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瑜那声“挺住”带来的微弱暖意,在冰冷残酷的现实面前,如同风中残烛,摇曳欲熄。银行的最后通牒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供应商的催款电话络绎不绝,空置的办公区每天都在无声地消耗着所剩无几的现金。颜旭知道,再这样下去,旭日通讯连最后一点骨血都会被耗尽,彻底沦为一座被债务和诉讼埋葬的废墟。
他必须做出选择。一个痛苦到近乎残忍的选择。
没有召开任何会议,没有与任何人商议。在又一个彻夜未眠的黎明,颜旭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那架粘合后布满丑陋胶痕的紫檀木算盘,以及摊开的最新财务报表。数字是冰冷的刽子手,宣判着哪些业务线在持续失血,哪些项目已是负资产,哪些办公场所的租金成了无法承受之重。
他拿起笔,手稳定得可怕,在一张白纸上划下一道道冷酷的线条。华东、华南新设立的、尚未产生稳定盈利的办事处——关闭。为了迎合资本故事而仓促上马、但与核心通信业务关联度不高的软件项目——砍掉。东三环这间昂贵、如今却大半空置的甲级写字楼——退租。
最后,他的笔尖停留在员工名单上。那上面,还有几十个名字,一些是创业初期就跟随着他的老员工,一些是扩张期招聘来的、充满潜力的年轻人。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一张张面孔,然后,依据岗位核心程度、业务线存续情况,开始划掉名字。每划掉一个,他的心就像被钝器重击一次。当最终比例定格在裁撤70% 时,他感觉自己的半条命仿佛也被划掉了。
业务重组与组织瘦身,教科书上冷静的词汇,此刻意味着他要亲手拆解自己呕心沥血搭建起来的骨架,斩断与并肩作战伙伴的联系。
决定做出后,执行得快如闪电,近乎冷酷。他不能让犹豫和情感拖垮这最后的自救。
搬离甲级写字楼的那天,天气阴霾。没有欢送,没有仪式,只有寥寥几个留守的员工默默地帮忙收拾所剩无几的物品。搬家公司的小货车停在楼下,与周围光鲜的环境格格不入。颜旭抱着一个装满重要文件的纸箱,最后看了一眼这间曾经承载着无限野心和短暂辉煌的办公室,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电梯。
新的“总部”,回到了中关村,但不是原来那个充满烟火气的陋室,而是一个更偏僻、更陈旧的写字楼里租下的一个小套间,只有之前面积的五分之一。墙面有些斑驳,地毯散发着霉味,但租金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
接下来,是更艰难的过程——裁员面谈。颜旭没有将这个任务交给任何人,他坚持要亲自面对每一个即将离开的员工。小小的会议室变成了审判庭,颜旭是唯一的法官和行刑者。
大部分员工沉默地接受了,带着麻木或怨恨的表情签下离职协议。也有人情绪激动,拍着桌子质问:“颜总,我们跟着你拼死拼活,公司好的时候没享多少福,现在说裁就裁?我们的房贷车贷怎么办?”
颜旭没有辩解,没有许诺空头支票,只是深深鞠躬,将法律规定的补偿金双手奉上,重复着苍白无力的“对不起”。
最后一位进来的是财务部的张晓梅,一个跟了颜旭五年的老员工,性格内向,做事极其认真负责,是公司最可靠的“管家”之一。她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什么,脸色苍白,手指紧张地绞在一起。
颜旭看着她,喉咙像是被堵住,几乎无法开口。他艰难地说明了公司的困境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将那份沉甸甸的离职补偿协议推到她面前。
张晓梅没有看协议,她抬起头,眼圈瞬间红了,泪水无声地滑落。她没有咆哮,没有质问,只是用带着浓重哭腔的声音,轻轻地问:
“颜总……你的理想……不要我们了吗?”
