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的火车像条绿色的长龙,载着满车厢的期待驶向海边。叶凡靠窗坐着,看窗外的景物从熟悉的街巷变成陌生的田野,最后渐渐染上湿润的蓝。方可儿趴在小桌板上,手里捏着那张画着青岛海景的素描,铅笔在纸面轻轻摩挲,把海浪的弧度描得愈发柔和。
“还有半小时就到了。”叶凡碰了碰她的胳膊,递过一瓶矿泉水,“喝点水,别睡着了。”
方可儿抬起头,眼里还蒙着层睡意,睫毛上沾着点阳光的金粉:“我没睡,在想栈桥的海鸥会不会怕人。”她把素描本往他面前推了推,“你看我画的海鸥,像不像鸭子?”
纸上的线条歪歪扭扭,确实有点像肥硕的鸭子。叶凡忍不住笑出声,被她瞪了一眼,又赶紧憋回去:“不像,挺可爱的,有……有灵魂。”
“算你识相。”方可儿把素描本收起来,嘴角却悄悄翘着。她从背包里翻出件浅蓝色的衬衫,“你要不要换衣服?到站了肯定热。”
是叶凡说过要穿的那件衬衫。他接过来时,指尖碰到她的手,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车厢顶上的风扇“呼呼”转着,吹不散空气里的微热。
火车驶进青岛站时,潮湿的海风顺着车窗缝钻进来,带着咸腥的气息。叶凡拎着两个大行李箱走在前面,方可儿跟在后面,白裙子在人群里像朵晃动的云。出站口的风更大了,吹乱了她的头发,叶凡回头帮她拢发时,看到远处的海岸线泛着粼粼的光,像打翻了的碎银。
“海!”方可儿指着那片蓝,眼睛亮得惊人,拖着行李箱就往前跑,裙摆扫过地面,带起一阵轻快的风。
叶凡笑着追上去,看着她站在海边的堤坝上,张开双臂迎着风,白裙子被吹得鼓鼓的,像只即将起飞的蝴蝶。他忽然觉得,这一路的颠簸都值了——原来她看到海时,是这样好看的模样。
他们在栈桥附近找了家民宿,推开窗就能看到海浪拍打着礁石。老板是个热心的阿姨,给他们推荐了附近的海鲜馆,还说:“明早四点去海边,能看到最美的日出。”
“那我们定闹钟。”方可儿趴在窗台上,看着远处的灯塔,“我要把日出画下来。”
傍晚的栈桥挤满了人,卖贝壳手链的小贩推着车穿梭,海鸥在头顶盘旋,发出清亮的叫声。方可儿买了袋面包屑,踮着脚往空中抛,海鸥俯冲下来叼走食物时,翅膀差点扫到她的头发,吓得她往叶凡身后躲,却又忍不住探出头看。
“小心点。”叶凡护住她的肩膀,帮她把面包屑抛得更远些,“别被啄到手。”
“你看那只海鸥,翅膀上有块白!”方可儿指着一只海鸥,兴奋地拉他的胳膊,“它好像认识我,总跟着我们。”
叶凡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夕阳的金光洒在海面上,也洒在她仰起的脸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忽然想起那个雪天,她也是这样指着雪人笑,眼里的光比雪还亮。
海鲜馆的桌子摆在露天的院子里,海风带着凉意吹过来,吹散了暑气。叶凡给方可儿剥虾壳,她则给他挑鱼刺,盘子里的皮皮虾堆得像座小山,壳上的红油蹭到手指上,黏糊糊的,却吃得格外香。
“明天去八大关吧?”叶凡蘸着醋吃了口虾,“听说那里的梧桐道特别美。”
“好啊,”方可儿点头,又想起什么,“还要去大学路,我查了攻略,红砖墙配着绿树,拍照最好看。”
“都听你的。”
海浪拍岸的声音成了最好的背景音,两人聊着开学后的生活,说要一起去图书馆占座,要去对方的学校蹭课,要在周末探索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月光洒在桌面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近,几乎要叠在一起。
凌晨四点的海边格外安静,只有海浪低低的吟唱。叶凡牵着方可儿的手走在沙滩上,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在沙里,又被涨潮的海水悄悄抚平。她穿着他的外套,宽大的袖子晃来晃去,却紧紧攥着他的手,掌心沁出了点汗。
“冷不冷?”叶凡停下脚步,把外套的拉链给她拉到顶,只露出双亮晶晶的眼睛。
“不冷。”方可儿摇摇头,指着东边的天空,“你看,是不是快亮了?”
