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旭日科技那间位于旧写字楼的办公室,在布满划痕的水泥地上拉出长长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焊锡、电路板以及窗外飘来的若有若无的煤烟味。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测试设备、拆解的工业传感器和半成品模块,几个工程师正围在一个嗡嗡作响的高低温试验箱前记录数据,旁边的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和数学公式。这里不像一个科技公司,更像一个充满手作气息的、专注的技术作坊。
就在这略显杂乱的忙碌中,一位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来人自称姓孙,是鼎晖创投的合伙人。他的出现,让办公室瞬间安静了片刻。与记忆中赵资本的精致倨傲不同,孙总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一件半旧的深色冲锋衣,头发有些凌乱,脸上带着常年奔波留下的风霜痕迹,眼神沉静而专注,像是一个资深的工程技术人员。他身边只跟着一位年轻的助理,同样低调朴素。
“颜总,冒昧打扰。我是孙哲,鼎晖的,主要看高端制造和硬科技方向。”孙哲伸出手,握手有力,语气平和,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姿态,“听说了你们在工业现场的一些案例,很感兴趣,顺路过来看看。”
颜旭的心微微一动。鼎晖,这个曾给他带来巨大创伤和转折的名字,再次出现。但他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平静地与孙哲握手,引他参观。
孙哲的目光饶有兴致地扫过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他没有在意环境的简陋,反而在一台正在测试的抗干扰通信模块前停下脚步,俯下身,仔细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元器件和加固结构。
“这是为了应对重工业环境下的强电磁干扰?”孙哲指着模块外壳上额外的金属屏蔽罩问道,语气像是同行间的探讨。
“是的,孙总。”负责该模块的工程师老张接过话头,带着技术人遇到知音的兴奋,“主要是变频器和大型电机启停时的脉冲干扰,我们加了多层屏蔽和特殊的滤波算法……”
孙哲听得非常仔细,不时提出几个极其专业的问题,涉及芯片选型、协议栈的稳定性、甚至在极端温度下的元器件参数漂移。老张和另一位工程师开始还带着几分拘谨,很快便投入到热烈的技术讨论中,拿出测试数据和波形图向孙哲解释。
颜旭在一旁默默观察,没有过多插话。他注意到,孙哲的问题都直指工业应用的核心痛点——可靠性、稳定性、环境适应性。他不关心市场规模,不追问营收增长率,甚至对客户名单也只是粗略一听。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技术细节和团队解决问题的思路所吸引。
这场原本计划的简短会面,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孙哲与旭日科技的工程师们在白板前、在测试台旁的深入交流。颜旭偶尔补充几句,阐述公司选择这条“慢”道路的战略思考,强调对“可靠”价值的坚守。
孙哲始终话不多,但听得极其专注,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能穿透技术表象,看到背后团队的能力和理念。
最后,孙哲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看了看腕表,对颜旭说:“颜总,你们做的,是苦活、累活,但也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活。谢谢你们的时间。”他从助理那里拿出一张朴素的名片,递给颜旭,“我们会持续关注。保持联系。”
没有承诺,没有热情的邀请,只有一句平实的“持续关注”。
送走孙哲,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忙碌,但气氛却有些微妙的不同。小王凑过来,带着几分期待和不确定:“颜总,这位孙总……好像不太一样?他这是……有兴趣?”
