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是想回就能回 第5章 扎根与涟漪

小说:家,不是想回就能回 作者:TS冯瑞东 更新时间:2025-11-24 08:40:3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何婷的面试安排在江宁路门店刚刚竣工的会议室进行。阳光透过崭新的玻璃窗,洒在光洁的会议桌上。我看着坐在对面的女孩,她穿着一身得体的职业装,头发利落地束在脑后,眼神里带着初入社会的青涩,但更多的是一种清晰的认真和渴望。

  “何婷,你好,我是冯瑞东,江宁路店的负责人。”我开口,依旧是那口改良后但仍带点天水味儿的普通话,但此刻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个人标识。

  “冯店长,您好。”她微微欠身,声音清晰,带着湖北妹子特有的那股子伶俐劲儿。

  我没有按照固定的面试流程走,而是更像一次聊天。我从她简历上提到的旅游规划项目问起,问她当时是怎么考虑客户需求的,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她的回答条理清楚,不仅说了流程,还提到了自己当时的一些思考和遗憾,能看出她确实是用心在做这件事。

  我又问她对线下旅游门店的看法。她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结合自己作为潜在客户的体验,提到了服务细节、专业度和信任感的重要性。“我觉得,客人走进来,把重要的假期和预算交给我们,我们提供的不能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产品,更应该是一份放心的承诺和贴心的规划。”她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我们刚开业,万事开头难,可能会很辛苦,需要身兼数职,加班也是常事,你怎么看?”我抛出了现实问题。

  何婷几乎没有犹豫,眼神坚定:“冯店长,我不怕辛苦。我觉得能和一家新店一起成长,是特别宝贵的机会。我相信只要用心做,肯定能做好。”

  面试结束,我心里已经有了八分肯定。这姑娘有专业底子,有态度,有眼力见,是个可造之材。我把情况和初步判断向吴迪做了汇报。吴迪亲自进行了复试,回来后对我点点头:“老冯,眼光不错。这小姑娘踏实,肯学,是块做服务的料。就她了!尽快办理入职。”

  就这样,何婷正式成为了同程旅游上海江宁路门店的第一位员工,工号SH001。她的到来,像一股清新的活水,注入了这个刚刚落成、还带着建材气息的空间。她也是我们这块“试验田”里,播下的第一颗种子。

  有了何婷这个良好的开端,后续的招聘工作似乎也顺利了一些。或许是因为门店实体已然成型,看起来更像一个稳定可靠的平台,也或许是何婷这个“活广告”带来的微妙影响,后续投来的简历质量明显有所提升。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我们陆陆续续又面试了几十人,最终精挑细选,招入了九名新店员。在组建团队时,我特意注意了男女比例的均衡和能力的互补性,最终团队里有五个小伙子,四个姑娘,加上何婷,正好五男五女。小伙子们体力好,有冲劲,适合外联、地推和扛重物;姑娘们心思细腻,亲和力强,适合门店接待、客户维护和细节服务。我觉得这样的搭配,能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团队生态。

  人员初步到位,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练兵”。我这个曾经的“冯扛把子”、“电话销售王牌”,再次化身“冯教官”,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毫无保留地掏了出来。每天,我就在这个崭新的门店里,对着这十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开启了密集的“魔鬼训练”。

  培训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从同程的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到所有的旅游产品线知识,从东南亚的海岛到欧洲的古堡,从签证办理的细微注意事项到不同目的地风俗禁忌;从电话接听礼仪、标准话术,到面对面客户沟通的技巧、察言观色的能力,如何处理客户异议和投诉;甚至,我把那套改良版的、带着个人特色的“亲和力沟通法”也融合了进去。

  “咱们做线下门店,跟以前在电话里不一样!”我站在小白板前,用力写着关键词,“客人走进来,看得见摸得着,咱们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杯及时递上的热水,一句贴心的问候,都可能成为他们选择我们的理由!要把每一个进门的客人,都当成来咱家串门的乡党、朋友,甭管他今天买不买,都得让他感觉到,进了咱同程的门,舒坦、放心!”

  我组织角色扮演,模拟各种销售场景,让他们在实践中找感觉,互相挑毛病。何婷永远是听得最认真、笔记记得最详细的那个,而且她善于总结和提问,常常能举一反三。其他店员们也渐渐被这种实战氛围所感染,从最初的紧张、生涩,到慢慢放松、敢于表达,眼神里开始闪烁起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看着这群年轻人,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在苏州呼叫中心那个懵懂、带着浓重口音却铆足了劲的自己。带团队的感觉很奇妙,责任重大,你需要规划、引领、纠正,但看着他们一点点褪去青涩,逐渐显露出专业的样子,那种成就感和欣慰,是单纯自己做业务无法比拟的。

