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拉格以东100多里的地方,朱文奎的军队按照计划,安下了营地。

  具体的布置,有杰士卡等人去做。当然,他自己也不能闲着。

  杰士卡告诉他,目前,他最主要的任务,其实是搞外交。

  平心而论,相比于和一众各怀心思的势力打交道,朱文奎觉得还是打铁更舒服。工业上的规律,比社会上,可简单太多了。哪怕是相对困难的铸炮工作,虽然随机性依旧很大,不可控因素很多,但整体上也是有章可循的,不至于三天两头,故意给你搞出一些毫无逻辑的事情。

  不过,随行官吏们都来劝说,告诉他,虽然现在吴王府也聘请了专门的外交官,但是他现在是这边的最高领导,很多重要事务,还是得他亲自出面才行。

  管理的工作便是如此,权力级别越高,牵扯到的范围就越广。其他人负责各个专门的机构,管理好各自的具体事务就行,而他,则必须和内外诸多人等打交道,衡量各方需求,进行适当的平衡、处理。这就是他的地位,带来的义务。如果强行推卸,那么后果也会很严重的。

  尤其是老吴王之前的外交思路,比较……一言难尽。因此,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朱文奎身上,指望他能趁着这个机会,重整内外格局。所以,他这个工作,重要性比火炮可是大多了。

  没办法,朱文奎只能把管理火器的工作,也交给其他人。

  相比于老吴王在洛林等地,拉来的那些追随者,以及各地自己组建的武装,朱文奎自己建立的这支军队,受紫帐汗国的影响更大,当然,也非常受他本人的影响。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些士兵的编制,本来就和其他步兵、骑兵都不太一样。虽然也要从事战斗,平时也会进行一些基本的队列和扎营训练,但相比于别的部队,他的炮兵,更像是武装工匠,而不是士兵。

  对于紫帐汗国来说,这倒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紫帐汗国的军队,除去当年靠着在金帐汗国打工的面子,招揽来的草原老乡,其实就是一支施工队。现在规模庞大的南衙驻军,都是由那一支工程队演变而来的。很多工作和习惯,都已经融入了军队组织和规章的方方面面。

  对朱文奎来说,情况也差不多。

  一开始的时候,他就是单纯跟郭康一起玩。郭康有很多奇怪的点子,但是苦于现在的工艺技术,不少想法都做不出来。

  为了能够完成目标,他俩就趁着闲暇,跑到铁匠铺,看人打铁——据郭康说,现在这边的冶铁工艺,也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考察完之后,他俩还会和铁匠交流,指挥他们来进行实验,有时甚至亲自上阵,试图找到问题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朱文奎发现,打铁还挺解压的。而且,铁匠们都觉得,他悟性很好,手艺进步其实很快。

  一开始,朱文奎觉得这就是个商业性吹捧,毕竟他算是金主的朋友。不过后来,连郭康都表示,今后这些零件,干脆都给他做得了。于是,他俩越玩越大,最后干脆直接开了个工坊。

  其他人都不怎么理解这些爱好,觉得他们很古怪。毕竟其他世家子弟,多少都有点纨绔风范。而他俩连欺男霸女的事情都不做,天天就知道捣鼓乱七八糟的机械,因此,连城里的希腊市民,都有些看不起他们。

  他俩对此其实都不怎么上心。不过,为了防止家里也说自己不务正业,郭康还是及时打出个研发军械的名头,开始试图生产他设计的火药武器。

  这年头,火药武器远远算不上成熟,因此形制也千奇百怪,多他这几个,也无所谓。因此,这方面的事情,倒是推动的很顺利,最后还真的得到了兵部的认可,以教会搞研究的名义,设法找他们借了场地。

  最早的火器营士兵,也是那会儿招募,来帮助他们进行武器开发的。因此,除了会使用武器,还得懂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进行研究。

  也是因为这些需求,招募士兵的时候,他们的要求提的很高。哪怕随着战争临近,经过了好几轮扩编,开始追求量产和实战化,一些基本的要求,也没有放开。

  和之前的步兵不同,火器营的这些人,不是征召来的。营中所有有编制的人,甚至包括管理炮车的马夫,都是专门雇佣的职业军人,技术含量很高。

  很多人甚至不是来自吴王控制区,或者紫帐汗国的领地,而是通过各种关系,从意大利、法国甚至叙利亚雇佣来的。否则,都凑不够这么多人。

  因此,他们的编制,也不像步兵和骑兵,而是更像一个佣兵公司。通过签署合同,来专门聘用这些职业技术人员。

  雇佣兵的单位,一般被称为“连”,不过这年头的大型火器一点也不好伺候,需要大量的人员和畜力,因此火器营的规模,比寻常的佣兵连要大出不少。因此,这边的各支部队,都被大家习惯地称为“大连”。