颜旭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孙哲和助理坐上那辆普通的SUV离去,消失在车流中。他摩挲着手中那张只印着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名片,感受着与之前赵资本那张烫金名片的截然不同。
他转过身,面对团队成员们投来的目光,平静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资本,只是工具。用不用,怎么用,主动权,这次必须在我们手里。”
他回想起孙哲关注技术细节时那专注的眼神,与赵资本当年只盯着财务模型和对赌协议的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明白,这代表着风险资本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估标准差异。对于旭日科技这样技术驱动、处于早期、在细分领域构建壁垒的公司,像孙哲这样的投资人,更看重的是技术的前瞻性与独特性、团队的执行力与专注度、以及所在赛道的长期潜力,而非短期内漂亮的财务数据。
这一次,颜旭的心态已然不同。他没有因为资本的再次关注而欣喜若狂,也没有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封闭排斥。他就像一块被淬炼过的琉璃,冷静地评估着外界的一切。他知道,旭日科技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需要的是能理解并支持这种长期主义价值观的“伙伴”,而非急功近利的“掠食者”。
孙哲的到来,像一阵微风,吹动了水面,但并未扰乱水下坚定的航向。颜旭将名片收好,目光再次投向办公室白板上那些未完成的技术难题。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
孙哲来访后约莫一周,一份来自鼎晖创投的正式投资意向书(Term Sheet),通过电子邮件安静地躺在了颜旭的收件箱里。没有预想中的电话催促,也没有冗长的前期谈判,就像孙哲本人的风格一样,直接而克制。
颜旭在笔记本电脑上点开PDF附件,办公室窗外是灰蒙蒙的冬日天空,室内只有键盘敲击和机器运行的轻微嗡鸣。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神情专注,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意向书的条款,与他之前见过的任何一份都截然不同。
投资金额:五百万人民币。这个数字,与之前赵资本开出的一千万相比,缩水了一半,但在当前旭日科技的体量下,显得务实而克制。
估值:基于公司现有技术积累、专利和标杆项目,给出了一个相对理性、甚至略显保守的数字,远非之前那种充满泡沫的乐观预期。
最关键的是,翻遍全文,找不到任何关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营收规模”的对赌协议。取而代之的,是几条清晰的技术导向型条款:
“投资人要求,公司自本轮投资完成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每年用于研发的总支出,不得低于当年经审计营业收入的30%。”
“公司需在投资交割后二十四个月内,申请不少于十项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且其中至少五项需获得授权。”
“公司应积极推动技术标准化工作,在三十六个月内,主导或参与至少一项省部级及以上与工业物联网通信相关的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颜旭反复看了两遍,确认自己没有遗漏。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这是一种全新的、他从未体验过的资本姿态。它没有挥舞着鞭子驱赶你冲向规模的悬崖,而是像一位严谨的导师,为你划定了一条需要艰苦攀登、但方向明确的技术路径。
这分明是一份研发投入承诺和技术里程碑对赌。资本不再赌你明天能赚多少钱,而是赌你未来能构建多深的技术壁垒。这是一种将资本与企业长期价值深度绑定的尝试,远比那种追逐短期财务回报的对赌,更符合硬科技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厚积薄发的发展规律。
下午,颜旭将这份意向书打印出来,召集了核心团队成员。他没有先行表态,只是将文件放在桌上,让大家传阅。
小王看完,首先咂舌:“五百万?是不是有点少?咱们买台好点的示波器,再招两个资深工程师,这钱就去了一大半了。”
老工程师推了推老花镜,看得更仔细些,手指在“研发投入不低于30%”和“十项发明专利”那几条上点了点:“这条件……不轻松啊。逼着咱们往技术深水区里扎。”
“但总比逼着咱们去卖根本卖不出去的量要强!”另一位工程师接口道,他经历过之前的疯狂扩张和随后的崩溃,心有余悸,“至少这钱是让咱们花在刀刃上,花在夯实基础上。不用再担心为了完成业绩去压货,去骗人骗己。”
