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陶苏就背着提前准备的彩笔、画纸和小零食,在学校门口和宋乔一碰面。
两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踩着薄薄的霜气往孤儿院走去,呼出的白气混在一起,像一串小小的棉花糖。
孤儿院的院子里,早已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院长阿姨笑着迎上来,把她们领到活动室:“孩子们盼了好几天了,就等着你们来呢!”
活动室里,十几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她们,小脸上满是期待。
宋乔一放下背包,立刻化身“孩子王”,从包里掏出一个小音箱,笑着拍手:“小朋友们,姐姐今天教你们唱《小星星》好不好?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哦!”
她的声音清脆响亮,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几个活泼的小朋友立刻举手,大声喊:“好!”
音乐响起,宋乔一拿着话筒(其实是个玩具扩音器),逐句教孩子们唱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她的歌声清甜,还带着可爱的手势,小朋友们跟着学得有模有样,小奶音此起彼伏,偶尔跑调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陶苏坐在旁边,帮着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遇到害羞不敢开口的小朋友,就轻轻拉着他们的小手,小声跟着哼唱,鼓励他们大胆唱出来。
唱到高潮部分,宋乔一突然举起手:“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唱到‘挂在天空放光明’的时候,大家就举起小手,像星星一样晃一晃!”
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跟着音乐节奏晃动着小手,活动室里像缀满了跳动的小星星,热闹又温馨。
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一直黏在陶苏身边,怯生生地问:“姐姐,我唱得不好听吗?”陶苏蹲下身,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笑着说:“很好听呀,你声音像小百灵鸟一样,再大胆一点就更好啦!”小女孩眼睛一亮,下次开口时,声音明显响亮了不少。
唱歌结束后,宋乔一带着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她当“老鹰”,院长阿姨当“母鸡”,孩子们拉着衣角排成一串“小鸡”,在院子里跑着、笑着,尖叫声和欢笑声传遍了整个孤儿院。
陶苏则留在活动室,拿出彩笔和画纸,教剩下的几个喜欢画画的小朋友涂鸦。她耐心地教他们握笔的姿势,给他们讲解颜色的搭配,还根据每个孩子的想法,帮他们勾勒出简单的轮廓。
有个小男孩想画飞机,陶苏就握着他的手,一起画了一架带着彩色条纹的飞机,小男孩看着画纸,笑得露出了缺了一颗门牙的小牙。
中午,她们和孩子们一起吃午饭。宋乔一给小朋友们夹菜,还讲了几个小笑话,逗得大家饭都差点喷出来;陶苏则帮着年纪小的孩子剥鸡蛋、擦嘴巴,动作温柔又细心。
有个小男孩偷偷把自己碗里的红烧肉夹给陶苏,小声说:“姐姐,这个好吃,给你吃。”陶苏心里一暖,又把肉夹了回去:“谢谢宝贝,你正在长身体,要多吃点才有力气长高呀!”
下午,宋乔一教孩子们折千纸鹤,她的手很巧,很快就折出了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孩子们跟着学得认真,虽然折得歪歪扭扭,却都宝贝得不行,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小口袋里。
陶苏则带着孩子们画全家福,有的孩子画了和小伙伴们的合影,有的孩子画了和院长阿姨、志愿者姐姐们的样子,陶苏把这些画收集起来,贴在活动室的墙上,组成了一面“快乐墙”。
夕阳西下,到了该告别的时候,孩子们拉着她们的衣角,依依不舍地问:“姐姐,你们下次还来吗?”
宋乔一蹲下身,揉了揉一个小男孩的头:“当然啦!等下次放假,姐姐还来教你们唱歌、做游戏!”陶苏也笑着点头:“我们还会带更多好看的画纸和好玩的玩具来,好不好?”
