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关东平原的熊廷弼,也看到了山东蓬勃的发展成果,这些成果是极其喜人的,山东并没有因为保守和谨慎,故步自封,围绕着济南府和密州市舶司的两个核心地区的发展,如火如荼。
即便是保守,也无法阻碍这种发展。
首先是领土的扩张,大明在辽东的垦荒给辽东带来了繁荣和安定,同样也有了部分的农业剩余去交换货物;
朝鲜王李昖答应了内附后,出尔反尔,想要用内禅的方式,来规避承诺,被李舜臣给杀了,朝鲜内附大明,石见银山、长崎、朝鲜等地的首府,实际上是胶州湾;
领土的扩张带来了更多的生产资料,比如田土、矿产、林场、树木、畜牧围场等等,同样带来了更大的市场,不断的垦荒、官厂的设立,让这些地方拥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山东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除了领土扩张带来的好处之外,就是历任山东巡抚,都是踏实做事的人,从凌云翼到王一鹗,再到现在的宋其昌,都是大明的贤臣、良臣,他们并不是一味的事上,而是选择安下,让山东蓬勃的发展,作为答卷,应对朝廷的关切、陛下的闻讯。
他们在山东,重新分配生产资料、积极提高生产热情、响应朝廷的政令,修驰道、疏浚运河,扩大官厂、民坊等等。
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山东百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这一切,劳动改变了自然,劳动赋予货物价值,劳动让人自由。
时至今日,山东是北方人口流失最少的地方,并没有多少流失到江南地区,但凡是有办法,没人愿意选择背井离乡。
保守、激进的风力舆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与规律,最终影响民生的根本要素,还是生产力。
细细看来,就会发现,其实保守、激进这类的风力舆论,如果朝廷命官不受这些风力的裹挟,保持足够的定力,积极推动发展,完全可以让地方政通人和,保一方安宁。
熊廷弼写了一本很长很长的奏疏,将他在江户川的所见所闻,都奏闻了圣上。
海防巡检拿到奏疏后,上了水翼飞船,前往了尾张国,这片土地是织田家的领地,自从织田信长死后,大明以织田家居大明为由,将这片土地划到了大明的手中,成为了海防巡检的中转站。
从尾张国出发,水上飞顺利的抵达了大阪湾守备千户所,在广岛停留之后,在三天后抵达了济州岛。
如果是夏天,海防巡检会从济州岛北上,抵达仁川后,前往渤海,在天津府上岸。而冬天,渤海湾结冰,则海防巡检则会从济州岛到密州市舶司,而后走驰道,前往京师。
朱翊钧收到熊廷弼的奏疏,已经是十五天以后了。
熊廷弼详尽的回答了陛下关切的问题,同时也陈述了关于江户城武士的问题。
“倭国武士的种种暴行,其实就是暴力失控后的模样,看到这些猪狗不如的东西,那恐怕很难下定决心去振武了。”朱翊钧看完了奏疏,也是一脸的嫌弃。
诚如熊廷弼说的那样,倭国的统治阶级,朝廷公卿、幕府将军、地方大名,全都是猪狗不如的东西。
倭奴最重要的捕奴手,就是这些家伙,他们把一石粮卖到了三两银子,是松江府米价的十倍!高昂的米价,把倭国的穷民苦力逼到绝路上为奴为婢,把良家逼到游廊里做游女,朘剥万民,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真不是朱翊钧瞧不起这群倭人,在崇祯年间,有一支勤王军,来自于四川石砫土司,主帅名字叫秦良玉,她带领的军兵叫白杆兵。
在刘綎、梁梦龙平播之战中,秦良玉与其丈夫马千乘,就率领了三千白杆兵从西南汉军征讨杨应龙。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大明大败,秦良玉听从朝廷号令,带着三千白杆兵出发,驰援辽东,万里之遥,所经行之地,秋毫无犯,军纪十分严明。
这种严明的军纪,一直维持到崇祯十五年,白杆兵遭到张献忠重创,全军覆没。
大明军即便是到了国朝风雨飘摇,即将天塌地陷的时候,即便是土司应朝廷征召开拔的军队,也能保证一定的军纪。
同样,山西到京师勤王的军队,饿了足足三天,水食未进,他们也没有抢京畿的百姓,而是哗营,问朝廷讨要。
大明的军队,即便是到倾覆的时候,依旧能保持着极强的纪律,而非向百姓伸出刀枪,四处劫掠。
“倭国那些武士,不是失控,是这些武士,从来就没有什么军纪可言。”张宏可不觉得这是暴力失控,那些个朝廷公卿、幕府将军、地方大名,就没有完全掌控过武士,自然谈不上失控了。
“说的也是。”朱翊钧对张宏的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
倭国是典型的僭主政治,这种政治体制,中原这片土地也有过,那就是唐末的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到北宋建立这段时间,117名节度使被手下哗变所杀,僭主政治之下,根本没有办法去约束军兵,要求军纪。
对于熊廷弼打算奇袭京都,给德川家康一个惊喜这件事,朱翊钧没有做出具体的指示,他又不在倭国,搞微操,会给地方将领,造成极大的困扰,他只叮嘱熊廷弼小心,不要轻易涉险。
回复了熊廷弼的奏疏后,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一份杂报。