团队成员们小声讨论着,意见不一,有对金额的失望,有对研发压力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这种“技术导向”条款的新奇与认可。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这样的资本,似乎更“懂”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颜旭听着,没有打断。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我把这份TS,也发给了赵老。”
众人的目光聚焦过来。
晚上,颜旭收到了赵振业的回复邮件,依旧简洁,没有客套,只有核心判断:
“此资可引。条款见诚意,非为短期套利,重在约束研发,夯实根本,而非催熟业绩。孙某此人,业内风评务实,专注产业,与赵(资本)非一路。然,需量力而行,所承诺技术指标,需内部确有把握,勿贪多嚼不烂。”
赵老的肯定,像一颗定心丸。连一向苛刻的导师都认为条款“见诚意”,说明这条路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第二天,颜旭再次与团队沟通,将赵老的看法和自己的分析传递给大家。他着重强调了这份投资能带来的东西:不仅仅是五百万现金,更是一种认可和背书,能让公司有能力购买更精密的测试设备,吸引一两位在通信协议或芯片设计领域的关键研发人才,而所有这些投入,都明确指向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不会迫使公司再次陷入盲目追求规模、丧失初心的狂奔。
“这笔钱,是给我们‘补课’和‘筑基’的。”颜旭总结道,“枷锁是有的,但锁住的是我们的浮躁,逼我们走向更深的技术护城河。比起之前那种可能让我们粉身碎骨的财务对赌,这副‘枷锁’,我宁愿戴上。”
团队成员们最终达成了共识。一种谨慎的乐观情绪在办公室里弥漫开来。他们知道,如果接受这笔投资,未来的日子不会轻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被投入到枯燥的研发和专利申请中。但这一次,压力来自于对技术极致的追求,而非对财务报表的粉饰。这种压力,让他们感到踏实,甚至隐隐有些兴奋。
颜旭看着手中的意向书,那薄薄的几页纸,仿佛重若千钧。这不仅是资本的橄榄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状。他需要带领团队,在资本的注视下,真正扎进技术的深水区,去兑现那些看似艰难、却通往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承诺。这一次,他感觉手中的“琉璃刃”,似乎找到了更适合它的磨刀石。
鼎晖孙哲发来的那份投资意向书,没有被立刻签署,而是被颜旭放在了办公室那张斑驳的木桌一角,上面甚至落了一丝从窗外飘进的、北京冬日特有的细尘。与上一次面对赵资本条款时的焦灼、被动与屈辱截然不同,这一次,颜旭显得异常沉静。
他没有召开紧急会议,没有急切地寻求所有人的认同。在接下来几天里,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审视一份设计图纸,反复咀嚼着意向书中的每一个字眼。然后,他做了一件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他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极其务实的内部测算会议。
参会者只有他、老王(财务兼后勤)、以及核心的两位工程师。会议没有在正式的会议室,就在颜旭的办公桌旁,大家挤在一起。
“老王,你先算一笔账。”颜旭将意向书推过去,“五百万,扣除税费和必要的中介费用,实际到账大概多少?如果我们严格按照‘研发投入不低于30%’的条款,结合我们目前稳定的营收预期,这意味着我们未来每年至少要在研发上投入多少?这笔钱,细化到我们能多招几个什么样的人?能买哪些我们一直想要但之前买不起的测试设备?比如,那台能模拟更复杂电磁环境的多通道频谱分析仪?”
老王拿着计算器,嘴里念念有词,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串串数字。两位工程师则眼睛发亮,立刻加入到讨论中:
“如果能买到那台分析仪,我们在实验室就能复现大部分现场干扰,研发效率至少提升30%!”
“还可以考虑引进一位在底层通信协议方面有深厚积累的专家,光是专利挖掘和布局,就能帮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芯片定制的前期流片费用很高,但这笔钱如果能覆盖一部分,我们自主设计的芯片进度就能大大提前!”
颜旭认真地听着,不时发问,引导大家将模糊的“需要钱”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研发路线图和预算清单。他不再是那个被资本推着走、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创业者,而是一个在清晰规划下,审慎评估资源投入产出的管理者。
同时,他也让老王测算了市场拓展方面。在保证研发投入的前提下,剩余的資金能支撑他们在现有基础上,稳健地开拓几个新的区域市场?能支持他们以目前这种“深度服务”的模式,同时跟进几个大型项目?
