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辽东半岛南部,如今关外所剩不多的偏安之地。
校尉李昌业,打着‘幽州李’的嫡系大旗,勉力南下。
尽管艰险重重,但凭着这块金字招牌,这支骑队沿途总算还是通行无阻。
眼下,这么个李氏名头,比那真假不一的路引文书都要好使。
最起码,沿途的李氏旁支武官,仍会顾念亲族之情,值此危难之际,为这支李氏主支骑队提供些许稀缺的补给支持。
这已经是乱世中残存的一点温情。
......
自告别盖州卫镇守千户钱守功后,李氏一行骑队又南下途经了三县、两卫、四驿、两堡。
其中复县与新县两处,城内百姓闻听尸灾将至而惶恐难安,恐惧如同瘟疫般蔓延,促使他们纷纷出逃。
以至于十户九空,几近空城。
这与两县官吏弃印出逃,不无关系。
县老爷都跑了,县中百姓们自然也是坐不住的。
城中百姓们把希望放在西面的临岸岛礁上,也有人把希望放在附近的山峦密林之间,朝着诸如小黑山一类的峰峦攀登躲避。
还有人选择投靠他处亲族友人,抱团求活。
滞留县中的,大多是懒得逃命的垂暮老朽。
还有一些自诩尸鬼不过是谣言虚传的‘聪明人’,趁此良机大肆并购房产地契,俨然一副赌徒模样。
直到最后一名忠于职守的老捕头,在县城新近崛起的几个帮派争斗中,死于暗杀之下。
县城内原有的行政管理就已经彻底崩坏瓦解,秩序荡然无存。
更有乞儿们趁机抱团,反倒成了如今县城中横行无忌的其中一霸。
李昌业所率骑队,甚至被紧闭的城门拦在县城外,无从入城补给。
县城内的占城乱民,甚至敢对朝廷官兵亮出刀兵,逼的这支骑队不得不绕路而行。
然而,如此多的百姓化为流民,四散而出,致使此地原本被朝廷官兵平息后,偃旗息鼓的流匪、山贼势力同样急剧膨胀。
这全是无处可去的流民,就地落草,占山为王。
这些人和尸鬼一样,同样是要‘吃人’的。
辽东半岛局势自此陡转直下。
人性的挣扎与争斗,其残酷程度,甚至超越了尚未传达的尸害本身。
......
李昌业带着麾下骑队,即便一路都明晃晃地打着朝廷旗号,也遭遇了接连不断的流贼夜袭。
人少就偷,人多就抢。
极度的恐慌,在尸鬼到来之前,已经在此地催生出了极端的疯狂。
流贼山匪竟敢靠着草叉、锄头,去袭击朝廷官兵,这以卵击石的举动,也只有被逼急了眼的当下,才有人敢如此铤而走险。
所有人都是为了活下去,仅此而已。
“敌袭——!”
夜幕笼罩下的荒村,房梁上暗哨发出竭力嘶喊。
流贼头目索性不再遮掩,直接派人强冲。
村外,喊杀声震天。
“冲啊!”
“坚持住!”
“想想自家老娘,只有抢到马,才能全家求活!”
“有了马匹,才能换到更多的米粮!换到出海逃命的船!”
这些嘶吼声,带着难掩的绝望与疯狂。
李氏甲兵们对此习以为常,他们如今就连入睡都不敢卸甲。
李氏骑队每到夜晚,只能扼守荒弃的驿站、村庄,严防死守。
他们每每总能击溃这些流贼的自杀式袭击。
但流贼的袭击往往只是表象。
流贼们也明白,凭着手中农具,就想与甲械精良的官兵对抗,几乎不可能成功。
所以,这些流贼总是不约而同的选择声东击西,试图趁机摸黑顺走李氏骑队的战马。
在上了一次恶当之后,校尉李昌业无奈之下,只得亲自披甲拔刀,率亲卫看守马厩。
即便驻地外围喊杀震天,他也不为所动。
比起外围注定会取得胜利的正面交锋, 他只能紧守马厩门口,枕戈待旦,防止贼人盗马。
眼下的辽东,马匹这般有助于逃亡的牲口,就是会让人不要命去哄抢的紧俏物,仅次于海船。
......