黎牙实临行前,写了一本书名叫《论中国》,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让大明士大夫们,觉得有点不适,黎牙实在满是恭维大明的这本书里,罕见的批评和否认了大明一股最新兴起的一种风力舆论。
黎牙实认为,大明朝廷上下,要警惕开海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观念,大明例外论。
大明例外论,是基于华夷之辩,在大明开海后,大明逐渐见识到了海外诸多番夷的所作所为后,兴起的一种观点:
大明是特殊的,大明的价值观、制度等等,都在整个世界居有超然性,天然正义,大明所行所为皆正义。
而且,别的国家需要担心的问题,大明不需要过分担心。
比如,费利佩的金债券会崩溃,而大明的黄金宝钞就可以例外,无论如何超发,都可以例外,不会崩溃;
比如,任何国家发动战争,都需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但大明不会,大明的对外战争是可以例外的,不会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比如,泰西建立的海外殖民地,会逐渐脱离本土的控制,而大明不需要过分担心,因为大明是例外的,在海外建立的总督府,会理所当然的拥簇大明,不会背叛。
而黎牙实认为,这种大明例外论,是需要警惕,大明的统治者,尤其是皇帝陛下,不应该沉浸在这种例外论中,骄傲自满。
傲慢是一种罪过,无论在什么方面。
他认为,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用大明例外去看待,否则就是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
就因为大明是天朝上国,就可以豁免一些自然的、客观的、天公地道的规律吗?显然,黎牙实认为不能。
在开海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华夷之辩的许多主张,得到了完美的证实,这只能代表,天朝上国存在着特殊性,并不具备神圣性。
黎牙实对神圣性的解释很清楚,有点类似于大明神话传说里的一证永证,只要进步了、掌握了、懂了,就永远不会退步、忘却。
大明的特殊性,是会衰退的,并不是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朝廷、士大夫、文人墨客、万民,都需要时刻对这种衰退进行纠错,而不是觉得帝国如此强大,这一点点的衰退,不影响大明的伟大。
朱翊钧手里的这本杂报,就是关于大明例外论的讨论,林辅成、李贽和高攀龙三个意见篓子联名写的一篇文章:《大明真的可以例外吗?》
在最开始,三个人给出了一致性的答案,大明无法例外。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无论是从古今的纵向尺度,还是从内外这个横向尺度而言,大明都不能例外。
土木堡之变,一场君王因为傲慢、冒失,导致的巨大挫折和失败;靖难之战,因为传位导致的天下巨变;洪武宝钞,一场肉食者的狂欢,导致了国失大信;金钱的异化,让人们普遍相信金钱的无所不能;
这些都是大明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儿,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就代表着大明不能例外。
朱翊钧拿着这本杂报,十分郑重的说道:“真的不能例外吗?他们举的这些例子,最后的结果,反而证明了大明可以例外。”
“土木之变,皇帝被俘,大明没有遵循历史的教训,播迁南衙,只有半壁江山,大明不仅打赢了京师保卫战,还把英宗皇帝讨了回来,还把也先的脑袋,挂在了大同府的城墙上。”
“靖难之战,的确打的惊天动地,但在靖难之战后,大明五伐漠北,七下西洋,成祖文皇帝的文功武治,冠绝古今,永乐之盛,至今让人怀念,让蛮夷畏惧。”
“金钱的异化,有多么可怕,自然不必多提,但大明还是在努力的遏制这种异化造成的道德滑坡,而且颇有成效。”
“我觉得他们说的例子,无法说服朕。”
张宏思索了片刻,才低声说道:“陛下,大明宝钞。”
林辅成等人举了四个例子,陛下说了半天,唯独漏了大明宝钞。
“这个不提。”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太祖高皇帝在财经事务上,并没有多少天赋,当然,你也不能指望一个人无所不能,什么都擅长,那不是人,那是神了。”
“再说了,朕这不是发行了黄金宝钞吗?总结经验和教训,继往开来,会越来越好。”
朱元璋专门保留了自己沿途乞讨三年的乞丐经历,以此来告诉后人,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生而神圣的神。
“陛下所言,恰好证实了大明不能例外,最后的结果有好有坏,好的结果,是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去补救,才纠正了过来。”张宏想了想,进一步明确的说道:“例外不例外,事在人为,发现问题积极面对和果断采取措施去补救,而不是装作不知道,粉饰太平。”
“这才是黎牙实的本意。”
大明能不能例外,是个矛盾且统一的矛盾体,有的时候可以例外,有的时候不能例外,但凡是例外的地方,都是人为补救的结果。