这句话,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地刺穿了颜旭所有坚强的伪装,直抵内心最柔软、最痛苦、也最愧疚的角落。他构筑的所有心理防线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他看着张晓梅通红的、充满失望和不解的眼睛,看着这个见证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又要见证其分崩离析的老员工,所有的解释、所有的苦衷、所有的商业逻辑,都变得苍白而可耻。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都是对这份五年信任与陪伴的亵渎。
最终,他没有回答。他只是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张晓梅面前,然后,对着她,也像是对着所有因他而离开的人,对着那个曾经共同拥有的、如今支离破碎的理想——深深地,弯下了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他保持着这个姿势,久久没有起身。肩膀承担着所有的骂名、所有的失败、所有的愧疚与无奈。
张晓梅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和微微颤抖的背影,再也忍不住,捂住嘴,低声啜泣起来。
断臂求生,活下来的,是公司的名号和残存的核心火种。而死去的,是团队的信任,是曾经的理想光环,还有一个创业者……最后的体面与尊严。颜旭用这最惨烈的方式,践行了陈瑾瑜那两个字:挺住。
新的办公地点弥漫着旧楼特有的潮湿和尘埃气。空间狭小,堆放着从豪华写字楼搬回来的、如今显得格外突兀的办公家具和设备,像一场繁华梦醒后留下的狼藉。颜旭和仅存的几名核心员工,如同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在这片狼藉中默默清理,试图找出任何有价值的、能换取生存机会的东西。
清算工作进行得压抑而缓慢。当清单列到仓库里那批“旭日-1型”智能路由交换机时,气氛更是降到了冰点。数百台崭新的设备,整齐地码放在角落里,上面却仿佛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封条——通天集团的专利诉讼禁令。它们曾经是公司的希望,是冲击市场的利器,如今却成了无法出售、占用资金、甚至可能引来更多法律麻烦的“废铁”。
负责清点的小王,一个跟了颜旭三年的年轻技术员,沮丧地踢了踢包装箱,声音带着哭腔:“颜总,这些……这些怎么办?当废品卖都嫌占地方!当初可都是真金白银买回来的芯片和材料啊!”
颜旭没有说话,他走到一堆设备前,撕开一个包装箱,拿出一台“旭日-1型”。冰冷的金属外壳,精密的接口,内部是他带领团队呕心沥血优化的电路和算法。他抚摸着机身,仿佛能感受到它曾经被赋予的脉搏和温度。难道它们最终的归宿,真的只能是废品回收站,或者漫长的法律纠纷中的证物?
一种强烈的不甘,混合着绝境中被逼出的疯狂,在他心底滋生。他盯着设备,眼神锐利得像要把它剥开。
“拿工具来。”颜旭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异样的冷静。小王愣了一下,赶紧找来螺丝刀、万用表等工具。
颜旭亲自动手,像一个专注的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拧开外壳,露出里面密密麻麻、布满了电阻、电容和芯片的电路板。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被通天集团专利诉讼聚焦的主通信芯片和特定算法模块上,而是跳过了它们,落在了旁边一些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上——高性能的电源管理模块、稳定可靠的时钟同步电路、经过特殊加固的数据缓存单元……
这些模块,有些是颜旭团队基于通用芯片进行的二次开发和深度优化,有些是他们为了提升整体性能而独立设计的辅助电路。它们的技术源头清晰,与通天集团诉讼的核心专利关联度极低,甚至完全无关。它们本身,就是具备特定功能和价值的技术载体。
一个大胆的、近乎疯狂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颜旭的脑海。
拆解!将这些被法律“封印”的整机,全部拆解!取出其中未涉及侵权、技术成熟且性能优越的核心功能模块,将它们从“非法整机”的身份中解放出来!但拆解出来做什么?单独卖模块?市场上有谁会要这些非标准化的、零散的元器件?
颜旭的思维飞速运转。他想起了那些还在维持合作的老客户,比如最初的海淀纺织厂,还有一些小型的数据中心、研究所。他们或许不需要一台完整的、可能惹上官司的“旭日-1型”交换机,但他们系统的日常维护、老旧设备的局部升级、或者某些特定功能的强化,是否正需要这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独立模块?
