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掠过屋脊,留下一缕银线在月光下悄然隐没。
沈观盘膝于柴房,冷汗未干,识海仍回荡着那句诡异古篆——「因在匣外,果在匣中」。
他指尖轻颤,将炭条刻下的字迹反复咀嚼:查歙州墨坊,追癸未年账册。
这不是线索,是钥匙,更是刀锋指向的起点。
天未亮,他便主动走向别院正厅。
崔氏端坐主位,玄袍垂地,眉目如霜。
听闻沈观求见,她只抬了抬眼,唇角浮起一丝讥诮:“一个影侍,也敢擅闯内堂?”
“小人……有兆。”沈观低头,声音沙哑而空洞,眼神涣散无焦,仿佛魂魄离体,“昨夜三更,先帝托梦……言‘墨池藏诏,血洗三更’……小人不敢不报。”
满堂仆从皆静。
崔氏冷笑一声:“荒诞不经。先帝驾崩多年,岂会向你这等贱役显灵?莫不是受人指使,装神弄鬼?”
“小人不敢。”沈观跪伏在地,肩背微颤,“只是……那梦中景象太真。黑水翻涌,砚台裂开,诏书自墨池浮出,上面全是血字……还有个声音说:‘换墨之人,当诛九族’……”
“够了!”崔氏猛然拍案。
但她的眼神,有一瞬的凝滞。
沈观捕捉到了。
“来人,”崔氏冷冷道,“杖责二十,看他是不是真被鬼附了身。”
棍棒落下,皮开肉绽。
第一下,沈观咬牙忍住;第二下,脊背绷紧如弓;第三下至第六下,鲜血已浸透灰袍。
到第七下时,他忽然头一垂,口中喃喃,像是梦呓:
“癸未年……换墨三两……歙州黄氏……瞒不住了……”
话音落,全场死寂。
崔氏的手指缓缓收紧,指节发白。
她盯着沈观许久,终于挥手:“停。”
“拖去静室,关三日。若疯癫属实,便送去乱葬岗喂狗;若清醒过来……再问也不迟。”
沈观被架走时,已是半昏半醒,嘴角却极轻微地扬了一下。
静室内,四壁空荡,唯有角落一盏油灯摇曳。
他靠墙坐下,撕下衣襟最干净的一角,小心翼翼摊开:香灰、纸屑、墨痕残片、还有一缕从青鸢袖口掠下的血染布丝。
这些零碎,都是他曾亲手收集、几乎被忽略的“边角料”。
铜钥贴在心口,温热渐升。
他闭目凝神,识海再度开启——这一次,不再是简单还原案情,而是启动模拟器新解锁的功能:【因果剥离】。
系统提示音幽然响起:「是否剥离表象关联,追溯原始动因?」
“确认。”他在心中默念。
虚拟空间骤然重构。
所有线索如星辰般悬浮,但彼此之间的连接线被一一斩断。
不再是“因为墨迹陈旧,所以书写时间早”这样的顺向推导,而是反向追问:为何会有旧墨?
谁需要旧墨?
谁能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使用它?
三条主线缓缓浮现:
其一:谁希望皇帝怀疑太子?
——答案指向二皇子残党,或与太子政见相左的派系。
但二皇子早已废黜,宗籍皆除,势力几近覆灭,且无能力调动御用文墨。
其二:谁掌握癸未年旧墨?
——宫中旧物管理森严,唯内务府采办司掌管文房出入。
查阅记录显示,当年负责墨料调配者,正是现任采办总管黄维安,此人出身歙州,家族世代供墨,且曾亲呈“贡墨三两”入宫。
其三:谁能在先帝驾崩前后自由进出御书房,而不留痕迹?