走出孤儿院,晚霞染红了半边天,陶苏和宋乔一并肩走着,虽然累得腿脚发软,心里却满是温暖。
“今天真有意思,”宋乔一笑着说,“那些小朋友太可爱了,尤其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一直跟着你,对你可依赖了!”陶苏想起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嘴角忍不住上扬:“嗯,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假期,感觉特别充实。”
原来,付出善意、传递快乐,是这样一件温暖又有趣的事。陶苏心里悄悄想着,下次放假,一定要再来看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年末的寒风裹着考试的紧张气息,终于在最后一门铃声中消散。成绩单发下来时,陶苏看着纸上亮眼的分数,悄悄松了口气——这次成绩很理想,也让她的分班选择更有底气。分科志愿表传到手里,纸张薄薄一张,却仿佛承载着往后的人生轨迹。
陶苏毫不犹豫地在“文科”一栏打了勾。她向来偏爱文史哲,那些流淌在文字里的故事与思想,总能让她静下心来。
笔尖停顿的瞬间,她下意识瞥了眼同桌徐星野的表格,“理科”两个大字工整有力,像他本人一样清冷笃定。
陶苏的心轻轻沉了一下,泛起细密的涟漪——她和他,终究要走向不同的赛道了。原来就算同处一个班,也会因为选择不同而渐行渐远,这份隐秘的失落,让她指尖的力道都轻了几分。
放学回家,陶苏把志愿表递给父亲。老陶正坐在桌前修理农具,满是老茧的手在看到表格时顿了顿,放下工具仔细看了看,抬头望向女儿:“想好了?选文科?”
陶苏点点头,有些忐忑地说:“爸,我的文科成绩一直比理科好,也更喜欢看书做题,我想选自己喜欢的。”
老陶没立刻说话,只是拿起桌上的老花镜戴上,又看了一遍表格,眼神里满是认真。他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能过得顺心。
沉默片刻后,他从抽屉里拿出钢笔,在家长签字处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字迹略显笨拙却格外有力。“爸不懂文理科的区别,”他放下笔,拍了拍陶苏的肩膀,语气朴实,“但爸相信你,你选的路,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爸都支持。好好学,将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陶苏看着父亲眼角的皱纹,心里暖暖的,所有的忐忑都烟消云散,用力点了点头:“谢谢爸,我会的。”
另一边的徐家,却因为志愿表闹得不可开交。徐父坐在沙发上,手里捏着徐星曜的成绩单,脸色有些严肃:“你的理科成绩比文科高出一大截,老师也说了,你理科更有潜力,为什么非要选文科?”
徐星曜站在客厅中央,脖子一梗:“我不喜欢理科!那些公式定理看得我头疼,文科多有意思,能看小说还能不用算那么多题!”
“有意思能当饭吃吗?”徐母忍不住插话,语气带着焦急,“你哥选了理科,将来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路子都宽。
你跟着选理科,有你哥照着,我们也放心。”“我哥是我哥,我是我!”徐星曜反驳道,“为什么非要我跟他一样?我就想选文科,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叛逆!”徐父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明白?”徐星曜心里憋着气,听着父母的数落,转身就往房间走,“砰”地一声关上房门,留下客厅里的父母面面相觑。
晚饭时,徐星野看出家里的低气压,主动开口:“爸,妈,我跟星曜谈谈。”他敲开弟弟的房门,徐星曜正趴在床上玩手机,看到他进来,把头扭向一边。
“还在生气?”徐星野在床边坐下,声音清淡,“我知道你不是一时冲动,选文科是真的喜欢,对吗?”徐星曜愣了一下,转头看他:“哥,你也觉得我选文科不对?”
“没有。”徐星野摇摇头,“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不一样,我选理科是因为喜欢逻辑推导,你喜欢文科,愿意为它付出努力,这没什么不对。”
他顿了顿,继续说,“但爸妈也是为了你好,他们担心你将来后悔。你如果真的想选文科,就要让他们看到你的决心,而不是用叛逆的方式对抗。”
徐星曜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床单。徐星野又说:“我去跟爸妈说,让他们尊重你的选择。
但你要记住,这是你自己选的路,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要好好学,证明给他们看。”徐星曜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哥,我知道了!我肯定会好好学的!”