“技术服务包!”颜旭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一种久违的、属于创业初期的炽热光芒,“我们不卖整机,我们卖‘技术服务包’!”
他立刻召集仅剩的几名技术骨干,就在这堆满“废铁”的仓库里,开了一个简陋却高效的会议。
“听着,”颜旭指着被拆开的设备,语气急促而有力,“我们把里面这些电源模块、时钟电路、缓存单元……所有我们能证明技术清白、且性能过硬的模块,全部拆下来!进行清洁、检测、重新包装!”
“然后,我们针对老客户现有的设备型号和常见痛点,将这些模块组合成不同的‘技术服务包’。比如,‘电源稳定性升级包’、‘数据吞吐加速包’、‘时钟同步精度提升包’!我们不以旭日通讯的名义卖设备,我们以技术服务的名义,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即插即用的性能提升解决方案!”
一位工程师迟疑道:“颜总,这……这能行吗?客户会认吗?而且这等于承认我们的整机有问题……”
“我们不是在卖有问题的整机!”颜旭斩钉截铁,“我们是在提供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技术服务!这些模块本身是好的,是优秀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被埋没的价值,重新发光!这是资产盘活,也是服务转型!我们从设备提供商,变成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他看向小王:“立刻联系马卫国科长,还有李工他们!不要提诉讼,就告诉他们,我们清理库存,发现一批性能极佳的冗余模块,可以作为他们现有系统维护和升级的备件或强化模块,以接近成本价提供,但需要他们签署一份技术使用协议,确保用途合法。”
这个过程,如同在火灾后的废墟中,小心翼翼地捡拾那些没有被完全烧毁的、依然能折射光线的琉璃碎片。每一片都带着伤痕,却依然坚硬,依然有价值。
消息发出后,回应出乎意料。马科长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小颜啊……你们也不容易。行,那个电源模块,我们厂里一些老设备正好用得上,来二十套吧。就当……支持你们了。”
其他几个老客户,也或多或少地下了订单。他们或许是基于过往合作的信赖,或许是确实看中了这些模块的性价比,又或许,只是对这家曾经充满希望、如今却濒临绝境的公司的最后一点恻隐之心。
订单金额不大,远远无法填补巨大的窟窿。但这一点点回笼的现金,如同沙漠中的甘泉,让颜旭和剩下的团队,得以喘息,看到了极其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生存可能。
颜旭亲自带着留守的员工,在仓库里日夜不停地拆解、检测、包装。手指被划破,身上沾满油污,但他们的眼神却越来越亮。在这个过程中,颜旭仿佛找回了那个在邮电部实验室里、在中关村陋室中,为了一个技术难题、为了生存下去而废寝忘食、不顾一切的自己。那种绝境求生的狠劲,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琉璃破碎了,但碎片之中,依然有火在燃烧。这火微弱,却顽强,照亮着前行路上,最黑暗的这段征程。
“技术服务包”换来的资金,如同几缕细微的溪流,艰难地汇入了旭日通讯近乎干涸的账户。这笔钱,相对于庞大的债务和窟窿,依旧是杯水车薪,但它带来的,是久违的、可以自主支配的现金流动性。如何分配这笔宝贵的资金,成了摆在颜旭面前最现实,也最考验人性的抉择。
新办公的小套间里,气氛凝重。仅剩的五六名核心员工,包括之前清点仓库的小王,都默默地看着颜旭。桌上摊着几份紧急的付款申请:下个月就到期的、一小笔但至关重要的元器件采购款;办公室的季度租金;还有……之前大规模裁员时,因资金极度紧张而暂时拖欠的部分N+1补偿金,以及几家小供应商被一再拖延的货款。
林浩天叛离时带走了大部分销售骨干和客户资源,但一些基础性的、琐碎的应付账款和员工补偿,像沉重的枷锁,留给了颜旭。
小王犹豫着开口,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颜总,采购那边催得急,说没有那批基础元器件,我们连‘技术服务包’后续的组装都进行不下去……是不是先付了这笔?补偿金和供应商那边……能不能再拖一拖?反正……反正人都已经走了,供应商也知道我们的情况……”
