌入,冻得人直打哆嗦。
“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为了鼓舞士气,谢文渊提议。
“好!“战士们立即围拢过来。
“讲什么呢?“谢文渊想了想,“就讲我们利剑分队在太行山的故事吧。“
他讲起了黑风寨之战,讲起了老虎岭突围,讲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战士们听得入神,忘记了饥饿和寒冷。
“科长,“一个年轻战士问,“你说我们能打赢鬼子吗?“
“一定能。“谢文渊坚定地说,“不是因为鬼子弱,而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正义。正义的事业,一定会胜利!“
这番话深深鼓舞了战士们。第二天,虽然依然饥寒交迫,但每个人的脚步都更加坚定。
半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黄河北岸。只要渡过黄河,就是中条山区了。
但黄河天险,岂是那么容易渡过的?日军在所有的渡口都设了重兵,巡逻艇不停在河面上游弋。
“怎么办?“栓子望着滔滔河水,一脸愁容。
“等。“谢文渊只有一个字。
他们在黄河北岸潜伏了三天,终于等来了机会——一场罕见的暴风雪。
“就是现在!“谢文渊下令,“渡河!“
暴风雪中,能见度极低。日军的巡逻艇都回港避风,正是渡河的好时机。
他们找到一条被遗弃的木船,但太小,一次只能渡十个人。
“分批次渡河。“谢文渊安排,“我最后一批。“
战士们依次登船。风急浪高,小船在波涛中剧烈摇晃,随时可能倾覆。
第一批安全抵达对岸。第二批、第三批...当轮到谢文渊最后一批时,意外发生了。
一艘日军巡逻艇突然出现在河面上!
“快划!“谢文渊催促船工。
但为时已晚。巡逻艇发现了他们,机枪子弹如雨点般射来。
“参谋长小心!“一个战士猛地扑在谢文渊身上。
子弹击中战士的后背,鲜血瞬间染红了谢文渊的衣襟。
“小陈!“谢文渊抱住倒下的战士。
“参谋长...快走...“小陈气若游丝。
谢文渊双目赤红,举枪还击。其他战士也纷纷开火,与巡逻艇对射。
激战中,木船被打得千疮百孔,河水不断涌入。
“跳船!“谢文渊下令,“游过去!“
战士们纷纷跳入冰冷的河水。谢文渊最后一个跳下,临走前不忘带上受伤的小陈。
黄河水冰冷刺骨,湍急的暗流随时可能将人吞噬。谢文渊一手划水,一手拖着小陈,艰难地向对岸游去。
子弹在身边激起串串水花,但他毫不畏惧。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游到对岸!
终于,他们抵达了南岸。接应的战士们立即把他们拉上岸。
“小陈!“谢文渊查看伤员的伤势。
小陈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个年仅十八岁的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参谋长。
谢文渊轻轻合上他的眼睛,泪水混合着河水滑落。
“安息吧,同志。你的血不会白流!“
站在黄河南岸,回望北岸的太岳山,谢文渊心中百感交集。这一路,他们穿越千里,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但代价是惨重的:出发时的一百人,现在只剩下七十三人。二十七个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征途上。
“参谋长,“栓子轻声问,“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谢文渊整了整湿透的军装,目光坚定:“去找中条山的弟兄们。新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风雪依旧,前路漫漫。但特别支队的战士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知道,每前进一步,就离胜利更近一步。
在这条用鲜血铺就的征途上,他们将继续前进,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
“中条山...“谢文渊轻声念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那里是抗战的前沿,战况之惨烈,他早有耳闻。
窑洞里,炭火盆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凝重的气氛。陈赓、各旅旅长、政委等人围坐一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谢文渊身上。
“我去。“谢文渊将命令轻轻放在桌上,“没有人比我更合适。“
陈赓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带哪些部队?“
