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住的地方后,陈卫民把谢尔盖已经同意梅沙伊尔九人退役的消息告诉了梅沙伊尔,梅沙伊尔恨不得跪下亲吻陈卫民的鞋子。

  如果他们是现役军人,受到的约束非常多,而且陈卫民对他们的补助也只有一天几美元,再加包吃包住包喝而已。

  但是成为陈卫民的正式护卫,那就不一样了,像何为凯他们,每月能够拿到三百多美元不说,还有奖金。

  所以他们也都希望成为陈卫民的保镖。

  回到房间,陈卫民按捺下心中的激动。

  航母、安124,这些都是超级大宝贝,然后再打听一下安225的消息。

  这一次,先去探探路,和对方的领导层接触上,等大厦轰然倒塌的那一天,自己再当作救世主出现在他们面前。

  王慧仪伺候着陈卫民洗漱完后,陈卫民正准备睡觉,被隔壁吵醒了。

  隔壁的杨树林喝了酒还不消停?

  王慧仪捂着嘴笑了起来。

  安托诺夫设计局占地一百多万平方米。

  这里不但有数量众多的设计天才,更有苏联最优秀的工程师。

  安托诺夫设计局局长是个六十岁左右的老头,叫瓦西里。

  他对于谢尔盖这样的官僚的到来非常抗拒,只是和陈卫民等人见了一面,便把他们交给了厂里的负责人。

  让负责人带他们去参观工厂。

  当看到厂房里巨大的安124,陈卫民感觉自己前世的一些见识已经落伍了。

  安-124的绰号叫鲁斯兰,原本是苏联的一位英雄的名字。

  它的翼展七十多米,高二十多米,比陈卫民以前见到过的首都机场的所有飞机都大很多。

  进入机舱后,陈卫民感觉在电视上看到的,和现实中看到的完全是两种感觉。

  安-124运输机本来就是专门为运载苏联陆军诸如主战坦克、重型火炮和导弹系统等武器系统而设计的,机舱内部宽6.4米、高4.4米、长36.5米,而且还配备了绞盘,

  陈卫民感觉至少能够装的下八辆嘎斯越野车,如果组装上货架,甚至可以装十二辆。

  杨树林昂着头,看着硕大的飞机,喃喃自语道:“差远了,差远了。”

  “眼馋了?”

  杨树林使劲点了点头。

  “过两年给你弄两架回去。”

  “这都能弄到?这可是战略运输机。”

  “我说能,就一定能,不过要有耐心,还得听话哈。”

  至于剩下的其他安系列,陈卫民就没兴趣了,虽然比华夏的军用运输机还大,但还是不够看的。

  谢尔盖说道:“安124,82年才首飞,86年开始批量生产,迄今为止不过生产了十架飞机,正好我们远东军区有一架。”

  “这玩意要经常训练吧?”

  “是的。”

  “所以苏联到华夏长途奔袭训练不能停啊。”

  谢尔盖哈哈笑了起来。

  “我会考虑你的提议,不过我感觉太疯狂了,六千多公里路途,一吨成本真的只有三美元不到吗?”

  “咱们不是计算过了吗?”

  “好吧,计算过了,加上各种费用,你给五吨货物已经非常高了。”

  几个人参观完了,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了一阵巨大的轰鸣声。

  轰鸣声大到让人受不了的地步。

  “什么声音?”

  负责人解释道:“飞机正在试车。”

  “声音这么大?比安124还大不少。”

  负责人大声说道:“是另一款飞机。”

  陈卫民立刻意识到了什么。

  “能看一下吗?”

  “这……”

  陈卫民立刻掏出五十美元塞进了对方的手里。

  “当然,你们是远东来的客人,欢迎你们参观我们设计制造的全球最大的运输机,专门为我们的航天器暴风雪设计。”

  当看到飞机后,谢尔盖被震惊了。

  杨树林差点跪下来顶礼膜拜。

  这是飞机吗?

  这明明是个庞然大物好不好?

  听完了负责人介绍的参数后,谢尔盖和杨树林都直呼不可能。

  怎么可能有起飞重量六百五十吨的飞机?

  纯粹是扯淡。

  负责人也急了,说下个月要首飞,如果他们不信,可以来现场观看这架飞机的第一次试飞。

  陈卫民真上了心,一定要看,一定要看。

  参观完了安托诺夫设计局,陈卫民很想和他们的局长瓦西里见一面,但是瓦西里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见。

  陈卫民又观察了一下安托诺夫设计局。

  这里没有远东地区那些工厂的萧条,所以他们依然可以挺直腰杆。

  整个基辅的情况,远比远东地区要发达,这里的面包房也排起了长龙,但是比莫斯科要好太多了。

  晚上,他们搭乘军机到了尼古拉耶夫。

  黑海造船厂,并不在海边,而是在内河。

  黑海造船厂的规模,比托诺夫设计局的规模还要大很多,河边一眼望不到头的船坞。

  放眼望去,有一半船坞都开工了。

  而他们所在的船坞,面积最大。

  一片足球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陈卫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原来,航空母舰这么大?比电视屏幕大的太多太多。

  “谢尔盖,什么时候建造完毕?”

  “预计92年。”

  “这么久?”

  “是的,别看航空母舰的外壳已经建造完毕,但是里面的装修和改造才是最烦琐的,就说布线吧,至少有几千公里长度。”

  杨树林的眼睛都红了。

  嫉妒、羡慕,各种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他的心头。

  同样都是社会主义大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陈卫民和杨树林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他希望黑海造船厂的进度越快越好。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瓦良格号断断续续建造到百分之六十八就停工了。

  1999年,某公司为了买瓦良格号,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购置费用两千万美元,而且是在拆除了所有设备,仅保留空壳和部分动力系统的情况下。

  运输费用耗费三千万美元,耗时三年时间,那艘锈迹斑斑的船壳才回到了华夏。

  美国是其中最大的阻挠方,土耳其是其中最大的反骨。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成为陈卫民最棘手的问题。

  以前还不觉得什么,看新闻,看介绍,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但是当真正站在瓦良格号面前时,油然而生一种历史使命感。

  也许这是华夏人心中的执念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1988,我在苏联当倒爷,重生1988,我在苏联当倒爷最新章节,重生1988,我在苏联当倒爷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