天边果然泛起了鱼肚白,渐渐染上粉紫、橘红,最后变成耀眼的金。当太阳像个熟透的蛋黄跳出海面时,方可儿捂住了嘴,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
“怎么哭了?”叶凡慌了,掏纸巾给她擦脸。
“就是……觉得太好看了。”她哽咽着说,“比我想象中好看一万倍。”
叶凡没说话,只是握紧了她的手。海浪一遍遍涌上沙滩,又退去,把贝壳和小石子留在沙里。他忽然觉得,那些高三的夜晚,那些解不出的题,那些偷偷红过的眼眶,都在这一刻有了意义——原来努力奔向的远方,是这样值得。
日出后的海边热闹起来,晨练的老人打着太极,赶海的小孩提着小桶捡贝壳。方可儿坐在礁石上画画,裙摆沾了沙也不在意,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把日出的金光、海浪的蓝、礁石的褐都画了下来,角落里还画了两个牵手的小人。
“画好了。”她把素描本递给他,脸颊红红的,“给你。”
叶凡翻开来看,最后一页的角落里写着行小字:“2009年7月28日,和叶凡一起看海。”他忽然想起那个奥运夜,他们约定要一起看奥运会,原来有些约定,真的会在时光里慢慢实现。
在青岛的日子像被拉长的橡皮筋,缓慢而柔软。他们在八大关的梧桐道上骑自行车,影子被阳光切成碎片;在大学路的红砖墙前拍照,她的白裙子和砖的红格外配;在五四广场看灯光秀,巨大的屏幕映着他们的笑脸,比星星还亮。
离开前的最后一晚,他们又去了栈桥。海风比来时更凉了些,吹得人心里发空。方可儿靠在栏杆上,看着远处的灯塔,忽然说:“开学后,我们每周见一次面吧?”
“好,”叶凡点头,“我周三下午没课,去你的学校找你。”
“那我带你来我们学校的樱花道,”方可儿眼睛弯成月牙,“春天的时候,樱花开得像雪一样。”
“那我带你去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叶凡笑着说,“有3D打印机,能给你打印小房子模型。”
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的约定伴奏。方可儿从脖子上解下一条项链,是那个银质的小鱼吊坠,鱼嘴衔着雪花的那个。
“这个给你。”她把项链戴在他脖子上,指尖划过他的锁骨,带来一阵细微的颤,“等冬天第一场雪落的时候,就代表我在想你。”
叶凡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枚和她同款的玉兰戒指,只是尺寸更大些。他执起她的手,把戒指套在她的中指上——比无名指更显眼的位置。
“这个给你,”他的声音有点哑,“等玉兰花再开的时候,我们……”
“我们就在一起。”方可儿接过他的话,眼睛里闪着水光,却笑得格外甜。
海风把这句话吹向远方,带着咸腥的气息,也带着两个少年最郑重的约定。远处的灯塔忽明忽暗,像在为他们指引前路,而脚下的海浪,正一遍遍冲刷着沙滩,仿佛要把这个夜晚的记忆,刻进永恒的时光里。
火车驶离青岛时,方可儿靠在叶凡肩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本素描本。叶凡看着窗外倒退的海岸线,摸了摸脖子上的小鱼吊坠,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却觉得心里暖暖的。
他知道,这个夏天结束后,他们会走进不同的校园,面对不同的课程和人群,会有新的朋友,新的挑战。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周三下午的约定,樱花道的春天,实验室的小房子,还有脖子上的吊坠和指间的戒指,都会像海风一样,时时吹拂着彼此的记忆。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方可儿的短信,大概是醒了:“到学校了告诉我。”
叶凡回了个“好”,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天空蓝得像青岛的海。他忽然觉得,未来像幅展开的画卷,虽然还看不清细节,却已经有了最明媚的底色。
而这幅画的主角,是他,是她,是那些一起走过的路,和那些还没来得及实现的,长长的约定。
“还有半小时就到了。”叶凡碰了碰她的胳膊,递过一瓶矿泉水,“喝点水,别睡着了。”
方可儿抬起头,眼里还蒙着层睡意,睫毛上沾着点阳光的金粉:“我没睡,在想栈桥的海鸥会不会怕人。”她把素描本往他面前推了推,“你看我画的海鸥,像不像鸭子?”