  当我们这边紧锣密鼓地培训,产品知识渐渐滚瓜烂熟,接待流程演练了无数遍,只等着公司选定良辰吉日开门迎客时,其他几位店长那边也陆续传来了好消息。

  张旭负责的门店,最终选址定在了普陀区的武宁路。那边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大型商场和写字楼林立,她将主打白领商旅客户和高端定制服务,风格更偏向精致和专业。张聪和陶金金则根据前期深入的市场考察,把他们门店的据点放在了嘉定区,瞄准了周边庞大的成熟社区家庭和高校云集的年轻学生客群,策略更侧重性价比和亲子、青春主题。我们四个店长,在吴迪的总体战略布局和指挥下,像四颗精心布置的棋子,带着不同的定位和使命,稳稳地落在了上海地图的不同区域,构成了同程线下初探魔都的、错位竞争的第一道战线。

  所有的选址、装修、招聘、培训……这连轴转、忙到脚打后脑勺、充斥着各种突发状况和压力的几个月,终于尘埃落定,迎来了阶段性的收官。虽然每个人心里都清楚,真正的硬仗、残酷的市场检验还在开业之后,但这份从零到一、将蓝图变为现实的阶段性胜利,还是让我们这几个开拓者都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

  那天晚上,吴迪大手一挥,脸上是几个月来难得的轻松和畅快:“走!今天不做报告,不开会,不谈工作!我请客,咱们找个地方,彻底放松一下!庆祝咱们同程上海先锋队,成功会师,初步在这大上海站稳了脚跟!”

  我们一行五人,加上何婷(作为核心员工被特邀),杀向了上海一家知名的量贩式KTV。包厢里,灯光迷离旋转,音乐震耳欲聋。脱离了紧张的工作环境,大家都彻底放松了下来。吴迪带头吼了一首《朋友》,虽然调子跑得能找到黄浦江去,但感情充沛,带动了全场气氛。张旭点了首王菲的《红豆》,声音空灵婉转,跟她平时干练利落的形象形成了有趣的反差,引来大家阵阵掌声。陶金金是麦霸,专攻各种激情澎湃的励志歌曲,嗓门洪亮,气场十足。张聪比较内敛,但也跟着节奏摇摆,偶尔唱一首深情款款的情歌。何婷有些害羞,在大家的鼓励下,也唱了一首轻快的流行歌曲,声音清脆,别有一番风味。

  我自然也逃不掉,被他们起哄推了上去。这次,我没再吼那首标志性的、跑调到天际的《我们甘肃好地方》(怕把新员工吓着),而是选了一首稍微能把握的《海阔天空》。唱着“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看着眼前这些一起扛过压力、一起在陌生城市里从无到有打拼过来的战友,看着何婷眼中闪烁的、对新征程的憧憬,心里真是百感交集。有创业初期的艰辛,有阶段性成功的喜悦,有对未来的期许,也有一种背井离乡、终于在异乡找到组织、找到目标、建立起初步根基的复杂归属感。

  趁着酒酣耳热,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我拿起手机,对着包厢里热闹欢腾的场景拍了几张照片,又特意从手机相册里选了一张之前拍的、已经准备就绪、灯箱亮起的江宁路门店气派门头的照片,一起发到了朋友圈。配文很简单,却掷地有声:“魔都,我们来了!同程旅游上海江宁路店,即将开业,敬请期待!”

  这是我到上海后,发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带有宣告性质的朋友圈。

  很快,手机就开始“叮咚叮咚”响个不停,提示音连绵不断。点赞和评论如同潮水般纷至沓来。

  苏州的同事和老朋友们反应最快。赵胖子第一个评论:“卧槽!老冯你可以啊!店都搞起来了!这门头,霸气!开业大吉,财源滚滚!”后面跟了一串点赞和庆祝的表情。

  丽丽评论:“老冯,加油!看到门店的样子真为你高兴!看好你!”后面加了一个奋斗的图标。

  以前呼叫中心关系好的同事也纷纷留言表示祝贺和惊叹。

  更让我感动的是,很多之前在苏州通过电话联络、服务过的上海本地客户,尤其是那些非常支持我、可爱的叔叔阿姨们,也纷纷在下面留言:

  “小冯经理到上海开店啦?恭喜恭喜!在江宁路啊?离阿姨家不远嘛!”

  “冯经理,开业有优惠活动吗?我一定来捧场,还要带我老姐妹一起来!”

  “小冯,厉害!开业大吉!以后阿拉周边旅游就认准侬这里了!”

  看着这些熟悉的ID和温暖的留言,我心里热乎乎的,眼眶甚至有点湿润。这些客户,是我在苏州一点一滴、用真诚和专业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和坚实人脉,他们的认可、支持和这份跨越城市的信任,是我在上海这个全新战场闯荡时,最宝贵的底气之一。

  在众多红色的点赞图标和滚动的祝福评论中,我一条条翻看着,回复着感谢的话语。酒精让脑子有点晕乎乎的,但心里是快活的,充盈着一种被认可、被期待的满足感。就在我眯着眼睛,手指在发亮的屏幕上滑动时,一条新的消息提示弹了出来,不同于朋友圈公开的评论,这是一条私信对话。

  我顺手点开。

  消息很简单,只有六个字,连标点符号都没有:

  “怎么去上海了”

  发信人的头像,是一个女孩站在一片广阔的金色向日葵花田里的侧影,秋日的阳光很好,洒在她身上和周围怒放的花朵上,她的笑容干净而灿烂,带着一种田野间蓬勃的生命力。备注名是:石云。