——守卫记录表明,那夜值守宫门的官员名录中,赫然有黄维安之名。
他以“查验火烛安全”为由入宫,停留半个时辰,无大臣作证,亦无交接文书。
三项交集,唯一重叠之人——黄维安。
沈观睁眼,眸光如刀。
此人表面只是礼部尚书的庶弟,官阶不高,却掌控内廷物资命脉。
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歙州人,更是当年“墨案”唯一幸存的技术匠官——十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墨坊账册,七名主事尽数丧生,唯他因当夜入宫值守而逃过一劫。
巧合太多,便是破绽。
真正的伪诏布局者,并非朝中权臣,而是这个藏于后勤末流、却能触及权力核心每一滴墨汁的小人物。
他不需要推翻太子,也不需要扶持二皇子——他要的,是让整个朝廷陷入对“真实”的争夺,从而掩盖一个更深的秘密:他调换了真正的遗诏,换上了这份“假中有真”的替代品,而真诏的内容,或许根本不是传位,而是清算。
沈观缓缓起身,走到墙角。
他用指甲在泥土上轻轻划动,动作缓慢,却精准无比。
一道道细痕交错成纹,组成国子监秘传的暗码字符。
内容只有八个字:墨源可溯,速毁账册。
他也知道,只要对方认定他掌握了关键证据,就一定会派人去销毁。
而这,正是他想要的。
次日凌晨,细雨蒙蒙。
两名黑衣人悄然翻出院墙,一人腰间挂着内务府令牌,另一人怀中藏着火折子。
他们策马南下,方向明确——歙州。
沈观站在静室窗后,望着远去的身影,嘴角终于勾起一抹冷笑。
鱼,游出去了。
三日后,晨光微明。
静室门被推开,一道玄色身影立于门槛前,寒意逼人。
崔氏亲自来了。
她目光如刃,直刺沈观:“你究竟是谁派来的?”
沈观低首垂目,似仍虚弱不堪。
片刻沉默后,他缓缓抬起左手,指尖沾着昨夜雨水与尘土混合的泥泞,在地面徐徐划下三个字——
笔画清晰,力透泥痕。
第三日,晨光未透,静室中仍浸着一层灰白的寒意。
崔氏立于门框之下,玄袍如墨,仿佛将门外的天光都吞噬殆尽。
她盯着沈观,目光如刀锋刮过铁石,一字一顿:“你究竟是谁派来的?”
沈观低垂着头,发丝垂落遮住眉眼,身形瘦削得几乎与墙角阴影融为一体。
他像是被昨日的杖刑抽去了筋骨,呼吸微弱,肩背却始终没有塌下。
听见问话,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缓缓抬起左手——那只手沾满泥污、指节因旧伤微微变形,却稳得惊人。
指尖在潮湿的地面上轻轻划动,泥土翻起细小的纹路,三个字渐渐成形:
谢——无——咎。
笔画刚劲,力透泥痕,竟是国子监秘传“断狱体”的写法——唯有专修律法者才懂的暗码书体。
这三字一出,空气骤然凝滞。
崔氏瞳孔猛缩,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她身后那名佝偻老嬷嬷几乎是本能地抬手,银针已抵至掌心,寒光一闪便要刺出。
但沈观不躲,也不避,甚至没看她一眼。
他只是轻声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像从地底渗出的冷泉:
“你们以为……他是主谋?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也只是别人棋盘上的一枚‘影侍’?”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入死寂的屋宇。
崔氏踉跄后退半步,撞上门槛,手指死死抠住门框,指节泛白。
她的嘴唇微微颤抖,喃喃道:“不可能……他明明已经……”话到此处,猛然咬住下唇,鲜血溢出嘴角,硬生生截断了后文。
沈观终于抬头,目光平静如深潭,映着她眼中那一闪而过的恐惧与动摇。
他知道,这三个名字不是随意写的。
“谢无咎”是十年前伪诏案中被诛九族的御前文书官,也是唯一在史册中留下全名的“替罪羊”。
而真正可怖的是——此人并非叛臣,而是当年奉密令销毁真诏的执行者。
真正的遗诏,从未公开。
所以,当他说“谢无咎”,不只是揭开一段尘封血案,更是向崔氏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可能:那些你以为早已死去的人,其实一直活在暗处;那些你以为掌控全局的主使,或许也只是一具提线木偶。
崔氏最终什么也没说,拂袖离去,脚步凌乱得不像平日那个冷血镇定的宁国公夫人。
夜色再临,雨丝重续。
一道黑影悄然掠过回廊,青鸢无声现身窗下,手中布条递入缝隙,随即消隐于黑暗。
布条上仅八字:“西廊第三间,地砖松动。”
沈观拆开时,指尖微颤。
他知道这不是偶然线索,而是一次试探——来自某个仍在观察他是否值得信任的存在。
他等到子时三刻,借着巡更人打灯之机潜入西廊。
第三间储物室空无一物,唯有角落一块青石板边缘翘起。
他以指甲轻撬,石板应声掀起,底下赫然藏着一枚铜钥复制品,样式与他贴身收藏的那把几乎一致,唯有多了一道细微刻痕,似某种编号。
更令人震骇的是那份残缺名录——泛黄纸页上列着十余姓名,每人皆标“洛京XX”代号。
其中一行清晰写着:
陆明修(洛京05)
沈观心头猛地一沉。
陆明修,那个看似谨小慎微、屡次在崔氏面前为他求情的书记官,竟是“天听”组织成员?