经过几轮这样的内部推演,颜旭心里有了更清晰的底牌。他发现,孙哲提出的五百万和30%的研发投入比例,看似严苛,实则与旭日科技现阶段“苦练内功、夯实基础”的战略路径高度契合。金额不大,正好避免了因资金突然充裕而可能再次产生的扩张冲动;研发投入的硬性约束,则强制公司将资源聚焦于核心能力的构建。
然而,他并非全盘接受。意向书中关于“参与一项行业标准制定”的条款,时限设定得有些激进。颜旭深知,标准制定涉及复杂的行业博弈和流程,非一己之力短期内能达成。
他拿起电话,主动拨通了孙哲的号码。这一次,他的语气平和而自信,没有卑微的请求,而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探讨。
“孙总,您好,我是颜旭。感谢您的意向书,我们内部进行了深入讨论,整体非常认可您的思路。不过,关于第三项技术里程碑——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时限,我们有些技术层面的考量,希望能与您探讨一下……”
在电话里,颜旭没有抱怨条件苛刻,而是详细阐述了当前相关标准制定的进程、主要参与方的力量对比、以及旭日科技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在其中能够发挥影响力和实现突破的、更符合实际的路径和时间表。他提出了一个略微延后但更具操作性的时间节点,并辅以详细的阶段性目标作为支撑。
电话那头的孙哲安静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尖锐的问题,颜旭都依据扎实的行业调研和技术判断给予了回应。最终,孙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简洁地回复:“你的分析有道理。条款可以按你提的方向微调。细节让下面的人对接。”
挂断电话,颜旭脸上没有任何得意的表情,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这次沟通,不像是在祈求投资人的让步,更像是一场同行之间的专业对话。他从被资本选择的对象,变成了主动筛选和定义合作条款的一方。
当最终修改后的协议文本送来时,颜旭再次召集了全体成员。他没有多说,只是将协议的核心内容和修改之处向大家做了说明。团队成员们看着颜旭脸上那份沉稳与笃定,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掌控着公司航向的船长。
签署仪式极其简单,就在旭日科技的办公室。没有香槟,没有媒体,只有双方简单的几个人。孙哲亲自来了,依旧穿着那件半旧的冲锋衣。
颜旭拿起笔,在协议的最后一页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盖上了公司的公章。红色的印泥压在纸上,发出轻微的“噗”声。
这一次,他感到的不再是背负沉重枷锁的窒息感,也不是出卖灵魂换取生存的屈辱。笔尖划过纸面的瞬间,他感到的是一种奇异的踏实。仿佛这五百万,以及背后那份对技术极致的追求承诺,不是套在脖子上的绳索,而是为他和团队一直坚守的理想,插上了一对可以更稳健翱翔的现实翅膀。
他知道,资本与企业的关系,并非只有控制与被控制。当企业自身足够强大、路径足够清晰时,资本可以成为平等的伙伴,共同押注于一个更具确定性的、由技术驱动的未来。
他收起一份协议,与孙哲再次握手。窗外,冬日夕阳的余晖将房间染成一片温暖的橙色。颜旭知道,旭日科技,终于以一种更成熟、更从容的姿态,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这一次,他手握缰绳,目光坚定。
就在这略显杂乱的忙碌中,一位不速之客,悄然而至。
来人自称姓孙,是鼎晖创投的合伙人。他的出现,让办公室瞬间安静了片刻。与记忆中赵资本的精致倨傲不同,孙总约莫五十岁上下,穿着一件半旧的深色冲锋衣,头发有些凌乱,脸上带着常年奔波留下的风霜痕迹,眼神沉静而专注,像是一个资深的工程技术人员。他身边只跟着一位年轻的助理,同样低调朴素。
“颜总,冒昧打扰。我是孙哲,鼎晖的,主要看高端制造和硬科技方向。”孙哲伸出手,握手有力,语气平和,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姿态,“听说了你们在工业现场的一些案例,很感兴趣,顺路过来看看。”
颜旭的心微微一动。鼎晖,这个曾给他带来巨大创伤和转折的名字,再次出现。但他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是平静地与孙哲握手,引他参观。
孙哲的目光饶有兴致地扫过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他没有在意环境的简陋,反而在一台正在测试的抗干扰通信模块前停下脚步,俯下身,仔细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元器件和加固结构。
“这是为了应对重工业环境下的强电磁干扰?”孙哲指着模块外壳上额外的金属屏蔽罩问道,语气像是同行间的探讨。
“是的,孙总。”负责该模块的工程师老张接过话头,带着技术人遇到知音的兴奋,“主要是变频器和大型电机启停时的脉冲干扰,我们加了多层屏蔽和特殊的滤波算法……”
孙哲听得非常仔细,不时提出几个极其专业的问题,涉及芯片选型、协议栈的稳定性、甚至在极端温度下的元器件参数漂移。老张和另一位工程师开始还带着几分拘谨,很快便投入到热烈的技术讨论中,拿出测试数据和波形图向孙哲解释。
颜旭在一旁默默观察,没有过多插话。他注意到,孙哲的问题都直指工业应用的核心痛点——可靠性、稳定性、环境适应性。他不关心市场规模,不追问营收增长率,甚至对客户名单也只是粗略一听。他的注意力,完全被技术细节和团队解决问题的思路所吸引。
这场原本计划的简短会面,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孙哲与旭日科技的工程师们在白板前、在测试台旁的深入交流。颜旭偶尔补充几句,阐述公司选择这条“慢”道路的战略思考,强调对“可靠”价值的坚守。
孙哲始终话不多,但听得极其专注,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能穿透技术表象,看到背后团队的能力和理念。
最后,孙哲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看了看腕表,对颜旭说:“颜总,你们做的,是苦活、累活,但也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活。谢谢你们的时间。”他从助理那里拿出一张朴素的名片,递给颜旭,“我们会持续关注。保持联系。”
没有承诺,没有热情的邀请,只有一句平实的“持续关注”。
送走孙哲,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忙碌,但气氛却有些微妙的不同。小王凑过来,带着几分期待和不确定:“颜总,这位孙总……好像不太一样?他这是……有兴趣?”