“嗯,你讲的有道理。”朱翊钧仔细想了想张宏的话,又认真读了一遍文章,确信的点头说道:“例外论,其实就是神圣论,神圣是不能有一点缺陷的,大明能否例外具有矛盾性,那么代表着神圣性荡然无存,这就已经证伪了。”
宗教之所谓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完全是因为里面有个很难证明的问题,神,既无法证明其存在,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这就导致了神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
而大明例外论,显然不具备这种神圣性了,因为大明的历史,证明了大明有不能例外的时候。
黎牙实也谈到了大明例外论的坏处,如果信奉例外论,那么就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对于别国发生的事儿,会持有一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显然不利于国朝的发展,要对各种问题常怀警惕之心。
“黎牙实这篇《论中国》还是有些过于谄媚了。”朱翊钧将林辅成等人的文章,转发邸报之后,又拿起了论中国,对里面一句话进行了标红,倒不是说要删去,而是让人们认真分辨,谨慎看待这句话。
被标红的这句话是:
大明已经达到了当下时代,人类所创建帝国所能达到的上限,来到大明之前,我无法想象人们可以安稳的生活两百年,享受秩序带来的太平生活。
万历维新,突破了这个上限,向着人类想象的上限,快速迈进,而帮助大明突破这一上限的地方,就在科学的圣殿,坐落在通和宫旁的皇家格物院。
这句话,有些过于谄媚了。
黎牙实用这句话,开启了对大明格物院的介绍,总结了大明各种神奇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和创造,堪称神迹,格物博士和大工匠们,用人力就做到了这一切。
也是在这篇文章里,黎牙实讲了一件趣事,丁亥学制制定的时候,皇帝陛下去询问格物院长朱载堉对丁亥学制的看法。
当时朱载堉就上了一本奏疏,提议加快人才培养的进度,孩子应该在四岁的时候入学,在八岁的时候进入中学堂,在十二岁的时候,完成所有三级学堂的科目,在十五岁完成大学堂学业。
相比较既定的二十四岁才能完成学业的丁亥学制,朱载堉这套,提前了足足近十年。
这样一来,既能为朝廷节省教育支出,又能让学子们早日报效朝廷,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朱载堉这么制定计划,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没见过那么多的笨蛋,对人类的参差不齐,没有太明确认知,在他看来,任何人都能学会的数学,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天书了。
皇帝否决的这本奏疏,采用了礼部的办法。
数学正在变得复杂起来,格物院奏闻的那些公式,朱翊钧有的时候都得研究很久,才能明白。
比如格物院最近研究的最速曲线,里面密密麻麻的公式,确实非常难以看懂,格物博士们,似乎在通过最速曲线,来改良钟表设计,让钟表更加精准,在伽利略的猜想中,最速曲线应该有等时特性。
这个曲线,非常的神奇,在不同高度放下小球,尽管路径的长度不同,却可以同时抵达终点,这就是等时特性,可以用到钟表上,增加摆钟的准确性。
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杂报,看着天空的霾灾,秋天还稍微好一点,冬天的时候,整个京师都会泡在雾霾之中,雾霾泛着妖艳的暗紫色光芒,让人极其不安。
格物院对霾灾进行了深入而且细致的研究,给了皇帝一个结论和答案,霾灾的成因非常的复杂,和烧煤有关系,但同样也和树木的减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两宋,北衙还叫做幽州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霾灾记录,到了金朝在这里建都后,才有了第一次的霾灾。
同样,从那之后,北衙附近的树木,开始快速的下降。
到了元朝,一整个冬春,才会出现一次,而到了永乐年间,霾灾变得越来越频繁,永乐十九年是霾灾记录最多的一次,一共出现了五次,自那之后,越来越频繁。
从十日一次,到五日一次,再到嘉靖年间的三日一次,到现在日日皆霾,不见天日。
烧煤的确加剧了霾灾的发生,树木减少也是原因。
格物院也找到了一种更加干净的燃料,至少燃烧没有那么多的粉尘,可以有效降低霾灾发生的可能,这东西就是轻油,石油经过了分级蒸馏得到的产物,可这东西极其昂贵。
“陛下,王阁老到了。”张宏小声的提醒陛下,今天宣见的朝臣,已经到了。
“宣。”
凌云翼致仕后,王家屏成为了新的阁臣,总领刑部工部诸事,负责官厂庶务,朱翊钧把他叫到通和宫,是关于西山煤局的官舍改造之事。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王家屏行礼,等到皇帝让他平身后,他拿出了一本奏疏,面带兴奋的说道:“官厂的水暖改建,已经完成。”
“锅炉房烧热水,供给官舍和校舍,在入冬之前,就完成了营造,仅西山煤局,官厂官舍、校舍等地,冬季取暖用煤从三千两百万斤,节约了足足一半有余,今年只需用煤一千六百万斤!”
“仅仅采暖一项,西山煤局可节省十三万七千银!”