  看到这个名字和这个头像的瞬间,我仿佛被一道微弱的、带着阳光温度的电流穿过,酒意似乎都醒了两分,心跳莫名漏跳了一拍。

  石云。

  这个名字,连同头像里那片无边无际、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海,像一把尘封许久却又无比熟悉的钥匙,“咔哒”一声,瞬间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扇属于青春、家乡和纯净年华的门。

  她是我中学同学,而且是同班,还是紧挨着的邻桌。记得那时候,我是班里的生活委员,肩负着每天给大家分发课间餐和饮用水的重要职责。就因为手里握着这点小小的“权力”,我没少跟她“打架”。她性子有点倔,又爱较真,有时候觉得我水给少了,或者面包给得慢了,亦或是她觉得我给别人多分了一块水果,就能跟我理论半天,急了还会上手抢,在课桌下面你踢我一下,我撞你一下,是常有的事。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争斗”,都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没心没肺的鲜活气儿和懵懂的情愫,早已滤去了当时的不快,只剩下泛着暖黄色光晕的回忆。

  从初中认识到现在,掰着指头算算,竟然快十年了。时光荏苒这个词,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从毕业到各自奔波找工作,联系断断续续,时有时无,但神奇的是,她似乎成了我离开天水老家、在外漂泊打拼这些年里,唯一还保持着不算频繁但始终未曾彻底断过联系的老同学,像是有一条无形的、坚韧的丝线,始终牵连着。

  我们是一个镇的,她家离我家不算远,相距也就不到五公里。她的父母我都认识,见了面都会很自然地叫一声“叔叔阿姨”。读书那会儿,周末或者假期没事的时候,我也会跟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她家里玩。她妈妈,就是记忆里那位总是笑眯眯的、特别和蔼的阿姨,会给我们煮自家种的小土豆,或者蒸一锅香喷喷的玉米,那股子纯粹的食物原香和质朴的烟火气息,是城市里任何精致小吃都无法比拟的温暖味道。每次我们玩到尽兴,准备各回各家的时候,阿姨还会硬塞给我们一些自家炒的瓜子或者刚摘下来的新鲜果子。而我,临走时总不忘偷偷地、或者半开玩笑地顺一把她家院子里种的向日葵,那金灿灿、沉甸甸的大花盘,看着就让人心里敞亮、欢喜,仿佛把一片阳光带回了家。

  这些尘封的、带着家乡泥土芬芳和阳光味道的记忆,因为石云这条突然而至的消息,瞬间变得清晰无比,温暖而鲜活地扑面而来,将我从上海KTV喧闹的包厢里,一下子拉回到了遥远西北那个安静的小镇,那个充满青草气息和少年欢声笑语的院落。

  我定了定神,从回忆里抽身,手指在手机键盘上敲打回复:

  “公司委派我们来上海开线下门店,刚折腾完,准备开业了。”

  消息发出去后,我下意识地摩挲着手机边缘,心里有点莫名的期待。

  很快,她的回复就过来了:

  “挺好的呀。听起来很厉害。”

  我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她带着笑意打出这行字的样子。我回道:

  “混口饭吃呗。你呢?还在家里?”

  她说:

  “嗯呐,我没你那么大的闯劲,就留在咱这儿了,图个安稳。”

  毕业后的我们,仿佛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她选择留在了那个承载着我们共同成长记忆、节奏缓慢、生活安稳的西北小镇,像一棵扎根深厚的树木;而我,则像一株被时代风吹走的蒲公英种子,飘到了几千公里外温婉的江南,如今又落在了更繁华、更快速也更冰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试图在这里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时空的遥远阻隔,让这简单的几句对话,也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一丝微妙的感慨和彼此人生的映照。

  在酒精带来的迷糊与清醒交织的奇异状态里,我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个向日葵田里的灿烂侧影,和那几句简单却仿佛带着家乡温度的对话,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和惊喜,有对无忧无虑青春岁月的深切怀念,有对家乡那片土地和人的温柔牵挂,也有一种……隐隐的、连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所漾开的、一圈圈扩散的涟漪般的悸动。

  我知道,石云,这个和我一起长大、拌过嘴、分享过自家土豆和向日葵的老同学,绝不仅仅只是我通讯录里一个沉寂多年的名字符号。她的这条突然而至、看似平常的消息,像一颗不经意间投入我因忙于开拓新事业而略显紧绷和浮躁心湖的石子,轻轻地,“噗通”一声,漾开了一圈温柔而持久的涟漪。我隐隐感觉到,在我们认识了十年之后的这个上海夜晚,在这个我事业新起点即将开启的特殊时刻,有些东西,有些联系,似乎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开始变得不一样了。而她,这个如同向日葵般明亮、扎根于故乡的女孩,注定将成为我未来人生轨迹中,一个无法被忽略、意义特殊的核心存在。这条突然接上的线,将会牵引出怎样的故事,当时的我,还无从得知,只是隐约觉得,这片魔都的天空下,除了事业的热血,似乎也多了一缕来自远方的、淡淡的牵挂。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不是想回就能回,家,不是想回就能回最新章节,家,不是想回就能回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