当晚,徐星野找到父母:“爸,妈,星曜的事我跟他谈过了。他选文科不是一时兴起,是真的有兴趣,也愿意为之努力。”
他看着父母担忧的神色,补充道,“理科固然就业面广,但如果他不喜欢,就算逼着学,也学不出成绩。不如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以后他遇到问题,我会帮他,你们放心。”
徐父徐母对视一眼,想起儿子倔强的模样,又听徐星野这么说,终究是松了口。徐母叹了口气:“罢了,既然你们兄弟俩都想好了,我们也不逼他了。但星曜这孩子,可得说到做到。”
而宋乔一的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她拿着志愿表蹦蹦跳跳地回家,一进门就喊:“爸妈!我要选文科!”宋父宋母正在做饭,闻言笑着回应:“乔一,想好了?”“想好了想好了!”宋乔一跑到厨房,把表格递过去,“我喜欢唱歌跳舞,文科的课程也没那么枯燥,我肯定能学好!”
宋母接过表格,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只要你喜欢,爸妈就支持。我们乔一这么活泼,学文科肯定也能学得很棒。”
宋父也点点头:“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后不管是想考艺术院校,还是继续学文科,爸妈都陪着你。”宋乔一搂着母亲的胳膊,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谢谢爸妈!我肯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志愿表收齐那天,陶苏看着表格上大家的选择,心里百感交集。温珣、宋乔一、许岁澄都选了文科,以后还能继续做同学;姜悦选了理科,要和她们分开了;而徐星野,那个让她悄悄心动的少年,终究要走向不同的班级。
但她很快又释然了——分班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些一起度过的时光,那些温暖的互动与回忆,都会成为青春里最珍贵的印记。
陶苏抬头望向窗外,阳光正好,她知道,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不管未来会遇到谁、经历什么,只要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就一定能遇见更好的风景。
两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踩着薄薄的霜气往孤儿院走去,呼出的白气混在一起,像一串小小的棉花糖。
孤儿院的院子里,早已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院长阿姨笑着迎上来,把她们领到活动室:“孩子们盼了好几天了,就等着你们来呢!”
活动室里,十几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她们,小脸上满是期待。
宋乔一放下背包,立刻化身“孩子王”,从包里掏出一个小音箱,笑着拍手:“小朋友们,姐姐今天教你们唱《小星星》好不好?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哦!”
她的声音清脆响亮,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几个活泼的小朋友立刻举手,大声喊:“好!”
音乐响起,宋乔一拿着话筒(其实是个玩具扩音器),逐句教孩子们唱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她的歌声清甜,还带着可爱的手势,小朋友们跟着学得有模有样,小奶音此起彼伏,偶尔跑调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陶苏坐在旁边,帮着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遇到害羞不敢开口的小朋友,就轻轻拉着他们的小手,小声跟着哼唱,鼓励他们大胆唱出来。
唱到高潮部分,宋乔一突然举起手:“我们来做个游戏吧!唱到‘挂在天空放光明’的时候,大家就举起小手,像星星一样晃一晃!”