西山煤局之前的煤,是按户发卖,一户大约为六千斤,一到入秋,每个匠人,都可以凭住坐工匠身份,领到六千斤的煤票。
这些煤朝廷负担三成,匠人要自己负担七成,算是福利的一种,算在膏火银之内,很多匠人都是从穷苦出身过来的,不舍得烧煤,都会把煤卖掉。
万历二十年是个寒冬,那年冻死了七个匠人孩子,大明皇帝这才知道匠人们把煤都卖了,而不是都用于自己取暖。
很快,关于取暖改造就提上了日程,最先开始的就是西山煤局,西山煤局拥有四个官舍,每个园,可容纳万户之多,改造过程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在今年入冬之前,工部完成了官舍、校区的取暖改造。
不仅省了煤、省了钱,还能减少煤烟。
“朕听说,匠人反对集体采暖的改造,这事儿还闹到了匠人大会上?”朱翊钧问起了这次改造的具体细节。
王家屏斟酌了下说道:“陛下,匠人大会最终还是过半认同了改造,等到开始供暖后,大部分都认可了,陛下,有的时候,也不能匠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集体的决策,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智慧,而是人云亦云,要是集体决策真的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就没有力排众议、朕意已决了。
就以集体采暖改造为例,反对的匠人,比王家屏想的要多得多,几乎过半都不赞同集体采暖的改造。
对于匠人而言,他们交了钱,却没得到煤,而且这管道的营造、维修,还要摊到采暖费里。
煤价大家都知道,多少钱买多少煤都能看得到,这管道、维修、水温,都是问题,反对的意见很大。
“朕可听说了,你糊弄匠人,说这官舍校舍用的采暖法,可是御用之法,才把匠人唬住了,第一次匠人大会才通过,后来匠人知道上了当,还骂你来着。”朱翊钧说起了自己听到的传闻。
王家屏颇为无奈的说道:“这点丑事,都被陛下知道了。”
官厂官舍、校舍用的采暖法,可不是御用的法子,御用都是直接埋进地砖的铜管,官舍和校舍,则是暖气片的样式,而不是地暖。
朱翊钧这通和宫,还是当初王崇古营造的,采暖法也是博百家之长,冬天能保持在20度以上,这还是因为陛下尚节俭,比如李太后的慈宁宫,125天取暖期,能维持在26度左右,而官舍校舍,大约只有10度左右。
“有的时候,该下决心就要下决心。”朱翊钧赞同了王家屏的说法,不要迷信任何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根本不存在。
“王阁老啊,住坐工匠的待遇很好,可是咱大明的匠人,也不只是住坐工匠,不能只看到了住坐工匠的待遇变好,就认为匠人们,普遍如此待遇了。”朱翊钧十分郑重的说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朕与卿共勉。”
官厂官舍有了集体采暖,至少冬天不会冻死人,可是天下匠人呢?还有生活在乡野之间的农户呢?这些也要看到。
住,这也是朱翊钧对万历维新的总要求之一,他的总要求概括而言,就是五间大瓦房。
京师集体采暖,是为了减少煤烟、减少霾灾,节约煤炭,降低匠人的生活成本等等,从官厂,到民舍,都会逐步跟进,顺天府丞杨俊民也做出了规划,正在进行中。
每一个宏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脚踏实地,一点点的做出来,日积跬步,以致千里,绝不是一日就可以做成。
王家屏说完了集体采暖改建,拿出一本奏疏出来,递给了张宏转交,才叹了口气说道:“林道乾所率领的海寇,专事买卖汉人丁口,广州知府万文卿最近把案子理清楚了。”
“林道乾为首的海寇,这些年,通过在腹地的人牙行,买卖丁口高达7000余人。”
“血债累累。”
在大明对安南用兵的过程中,广州府开始严厉执行缉私之事,林道乾的侄子林茂在姑苏岛被大明军俘虏,番子和缇骑没用什么手段,就把林茂的嘴撬开了,开始对广东、福建等地的内鬼进行清理。
这些内鬼们主要就是做人牙行生意,把大明人卖到海外谋求暴利。
番子和缇骑查案,那都是疑罪从有,很快就把大案给查的明明白白。
“这个林道乾必死无疑,朕说的!活捉了就把他送解刳院,没抓到活的,朕也会把他碎尸万段!他就是死了,朕也要开棺掘墓!”朱翊钧看完了奏疏,面露怒气。
显然,这是动了真怒,这些腹地的人牙行,伪装的极好,都是以传帮带的方式,把这些良善之民,骗到海外去,到了海上,立刻就变了脸。
林道乾知道这条线不能碰,可是赚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也是他扩大规模的最主要的方式,逼迫这些本来良善之民,变成同谋,为虎作伥,成为海寇的一员,这七千众里,有过半,都成了伥鬼。
朱翊钧自然会愤怒,万历二年,殷正茂平定电白港海寇,宣告着大明海波平,再无倭患,可是皇帝万历维新的重要功绩,可这个案子,就等于否定了这一个功绩。
的确没了倭患,大明出身的海寇,利用传帮带,做出这等天怒人厌、人神共弃之事!