纸上的线条歪歪扭扭,确实有点像肥硕的鸭子。叶凡忍不住笑出声,被她瞪了一眼,又赶紧憋回去:“不像,挺可爱的,有……有灵魂。”
“算你识相。”方可儿把素描本收起来,嘴角却悄悄翘着。她从背包里翻出件浅蓝色的衬衫,“你要不要换衣服?到站了肯定热。”
是叶凡说过要穿的那件衬衫。他接过来时,指尖碰到她的手,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车厢顶上的风扇“呼呼”转着,吹不散空气里的微热。
火车驶进青岛站时,潮湿的海风顺着车窗缝钻进来,带着咸腥的气息。叶凡拎着两个大行李箱走在前面,方可儿跟在后面,白裙子在人群里像朵晃动的云。出站口的风更大了,吹乱了她的头发,叶凡回头帮她拢发时,看到远处的海岸线泛着粼粼的光,像打翻了的碎银。
“海!”方可儿指着那片蓝,眼睛亮得惊人,拖着行李箱就往前跑,裙摆扫过地面,带起一阵轻快的风。
叶凡笑着追上去,看着她站在海边的堤坝上,张开双臂迎着风,白裙子被吹得鼓鼓的,像只即将起飞的蝴蝶。他忽然觉得,这一路的颠簸都值了——原来她看到海时,是这样好看的模样。
他们在栈桥附近找了家民宿,推开窗就能看到海浪拍打着礁石。老板是个热心的阿姨,给他们推荐了附近的海鲜馆,还说:“明早四点去海边,能看到最美的日出。”
“那我们定闹钟。”方可儿趴在窗台上,看着远处的灯塔,“我要把日出画下来。”
傍晚的栈桥挤满了人,卖贝壳手链的小贩推着车穿梭,海鸥在头顶盘旋,发出清亮的叫声。方可儿买了袋面包屑,踮着脚往空中抛,海鸥俯冲下来叼走食物时,翅膀差点扫到她的头发,吓得她往叶凡身后躲,却又忍不住探出头看。
“小心点。”叶凡护住她的肩膀,帮她把面包屑抛得更远些,“别被啄到手。”
“你看那只海鸥,翅膀上有块白!”方可儿指着一只海鸥,兴奋地拉他的胳膊,“它好像认识我,总跟着我们。”
叶凡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夕阳的金光洒在海面上,也洒在她仰起的脸上,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忽然想起那个雪天,她也是这样指着雪人笑,眼里的光比雪还亮。
海鲜馆的桌子摆在露天的院子里,海风带着凉意吹过来,吹散了暑气。叶凡给方可儿剥虾壳,她则给他挑鱼刺,盘子里的皮皮虾堆得像座小山,壳上的红油蹭到手指上,黏糊糊的,却吃得格外香。
“明天去八大关吧?”叶凡蘸着醋吃了口虾,“听说那里的梧桐道特别美。”
“好啊,”方可儿点头,又想起什么,“还要去大学路,我查了攻略,红砖墙配着绿树,拍照最好看。”
“都听你的。”
海浪拍岸的声音成了最好的背景音,两人聊着开学后的生活,说要一起去图书馆占座,要去对方的学校蹭课,要在周末探索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月光洒在桌面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近,几乎要叠在一起。
凌晨四点的海边格外安静,只有海浪低低的吟唱。叶凡牵着方可儿的手走在沙滩上,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在沙里,又被涨潮的海水悄悄抚平。她穿着他的外套,宽大的袖子晃来晃去,却紧紧攥着他的手,掌心沁出了点汗。
“冷不冷?”叶凡停下脚步,把外套的拉链给她拉到顶,只露出双亮晶晶的眼睛。
“不冷。”方可儿摇摇头,指着东边的天空,“你看,是不是快亮了?”