另一个负责技术的员工也低声附和:“是啊,颜总,现在活下来最重要。补偿金和旧账,等我们缓过这口气再补,也不是不行……业内很多公司都这么操作。”
这是最“理性”、最“务实”的选择。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立即产生回报的生产环节,先保证公司能继续运转,至于过去的承诺和欠款,可以暂时搁置,甚至利用破产程序规避。这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并不罕见。
颜旭没有说话。他走到窗前,看着楼下破旧街道上为生计奔波的行人。他想起了张晓梅那双含泪质问的眼睛,想起了那些被裁员工离开时或麻木或愤怒的背影,也想起了创业初期,那些小供应商在旭日通讯还微不足道时,给予的哪怕微不足道却及时的供货支持。
他转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员工,他们的眼神里有关切,有迷茫,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他们在看,他们的领头人,在绝境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颜旭走回桌前,手指轻轻拂过那架粘合后依旧显眼、算珠尚未完全穿好的紫檀木算盘。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思绪渐渐清晰。
“信誉,是我们现在唯一还能称之为资产的东西了。”颜旭的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在狭小的空间里清晰地回荡,“如果连对离开兄弟的承诺、对合作伙伴的欠款都可以背弃,那我们即使靠这点钱苟延残喘下去,也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人会再相信我们,包括你们。”
他拿起笔,没有半分犹豫,在付款申请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指示财务:“优先支付所有被裁员工的N+1补偿金,必须足额、及时!然后是那几家一直跟着我们、催得不那么急的小供应商的欠款,能付多少付多少。剩下的,再安排采购和租金。”
小王张了张嘴,想再劝,但看到颜旭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把话咽了回去。
消息很快在残存的团队和部分圈内人之间传开。有人嗤之以鼻,认为颜旭“愚蠢”、“不识时务”,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讲什么江湖道义,纯属自断生路。也有人暗中佩服,在这个诚信稀缺的时代,这种举动近乎悲壮。
支付过程并不轻松。银行转账,网上操作,一笔笔款项从他眼前流走。每确认一笔支付,看着账户余额数字的跳动,颜旭的心也跟着沉一下。那不仅仅是钱,那是生存下去的希望在被一点点消耗。
当他亲手操作,将最后一笔拖欠的补偿金转入一个熟悉的、已经变成灰色的员工账户,并备注“离职补偿-结清”后,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了一口浊气。
他让财务打出了最新的账户余额单。白色的纸张上,那个数字孤零零地显示着:
¥ 120,387.56,十二万零三百八十七元五角六分。这就是砸锅卖铁、拼尽所有信用换来的“技术服务包”收入,在履行了最基本的道义责任后,所剩下的全部家当。不够支付全员一个月的工资,不够应对一次稍大点的意外,甚至不够偿还王老三高利贷一天的利息。
然而,看着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颜旭的脸上,却没有预想中的恐慌和绝望。相反,一种奇异的、近乎荒诞的平静和轻松,缓缓地从心底升起,驱散了多日来盘踞不散的沉重阴霾。
他守住了。在资本背叛、众叛亲离、山穷水尽之后,他守住了自己内心那把“算盘”的底线——不欺心。