“陛下,泰西有个自由之城,咱大明也有个岘港。”王家屏和万文卿的书信来往比较频繁,万文卿介绍了更多的内幕。
泰西的白奴,都是通过孤悬海外的自由之城,流转到世界各地。
同样,买卖大明人的地方,就在岘港,这个地方不被大明控制,今天是林道乾、明天是张道乾、后天就是黄道乾了。
这个地方已经成了一个贼窝,如果不把它拿下好好整治一番,恐怕这类的事儿只会越来越多。
大明攻伐安南之战,本来皇帝还担心会演变成不义之战,结果越打越显得大明这场战争,打的正是时候!如此行径,如果大明不以雷霆手段严惩,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只会把手越伸越长,贻害无穷。
敢伸爪子,就以雷霆手段消灭,这是最好的警告。
同样,岘港这个冲要之地,大明势在必得。
即便是保守,也无法阻碍这种发展。
首先是领土的扩张,大明在辽东的垦荒给辽东带来了繁荣和安定,同样也有了部分的农业剩余去交换货物;
朝鲜王李昖答应了内附后,出尔反尔,想要用内禅的方式,来规避承诺,被李舜臣给杀了,朝鲜内附大明,石见银山、长崎、朝鲜等地的首府,实际上是胶州湾;
领土的扩张带来了更多的生产资料,比如田土、矿产、林场、树木、畜牧围场等等,同样带来了更大的市场,不断的垦荒、官厂的设立,让这些地方拥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山东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除了领土扩张带来的好处之外,就是历任山东巡抚,都是踏实做事的人,从凌云翼到王一鹗,再到现在的宋其昌,都是大明的贤臣、良臣,他们并不是一味的事上,而是选择安下,让山东蓬勃的发展,作为答卷,应对朝廷的关切、陛下的闻讯。
他们在山东,重新分配生产资料、积极提高生产热情、响应朝廷的政令,修驰道、疏浚运河,扩大官厂、民坊等等。
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山东百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这一切,劳动改变了自然,劳动赋予货物价值,劳动让人自由。
时至今日,山东是北方人口流失最少的地方,并没有多少流失到江南地区,但凡是有办法,没人愿意选择背井离乡。
保守、激进的风力舆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与规律,最终影响民生的根本要素,还是生产力。
细细看来,就会发现,其实保守、激进这类的风力舆论,如果朝廷命官不受这些风力的裹挟,保持足够的定力,积极推动发展,完全可以让地方政通人和,保一方安宁。
熊廷弼写了一本很长很长的奏疏,将他在江户川的所见所闻,都奏闻了圣上。
海防巡检拿到奏疏后,上了水翼飞船,前往了尾张国,这片土地是织田家的领地,自从织田信长死后,大明以织田家居大明为由,将这片土地划到了大明的手中,成为了海防巡检的中转站。
从尾张国出发,水上飞顺利的抵达了大阪湾守备千户所,在广岛停留之后,在三天后抵达了济州岛。
如果是夏天,海防巡检会从济州岛北上,抵达仁川后,前往渤海,在天津府上岸。而冬天,渤海湾结冰,则海防巡检则会从济州岛到密州市舶司,而后走驰道,前往京师。
朱翊钧收到熊廷弼的奏疏,已经是十五天以后了。
熊廷弼详尽的回答了陛下关切的问题,同时也陈述了关于江户城武士的问题。
“倭国武士的种种暴行,其实就是暴力失控后的模样,看到这些猪狗不如的东西,那恐怕很难下定决心去振武了。”朱翊钧看完了奏疏,也是一脸的嫌弃。
诚如熊廷弼说的那样,倭国的统治阶级,朝廷公卿、幕府将军、地方大名,全都是猪狗不如的东西。
倭奴最重要的捕奴手,就是这些家伙,他们把一石粮卖到了三两银子,是松江府米价的十倍!高昂的米价,把倭国的穷民苦力逼到绝路上为奴为婢,把良家逼到游廊里做游女,朘剥万民,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真不是朱翊钧瞧不起这群倭人,在崇祯年间,有一支勤王军,来自于四川石砫土司,主帅名字叫秦良玉,她带领的军兵叫白杆兵。
在刘綎、梁梦龙平播之战中,秦良玉与其丈夫马千乘,就率领了三千白杆兵从西南汉军征讨杨应龙。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大明大败,秦良玉听从朝廷号令,带着三千白杆兵出发,驰援辽东,万里之遥,所经行之地,秋毫无犯,军纪十分严明。
这种严明的军纪,一直维持到崇祯十五年,白杆兵遭到张献忠重创,全军覆没。
大明军即便是到了国朝风雨飘摇,即将天塌地陷的时候,即便是土司应朝廷征召开拔的军队,也能保证一定的军纪。
同样,山西到京师勤王的军队,饿了足足三天,水食未进,他们也没有抢京畿的百姓,而是哗营,问朝廷讨要。
大明的军队,即便是到倾覆的时候,依旧能保持着极强的纪律,而非向百姓伸出刀枪,四处劫掠。
“倭国那些武士,不是失控,是这些武士,从来就没有什么军纪可言。”张宏可不觉得这是暴力失控,那些个朝廷公卿、幕府将军、地方大名,就没有完全掌控过武士,自然谈不上失控了。
“说的也是。”朱翊钧对张宏的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
倭国是典型的僭主政治,这种政治体制,中原这片土地也有过,那就是唐末的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到北宋建立这段时间,117名节度使被手下哗变所杀,僭主政治之下,根本没有办法去约束军兵,要求军纪。