颜旭走到窗前,看着楼下孙哲和助理坐上那辆普通的SUV离去,消失在车流中。他摩挲着手中那张只印着姓名和联系方式的名片,感受着与之前赵资本那张烫金名片的截然不同。
他转过身,面对团队成员们投来的目光,平静地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资本,只是工具。用不用,怎么用,主动权,这次必须在我们手里。”
他回想起孙哲关注技术细节时那专注的眼神,与赵资本当年只盯着财务模型和对赌协议的模样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明白,这代表着风险资本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估标准差异。对于旭日科技这样技术驱动、处于早期、在细分领域构建壁垒的公司,像孙哲这样的投资人,更看重的是技术的前瞻性与独特性、团队的执行力与专注度、以及所在赛道的长期潜力,而非短期内漂亮的财务数据。
这一次,颜旭的心态已然不同。他没有因为资本的再次关注而欣喜若狂,也没有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封闭排斥。他就像一块被淬炼过的琉璃,冷静地评估着外界的一切。他知道,旭日科技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需要的是能理解并支持这种长期主义价值观的“伙伴”,而非急功近利的“掠食者”。
孙哲的到来,像一阵微风,吹动了水面,但并未扰乱水下坚定的航向。颜旭将名片收好,目光再次投向办公室白板上那些未完成的技术难题。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
孙哲来访后约莫一周,一份来自鼎晖创投的正式投资意向书(Term Sheet),通过电子邮件安静地躺在了颜旭的收件箱里。没有预想中的电话催促,也没有冗长的前期谈判,就像孙哲本人的风格一样,直接而克制。
颜旭在笔记本电脑上点开PDF附件,办公室窗外是灰蒙蒙的冬日天空,室内只有键盘敲击和机器运行的轻微嗡鸣。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神情专注,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意向书的条款,与他之前见过的任何一份都截然不同。
投资金额:五百万人民币。这个数字,与之前赵资本开出的一千万相比,缩水了一半,但在当前旭日科技的体量下,显得务实而克制。
估值:基于公司现有技术积累、专利和标杆项目,给出了一个相对理性、甚至略显保守的数字,远非之前那种充满泡沫的乐观预期。
最关键的是,翻遍全文,找不到任何关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营收规模”的对赌协议。取而代之的,是几条清晰的技术导向型条款:
“投资人要求,公司自本轮投资完成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每年用于研发的总支出,不得低于当年经审计营业收入的30%。”
“公司需在投资交割后二十四个月内,申请不少于十项与核心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且其中至少五项需获得授权。”
“公司应积极推动技术标准化工作,在三十六个月内,主导或参与至少一项省部级及以上与工业物联网通信相关的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颜旭反复看了两遍,确认自己没有遗漏。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这是一种全新的、他从未体验过的资本姿态。它没有挥舞着鞭子驱赶你冲向规模的悬崖,而是像一位严谨的导师,为你划定了一条需要艰苦攀登、但方向明确的技术路径。
这分明是一份研发投入承诺和技术里程碑对赌。资本不再赌你明天能赚多少钱,而是赌你未来能构建多深的技术壁垒。这是一种将资本与企业长期价值深度绑定的尝试,远比那种追逐短期财务回报的对赌,更符合硬科技企业需要长期投入、厚积薄发的发展规律。
下午,颜旭将这份意向书打印出来,召集了核心团队成员。他没有先行表态,只是将文件放在桌上,让大家传阅。
小王看完,首先咂舌:“五百万?是不是有点少?咱们买台好点的示波器,再招两个资深工程师,这钱就去了一大半了。”