他没有因为自身的困境,去践踏那些曾经并肩者的权益,去辜负那些微小却珍贵的信任。这让他即使面对一个几乎注定的败局,依然能够挺直腰杆,无愧于心。
他拿起那张余额单,小心地对折,放进了抽屉。然后,他看向办公室里仅存的几位员工,他们的眼神里,之前的迷茫和不安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信仰般的坚定和忠诚。他们知道,跟着这样一个即使在绝境中也不放弃原则和承诺的领导者,或许前路依旧渺茫,但至少,值得他们押上最后的信任,陪他走完这未知的征程。
一诺千金。这千金之诺,守住的,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脊梁,和一个团队残存却无比坚韧的灵魂。账户上的数字冰冷而残酷,但颜旭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开始在灰烬中,悄然重生。
他必须做出选择。一个痛苦到近乎残忍的选择。
没有召开任何会议,没有与任何人商议。在又一个彻夜未眠的黎明,颜旭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那架粘合后布满丑陋胶痕的紫檀木算盘,以及摊开的最新财务报表。数字是冰冷的刽子手,宣判着哪些业务线在持续失血,哪些项目已是负资产,哪些办公场所的租金成了无法承受之重。
他拿起笔,手稳定得可怕,在一张白纸上划下一道道冷酷的线条。华东、华南新设立的、尚未产生稳定盈利的办事处——关闭。为了迎合资本故事而仓促上马、但与核心通信业务关联度不高的软件项目——砍掉。东三环这间昂贵、如今却大半空置的甲级写字楼——退租。
最后,他的笔尖停留在员工名单上。那上面,还有几十个名字,一些是创业初期就跟随着他的老员工,一些是扩张期招聘来的、充满潜力的年轻人。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一张张面孔,然后,依据岗位核心程度、业务线存续情况,开始划掉名字。每划掉一个,他的心就像被钝器重击一次。当最终比例定格在裁撤70% 时,他感觉自己的半条命仿佛也被划掉了。
业务重组与组织瘦身,教科书上冷静的词汇,此刻意味着他要亲手拆解自己呕心沥血搭建起来的骨架,斩断与并肩作战伙伴的联系。
决定做出后,执行得快如闪电,近乎冷酷。他不能让犹豫和情感拖垮这最后的自救。
搬离甲级写字楼的那天,天气阴霾。没有欢送,没有仪式,只有寥寥几个留守的员工默默地帮忙收拾所剩无几的物品。搬家公司的小货车停在楼下,与周围光鲜的环境格格不入。颜旭抱着一个装满重要文件的纸箱,最后看了一眼这间曾经承载着无限野心和短暂辉煌的办公室,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电梯。
新的“总部”,回到了中关村,但不是原来那个充满烟火气的陋室,而是一个更偏僻、更陈旧的写字楼里租下的一个小套间,只有之前面积的五分之一。墙面有些斑驳,地毯散发着霉味,但租金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
接下来,是更艰难的过程——裁员面谈。颜旭没有将这个任务交给任何人,他坚持要亲自面对每一个即将离开的员工。小小的会议室变成了审判庭,颜旭是唯一的法官和行刑者。
大部分员工沉默地接受了,带着麻木或怨恨的表情签下离职协议。也有人情绪激动,拍着桌子质问:“颜总,我们跟着你拼死拼活,公司好的时候没享多少福,现在说裁就裁?我们的房贷车贷怎么办?”
颜旭没有辩解,没有许诺空头支票,只是深深鞠躬,将法律规定的补偿金双手奉上,重复着苍白无力的“对不起”。
最后一位进来的是财务部的张晓梅,一个跟了颜旭五年的老员工,性格内向,做事极其认真负责,是公司最可靠的“管家”之一。她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什么,脸色苍白,手指紧张地绞在一起。
颜旭看着她,喉咙像是被堵住,几乎无法开口。他艰难地说明了公司的困境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将那份沉甸甸的离职补偿协议推到她面前。
张晓梅没有看协议,她抬起头,眼圈瞬间红了,泪水无声地滑落。她没有咆哮,没有质问,只是用带着浓重哭腔的声音,轻轻地问:
“颜总……你的理想……不要我们了吗?”