对于熊廷弼打算奇袭京都,给德川家康一个惊喜这件事,朱翊钧没有做出具体的指示,他又不在倭国,搞微操,会给地方将领,造成极大的困扰,他只叮嘱熊廷弼小心,不要轻易涉险。
回复了熊廷弼的奏疏后,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一份杂报。
黎牙实临行前,写了一本书名叫《论中国》,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让大明士大夫们,觉得有点不适,黎牙实在满是恭维大明的这本书里,罕见的批评和否认了大明一股最新兴起的一种风力舆论。
黎牙实认为,大明朝廷上下,要警惕开海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观念,大明例外论。
大明例外论,是基于华夷之辩,在大明开海后,大明逐渐见识到了海外诸多番夷的所作所为后,兴起的一种观点:
大明是特殊的,大明的价值观、制度等等,都在整个世界居有超然性,天然正义,大明所行所为皆正义。
而且,别的国家需要担心的问题,大明不需要过分担心。
比如,费利佩的金债券会崩溃,而大明的黄金宝钞就可以例外,无论如何超发,都可以例外,不会崩溃;
比如,任何国家发动战争,都需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但大明不会,大明的对外战争是可以例外的,不会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比如,泰西建立的海外殖民地,会逐渐脱离本土的控制,而大明不需要过分担心,因为大明是例外的,在海外建立的总督府,会理所当然的拥簇大明,不会背叛。
而黎牙实认为,这种大明例外论,是需要警惕,大明的统治者,尤其是皇帝陛下,不应该沉浸在这种例外论中,骄傲自满。
傲慢是一种罪过,无论在什么方面。
他认为,讨论任何问题,都不能用大明例外去看待,否则就是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
就因为大明是天朝上国,就可以豁免一些自然的、客观的、天公地道的规律吗?显然,黎牙实认为不能。
在开海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华夷之辩的许多主张,得到了完美的证实,这只能代表,天朝上国存在着特殊性,并不具备神圣性。
黎牙实对神圣性的解释很清楚,有点类似于大明神话传说里的一证永证,只要进步了、掌握了、懂了,就永远不会退步、忘却。
大明的特殊性,是会衰退的,并不是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朝廷、士大夫、文人墨客、万民,都需要时刻对这种衰退进行纠错,而不是觉得帝国如此强大,这一点点的衰退,不影响大明的伟大。
朱翊钧手里的这本杂报,就是关于大明例外论的讨论,林辅成、李贽和高攀龙三个意见篓子联名写的一篇文章:《大明真的可以例外吗?》
在最开始,三个人给出了一致性的答案,大明无法例外。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无论是从古今的纵向尺度,还是从内外这个横向尺度而言,大明都不能例外。
土木堡之变,一场君王因为傲慢、冒失,导致的巨大挫折和失败;靖难之战,因为传位导致的天下巨变;洪武宝钞,一场肉食者的狂欢,导致了国失大信;金钱的异化,让人们普遍相信金钱的无所不能;
这些都是大明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儿,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就代表着大明不能例外。
朱翊钧拿着这本杂报,十分郑重的说道:“真的不能例外吗?他们举的这些例子,最后的结果,反而证明了大明可以例外。”
“土木之变,皇帝被俘,大明没有遵循历史的教训,播迁南衙,只有半壁江山,大明不仅打赢了京师保卫战,还把英宗皇帝讨了回来,还把也先的脑袋,挂在了大同府的城墙上。”
“靖难之战,的确打的惊天动地,但在靖难之战后,大明五伐漠北,七下西洋,成祖文皇帝的文功武治,冠绝古今,永乐之盛,至今让人怀念,让蛮夷畏惧。”
“金钱的异化,有多么可怕,自然不必多提,但大明还是在努力的遏制这种异化造成的道德滑坡,而且颇有成效。”
“我觉得他们说的例子,无法说服朕。”
张宏思索了片刻,才低声说道:“陛下,大明宝钞。”
林辅成等人举了四个例子,陛下说了半天,唯独漏了大明宝钞。
“这个不提。”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太祖高皇帝在财经事务上,并没有多少天赋,当然,你也不能指望一个人无所不能,什么都擅长,那不是人,那是神了。”
“再说了,朕这不是发行了黄金宝钞吗?总结经验和教训,继往开来,会越来越好。”
朱元璋专门保留了自己沿途乞讨三年的乞丐经历,以此来告诉后人,他就是他,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生而神圣的神。
“陛下所言,恰好证实了大明不能例外,最后的结果有好有坏,好的结果,是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去补救,才纠正了过来。”张宏想了想,进一步明确的说道:“例外不例外,事在人为,发现问题积极面对和果断采取措施去补救,而不是装作不知道,粉饰太平。”
“这才是黎牙实的本意。”