还是敌方埋下的眼线?
可若他是敌人,为何在“鬼宅案”中悄悄替他调换证供?
为何在崔氏欲焚毁卷宗时冒险通风报信?
除非……这份名单本身就是饵。
有人想让他怀疑陆明修,从而切断最后一条通往真相的情报链。
沈观慢慢将铜钥复制品收回怀中,贴着心口放置,与原钥并列。
两枚钥匙相触,竟传来一丝极细微的共振,仿佛它们本属于同一把锁。
他倚墙而坐,窗外月光斜洒进来,在地面投下一束清冷光斑。
许久,他低声自语,声音几不可闻:
“现在,轮到我来写剧本了。”
话音落时,墙上他的影子微微晃动了一下,轮廓边缘似乎比平常模糊了一瞬,又仿佛……拉长了些许。
而他脸上那道自幼便有的淡疤,正随着呼吸节奏,极其缓慢地泛起一丝暗红,宛如皮下蛰伏之物,正在苏醒。
沈观盘膝于柴房,冷汗未干,识海仍回荡着那句诡异古篆——「因在匣外,果在匣中」。
他指尖轻颤,将炭条刻下的字迹反复咀嚼:查歙州墨坊,追癸未年账册。
这不是线索,是钥匙,更是刀锋指向的起点。
天未亮,他便主动走向别院正厅。
崔氏端坐主位,玄袍垂地,眉目如霜。
听闻沈观求见,她只抬了抬眼,唇角浮起一丝讥诮:“一个影侍,也敢擅闯内堂?”
“小人……有兆。”沈观低头,声音沙哑而空洞,眼神涣散无焦,仿佛魂魄离体,“昨夜三更,先帝托梦……言‘墨池藏诏,血洗三更’……小人不敢不报。”
满堂仆从皆静。
崔氏冷笑一声:“荒诞不经。先帝驾崩多年,岂会向你这等贱役显灵?莫不是受人指使,装神弄鬼?”
“小人不敢。”沈观跪伏在地,肩背微颤,“只是……那梦中景象太真。黑水翻涌,砚台裂开,诏书自墨池浮出,上面全是血字……还有个声音说:‘换墨之人,当诛九族’……”
“够了!”崔氏猛然拍案。
但她的眼神,有一瞬的凝滞。
沈观捕捉到了。
“来人,”崔氏冷冷道,“杖责二十,看他是不是真被鬼附了身。”
棍棒落下,皮开肉绽。
第一下,沈观咬牙忍住;第二下,脊背绷紧如弓;第三下至第六下,鲜血已浸透灰袍。
到第七下时,他忽然头一垂,口中喃喃,像是梦呓:
“癸未年……换墨三两……歙州黄氏……瞒不住了……”
话音落,全场死寂。
崔氏的手指缓缓收紧,指节发白。
她盯着沈观许久,终于挥手:“停。”
“拖去静室,关三日。若疯癫属实,便送去乱葬岗喂狗;若清醒过来……再问也不迟。”
沈观被架走时,已是半昏半醒,嘴角却极轻微地扬了一下。
静室内,四壁空荡,唯有角落一盏油灯摇曳。
他靠墙坐下,撕下衣襟最干净的一角,小心翼翼摊开:香灰、纸屑、墨痕残片、还有一缕从青鸢袖口掠下的血染布丝。
这些零碎,都是他曾亲手收集、几乎被忽略的“边角料”。
铜钥贴在心口,温热渐升。
他闭目凝神,识海再度开启——这一次,不再是简单还原案情,而是启动模拟器新解锁的功能:【因果剥离】。
系统提示音幽然响起:「是否剥离表象关联,追溯原始动因?」
“确认。”他在心中默念。
虚拟空间骤然重构。
所有线索如星辰般悬浮,但彼此之间的连接线被一一斩断。
不再是“因为墨迹陈旧,所以书写时间早”这样的顺向推导,而是反向追问:为何会有旧墨?