  这些人数量也不少,而且都是朱文奎省吃俭用,攒出经费,才养出来的。之前,一直都是他亲自率领。不过现在实在顾不过来,也只能暂时交给其他人代管。

  不过现在,郭康远在南方,他自己也没时间,这边就少有通晓所有方面的人了。他倒是有心扶一把学徒乌尔班,但这家伙年纪太小了,现在肯定管不了的。只能先让火炮、火箭、炸弹等大连的连长们,各司其职,看看回头谁来总管比较合适吧。

  安排好这些之后,让娜女侠又来找他,说有布拉格的密报过来。两人屏退左右,开始商量起来。

  之前跟着郭康他们出征的时候,这些事情都是人家去搞。现在自己带队出征,情报方面的事情,也得他去操心了。好在让娜女侠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也是长期在王府里,负责这类事情的心腹,还是很信得过的。

  最开始的时候,大都这个吴王府,就只有马王妃和朱文奎娘俩。他们入住之后,紫帐汗国方面,安排了五六名女仆。不过她们的主要工作,也和王府行政事务无关——而那会儿王府也没有什么“正事”,单纯就是那时马王妃舟车劳顿,而且水土不服,身体状况不好。朱文奎又年纪太小,需要人照顾而已。

  虽然听起来很悠闲,甚至被郭康调侃,说他到哪都能享受女仆队照顾的舒适生活,连自己都比不上。但实际情况,和市井里喜欢流传的那些香艳故事毫无关系——不管是维护、打扫这个面积颇大的旧宅,还是照顾病人和小孩,都是些体力活。因此,这些女仆,不可能是他想的,什么娇滴滴的小姑娘。

  为了安全起见,这些仆人也不是一般人,而是紫帐汗国专门选的可靠人手,从驻守大都的瓦良格卫队的家眷里选出来的。因此,吴王府的女仆队,全都是些健壮的北欧和罗斯大妈。一个个胆大心细,能干体力活,也会看护人,胳膊比那会儿朱文奎的腿都粗。他调皮不读书的时候,都能直接把他拎起来,丢给马王妃训斥。也不知道郭康都在想些什么……

  没多久,大明那边派出的锦衣卫找上了门来。朱文奎一开始还很紧张,但马王妃和对方商谈了一段时间,最后大概谈妥了什么,就告诉他没事的。又过了一段时间,锦衣卫也开始活动,并且计划派几个人,也说是来帮忙的。

  按照锦衣卫的说法,他们也和吴王那边取得了联系。吴王现在已经在巴黎活动了,据说混的风生水起。不过,锦衣卫的几个头领,却还是有些忧虑,觉得情况可能没有那么好。吴王的地位,未必有他想的那么稳固。

  所以,他们特意和吴王沟通好,把法国那边招揽的人,也提前派一些到大都这边的王府来。一是填充下最基本的编制,至少把王府的面子撑起来,帮衬下王妃和世子,免得寒酸过头了;其次,也是以防万一,如果吴王那边出了什么情况,也算是狡兔三窟。

  筹备了一段时间之后,锦衣卫带来了第一批人员。

  这些人都来自法国那边,大多是一些有点才华,但因为出身问题不得志的骑士和教士,因此很乐意来到这里,为吴王府服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筹建王府的官吏,前来从事行政方面的工作。只有一个小姑娘,就是让娜女侠。

  不管是法国人还是明朝人,都没有让女人当官的传统,所以她当然不是来任职的。

  按锦衣卫的说法,她来自一个有法国和埃及双重背景的半官方组织,接受过一些文化教育和情报方面的训练;现在她们的门派,失去了主君,也很希望为朝廷效劳——总而言之,就是锦衣卫需要的那种人才。

  可能是职业习惯的问题,锦衣卫对于紫帐汗国安排的人,也总是不太放心。他们认为,双方关系再好,吴王府对汗廷再有利无害,也不能一直这样。尤其是之后,王府需要自建一个体系出来。既然如此,机要位置,就必须要有更可靠的人,不能都让人家提供的人员进来了。