大明能不能例外,是个矛盾且统一的矛盾体,有的时候可以例外,有的时候不能例外,但凡是例外的地方,都是人为补救的结果。
“嗯,你讲的有道理。”朱翊钧仔细想了想张宏的话,又认真读了一遍文章,确信的点头说道:“例外论,其实就是神圣论,神圣是不能有一点缺陷的,大明能否例外具有矛盾性,那么代表着神圣性荡然无存,这就已经证伪了。”
宗教之所谓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完全是因为里面有个很难证明的问题,神,既无法证明其存在,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这就导致了神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
而大明例外论,显然不具备这种神圣性了,因为大明的历史,证明了大明有不能例外的时候。
黎牙实也谈到了大明例外论的坏处,如果信奉例外论,那么就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对于别国发生的事儿,会持有一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显然不利于国朝的发展,要对各种问题常怀警惕之心。
“黎牙实这篇《论中国》还是有些过于谄媚了。”朱翊钧将林辅成等人的文章,转发邸报之后,又拿起了论中国,对里面一句话进行了标红,倒不是说要删去,而是让人们认真分辨,谨慎看待这句话。
被标红的这句话是:
大明已经达到了当下时代,人类所创建帝国所能达到的上限,来到大明之前,我无法想象人们可以安稳的生活两百年,享受秩序带来的太平生活。
万历维新,突破了这个上限,向着人类想象的上限,快速迈进,而帮助大明突破这一上限的地方,就在科学的圣殿,坐落在通和宫旁的皇家格物院。
这句话,有些过于谄媚了。
黎牙实用这句话,开启了对大明格物院的介绍,总结了大明各种神奇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和创造,堪称神迹,格物博士和大工匠们,用人力就做到了这一切。
也是在这篇文章里,黎牙实讲了一件趣事,丁亥学制制定的时候,皇帝陛下去询问格物院长朱载堉对丁亥学制的看法。
当时朱载堉就上了一本奏疏,提议加快人才培养的进度,孩子应该在四岁的时候入学,在八岁的时候进入中学堂,在十二岁的时候,完成所有三级学堂的科目,在十五岁完成大学堂学业。
相比较既定的二十四岁才能完成学业的丁亥学制,朱载堉这套,提前了足足近十年。
这样一来,既能为朝廷节省教育支出,又能让学子们早日报效朝廷,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朱载堉这么制定计划,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没见过那么多的笨蛋,对人类的参差不齐,没有太明确认知,在他看来,任何人都能学会的数学,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天书了。
皇帝否决的这本奏疏,采用了礼部的办法。
数学正在变得复杂起来,格物院奏闻的那些公式,朱翊钧有的时候都得研究很久,才能明白。
比如格物院最近研究的最速曲线,里面密密麻麻的公式,确实非常难以看懂,格物博士们,似乎在通过最速曲线,来改良钟表设计,让钟表更加精准,在伽利略的猜想中,最速曲线应该有等时特性。
这个曲线,非常的神奇,在不同高度放下小球,尽管路径的长度不同,却可以同时抵达终点,这就是等时特性,可以用到钟表上,增加摆钟的准确性。
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杂报,看着天空的霾灾,秋天还稍微好一点,冬天的时候,整个京师都会泡在雾霾之中,雾霾泛着妖艳的暗紫色光芒,让人极其不安。
格物院对霾灾进行了深入而且细致的研究,给了皇帝一个结论和答案,霾灾的成因非常的复杂,和烧煤有关系,但同样也和树木的减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两宋,北衙还叫做幽州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霾灾记录,到了金朝在这里建都后,才有了第一次的霾灾。
同样,从那之后,北衙附近的树木,开始快速的下降。
到了元朝,一整个冬春,才会出现一次,而到了永乐年间,霾灾变得越来越频繁,永乐十九年是霾灾记录最多的一次,一共出现了五次,自那之后,越来越频繁。
从十日一次,到五日一次,再到嘉靖年间的三日一次,到现在日日皆霾,不见天日。
烧煤的确加剧了霾灾的发生,树木减少也是原因。
格物院也找到了一种更加干净的燃料,至少燃烧没有那么多的粉尘,可以有效降低霾灾发生的可能,这东西就是轻油,石油经过了分级蒸馏得到的产物,可这东西极其昂贵。
“陛下,王阁老到了。”张宏小声的提醒陛下,今天宣见的朝臣,已经到了。
“宣。”
凌云翼致仕后,王家屏成为了新的阁臣,总领刑部工部诸事,负责官厂庶务,朱翊钧把他叫到通和宫,是关于西山煤局的官舍改造之事。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王家屏行礼,等到皇帝让他平身后,他拿出了一本奏疏,面带兴奋的说道:“官厂的水暖改建,已经完成。”
“锅炉房烧热水,供给官舍和校舍,在入冬之前,就完成了营造,仅西山煤局,官厂官舍、校舍等地,冬季取暖用煤从三千两百万斤,节约了足足一半有余,今年只需用煤一千六百万斤!”
“仅仅采暖一项,西山煤局可节省十三万七千银!”