南下沿途官驿都已经荒弃。
驿丞与驿卒,早早地就把驿站中的马匹和物资都带走逃命去了。
即便带不走,也会匆忙发卖,换取上路之需的米粮。
有些驿丞带着驿卒就近投靠了左近的卫所屯堡,为求栖身之地,索性委身于驻堡百户麾下也在所不惜。
即便有人选择忠于职守,最终也会被流窜的流贼所攻破,身死于此。
李昌业在这些早被人反复搜刮干净的官驿,除了后院尚未干涸的水井,几乎一无所获。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南下沿途的其中两座屯堡,为这支李氏骑队提供了难得的喘息休整之机。
熊岳堡,驻屯百户乃将门李姓旁支。
另有一座沙河堡,驻屯百户乃将门李氏旁支姻亲。
这两处,也是李昌业为数不多获得了些许粮秣马匹补充的地方。
如果没有这两次补给,他们一行人只怕连根箭矢都已经凑不出来。
箭囊中的箭矢,早就在沿途的奔波与厮杀中,消耗殆尽。
......
与那前两县的荒废景象不同,辽东半岛南端的金县,情况看着要安定许多。
盖因此地有金州卫镇守千户所衙门坐镇,军户与民户杂居此县。
县中有千余卫所兵驻守,暂时维持秩序尚且不难。
金县扼守通往辽东半岛最南端旅顺半岛的唯一陆上通道。
地形扼守要冲,山海环抱,易守难攻。
这是促使此地镇守千户选择固守金县的信心所在。
至于固守县城的主要原因......
大概是因为他们也无船可逃罢。
身处此地,如若不想跳海寻死,他们也只能困守孤城,去求那一线生机。
校尉李昌业,打着‘幽州李’的嫡系大旗,勉力南下。
尽管艰险重重,但凭着这块金字招牌,这支骑队沿途总算还是通行无阻。
眼下,这么个李氏名头,比那真假不一的路引文书都要好使。
最起码,沿途的李氏旁支武官,仍会顾念亲族之情,值此危难之际,为这支李氏主支骑队提供些许稀缺的补给支持。
这已经是乱世中残存的一点温情。
......
自告别盖州卫镇守千户钱守功后,李氏一行骑队又南下途经了三县、两卫、四驿、两堡。
其中复县与新县两处,城内百姓闻听尸灾将至而惶恐难安,恐惧如同瘟疫般蔓延,促使他们纷纷出逃。
以至于十户九空,几近空城。
这与两县官吏弃印出逃,不无关系。
县老爷都跑了,县中百姓们自然也是坐不住的。
城中百姓们把希望放在西面的临岸岛礁上,也有人把希望放在附近的山峦密林之间,朝着诸如小黑山一类的峰峦攀登躲避。
还有人选择投靠他处亲族友人,抱团求活。
滞留县中的,大多是懒得逃命的垂暮老朽。
还有一些自诩尸鬼不过是谣言虚传的‘聪明人’,趁此良机大肆并购房产地契,俨然一副赌徒模样。
直到最后一名忠于职守的老捕头,在县城新近崛起的几个帮派争斗中,死于暗杀之下。
县城内原有的行政管理就已经彻底崩坏瓦解,秩序荡然无存。
更有乞儿们趁机抱团,反倒成了如今县城中横行无忌的其中一霸。
李昌业所率骑队,甚至被紧闭的城门拦在县城外,无从入城补给。
县城内的占城乱民,甚至敢对朝廷官兵亮出刀兵,逼的这支骑队不得不绕路而行。
然而,如此多的百姓化为流民,四散而出,致使此地原本被朝廷官兵平息后,偃旗息鼓的流匪、山贼势力同样急剧膨胀。
这全是无处可去的流民,就地落草,占山为王。
这些人和尸鬼一样,同样是要‘吃人’的。
辽东半岛局势自此陡转直下。
人性的挣扎与争斗,其残酷程度,甚至超越了尚未传达的尸害本身。
......