谁需要旧墨?
谁能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下使用它?
三条主线缓缓浮现:
其一:谁希望皇帝怀疑太子?
——答案指向二皇子残党,或与太子政见相左的派系。
但二皇子早已废黜,宗籍皆除,势力几近覆灭,且无能力调动御用文墨。
其二:谁掌握癸未年旧墨?
——宫中旧物管理森严,唯内务府采办司掌管文房出入。
查阅记录显示,当年负责墨料调配者,正是现任采办总管黄维安,此人出身歙州,家族世代供墨,且曾亲呈“贡墨三两”入宫。
其三:谁能在先帝驾崩前后自由进出御书房,而不留痕迹?
——守卫记录表明,那夜值守宫门的官员名录中,赫然有黄维安之名。
他以“查验火烛安全”为由入宫,停留半个时辰,无大臣作证,亦无交接文书。
三项交集,唯一重叠之人——黄维安。
沈观睁眼,眸光如刀。
此人表面只是礼部尚书的庶弟,官阶不高,却掌控内廷物资命脉。
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歙州人,更是当年“墨案”唯一幸存的技术匠官——十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墨坊账册,七名主事尽数丧生,唯他因当夜入宫值守而逃过一劫。
巧合太多,便是破绽。
真正的伪诏布局者,并非朝中权臣,而是这个藏于后勤末流、却能触及权力核心每一滴墨汁的小人物。
他不需要推翻太子,也不需要扶持二皇子——他要的,是让整个朝廷陷入对“真实”的争夺,从而掩盖一个更深的秘密:他调换了真正的遗诏,换上了这份“假中有真”的替代品,而真诏的内容,或许根本不是传位,而是清算。
沈观缓缓起身,走到墙角。
他用指甲在泥土上轻轻划动,动作缓慢,却精准无比。
一道道细痕交错成纹,组成国子监秘传的暗码字符。
内容只有八个字:墨源可溯,速毁账册。
他也知道,只要对方认定他掌握了关键证据,就一定会派人去销毁。
而这,正是他想要的。
次日凌晨,细雨蒙蒙。
两名黑衣人悄然翻出院墙,一人腰间挂着内务府令牌,另一人怀中藏着火折子。
他们策马南下,方向明确——歙州。
沈观站在静室窗后,望着远去的身影,嘴角终于勾起一抹冷笑。
鱼,游出去了。
三日后,晨光微明。
静室门被推开,一道玄色身影立于门槛前,寒意逼人。
崔氏亲自来了。
她目光如刃,直刺沈观:“你究竟是谁派来的?”
沈观低首垂目,似仍虚弱不堪。
片刻沉默后,他缓缓抬起左手,指尖沾着昨夜雨水与尘土混合的泥泞,在地面徐徐划下三个字——
笔画清晰,力透泥痕。
第三日,晨光未透,静室中仍浸着一层灰白的寒意。
崔氏立于门框之下,玄袍如墨,仿佛将门外的天光都吞噬殆尽。
她盯着沈观,目光如刀锋刮过铁石,一字一顿:“你究竟是谁派来的?”