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跟着音乐节奏晃动着小手,活动室里像缀满了跳动的小星星,热闹又温馨。
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一直黏在陶苏身边,怯生生地问:“姐姐,我唱得不好听吗?”陶苏蹲下身,帮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笑着说:“很好听呀,你声音像小百灵鸟一样,再大胆一点就更好啦!”小女孩眼睛一亮,下次开口时,声音明显响亮了不少。
唱歌结束后,宋乔一带着孩子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她当“老鹰”,院长阿姨当“母鸡”,孩子们拉着衣角排成一串“小鸡”,在院子里跑着、笑着,尖叫声和欢笑声传遍了整个孤儿院。
陶苏则留在活动室,拿出彩笔和画纸,教剩下的几个喜欢画画的小朋友涂鸦。她耐心地教他们握笔的姿势,给他们讲解颜色的搭配,还根据每个孩子的想法,帮他们勾勒出简单的轮廓。
有个小男孩想画飞机,陶苏就握着他的手,一起画了一架带着彩色条纹的飞机,小男孩看着画纸,笑得露出了缺了一颗门牙的小牙。
中午,她们和孩子们一起吃午饭。宋乔一给小朋友们夹菜,还讲了几个小笑话,逗得大家饭都差点喷出来;陶苏则帮着年纪小的孩子剥鸡蛋、擦嘴巴,动作温柔又细心。
有个小男孩偷偷把自己碗里的红烧肉夹给陶苏,小声说:“姐姐,这个好吃,给你吃。”陶苏心里一暖,又把肉夹了回去:“谢谢宝贝,你正在长身体,要多吃点才有力气长高呀!”
下午,宋乔一教孩子们折千纸鹤,她的手很巧,很快就折出了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孩子们跟着学得认真,虽然折得歪歪扭扭,却都宝贝得不行,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小口袋里。
陶苏则带着孩子们画全家福,有的孩子画了和小伙伴们的合影,有的孩子画了和院长阿姨、志愿者姐姐们的样子,陶苏把这些画收集起来,贴在活动室的墙上,组成了一面“快乐墙”。
夕阳西下,到了该告别的时候,孩子们拉着她们的衣角,依依不舍地问:“姐姐,你们下次还来吗?”
宋乔一蹲下身,揉了揉一个小男孩的头:“当然啦!等下次放假,姐姐还来教你们唱歌、做游戏!”陶苏也笑着点头:“我们还会带更多好看的画纸和好玩的玩具来,好不好?”
走出孤儿院,晚霞染红了半边天,陶苏和宋乔一并肩走着,虽然累得腿脚发软,心里却满是温暖。
“今天真有意思,”宋乔一笑着说,“那些小朋友太可爱了,尤其是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一直跟着你,对你可依赖了!”陶苏想起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嘴角忍不住上扬:“嗯,这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假期,感觉特别充实。”
原来,付出善意、传递快乐,是这样一件温暖又有趣的事。陶苏心里悄悄想着,下次放假,一定要再来看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年末的寒风裹着考试的紧张气息,终于在最后一门铃声中消散。成绩单发下来时,陶苏看着纸上亮眼的分数,悄悄松了口气——这次成绩很理想,也让她的分班选择更有底气。分科志愿表传到手里,纸张薄薄一张,却仿佛承载着往后的人生轨迹。
陶苏毫不犹豫地在“文科”一栏打了勾。她向来偏爱文史哲,那些流淌在文字里的故事与思想,总能让她静下心来。
笔尖停顿的瞬间,她下意识瞥了眼同桌徐星野的表格,“理科”两个大字工整有力,像他本人一样清冷笃定。
陶苏的心轻轻沉了一下,泛起细密的涟漪——她和他,终究要走向不同的赛道了。原来就算同处一个班,也会因为选择不同而渐行渐远,这份隐秘的失落,让她指尖的力道都轻了几分。
放学回家,陶苏把志愿表递给父亲。老陶正坐在桌前修理农具,满是老茧的手在看到表格时顿了顿,放下工具仔细看了看,抬头望向女儿:“想好了?选文科?”
陶苏点点头,有些忐忑地说:“爸,我的文科成绩一直比理科好,也更喜欢看书做题,我想选自己喜欢的。”
老陶没立刻说话,只是拿起桌上的老花镜戴上,又看了一遍表格,眼神里满是认真。他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能过得顺心。
沉默片刻后,他从抽屉里拿出钢笔,在家长签字处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字迹略显笨拙却格外有力。“爸不懂文理科的区别,”他放下笔,拍了拍陶苏的肩膀,语气朴实,“但爸相信你,你选的路,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爸都支持。好好学,将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陶苏看着父亲眼角的皱纹,心里暖暖的,所有的忐忑都烟消云散,用力点了点头:“谢谢爸,我会的。”
另一边的徐家,却因为志愿表闹得不可开交。徐父坐在沙发上,手里捏着徐星曜的成绩单,脸色有些严肃:“你的理科成绩比文科高出一大截,老师也说了,你理科更有潜力,为什么非要选文科?”