李昌业带着麾下骑队,即便一路都明晃晃地打着朝廷旗号,也遭遇了接连不断的流贼夜袭。
人少就偷,人多就抢。
极度的恐慌,在尸鬼到来之前,已经在此地催生出了极端的疯狂。
流贼山匪竟敢靠着草叉、锄头,去袭击朝廷官兵,这以卵击石的举动,也只有被逼急了眼的当下,才有人敢如此铤而走险。
所有人都是为了活下去,仅此而已。
“敌袭——!”
夜幕笼罩下的荒村,房梁上暗哨发出竭力嘶喊。
流贼头目索性不再遮掩,直接派人强冲。
村外,喊杀声震天。
“冲啊!”
“坚持住!”
“想想自家老娘,只有抢到马,才能全家求活!”
“有了马匹,才能换到更多的米粮!换到出海逃命的船!”
这些嘶吼声,带着难掩的绝望与疯狂。
李氏甲兵们对此习以为常,他们如今就连入睡都不敢卸甲。
李氏骑队每到夜晚,只能扼守荒弃的驿站、村庄,严防死守。
他们每每总能击溃这些流贼的自杀式袭击。
但流贼的袭击往往只是表象。
流贼们也明白,凭着手中农具,就想与甲械精良的官兵对抗,几乎不可能成功。
所以,这些流贼总是不约而同的选择声东击西,试图趁机摸黑顺走李氏骑队的战马。
在上了一次恶当之后,校尉李昌业无奈之下,只得亲自披甲拔刀,率亲卫看守马厩。
即便驻地外围喊杀震天,他也不为所动。
比起外围注定会取得胜利的正面交锋, 他只能紧守马厩门口,枕戈待旦,防止贼人盗马。
眼下的辽东,马匹这般有助于逃亡的牲口,就是会让人不要命去哄抢的紧俏物,仅次于海船。
......
南下沿途官驿都已经荒弃。
驿丞与驿卒,早早地就把驿站中的马匹和物资都带走逃命去了。
即便带不走,也会匆忙发卖,换取上路之需的米粮。
有些驿丞带着驿卒就近投靠了左近的卫所屯堡,为求栖身之地,索性委身于驻堡百户麾下也在所不惜。
即便有人选择忠于职守,最终也会被流窜的流贼所攻破,身死于此。
李昌业在这些早被人反复搜刮干净的官驿,除了后院尚未干涸的水井,几乎一无所获。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南下沿途的其中两座屯堡,为这支李氏骑队提供了难得的喘息休整之机。
熊岳堡,驻屯百户乃将门李姓旁支。
另有一座沙河堡,驻屯百户乃将门李氏旁支姻亲。
这两处,也是李昌业为数不多获得了些许粮秣马匹补充的地方。
如果没有这两次补给,他们一行人只怕连根箭矢都已经凑不出来。
箭囊中的箭矢,早就在沿途的奔波与厮杀中,消耗殆尽。
......
与那前两县的荒废景象不同,辽东半岛南端的金县,情况看着要安定许多。
盖因此地有金州卫镇守千户所衙门坐镇,军户与民户杂居此县。
县中有千余卫所兵驻守,暂时维持秩序尚且不难。
金县扼守通往辽东半岛最南端旅顺半岛的唯一陆上通道。
地形扼守要冲,山海环抱,易守难攻。
这是促使此地镇守千户选择固守金县的信心所在。
至于固守县城的主要原因......
大概是因为他们也无船可逃罢。
身处此地,如若不想跳海寻死,他们也只能困守孤城,去求那一线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