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东非和其他殖民者在殖民方式区别上的重要特征之一,东非更加重视稳定和可控性,为此宁愿多付出殖民成本。
如果,东非不是一个19世纪后期,才成立的国家,那恩斯特也愿意学习其他殖民国家的方式,但在19世纪末,传统殖民主义俨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末期。
当时,殖民主义最后的狂潮不过是一轮回光返照,在进入20世纪后,殖民主义呈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越发明显。
所以,站在当时恩斯特的角度,东非即便是要继续对外殖民扩张,也必须做出转变,这也成了后来东非一系列有悖于传统殖民模式的总体思路。
在当时国际社会,即便现在很多国家看来,东非的对外殖民都是十分奇葩的。因为东非在海外扩张中的收益,要远远小于东非在海外扩张的支出。
不过,恩斯特也压根没有考虑短期内的得失,东非想从殖民地获益,不仅仅放眼最近十几年,几十年,而是一直到21世纪,这样可能一直持续上百年的海外殖民体系的维持。
只要这套体系,能够坚持到21世纪,东非迟早能收回成本。
……
1935年5月7日,柏林。
经过前期的铺垫后,今天德国正式拉开了吞并奥匈帝国的大幕。在柏林国会,涌入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两个国家的议员和政府代表。
阿道夫意气风发的坐在上位,向在座的所有人说道:“今天对于德国而言,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几代德意志人的努力,德意志地区的统一,将在我们手中完成。”
“德国和奥匈帝国,本来就是一家人,在历史上,两个国家的领土,曾经都是圣神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从1806年算起,整个德意志民族经过了上百年的屈辱和磨难,终于再一次成为一个统一,团结,完整的国家。”
1806年,实际上就是圣神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当然,更准确来讲,当时哈布斯堡被拿破仑的不断削弱,已经无法成为德意志地区广泛认同的领导者。
最后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在维也纳发布诏书,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放弃帝国皇帝的头衔。然后,彼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摇身一变,就成为了现在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
如果说,弗朗茨二世不放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那奥地利帝国其实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不过在当时哈布斯堡皇室看来,维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并没有太大利益。
尤其是失去德意志北部的统治力后,哈布斯堡皇室就失去了压制匈牙利等民族的重要资本,所以出于维系帝国统治的需求,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反而对哈布斯堡皇室更加有利。
这也就导致,现在阿道夫不得不把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时间定死在1806年,为了能够更好的消化奥匈帝国,只有打着神罗的旗号,才能更加名正言顺。
因为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中本身就包含现在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奥匈帝国大部分区域,而这些区域,又不全是德意志人。
阿道夫说道:“在拿破仑之前,现在的德国,奥匈帝国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原本土地上的国民都是神罗的一分子,而拿破仑出于对这个强大帝国的畏惧,才不得不把这个帝国肢解掉。”
“现在,所有人都又重回了帝国的怀抱,这是整个德意志民族意志的体现。”
虽然有些矛盾,但是阿道夫也只能采用这样的叙事,这里他强行将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按上了神圣罗马帝国遗民的身份,从而模糊他们和德意志人的区别。
毕竟神圣罗马帝国是德意志人公认的正统,也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最大公约数。
将匈牙利,捷克等民族视为国家的一部分,这虽然违背了阿道夫的种族理论,可很显然,相较于现实利益,阿道夫的原则也是可以灵活的。
阿道夫的这番拧巴表态,也确实让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代表能够接受,虽然他们来自波西米亚和匈牙利,可谁祖上没有和德意志贵族联姻过,这样他们的身份其实就是可以转变的。
至于不吃阿道夫这套的民族主义分子,肯定有,但是这种人显然非常少,今天也不会被请到柏林来。
阿道夫接着说道:“所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合并,不是德国对奥匈帝国的单方面兼并,而是两个国家重回古老帝国的怀抱。”
“新的国家,或者说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大德意志帝国将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家园……”
在阿道夫演讲结束后,在场的所有人高呼着:“大德意志帝国万岁!”