这句话,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地刺穿了颜旭所有坚强的伪装,直抵内心最柔软、最痛苦、也最愧疚的角落。他构筑的所有心理防线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他看着张晓梅通红的、充满失望和不解的眼睛,看着这个见证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又要见证其分崩离析的老员工,所有的解释、所有的苦衷、所有的商业逻辑,都变得苍白而可耻。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都是对这份五年信任与陪伴的亵渎。
最终,他没有回答。他只是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张晓梅面前,然后,对着她,也像是对着所有因他而离开的人,对着那个曾经共同拥有的、如今支离破碎的理想——深深地,弯下了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他保持着这个姿势,久久没有起身。肩膀承担着所有的骂名、所有的失败、所有的愧疚与无奈。
张晓梅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和微微颤抖的背影,再也忍不住,捂住嘴,低声啜泣起来。
断臂求生,活下来的,是公司的名号和残存的核心火种。而死去的,是团队的信任,是曾经的理想光环,还有一个创业者……最后的体面与尊严。颜旭用这最惨烈的方式,践行了陈瑾瑜那两个字:挺住。
新的办公地点弥漫着旧楼特有的潮湿和尘埃气。空间狭小,堆放着从豪华写字楼搬回来的、如今显得格外突兀的办公家具和设备,像一场繁华梦醒后留下的狼藉。颜旭和仅存的几名核心员工,如同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在这片狼藉中默默清理,试图找出任何有价值的、能换取生存机会的东西。
清算工作进行得压抑而缓慢。当清单列到仓库里那批“旭日-1型”智能路由交换机时,气氛更是降到了冰点。数百台崭新的设备,整齐地码放在角落里,上面却仿佛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封条——通天集团的专利诉讼禁令。它们曾经是公司的希望,是冲击市场的利器,如今却成了无法出售、占用资金、甚至可能引来更多法律麻烦的“废铁”。
负责清点的小王,一个跟了颜旭三年的年轻技术员,沮丧地踢了踢包装箱,声音带着哭腔:“颜总,这些……这些怎么办?当废品卖都嫌占地方!当初可都是真金白银买回来的芯片和材料啊!”
颜旭没有说话,他走到一堆设备前,撕开一个包装箱,拿出一台“旭日-1型”。冰冷的金属外壳,精密的接口,内部是他带领团队呕心沥血优化的电路和算法。他抚摸着机身,仿佛能感受到它曾经被赋予的脉搏和温度。难道它们最终的归宿,真的只能是废品回收站,或者漫长的法律纠纷中的证物?
一种强烈的不甘,混合着绝境中被逼出的疯狂,在他心底滋生。他盯着设备,眼神锐利得像要把它剥开。
“拿工具来。”颜旭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异样的冷静。小王愣了一下,赶紧找来螺丝刀、万用表等工具。
颜旭亲自动手,像一个专注的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拧开外壳,露出里面密密麻麻、布满了电阻、电容和芯片的电路板。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被通天集团专利诉讼聚焦的主通信芯片和特定算法模块上,而是跳过了它们,落在了旁边一些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上——高性能的电源管理模块、稳定可靠的时钟同步电路、经过特殊加固的数据缓存单元……
这些模块,有些是颜旭团队基于通用芯片进行的二次开发和深度优化,有些是他们为了提升整体性能而独立设计的辅助电路。它们的技术源头清晰,与通天集团诉讼的核心专利关联度极低,甚至完全无关。它们本身,就是具备特定功能和价值的技术载体。
一个大胆的、近乎疯狂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颜旭的脑海。
拆解!将这些被法律“封印”的整机,全部拆解!取出其中未涉及侵权、技术成熟且性能优越的核心功能模块,将它们从“非法整机”的身份中解放出来!但拆解出来做什么?单独卖模块?市场上有谁会要这些非标准化的、零散的元器件?
颜旭的思维飞速运转。他想起了那些还在维持合作的老客户,比如最初的海淀纺织厂,还有一些小型的数据中心、研究所。他们或许不需要一台完整的、可能惹上官司的“旭日-1型”交换机,但他们系统的日常维护、老旧设备的局部升级、或者某些特定功能的强化,是否正需要这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独立模块?
“技术服务包!”颜旭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一种久违的、属于创业初期的炽热光芒,“我们不卖整机,我们卖‘技术服务包’!”