西山煤局之前的煤,是按户发卖,一户大约为六千斤,一到入秋,每个匠人,都可以凭住坐工匠身份,领到六千斤的煤票。
这些煤朝廷负担三成,匠人要自己负担七成,算是福利的一种,算在膏火银之内,很多匠人都是从穷苦出身过来的,不舍得烧煤,都会把煤卖掉。
万历二十年是个寒冬,那年冻死了七个匠人孩子,大明皇帝这才知道匠人们把煤都卖了,而不是都用于自己取暖。
很快,关于取暖改造就提上了日程,最先开始的就是西山煤局,西山煤局拥有四个官舍,每个园,可容纳万户之多,改造过程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在今年入冬之前,工部完成了官舍、校区的取暖改造。
不仅省了煤、省了钱,还能减少煤烟。
“朕听说,匠人反对集体采暖的改造,这事儿还闹到了匠人大会上?”朱翊钧问起了这次改造的具体细节。
王家屏斟酌了下说道:“陛下,匠人大会最终还是过半认同了改造,等到开始供暖后,大部分都认可了,陛下,有的时候,也不能匠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集体的决策,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智慧,而是人云亦云,要是集体决策真的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就没有力排众议、朕意已决了。
就以集体采暖改造为例,反对的匠人,比王家屏想的要多得多,几乎过半都不赞同集体采暖的改造。
对于匠人而言,他们交了钱,却没得到煤,而且这管道的营造、维修,还要摊到采暖费里。
煤价大家都知道,多少钱买多少煤都能看得到,这管道、维修、水温,都是问题,反对的意见很大。
“朕可听说了,你糊弄匠人,说这官舍校舍用的采暖法,可是御用之法,才把匠人唬住了,第一次匠人大会才通过,后来匠人知道上了当,还骂你来着。”朱翊钧说起了自己听到的传闻。
王家屏颇为无奈的说道:“这点丑事,都被陛下知道了。”
官厂官舍、校舍用的采暖法,可不是御用的法子,御用都是直接埋进地砖的铜管,官舍和校舍,则是暖气片的样式,而不是地暖。
朱翊钧这通和宫,还是当初王崇古营造的,采暖法也是博百家之长,冬天能保持在20度以上,这还是因为陛下尚节俭,比如李太后的慈宁宫,125天取暖期,能维持在26度左右,而官舍校舍,大约只有10度左右。
“有的时候,该下决心就要下决心。”朱翊钧赞同了王家屏的说法,不要迷信任何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根本不存在。
“王阁老啊,住坐工匠的待遇很好,可是咱大明的匠人,也不只是住坐工匠,不能只看到了住坐工匠的待遇变好,就认为匠人们,普遍如此待遇了。”朱翊钧十分郑重的说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朕与卿共勉。”
官厂官舍有了集体采暖,至少冬天不会冻死人,可是天下匠人呢?还有生活在乡野之间的农户呢?这些也要看到。
住,这也是朱翊钧对万历维新的总要求之一,他的总要求概括而言,就是五间大瓦房。
京师集体采暖,是为了减少煤烟、减少霾灾,节约煤炭,降低匠人的生活成本等等,从官厂,到民舍,都会逐步跟进,顺天府丞杨俊民也做出了规划,正在进行中。
每一个宏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脚踏实地,一点点的做出来,日积跬步,以致千里,绝不是一日就可以做成。
王家屏说完了集体采暖改建,拿出一本奏疏出来,递给了张宏转交,才叹了口气说道:“林道乾所率领的海寇,专事买卖汉人丁口,广州知府万文卿最近把案子理清楚了。”
“林道乾为首的海寇,这些年,通过在腹地的人牙行,买卖丁口高达7000余人。”
“血债累累。”
在大明对安南用兵的过程中,广州府开始严厉执行缉私之事,林道乾的侄子林茂在姑苏岛被大明军俘虏,番子和缇骑没用什么手段,就把林茂的嘴撬开了,开始对广东、福建等地的内鬼进行清理。
这些内鬼们主要就是做人牙行生意,把大明人卖到海外谋求暴利。
番子和缇骑查案,那都是疑罪从有,很快就把大案给查的明明白白。
“这个林道乾必死无疑,朕说的!活捉了就把他送解刳院,没抓到活的,朕也会把他碎尸万段!他就是死了,朕也要开棺掘墓!”朱翊钧看完了奏疏,面露怒气。
显然,这是动了真怒,这些腹地的人牙行,伪装的极好,都是以传帮带的方式,把这些良善之民,骗到海外去,到了海上,立刻就变了脸。
林道乾知道这条线不能碰,可是赚的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这也是他扩大规模的最主要的方式,逼迫这些本来良善之民,变成同谋,为虎作伥,成为海寇的一员,这七千众里,有过半,都成了伥鬼。
朱翊钧自然会愤怒,万历二年,殷正茂平定电白港海寇,宣告着大明海波平,再无倭患,可是皇帝万历维新的重要功绩,可这个案子,就等于否定了这一个功绩。
的确没了倭患,大明出身的海寇,利用传帮带,做出这等天怒人厌、人神共弃之事!
“陛下,泰西有个自由之城,咱大明也有个岘港。”王家屏和万文卿的书信来往比较频繁,万文卿介绍了更多的内幕。
泰西的白奴,都是通过孤悬海外的自由之城,流转到世界各地。
同样,买卖大明人的地方,就在岘港,这个地方不被大明控制,今天是林道乾、明天是张道乾、后天就是黄道乾了。
这个地方已经成了一个贼窝,如果不把它拿下好好整治一番,恐怕这类的事儿只会越来越多。
大明攻伐安南之战,本来皇帝还担心会演变成不义之战,结果越打越显得大明这场战争,打的正是时候!如此行径,如果大明不以雷霆手段严惩,胆大包天的亡命之徒,只会把手越伸越长,贻害无穷。
敢伸爪子,就以雷霆手段消灭,这是最好的警告。
同样,岘港这个冲要之地,大明势在必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朕真的不务正业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真的不务正业,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朕真的不务正业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