老工程师推了推老花镜,看得更仔细些,手指在“研发投入不低于30%”和“十项发明专利”那几条上点了点:“这条件……不轻松啊。逼着咱们往技术深水区里扎。”
“但总比逼着咱们去卖根本卖不出去的量要强!”另一位工程师接口道,他经历过之前的疯狂扩张和随后的崩溃,心有余悸,“至少这钱是让咱们花在刀刃上,花在夯实基础上。不用再担心为了完成业绩去压货,去骗人骗己。”
团队成员们小声讨论着,意见不一,有对金额的失望,有对研发压力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对这种“技术导向”条款的新奇与认可。他们潜意识里觉得,这样的资本,似乎更“懂”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颜旭听着,没有打断。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我把这份TS,也发给了赵老。”
众人的目光聚焦过来。
晚上,颜旭收到了赵振业的回复邮件,依旧简洁,没有客套,只有核心判断:
“此资可引。条款见诚意,非为短期套利,重在约束研发,夯实根本,而非催熟业绩。孙某此人,业内风评务实,专注产业,与赵(资本)非一路。然,需量力而行,所承诺技术指标,需内部确有把握,勿贪多嚼不烂。”
赵老的肯定,像一颗定心丸。连一向苛刻的导师都认为条款“见诚意”,说明这条路至少在方向上是正确的。
第二天,颜旭再次与团队沟通,将赵老的看法和自己的分析传递给大家。他着重强调了这份投资能带来的东西:不仅仅是五百万现金,更是一种认可和背书,能让公司有能力购买更精密的测试设备,吸引一两位在通信协议或芯片设计领域的关键研发人才,而所有这些投入,都明确指向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不会迫使公司再次陷入盲目追求规模、丧失初心的狂奔。
“这笔钱,是给我们‘补课’和‘筑基’的。”颜旭总结道,“枷锁是有的,但锁住的是我们的浮躁,逼我们走向更深的技术护城河。比起之前那种可能让我们粉身碎骨的财务对赌,这副‘枷锁’,我宁愿戴上。”
团队成员们最终达成了共识。一种谨慎的乐观情绪在办公室里弥漫开来。他们知道,如果接受这笔投资,未来的日子不会轻松,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被投入到枯燥的研发和专利申请中。但这一次,压力来自于对技术极致的追求,而非对财务报表的粉饰。这种压力,让他们感到踏实,甚至隐隐有些兴奋。
颜旭看着手中的意向书,那薄薄的几页纸,仿佛重若千钧。这不仅是资本的橄榄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状。他需要带领团队,在资本的注视下,真正扎进技术的深水区,去兑现那些看似艰难、却通往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承诺。这一次,他感觉手中的“琉璃刃”,似乎找到了更适合它的磨刀石。
鼎晖孙哲发来的那份投资意向书,没有被立刻签署,而是被颜旭放在了办公室那张斑驳的木桌一角,上面甚至落了一丝从窗外飘进的、北京冬日特有的细尘。与上一次面对赵资本条款时的焦灼、被动与屈辱截然不同,这一次,颜旭显得异常沉静。
他没有召开紧急会议,没有急切地寻求所有人的认同。在接下来几天里,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审视一份设计图纸,反复咀嚼着意向书中的每一个字眼。然后,他做了一件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他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极其务实的内部测算会议。
参会者只有他、老王(财务兼后勤)、以及核心的两位工程师。会议没有在正式的会议室,就在颜旭的办公桌旁,大家挤在一起。
“老王,你先算一笔账。”颜旭将意向书推过去,“五百万,扣除税费和必要的中介费用,实际到账大概多少?如果我们严格按照‘研发投入不低于30%’的条款,结合我们目前稳定的营收预期,这意味着我们未来每年至少要在研发上投入多少?这笔钱,细化到我们能多招几个什么样的人?能买哪些我们一直想要但之前买不起的测试设备?比如,那台能模拟更复杂电磁环境的多通道频谱分析仪?”