他立刻召集仅剩的几名技术骨干,就在这堆满“废铁”的仓库里,开了一个简陋却高效的会议。
“听着,”颜旭指着被拆开的设备,语气急促而有力,“我们把里面这些电源模块、时钟电路、缓存单元……所有我们能证明技术清白、且性能过硬的模块,全部拆下来!进行清洁、检测、重新包装!”
“然后,我们针对老客户现有的设备型号和常见痛点,将这些模块组合成不同的‘技术服务包’。比如,‘电源稳定性升级包’、‘数据吞吐加速包’、‘时钟同步精度提升包’!我们不以旭日通讯的名义卖设备,我们以技术服务的名义,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即插即用的性能提升解决方案!”
一位工程师迟疑道:“颜总,这……这能行吗?客户会认吗?而且这等于承认我们的整机有问题……”
“我们不是在卖有问题的整机!”颜旭斩钉截铁,“我们是在提供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技术服务!这些模块本身是好的,是优秀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被埋没的价值,重新发光!这是资产盘活,也是服务转型!我们从设备提供商,变成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他看向小王:“立刻联系马卫国科长,还有李工他们!不要提诉讼,就告诉他们,我们清理库存,发现一批性能极佳的冗余模块,可以作为他们现有系统维护和升级的备件或强化模块,以接近成本价提供,但需要他们签署一份技术使用协议,确保用途合法。”
这个过程,如同在火灾后的废墟中,小心翼翼地捡拾那些没有被完全烧毁的、依然能折射光线的琉璃碎片。每一片都带着伤痕,却依然坚硬,依然有价值。
消息发出后,回应出乎意料。马科长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小颜啊……你们也不容易。行,那个电源模块,我们厂里一些老设备正好用得上,来二十套吧。就当……支持你们了。”
其他几个老客户,也或多或少地下了订单。他们或许是基于过往合作的信赖,或许是确实看中了这些模块的性价比,又或许,只是对这家曾经充满希望、如今却濒临绝境的公司的最后一点恻隐之心。
订单金额不大,远远无法填补巨大的窟窿。但这一点点回笼的现金,如同沙漠中的甘泉,让颜旭和剩下的团队,得以喘息,看到了极其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生存可能。
颜旭亲自带着留守的员工,在仓库里日夜不停地拆解、检测、包装。手指被划破,身上沾满油污,但他们的眼神却越来越亮。在这个过程中,颜旭仿佛找回了那个在邮电部实验室里、在中关村陋室中,为了一个技术难题、为了生存下去而废寝忘食、不顾一切的自己。那种绝境求生的狠劲,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琉璃破碎了,但碎片之中,依然有火在燃烧。这火微弱,却顽强,照亮着前行路上,最黑暗的这段征程。
“技术服务包”换来的资金,如同几缕细微的溪流,艰难地汇入了旭日通讯近乎干涸的账户。这笔钱,相对于庞大的债务和窟窿,依旧是杯水车薪,但它带来的,是久违的、可以自主支配的现金流动性。如何分配这笔宝贵的资金,成了摆在颜旭面前最现实,也最考验人性的抉择。
新办公的小套间里,气氛凝重。仅剩的五六名核心员工,包括之前清点仓库的小王,都默默地看着颜旭。桌上摊着几份紧急的付款申请:下个月就到期的、一小笔但至关重要的元器件采购款;办公室的季度租金;还有……之前大规模裁员时,因资金极度紧张而暂时拖欠的部分N+1补偿金,以及几家小供应商被一再拖延的货款。
林浩天叛离时带走了大部分销售骨干和客户资源,但一些基础性的、琐碎的应付账款和员工补偿,像沉重的枷锁,留给了颜旭。
小王犹豫着开口,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颜总,采购那边催得急,说没有那批基础元器件,我们连‘技术服务包’后续的组装都进行不下去……是不是先付了这笔?补偿金和供应商那边……能不能再拖一拖?反正……反正人都已经走了,供应商也知道我们的情况……”
另一个负责技术的员工也低声附和:“是啊,颜总,现在活下来最重要。补偿金和旧账,等我们缓过这口气再补,也不是不行……业内很多公司都这么操作。”
这是最“理性”、最“务实”的选择。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立即产生回报的生产环节,先保证公司能继续运转,至于过去的承诺和欠款,可以暂时搁置,甚至利用破产程序规避。这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并不罕见。