  这边离大明太远,锦衣卫人手不足,活动起来也不如本地人方便。她比朱文奎年纪大一点,因此正好可以充当他侍女的角色。大家相安无事更好,如果真有来自其他势力的渗透和刺探,她也可以帮忙进行预警和制衡。

  于是,马王妃就把她留了下来。

  那时候朱文奎年龄不大,所以让娜女侠有时候也负责陪他玩。马王妃不太想让朱文奎出去乱跑,觉得大都还是比较乱。不过小女侠那时候就已经会了不少功夫,就信誓旦旦地给马王妃保证,说自己一定能保护好朱文奎,让马王妃都有些哭笑不得,只能放他俩出去。

  好在,这边倒是没有人对他们出手,因此也一直没有遇到意外的情况。而且,马王妃的身体恢复了些,朱文奎也长大了一点。在一直过度担忧的锦衣卫的建议下,也可算是把“女仆队”给遣散了。

  不过,还是有些很麻烦的事情,让人颇为担忧。

  那时,大都这边有传闻,说吴王娶了法国公主,准备在那边建立一番功业。大都的这些希腊人,也非常喜欢讨论政事。不少好事者们都在议论,说这样一来,不管是明朝还是法国的习惯,就有个到底谁才是正妻的问题了——将来,可能也会有谁才是嫡子的问题吧。

  朱文奎那时候已经懂事了,时不时听说这些话,难免有些担忧。更麻烦的是,他去问好朋友郭康,郭康却支支吾吾,不能回答。

  这个时候,郭康其实已经有“神童”的名声了。很多人都传言,说他通晓古今中外,能断言天下大势,一看就是精通术数的天才。于是,朱文奎也跑去请教,想让郭半仙铁口直断,看看他爹这到底是咋回事,他母子俩,今后的运势,究竟会如何。

  不过,听说朱允炆真的娶了个法国人之后,郭康明显吃了一惊,之后就一言不发,像是傻了一样。

  朱文奎连忙催问他,他抓耳挠腮想了半天,回答说,他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件事真的超出他理解范围了。至于未来运势,暂时就不要太纠结,还是应该先尽人事再说。

  朱文奎只好回去,把这段话品味了一番,然后得出结论:事情肯定过于糟糕,连郭康都想不到居然能这么发展,甚至都没有什么避祸的方式,可以告诉他。只能先这么安慰一下了。

  总之,他们娘俩是要完蛋了!

  其他人对此也颇为关心。尤其是之前,王府里来履职的,都是一些法国人。听到吴王和自己母国联姻的消息,很多人也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于是,不少人都先后提交了申请,想要回到吴王那边服务。

  马王妃知道拦不住,就放他们离开,也不让锦衣卫去管,说她很了解丈夫,也能理解他的选择,所以目前,大家什么都不用管,任由吴王决定就行。这些官员,也随他们去吧。

  就这样,王府一下又冷清下来。

  又过了几个月,大都的法国大使正式公开了这个消息,还宣布公主已经怀孕,目前正在巴黎接受最好的照顾。城里的舆论一时炸锅,大家纷纷揣测,是不是法国人也想和大明直接接上线,借助这次联姻,与罗马手中的王妃、世子分庭抗礼。毕竟,有个大明的亲王在这边,光是东方商路能带来的好处,就已经非常惊人了。

  这之后,王府里仅剩的几个法国文官,也纷纷跑路,明显是准备向新王妃“投降”了。速度之快,连锦衣卫都拦不住。很快,王府宅子里,就只剩马王妃、朱文奎和小女侠了。

  事态发展,让郭康等人都颇为意外,连忙来询问情况。郭康还表示,自己之前应该是表述失误。

  他告诉朱文奎,不要担心,因为现在大家都在说,吴王正在和法国王室合作,对大贵族们下手。不过,从现在紫帐汗国了解的局势看,估计是不太乐观。

  在他们的接济下,吴王府的情况才好转了一些。

  至于精神上的安慰,除了那些朋友,也只有让娜一直在安慰他了。

  后来,在朱文奎和马王妃的争取下,王府又渐渐恢复了些。尤其是吴王非要削藩,结果玩砸了之后,就老实了很多。他们这边,也渐渐发展了起来。

  因此,朱文奎对让娜女侠十分信任,之前,甚至半开玩笑地给她封了一堆官职。真论起来,比纯武职的杰士卡都高。

  当然,吴王府的官职,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而大家也没有说什么。毕竟,对了解王府的人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最新章节,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