“利剑骨干二十人,再从各旅挑选八十名好手。“谢文渊早已深思熟虑,“要会山地作战,要能吃苦耐劳。“
“什么时候出发?“
“明天。“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太急了吧?“有人反对,“至少准备几天。“
“军情紧急,耽搁不得。“谢文渊态度坚决,“每耽误一天,中条山的弟兄就多流一天血。“
散会后,谢文渊立即着手准备。他亲自到各部队挑选人员,标准极其严格:不仅要军事素质过硬,更要政治立场坚定。
“为什么要去中条山?“他问每一个候选者。
“打鬼子!“大多数人都这样回答。
“打鬼子在哪里不能打?为什么非要去中条山?“
这个问题难住了很多人。只有一个叫栓子的年轻战士回答:“因为那里的弟兄需要咱们!“
谢文渊满意地点头:“就是你了。“
深夜,他终于确定了一百人的名单。这些战士来自太岳山区的各个角落,都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好汉子。
“参谋长,都准备好了。“警卫员小声报告。
谢文渊点点头,开始整理自己的行装。那把伴随他多年的将官短剑,那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钢笔,还有林婉茹送的护身符...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一段记忆。
最后,他取出一个小本子,开始写遗书。这不是他第一次写遗书,但每一次都写得格外认真:
“若我不幸牺牲,请将我的骨灰撒在太行山上。我这一生,最无悔的就是为这片土地战斗过...“
写完遗书,他独自登上山顶。风雪扑面,远山如黛。这片他战斗了两年的土地,如今又要离别。
“又要走了吗?“不知何时,陈赓来到他身边。
“是啊。“谢文渊轻声道,“就像当年离开太行山一样。“
“这次不一样。“陈赓望着远山,“当年你是孤身一人,现在你带着一百个弟兄。“
“责任更重了。“
第二天黎明,特别支队在训练场集合。一百名战士整齐列队,虽然装备简陋,但士气高昂。
“同志们!“谢文渊站在队列前,“这次任务很艰巨,可能要行军上千里,可能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现在有人想退出,还来得及。“
没有一个人动弹。
“好!“谢文渊眼中闪着欣慰的光,“从现在起,我们就是生死与共的弟兄!出发!“
队伍在晨曦中开拔。群众自发前来送行,往战士们口袋里塞鸡蛋、干粮。
“一定要回来啊!“一位老大娘拉着谢文渊的手,老泪纵横。
“放心吧,大娘。“谢文渊郑重承诺,“我们一定会回来!“
走出很远后,谢文渊回头望去。山口上,送行的人群依然伫立在风雪中,如同太岳山上永不屈服的青松。
第一天的行军还算顺利。虽然山路崎岖,但战士们士气高昂,一天走了六十里。
傍晚宿营时,谢文渊召集班排长开会。
“照这个速度,半个月能到中条山。“他摊开地图,“但越往前走,敌情越复杂。“
“参谋长,“一排长栓子问,“咱们要走大路还是小路?“
“白天走小路,晚上走大路。“谢文渊早有打算,“鬼子白天重点守大路,晚上重点守小路。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这个策略果然有效。接下来几天,他们巧妙地避开日军哨卡,行进速度很快。
但第五天,意外发生了。
当时队伍正在一条山间小路上行进,前方突然传来枪声。
“隐蔽!“谢文渊立即下令。
通过望远镜,他看见一队日军正在追击几个老百姓。老百姓扶老携幼,跑得很慢,眼看就要被追上。
“参谋长,怎么办?“栓子焦急地问。
谢文渊快速观察地形。这里是个山谷,日军处在下方,他们在上方,是个打伏击的好位置。
“打!“他果断下令,“一排左翼,二排右翼,三排随我正面阻击。记住,速战速决!“
战士们迅速进入阵地。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谢文渊一声令下,枪声大作。
日军猝不及防,很快被消灭大半。剩余的仓皇逃窜。
“快走!“谢文渊对惊魂未定的老百姓喊道,“往山里跑!“
老百姓千恩万谢地离去。但谢文渊知道,麻烦才刚刚开始。
“立即转移!“他下令,“鬼子很快就会来报复。“
果然,一小时后,大批日军赶到现场。看着满地尸体,日军指挥官暴跳如雷。
“追!一定要消灭他们!“
特别支队在深山密林中快速穿梭。但日军紧追不舍,还出动了狼狗。
“这样跑不是办法。“栓子喘着粗气说。
谢文渊观察着地形,突然眼睛一亮:“前面有个山洞,我们进去躲一躲。“
山洞入口很隐蔽,里面却很宽敞。谢文渊让战士们进去后,亲自带人在洞口布置诡雷。
“小鬼子,让你们尝尝厉害。“他冷笑着设置最后一个绊索。
半小时后,日军追到洞口。狼狗狂吠着,显然发现了他们的踪迹。
“进去搜!“日军指挥官下令。
几个日军士兵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洞。突然,一声巨响,诡雷爆炸了!