颜旭没有说话。他走到窗前,看着楼下破旧街道上为生计奔波的行人。他想起了张晓梅那双含泪质问的眼睛,想起了那些被裁员工离开时或麻木或愤怒的背影,也想起了创业初期,那些小供应商在旭日通讯还微不足道时,给予的哪怕微不足道却及时的供货支持。
他转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员工,他们的眼神里有关切,有迷茫,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他们在看,他们的领头人,在绝境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颜旭走回桌前,手指轻轻拂过那架粘合后依旧显眼、算珠尚未完全穿好的紫檀木算盘。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思绪渐渐清晰。
“信誉,是我们现在唯一还能称之为资产的东西了。”颜旭的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在狭小的空间里清晰地回荡,“如果连对离开兄弟的承诺、对合作伙伴的欠款都可以背弃,那我们即使靠这点钱苟延残喘下去,也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人会再相信我们,包括你们。”
他拿起笔,没有半分犹豫,在付款申请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指示财务:“优先支付所有被裁员工的N+1补偿金,必须足额、及时!然后是那几家一直跟着我们、催得不那么急的小供应商的欠款,能付多少付多少。剩下的,再安排采购和租金。”
小王张了张嘴,想再劝,但看到颜旭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把话咽了回去。
消息很快在残存的团队和部分圈内人之间传开。有人嗤之以鼻,认为颜旭“愚蠢”、“不识时务”,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讲什么江湖道义,纯属自断生路。也有人暗中佩服,在这个诚信稀缺的时代,这种举动近乎悲壮。
支付过程并不轻松。银行转账,网上操作,一笔笔款项从他眼前流走。每确认一笔支付,看着账户余额数字的跳动,颜旭的心也跟着沉一下。那不仅仅是钱,那是生存下去的希望在被一点点消耗。
当他亲手操作,将最后一笔拖欠的补偿金转入一个熟悉的、已经变成灰色的员工账户,并备注“离职补偿-结清”后,他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了一口浊气。
他让财务打出了最新的账户余额单。白色的纸张上,那个数字孤零零地显示着:
¥ 120,387.56,十二万零三百八十七元五角六分。这就是砸锅卖铁、拼尽所有信用换来的“技术服务包”收入,在履行了最基本的道义责任后,所剩下的全部家当。不够支付全员一个月的工资,不够应对一次稍大点的意外,甚至不够偿还王老三高利贷一天的利息。
然而,看着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颜旭的脸上,却没有预想中的恐慌和绝望。相反,一种奇异的、近乎荒诞的平静和轻松,缓缓地从心底升起,驱散了多日来盘踞不散的沉重阴霾。
他守住了。在资本背叛、众叛亲离、山穷水尽之后,他守住了自己内心那把“算盘”的底线——不欺心。
他没有因为自身的困境,去践踏那些曾经并肩者的权益,去辜负那些微小却珍贵的信任。这让他即使面对一个几乎注定的败局,依然能够挺直腰杆,无愧于心。
他拿起那张余额单,小心地对折,放进了抽屉。然后,他看向办公室里仅存的几位员工,他们的眼神里,之前的迷茫和不安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信仰般的坚定和忠诚。他们知道,跟着这样一个即使在绝境中也不放弃原则和承诺的领导者,或许前路依旧渺茫,但至少,值得他们押上最后的信任,陪他走完这未知的征程。
一诺千金。这千金之诺,守住的,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脊梁,和一个团队残存却无比坚韧的灵魂。账户上的数字冰冷而残酷,但颜旭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开始在灰烬中,悄然重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算盘:商业帝国,算盘:商业帝国最新章节,算盘:商业帝国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算盘:商业帝国,算盘:商业帝国最新章节,算盘:商业帝国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