天边果然泛起了鱼肚白,渐渐染上粉紫、橘红,最后变成耀眼的金。当太阳像个熟透的蛋黄跳出海面时,方可儿捂住了嘴,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
“怎么哭了?”叶凡慌了,掏纸巾给她擦脸。
“就是……觉得太好看了。”她哽咽着说,“比我想象中好看一万倍。”
叶凡没说话,只是握紧了她的手。海浪一遍遍涌上沙滩,又退去,把贝壳和小石子留在沙里。他忽然觉得,那些高三的夜晚,那些解不出的题,那些偷偷红过的眼眶,都在这一刻有了意义——原来努力奔向的远方,是这样值得。
日出后的海边热闹起来,晨练的老人打着太极,赶海的小孩提着小桶捡贝壳。方可儿坐在礁石上画画,裙摆沾了沙也不在意,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把日出的金光、海浪的蓝、礁石的褐都画了下来,角落里还画了两个牵手的小人。
“画好了。”她把素描本递给他,脸颊红红的,“给你。”
叶凡翻开来看,最后一页的角落里写着行小字:“2009年7月28日,和叶凡一起看海。”他忽然想起那个奥运夜,他们约定要一起看奥运会,原来有些约定,真的会在时光里慢慢实现。
在青岛的日子像被拉长的橡皮筋,缓慢而柔软。他们在八大关的梧桐道上骑自行车,影子被阳光切成碎片;在大学路的红砖墙前拍照,她的白裙子和砖的红格外配;在五四广场看灯光秀,巨大的屏幕映着他们的笑脸,比星星还亮。
离开前的最后一晚,他们又去了栈桥。海风比来时更凉了些,吹得人心里发空。方可儿靠在栏杆上,看着远处的灯塔,忽然说:“开学后,我们每周见一次面吧?”
“好,”叶凡点头,“我周三下午没课,去你的学校找你。”
“那我带你来我们学校的樱花道,”方可儿眼睛弯成月牙,“春天的时候,樱花开得像雪一样。”
“那我带你去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叶凡笑着说,“有3D打印机,能给你打印小房子模型。”
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哗哗”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的约定伴奏。方可儿从脖子上解下一条项链,是那个银质的小鱼吊坠,鱼嘴衔着雪花的那个。
“这个给你。”她把项链戴在他脖子上,指尖划过他的锁骨,带来一阵细微的颤,“等冬天第一场雪落的时候,就代表我在想你。”
叶凡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枚和她同款的玉兰戒指,只是尺寸更大些。他执起她的手,把戒指套在她的中指上——比无名指更显眼的位置。
“这个给你,”他的声音有点哑,“等玉兰花再开的时候,我们……”
“我们就在一起。”方可儿接过他的话,眼睛里闪着水光,却笑得格外甜。
海风把这句话吹向远方,带着咸腥的气息,也带着两个少年最郑重的约定。远处的灯塔忽明忽暗,像在为他们指引前路,而脚下的海浪,正一遍遍冲刷着沙滩,仿佛要把这个夜晚的记忆,刻进永恒的时光里。
火车驶离青岛时,方可儿靠在叶凡肩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本素描本。叶凡看着窗外倒退的海岸线,摸了摸脖子上的小鱼吊坠,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却觉得心里暖暖的。
他知道,这个夏天结束后,他们会走进不同的校园,面对不同的课程和人群,会有新的朋友,新的挑战。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周三下午的约定,樱花道的春天,实验室的小房子,还有脖子上的吊坠和指间的戒指,都会像海风一样,时时吹拂着彼此的记忆。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方可儿的短信,大概是醒了:“到学校了告诉我。”
叶凡回了个“好”,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天空蓝得像青岛的海。他忽然觉得,未来像幅展开的画卷,虽然还看不清细节,却已经有了最明媚的底色。
而这幅画的主角,是他,是她,是那些一起走过的路,和那些还没来得及实现的,长长的约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青梅竹马还会爱我吗?,重生之青梅竹马还会爱我吗?最新章节,重生之青梅竹马还会爱我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青梅竹马还会爱我吗?,重生之青梅竹马还会爱我吗?最新章节,重生之青梅竹马还会爱我吗?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