即便是一些并不心甘情愿的人,在这种氛围下,也只能跟着摇旗呐喊。
而当大德意志帝国成立的消息,从柏林宣告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主流报纸和新闻,争相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报道。
在东非,莱茵社报告道:“一个国土面积高达一百一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亿两千万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欧洲大陆上,德国在体量上已经完全成为了能够和苏联一较高下的超级强国,并且拥有比苏联更加强大的工业,更多的工人,更强大的军队……”
“欧洲大陆随着这个强大帝国的成型,将彻底改变整个欧洲大陆的格局……”
东非方面对德国合并奥匈帝国,整体上的报道是偏向于正面的,至少从民间层面来说,东非民众很难对这个新的国家,产生厌恶。
而在苏联,对于德国的报道就比较具有针对性了,同时充满了忧虑。
苏联的《真理报》写到:“德国侵略并且对奥匈帝国的占领已经成为事实,这对于生活在德国境内的非德意志民族,还有工人阶级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他们将面临一个更大暴力机器的压迫……”
“资本主义,军国主义,封建势力在德国和奥匈帝国合流,这将让整个欧洲的文明进程出现倒退。”
“同时,吞并了奥匈帝国之后的德国,也将进一步威胁到伟大祖国的安全,我们应该对德国再怎么警惕也不为过!”
虽然德国吞并了奥匈帝国后,自称大德意志帝国,但是国际社会还是继续采用德国这一称呼来形容这个新的世界超级大国。
就目前世界上有六个国家,可以称为世界超级大国,也就是东非,美国,德国,然后是英国,法国和苏联。
后三者存在一定的争议,英国和法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人口,两国本土发展也算国际一流水平,但是两国的日渐衰落也是一个客观事实,现在两国的处境,有些类似前世的俄罗斯。
俄罗斯这个国家,毫无疑问有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可就是无法利用起来,并且在国际竞争中,不断衰微。
英法现在就是这种情况,看着体量惊人,但是这些资源无法整合优化,就比如殖民地的分离主义,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同时,两国本土本土对殖民地的压制也越发吃力。
苏联是否成为超级大国的争议,则在于现在苏联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依旧偏低,在其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前,苏联的工业体量也略显不足。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再给苏联十年和平发展的环境,苏联必然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新兴世界超级大国。
而东非、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这六个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和五大强国之间的差距就太过明显了,哪怕是同为列强的日本和意大利。
从国土角度来说,六大国里,国土面积最小的德国,也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英法两国加上殖民地更是两个庞然大物。
而在人口上,六个超级大国的人口体量,也至少也超过一亿这个规模,这其中人口最多的是英国,包括海外殖民地,英国人口接近五亿,其中印度人口就可能超过三点五亿。
当然,这里的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这些区域。
英国之外,超级大国里人口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东非,东非人口超过两亿,其中也包括殖民地人口,第三是苏联,人口超过一亿五千万。
美国和德国排在第四和第五位,人口都在一亿两千万以上。
而法国反而成为了六大超级大国中,人口最少的国家,就算加上法国的所有殖民地,法国人口也才勉强达到一亿。
如果计算殖民地人口,日本的人口也能超过一亿,但是人口在超级大国指标中,并非不是决定性数据,否则的话,远东帝国和印度都可以这么算。
而日本在工业水平上,和超级大国的落差就更大了,就以超级大国中,整体工业质量最差的苏联来说,它的工业发展程度,都是要超过日本的。
日本的工业也就放在亚洲,现在算是天花板,但是和东非,美国,欧洲相比差距依旧明显。
意大利就更不用说了,人口,面积还有工业,和六个超级大国对比都有显著差距。
日本和意大利想跻身超级大国,前者就必须完成主导大东亚目标,后者则要构建地中海霸权,但是两国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
之前说过了东非和苏联对德国的态度,显然苏联对德国最感觉忧虑,然后就是法国。