沈观低垂着头,发丝垂落遮住眉眼,身形瘦削得几乎与墙角阴影融为一体。
他像是被昨日的杖刑抽去了筋骨,呼吸微弱,肩背却始终没有塌下。
听见问话,他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缓缓抬起左手——那只手沾满泥污、指节因旧伤微微变形,却稳得惊人。
指尖在潮湿的地面上轻轻划动,泥土翻起细小的纹路,三个字渐渐成形:
谢——无——咎。
笔画刚劲,力透泥痕,竟是国子监秘传“断狱体”的写法——唯有专修律法者才懂的暗码书体。
这三字一出,空气骤然凝滞。
崔氏瞳孔猛缩,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她身后那名佝偻老嬷嬷几乎是本能地抬手,银针已抵至掌心,寒光一闪便要刺出。
但沈观不躲,也不避,甚至没看她一眼。
他只是轻声开口,声音沙哑却清晰,像从地底渗出的冷泉:
“你们以为……他是主谋?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他也只是别人棋盘上的一枚‘影侍’?”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入死寂的屋宇。
崔氏踉跄后退半步,撞上门槛,手指死死抠住门框,指节泛白。
她的嘴唇微微颤抖,喃喃道:“不可能……他明明已经……”话到此处,猛然咬住下唇,鲜血溢出嘴角,硬生生截断了后文。
沈观终于抬头,目光平静如深潭,映着她眼中那一闪而过的恐惧与动摇。
他知道,这三个名字不是随意写的。
“谢无咎”是十年前伪诏案中被诛九族的御前文书官,也是唯一在史册中留下全名的“替罪羊”。
而真正可怖的是——此人并非叛臣,而是当年奉密令销毁真诏的执行者。
真正的遗诏,从未公开。
所以,当他说“谢无咎”,不只是揭开一段尘封血案,更是向崔氏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可能:那些你以为早已死去的人,其实一直活在暗处;那些你以为掌控全局的主使,或许也只是一具提线木偶。
崔氏最终什么也没说,拂袖离去,脚步凌乱得不像平日那个冷血镇定的宁国公夫人。
夜色再临,雨丝重续。
一道黑影悄然掠过回廊,青鸢无声现身窗下,手中布条递入缝隙,随即消隐于黑暗。
布条上仅八字:“西廊第三间,地砖松动。”
沈观拆开时,指尖微颤。
他知道这不是偶然线索,而是一次试探——来自某个仍在观察他是否值得信任的存在。
他等到子时三刻,借着巡更人打灯之机潜入西廊。
第三间储物室空无一物,唯有角落一块青石板边缘翘起。
他以指甲轻撬,石板应声掀起,底下赫然藏着一枚铜钥复制品,样式与他贴身收藏的那把几乎一致,唯有多了一道细微刻痕,似某种编号。
更令人震骇的是那份残缺名录——泛黄纸页上列着十余姓名,每人皆标“洛京XX”代号。
其中一行清晰写着:
陆明修(洛京05)
沈观心头猛地一沉。
陆明修,那个看似谨小慎微、屡次在崔氏面前为他求情的书记官,竟是“天听”组织成员?
还是敌方埋下的眼线?
可若他是敌人,为何在“鬼宅案”中悄悄替他调换证供?
为何在崔氏欲焚毁卷宗时冒险通风报信?
除非……这份名单本身就是饵。
有人想让他怀疑陆明修,从而切断最后一条通往真相的情报链。
沈观慢慢将铜钥复制品收回怀中,贴着心口放置,与原钥并列。
两枚钥匙相触,竟传来一丝极细微的共振,仿佛它们本属于同一把锁。
他倚墙而坐,窗外月光斜洒进来,在地面投下一束清冷光斑。
许久,他低声自语,声音几不可闻:
“现在,轮到我来写剧本了。”
话音落时,墙上他的影子微微晃动了一下,轮廓边缘似乎比平常模糊了一瞬,又仿佛……拉长了些许。
而他脸上那道自幼便有的淡疤,正随着呼吸节奏,极其缓慢地泛起一丝暗红,宛如皮下蛰伏之物,正在苏醒。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大理寺当神探,我在大理寺当神探最新章节,我在大理寺当神探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大理寺当神探,我在大理寺当神探最新章节,我在大理寺当神探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