趁日军混乱之际,谢文渊带人从另一个出口悄然离去。
这个山洞四通八达,他们早就勘察好了退路。
“参谋长,你这招太高了!“战士们由衷佩服。
“别高兴太早。“谢文渊神色凝重,“鬼子吃了亏,一定会加紧围剿。“
他的预感很快得到验证。第二天,他们发现各个路口都增设了哨卡,日军还出动了侦察机。
“看来鬼子是铁了心要消灭我们。“栓子忧心忡忡地说。
“那就陪他们玩玩。“谢文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传令下去,化整为零,分头行动。“
特别支队分成十个小组,每组十人,约定在中条山汇合。
谢文渊亲自带领一个小组,走的是最危险的路线——要穿越日军重兵把守的平原地带。
“参谋长,这条路太危险了。“警卫员小声提醒。
“最危险的路,往往最安全。“谢文渊胸有成竹。
他们化装成老百姓,混在逃难的人群中。日军的盘查很严,但谢文渊早有准备。他让每个人都背上一捆柴,柴里藏着拆开的枪支零件。
“老总,我们是逃难的。“每次遇到盘查,谢文渊都这样回答,同时悄悄塞过去几个银元。
伪军见钱眼开,往往挥手放行。
但也不是每次都这么顺利。在一个叫黑山口的哨卡,他们遇到了麻烦。
“站住!“一个日军军曹拦住他们,“干什么的?“
“老总,我们是逃难的。“谢文渊赔着笑。
“逃难的?“军曹怀疑地打量着他们,“我看你们像是八路!“
几个伪军立即围上来,枪口对准他们。
千钧一发之际,谢文渊突然用日语大喝:“八嘎!你们就是这样对待良民的吗?“
军曹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个“老百姓“会说如此流利的日语。
“你...你是什么人?“
“特高课的。“谢文渊掏出伪造的证件,“在执行秘密任务。“
军曹检查证件,果然盖着特高课的大印。他立即换了一副嘴脸:“对不起,长官!我不知道是您...“
“哼!“谢文渊冷哼一声,“要是暴露了我的身份,你要负全责!“
“是是是!“军曹连连鞠躬,“长官请!“
通过哨卡后,警卫员长舒一口气:“参谋长,你真是太厉害了!“
“这也是被逼出来的。“谢文渊苦笑,“在敌后作战,什么都要会一点。“
接下来的路程更加艰难。不仅要躲避日军的盘查,还要应对恶劣的天气。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断粮了。战士们只能靠野果和树皮充饥。
“参谋长,吃一点吧。“栓子把仅有的一个窝头递给谢文渊。
“你们吃,我不饿。“谢文渊推开窝头,继续研究地图。
其实他早已饥肠辘辘,但他是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这天夜里,他们露宿在一个破庙里。寒风从破败的窗棂灌入,冻得人直打哆嗦。
“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为了鼓舞士气,谢文渊提议。
“好!“战士们立即围拢过来。
“讲什么呢?“谢文渊想了想,“就讲我们利剑分队在太行山的故事吧。“
他讲起了黑风寨之战,讲起了老虎岭突围,讲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战士们听得入神,忘记了饥饿和寒冷。
“科长,“一个年轻战士问,“你说我们能打赢鬼子吗?“
“一定能。“谢文渊坚定地说,“不是因为鬼子弱,而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正义。正义的事业,一定会胜利!“
这番话深深鼓舞了战士们。第二天,虽然依然饥寒交迫,但每个人的脚步都更加坚定。
半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黄河北岸。只要渡过黄河,就是中条山区了。
但黄河天险,岂是那么容易渡过的?日军在所有的渡口都设了重兵,巡逻艇不停在河面上游弋。
“怎么办?“栓子望着滔滔河水,一脸愁容。
“等。“谢文渊只有一个字。
他们在黄河北岸潜伏了三天,终于等来了机会——一场罕见的暴风雪。
“就是现在!“谢文渊下令,“渡河!“
暴风雪中,能见度极低。日军的巡逻艇都回港避风,正是渡河的好时机。
他们找到一条被遗弃的木船,但太小,一次只能渡十个人。
“分批次渡河。“谢文渊安排,“我最后一批。“
战士们依次登船。风急浪高,小船在波涛中剧烈摇晃,随时可能倾覆。
第一批安全抵达对岸。第二批、第三批...当轮到谢文渊最后一批时,意外发生了。
一艘日军巡逻艇突然出现在河面上!
“快划!“谢文渊催促船工。
但为时已晚。巡逻艇发现了他们,机枪子弹如雨点般射来。
“参谋长小心!“一个战士猛地扑在谢文渊身上。
子弹击中战士的后背,鲜血瞬间染红了谢文渊的衣襟。
“小陈!“谢文渊抱住倒下的战士。
“参谋长...快走...“小陈气若游丝。
谢文渊双目赤红,举枪还击。其他战士也纷纷开火,与巡逻艇对射。
激战中,木船被打得千疮百孔,河水不断涌入。
“跳船!“谢文渊下令,“游过去!“
战士们纷纷跳入冰冷的河水。谢文渊最后一个跳下,临走前不忘带上受伤的小陈。
黄河水冰冷刺骨,湍急的暗流随时可能将人吞噬。谢文渊一手划水,一手拖着小陈,艰难地向对岸游去。
子弹在身边激起串串水花,但他毫不畏惧。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游到对岸!
终于,他们抵达了南岸。接应的战士们立即把他们拉上岸。
“小陈!“谢文渊查看伤员的伤势。
小陈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个年仅十八岁的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参谋长。
谢文渊轻轻合上他的眼睛,泪水混合着河水滑落。
“安息吧,同志。你的血不会白流!“
站在黄河南岸,回望北岸的太岳山,谢文渊心中百感交集。这一路,他们穿越千里,历经艰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但代价是惨重的:出发时的一百人,现在只剩下七十三人。二十七个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征途上。
“参谋长,“栓子轻声问,“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谢文渊整了整湿透的军装,目光坚定:“去找中条山的弟兄们。新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风雪依旧,前路漫漫。但特别支队的战士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知道,每前进一步,就离胜利更近一步。
在这条用鲜血铺就的征途上,他们将继续前进,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荆州,荆州!,荆州,荆州!最新章节,荆州,荆州!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荆州,荆州!,荆州,荆州!最新章节,荆州,荆州!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