虽然法国现在对德国的外交和竞争中基本处于半躺平的状态,但是当德奥合并的消息传到法国,依旧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在法国国内,也出现了众多不同的声音。
法国《时报》:“新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崛起,法国必须加大在军事上的投入,保证法兰西的安全……”
而法国的《人民报》则呼吁:“德国应该保持冷静,德法都是欧洲事务的主导者,在欧洲日渐衰落的今天,德国和法国的关系应该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和敌对,双方应该放下历史恩怨,和平共处。”
法国的《公报》说道:“德国已经实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希望德国政府能把精力和责任放在对抵抗苏联这个欧洲共同敌人身上,法国可以在这个事务上配合德国……”
可以看出,法国内部对德国的态度是最复杂的,有人把德国视作死敌,有人希望德法和解,有人鼓动挑拨德国对付苏联……
现在法国内部思想上都无法做到统一,这就是一战带给法国的后遗症。如果是一战前的法国,甚至根本不可能如此轻松的放任德国吞并奥匈帝国。
这也意味着法国整体在对德国的态度上,更倾向于希望德国高抬贵手,放法国一马,而不是法国依旧能成为欧洲和世界事务中独当一面的大国。
相较于法国的纠结,英国方面对德国的态度,就简单一些。
英国新闻媒体对德奥合并并没有大加批判,但是也强调和呼吁德国,要量力而行,尤其在海洋问题上,应该避免一战旧事的重演,维持欧洲和平。
当然,英国媒体口里的德国,显然是不包括苏联的。
这等于暗示德国,其后续的军事行动,应该对英国做出退让,在不损害英国利益的前提下,英国人可以容忍德国在欧洲大陆方向的扩张。
最后是美国,美国现在根本没有功夫关心德国的发展,相较于德国,甚至其威胁都不如苏联和东非带给美国的压力。
而六个世界超级大国中,德国本身占据一个名额,其他四个资本主义国家对德国吞并奥匈帝国,没有强烈反对,最后一个苏联,它的态度也不知道考虑,毕竟苏联本身就是可以说是举世皆敌的存在,也是德国明确的敌对国家。
所以,德国吞并奥匈帝国,几乎毫无波澜的完成了这一过程。同时德国国力的突然膨胀,也让世界上的非超级大国和列强国家,在外交活动中出现重大变化。
首先是德国周边的国家,比如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之流,他们对德国感到恐惧,毕竟卢森堡和荷兰之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还有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也纷纷交好德国。
巴尔干国家也将德国放在本国外交事务中的第一位,现在他们的命脉就拿捏在德国手中。
而在欧洲之外,包括中东,远东和拉美国家,对于更加强大的德国,也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友好态度,其中就包括远东帝国金陵政府,还有阿根廷,波斯这些国家。
而原本就倾向于和德国合作的意大利,日本,对于准盟友实力的加强,也是乐见其成的。
如果,东非不是一个19世纪后期,才成立的国家,那恩斯特也愿意学习其他殖民国家的方式,但在19世纪末,传统殖民主义俨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末期。
当时,殖民主义最后的狂潮不过是一轮回光返照,在进入20世纪后,殖民主义呈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越发明显。
所以,站在当时恩斯特的角度,东非即便是要继续对外殖民扩张,也必须做出转变,这也成了后来东非一系列有悖于传统殖民模式的总体思路。
在当时国际社会,即便现在很多国家看来,东非的对外殖民都是十分奇葩的。因为东非在海外扩张中的收益,要远远小于东非在海外扩张的支出。
不过,恩斯特也压根没有考虑短期内的得失,东非想从殖民地获益,不仅仅放眼最近十几年,几十年,而是一直到21世纪,这样可能一直持续上百年的海外殖民体系的维持。
只要这套体系,能够坚持到21世纪,东非迟早能收回成本。
……
1935年5月7日,柏林。
经过前期的铺垫后,今天德国正式拉开了吞并奥匈帝国的大幕。在柏林国会,涌入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两个国家的议员和政府代表。
阿道夫意气风发的坐在上位,向在座的所有人说道:“今天对于德国而言,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几代德意志人的努力,德意志地区的统一,将在我们手中完成。”
“德国和奥匈帝国,本来就是一家人,在历史上,两个国家的领土,曾经都是圣神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从1806年算起,整个德意志民族经过了上百年的屈辱和磨难,终于再一次成为一个统一,团结,完整的国家。”
1806年,实际上就是圣神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当然,更准确来讲,当时哈布斯堡被拿破仑的不断削弱,已经无法成为德意志地区广泛认同的领导者。
