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后,苏明哲和温氏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分来的那半座青砖大瓦房打扫干净。

  他们自己住进了原先的次卧,把光线最好的那间东厢房,腾给了苏墨做书房。

  这之后,苏墨的日子,变得规律了许多。

  每天天刚亮,他起床洗漱后,便搬出那块青石板练起字来。

  他提起笔,蘸上清水,手腕沉稳而有力,在石板上写下一个个大字。

  如今他书写的不再是百家姓,而是如今学习的论语内容。

  水迹在灰色的石面上晕开,字迹刚一成型,又很快在风中迅速干掉消失。

  他又继续一遍遍地重写,按照苏明哲所说的方法锻炼毅力。

  到了鸡鸣之时,他去王夫子的学堂。

  “子曰: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

  王夫子在上面讲着,苏墨同其他学子一样,在下面跟着诵读,认真完成自己的课业。

  待到夜深人静,他回到自己的新屋,会点上分家前用不起的油灯。

  将陈山长赠予的那九大箱,带着珍贵批注的经义书籍,一一拿出来细心专研。

  当王夫子还在逐字逐句地讲解《论语》的第一篇时,苏墨早已将整部《论语》通篇背完,并且对其中的释义有了理解。

  不得不说,陈山长的批注就如同高屋建瓴一般,一针见血的点出了文章中的遮掩之处,帮他对更加轻易的领悟经义内容。

  但对于自己的学习进度,他并没有表露出来。

  王夫子所讲的浅显内容,他照单全收,从不多言一句。

  而那些真正晦涩,涉及经义辨析的疑难,他则默默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留待周末去陈府时,再去请教陈山长。

  他心中明镜似的,两位夫子的学问有着明显不同,王夫子更偏向于基础蒙学,陈山长则是大家之言。

  这日,王夫子讲完一篇文章,许是心情不错,便随口提问道。

  “苏墨,你近日学得扎实,我便考考你,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此句何解?”

  这是尚未教授的篇章内容,但是王夫子相信被他寄予厚望的苏墨,定然预习了后面的内容。

  满堂学童皆是一片茫然。

  苏墨坦然起身,自信作答。

  “回夫子,此句意为君子以道义为根本,按礼节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辞说出,凭诚信来完成。”

  王夫子点了点头,对此做解十分满意,即便是让他来也不过如此,正欲夸赞之时,又听苏墨继续说道。

  “此句当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合看。”

  “义者,人之正路也,夫子教我等传不习乎,学生以为,义便是传之根本。”

  闻言,王夫子的手一抖,戒尺险些掉落在地。

  他所问的只是字面释义,而苏墨的回答却已引申经义,达到前后贯通。

  而想要达到这一地步,只有一种可能。

  “你……你把《论语》都读完了?”

  王夫子惊愕地看着他,声音干涩道。

  “回夫子,学生愚钝,只是将陈山长赠予的藏书,通读了几遍。”

  王夫子陷入沉默。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六岁的孩童,再看看自己手中那本讲了数月,还未过半的蒙学课本。

  许久,王夫子长叹一声,颓然坐下。

  他摆了摆手,脸上满是苦涩与释然。

  “罢了,罢了。老夫学问浅薄,不敢再误你前程。”

  “苏墨,明日起,你便不必再来学堂了。”

  “去吧,追随陈山长好生学习。”

  “是,夫子的教导,必不敢忘。”

  苏墨点了点头,知道这一天早晚回到来,也没有诧异。

  从王夫子那里告辞回家,刚到院门口,便撞见了苏文。

  苏文显然是特意在等他,不然也不会在丁家族学,难得的休息日回家。

  此时的他,已经换下了一身粗布短打,穿上了一件崭新的青色长袍,袍子上用银线绣着一丛青竹,寓意节节攀高。

  “哟,这不是苏墨吗?怎么,王夫子那破学堂,今日也放假了?”

  苏文斜睨着苏墨,满脸的得意之色。

  他刻意抖了抖自己的袖子,说道。

  “看见没?这可是丁家族学的院服!绣着青竹呢!你知道是什么寓意吗?”

  “还在那泥腿子窝里打转,能学到什么?能攒下什么人脉?”

  苏墨瞥了他一眼那身新袍子,淡淡道:

  “我听闻,丁家族学卯时便要开课。”

  “那是自然!”

  苏文下巴抬得更高了,语气里充满了高傲。

  “丁侍郎门下,规矩森严!这才是求前程的样子!”

  “既求前程,为何你辰时便已在家中闲逛?”

  苏墨的目光平静如水,毫不在意苏文的态度。

  “我……我今日休息!”

  苏文的脸瞬间涨红,下意识反驳。

  “可昨日,我也见你申时便回来了。”

  苏墨直指其要害,毫不留情的说道。

  “既要求那通天前程,却连刻苦都做不到。你穿的不是节节攀高,只是虚名罢了。”

  “你……你胡说!”

  苏文被戳破了面皮,羞恼无言,指着苏墨半天,最后只能跺脚骂道。

  “我那是去结交人脉!结交同窗!你这种只知道死读书的,一辈子都懂不了!”

  他愤愤地甩袖,跑回了自己的院子。

  苏墨摇了摇头。

  两人对读书二字的认知,已然天差地别。

  他不再理会,回到自己的书房。

  关上门,从那九大箱书中,抽出陈山长的《孟子》批注。

  王夫子只是他科举路上的引路人,而陈山长却是他真正的先生。

  凭借着成年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疯狂地消化着那些晦涩的经义。

  又将陈山长那些龙飞凤舞的批注,一句句背诵下来,默默夯实着自己的根基。

  这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也会一一标注出来,待日后请教。

  ……

  苏墨自得了王夫子批准后,温氏便每日备好午饭,由苏明哲领着,日日往返于村子和县城,去陈山长府上求学。

  对此,陈山长欣然同意。

  他本就要教导幼子陈尚泽,教一个也是教,两个也是教。

  何况对于苏墨他本就欣赏,不然之前也不会赠书了。

  陈尚泽对此就不一样了,一开始的他是高兴欢迎的。

  毕竟自幼在书房中长大,同龄的玩伴极少,如今多了个苏墨,总算有人能陪他一同读书。

  可这份欣喜,在短短三日后,便化作了山一般沉重的压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争得门楣扬,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争得门楣扬最新章节,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争得门楣扬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