老王拿着计算器,嘴里念念有词,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串串数字。两位工程师则眼睛发亮,立刻加入到讨论中:
“如果能买到那台分析仪,我们在实验室就能复现大部分现场干扰,研发效率至少提升30%!”
“还可以考虑引进一位在底层通信协议方面有深厚积累的专家,光是专利挖掘和布局,就能帮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芯片定制的前期流片费用很高,但这笔钱如果能覆盖一部分,我们自主设计的芯片进度就能大大提前!”
颜旭认真地听着,不时发问,引导大家将模糊的“需要钱”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研发路线图和预算清单。他不再是那个被资本推着走、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创业者,而是一个在清晰规划下,审慎评估资源投入产出的管理者。
同时,他也让老王测算了市场拓展方面。在保证研发投入的前提下,剩余的資金能支撑他们在现有基础上,稳健地开拓几个新的区域市场?能支持他们以目前这种“深度服务”的模式,同时跟进几个大型项目?
经过几轮这样的内部推演,颜旭心里有了更清晰的底牌。他发现,孙哲提出的五百万和30%的研发投入比例,看似严苛,实则与旭日科技现阶段“苦练内功、夯实基础”的战略路径高度契合。金额不大,正好避免了因资金突然充裕而可能再次产生的扩张冲动;研发投入的硬性约束,则强制公司将资源聚焦于核心能力的构建。
然而,他并非全盘接受。意向书中关于“参与一项行业标准制定”的条款,时限设定得有些激进。颜旭深知,标准制定涉及复杂的行业博弈和流程,非一己之力短期内能达成。
他拿起电话,主动拨通了孙哲的号码。这一次,他的语气平和而自信,没有卑微的请求,而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探讨。
“孙总,您好,我是颜旭。感谢您的意向书,我们内部进行了深入讨论,整体非常认可您的思路。不过,关于第三项技术里程碑——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时限,我们有些技术层面的考量,希望能与您探讨一下……”
在电话里,颜旭没有抱怨条件苛刻,而是详细阐述了当前相关标准制定的进程、主要参与方的力量对比、以及旭日科技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在其中能够发挥影响力和实现突破的、更符合实际的路径和时间表。他提出了一个略微延后但更具操作性的时间节点,并辅以详细的阶段性目标作为支撑。
电话那头的孙哲安静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尖锐的问题,颜旭都依据扎实的行业调研和技术判断给予了回应。最终,孙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简洁地回复:“你的分析有道理。条款可以按你提的方向微调。细节让下面的人对接。”
挂断电话,颜旭脸上没有任何得意的表情,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平静。这次沟通,不像是在祈求投资人的让步,更像是一场同行之间的专业对话。他从被资本选择的对象,变成了主动筛选和定义合作条款的一方。
当最终修改后的协议文本送来时,颜旭再次召集了全体成员。他没有多说,只是将协议的核心内容和修改之处向大家做了说明。团队成员们看着颜旭脸上那份沉稳与笃定,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掌控着公司航向的船长。
签署仪式极其简单,就在旭日科技的办公室。没有香槟,没有媒体,只有双方简单的几个人。孙哲亲自来了,依旧穿着那件半旧的冲锋衣。
颜旭拿起笔,在协议的最后一页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盖上了公司的公章。红色的印泥压在纸上,发出轻微的“噗”声。
这一次,他感到的不再是背负沉重枷锁的窒息感,也不是出卖灵魂换取生存的屈辱。笔尖划过纸面的瞬间,他感到的是一种奇异的踏实。仿佛这五百万,以及背后那份对技术极致的追求承诺,不是套在脖子上的绳索,而是为他和团队一直坚守的理想,插上了一对可以更稳健翱翔的现实翅膀。
他知道,资本与企业的关系,并非只有控制与被控制。当企业自身足够强大、路径足够清晰时,资本可以成为平等的伙伴,共同押注于一个更具确定性的、由技术驱动的未来。
他收起一份协议,与孙哲再次握手。窗外,冬日夕阳的余晖将房间染成一片温暖的橙色。颜旭知道,旭日科技,终于以一种更成熟、更从容的姿态,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这一次,他手握缰绳,目光坚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算盘:商业帝国,算盘:商业帝国最新章节,算盘:商业帝国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算盘:商业帝国,算盘:商业帝国最新章节,算盘:商业帝国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