最后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在维也纳发布诏书,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放弃帝国皇帝的头衔。然后,彼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摇身一变,就成为了现在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
如果说,弗朗茨二世不放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那奥地利帝国其实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不过在当时哈布斯堡皇室看来,维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并没有太大利益。
尤其是失去德意志北部的统治力后,哈布斯堡皇室就失去了压制匈牙利等民族的重要资本,所以出于维系帝国统治的需求,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反而对哈布斯堡皇室更加有利。
这也就导致,现在阿道夫不得不把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时间定死在1806年,为了能够更好的消化奥匈帝国,只有打着神罗的旗号,才能更加名正言顺。
因为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中本身就包含现在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奥匈帝国大部分区域,而这些区域,又不全是德意志人。
阿道夫说道:“在拿破仑之前,现在的德国,奥匈帝国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原本土地上的国民都是神罗的一分子,而拿破仑出于对这个强大帝国的畏惧,才不得不把这个帝国肢解掉。”
“现在,所有人都又重回了帝国的怀抱,这是整个德意志民族意志的体现。”
虽然有些矛盾,但是阿道夫也只能采用这样的叙事,这里他强行将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按上了神圣罗马帝国遗民的身份,从而模糊他们和德意志人的区别。
毕竟神圣罗马帝国是德意志人公认的正统,也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最大公约数。
将匈牙利,捷克等民族视为国家的一部分,这虽然违背了阿道夫的种族理论,可很显然,相较于现实利益,阿道夫的原则也是可以灵活的。
阿道夫的这番拧巴表态,也确实让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代表能够接受,虽然他们来自波西米亚和匈牙利,可谁祖上没有和德意志贵族联姻过,这样他们的身份其实就是可以转变的。
至于不吃阿道夫这套的民族主义分子,肯定有,但是这种人显然非常少,今天也不会被请到柏林来。
阿道夫接着说道:“所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合并,不是德国对奥匈帝国的单方面兼并,而是两个国家重回古老帝国的怀抱。”
“新的国家,或者说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大德意志帝国将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家园……”
在阿道夫演讲结束后,在场的所有人高呼着:“大德意志帝国万岁!”
即便是一些并不心甘情愿的人,在这种氛围下,也只能跟着摇旗呐喊。
而当大德意志帝国成立的消息,从柏林宣告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主流报纸和新闻,争相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报道。
在东非,莱茵社报告道:“一个国土面积高达一百一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亿两千万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欧洲大陆上,德国在体量上已经完全成为了能够和苏联一较高下的超级强国,并且拥有比苏联更加强大的工业,更多的工人,更强大的军队……”
“欧洲大陆随着这个强大帝国的成型,将彻底改变整个欧洲大陆的格局……”
东非方面对德国合并奥匈帝国,整体上的报道是偏向于正面的,至少从民间层面来说,东非民众很难对这个新的国家,产生厌恶。
而在苏联,对于德国的报道就比较具有针对性了,同时充满了忧虑。
苏联的《真理报》写到:“德国侵略并且对奥匈帝国的占领已经成为事实,这对于生活在德国境内的非德意志民族,还有工人阶级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他们将面临一个更大暴力机器的压迫……”
“资本主义,军国主义,封建势力在德国和奥匈帝国合流,这将让整个欧洲的文明进程出现倒退。”
“同时,吞并了奥匈帝国之后的德国,也将进一步威胁到伟大祖国的安全,我们应该对德国再怎么警惕也不为过!”