徐星曜站在客厅中央,脖子一梗:“我不喜欢理科!那些公式定理看得我头疼,文科多有意思,能看小说还能不用算那么多题!”
“有意思能当饭吃吗?”徐母忍不住插话,语气带着焦急,“你哥选了理科,将来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路子都宽。
你跟着选理科,有你哥照着,我们也放心。”“我哥是我哥,我是我!”徐星曜反驳道,“为什么非要我跟他一样?我就想选文科,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叛逆!”徐父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明白?”徐星曜心里憋着气,听着父母的数落,转身就往房间走,“砰”地一声关上房门,留下客厅里的父母面面相觑。
晚饭时,徐星野看出家里的低气压,主动开口:“爸,妈,我跟星曜谈谈。”他敲开弟弟的房门,徐星曜正趴在床上玩手机,看到他进来,把头扭向一边。
“还在生气?”徐星野在床边坐下,声音清淡,“我知道你不是一时冲动,选文科是真的喜欢,对吗?”徐星曜愣了一下,转头看他:“哥,你也觉得我选文科不对?”
“没有。”徐星野摇摇头,“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不一样,我选理科是因为喜欢逻辑推导,你喜欢文科,愿意为它付出努力,这没什么不对。”
他顿了顿,继续说,“但爸妈也是为了你好,他们担心你将来后悔。你如果真的想选文科,就要让他们看到你的决心,而不是用叛逆的方式对抗。”
徐星曜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床单。徐星野又说:“我去跟爸妈说,让他们尊重你的选择。
但你要记住,这是你自己选的路,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要好好学,证明给他们看。”徐星曜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哥,我知道了!我肯定会好好学的!”
当晚,徐星野找到父母:“爸,妈,星曜的事我跟他谈过了。他选文科不是一时兴起,是真的有兴趣,也愿意为之努力。”
他看着父母担忧的神色,补充道,“理科固然就业面广,但如果他不喜欢,就算逼着学,也学不出成绩。不如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以后他遇到问题,我会帮他,你们放心。”
徐父徐母对视一眼,想起儿子倔强的模样,又听徐星野这么说,终究是松了口。徐母叹了口气:“罢了,既然你们兄弟俩都想好了,我们也不逼他了。但星曜这孩子,可得说到做到。”
而宋乔一的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她拿着志愿表蹦蹦跳跳地回家,一进门就喊:“爸妈!我要选文科!”宋父宋母正在做饭,闻言笑着回应:“乔一,想好了?”“想好了想好了!”宋乔一跑到厨房,把表格递过去,“我喜欢唱歌跳舞,文科的课程也没那么枯燥,我肯定能学好!”
宋母接过表格,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只要你喜欢,爸妈就支持。我们乔一这么活泼,学文科肯定也能学得很棒。”
宋父也点点头:“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后不管是想考艺术院校,还是继续学文科,爸妈都陪着你。”宋乔一搂着母亲的胳膊,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谢谢爸妈!我肯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志愿表收齐那天,陶苏看着表格上大家的选择,心里百感交集。温珣、宋乔一、许岁澄都选了文科,以后还能继续做同学;姜悦选了理科,要和她们分开了;而徐星野,那个让她悄悄心动的少年,终究要走向不同的班级。
但她很快又释然了——分班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些一起度过的时光,那些温暖的互动与回忆,都会成为青春里最珍贵的印记。
陶苏抬头望向窗外,阳光正好,她知道,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不管未来会遇到谁、经历什么,只要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就一定能遇见更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