虽然德国吞并了奥匈帝国后,自称大德意志帝国,但是国际社会还是继续采用德国这一称呼来形容这个新的世界超级大国。
就目前世界上有六个国家,可以称为世界超级大国,也就是东非,美国,德国,然后是英国,法国和苏联。
后三者存在一定的争议,英国和法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人口,两国本土发展也算国际一流水平,但是两国的日渐衰落也是一个客观事实,现在两国的处境,有些类似前世的俄罗斯。
俄罗斯这个国家,毫无疑问有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可就是无法利用起来,并且在国际竞争中,不断衰微。
英法现在就是这种情况,看着体量惊人,但是这些资源无法整合优化,就比如殖民地的分离主义,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同时,两国本土本土对殖民地的压制也越发吃力。
苏联是否成为超级大国的争议,则在于现在苏联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依旧偏低,在其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前,苏联的工业体量也略显不足。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再给苏联十年和平发展的环境,苏联必然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新兴世界超级大国。
而东非、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苏联,这六个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和五大强国之间的差距就太过明显了,哪怕是同为列强的日本和意大利。
从国土角度来说,六大国里,国土面积最小的德国,也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英法两国加上殖民地更是两个庞然大物。
而在人口上,六个超级大国的人口体量,也至少也超过一亿这个规模,这其中人口最多的是英国,包括海外殖民地,英国人口接近五亿,其中印度人口就可能超过三点五亿。
当然,这里的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这些区域。
英国之外,超级大国里人口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东非,东非人口超过两亿,其中也包括殖民地人口,第三是苏联,人口超过一亿五千万。
美国和德国排在第四和第五位,人口都在一亿两千万以上。
而法国反而成为了六大超级大国中,人口最少的国家,就算加上法国的所有殖民地,法国人口也才勉强达到一亿。
如果计算殖民地人口,日本的人口也能超过一亿,但是人口在超级大国指标中,并非不是决定性数据,否则的话,远东帝国和印度都可以这么算。
而日本在工业水平上,和超级大国的落差就更大了,就以超级大国中,整体工业质量最差的苏联来说,它的工业发展程度,都是要超过日本的。
日本的工业也就放在亚洲,现在算是天花板,但是和东非,美国,欧洲相比差距依旧明显。
意大利就更不用说了,人口,面积还有工业,和六个超级大国对比都有显著差距。
日本和意大利想跻身超级大国,前者就必须完成主导大东亚目标,后者则要构建地中海霸权,但是两国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
之前说过了东非和苏联对德国的态度,显然苏联对德国最感觉忧虑,然后就是法国。
虽然法国现在对德国的外交和竞争中基本处于半躺平的状态,但是当德奥合并的消息传到法国,依旧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在法国国内,也出现了众多不同的声音。
法国《时报》:“新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崛起,法国必须加大在军事上的投入,保证法兰西的安全……”
而法国的《人民报》则呼吁:“德国应该保持冷静,德法都是欧洲事务的主导者,在欧洲日渐衰落的今天,德国和法国的关系应该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和敌对,双方应该放下历史恩怨,和平共处。”
法国的《公报》说道:“德国已经实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希望德国政府能把精力和责任放在对抵抗苏联这个欧洲共同敌人身上,法国可以在这个事务上配合德国……”
可以看出,法国内部对德国的态度是最复杂的,有人把德国视作死敌,有人希望德法和解,有人鼓动挑拨德国对付苏联……
现在法国内部思想上都无法做到统一,这就是一战带给法国的后遗症。如果是一战前的法国,甚至根本不可能如此轻松的放任德国吞并奥匈帝国。
这也意味着法国整体在对德国的态度上,更倾向于希望德国高抬贵手,放法国一马,而不是法国依旧能成为欧洲和世界事务中独当一面的大国。
相较于法国的纠结,英国方面对德国的态度,就简单一些。
英国新闻媒体对德奥合并并没有大加批判,但是也强调和呼吁德国,要量力而行,尤其在海洋问题上,应该避免一战旧事的重演,维持欧洲和平。
当然,英国媒体口里的德国,显然是不包括苏联的。
这等于暗示德国,其后续的军事行动,应该对英国做出退让,在不损害英国利益的前提下,英国人可以容忍德国在欧洲大陆方向的扩张。
最后是美国,美国现在根本没有功夫关心德国的发展,相较于德国,甚至其威胁都不如苏联和东非带给美国的压力。
而六个世界超级大国中,德国本身占据一个名额,其他四个资本主义国家对德国吞并奥匈帝国,没有强烈反对,最后一个苏联,它的态度也不知道考虑,毕竟苏联本身就是可以说是举世皆敌的存在,也是德国明确的敌对国家。
所以,德国吞并奥匈帝国,几乎毫无波澜的完成了这一过程。同时德国国力的突然膨胀,也让世界上的非超级大国和列强国家,在外交活动中出现重大变化。
首先是德国周边的国家,比如卢森堡,荷兰,比利时之流,他们对德国感到恐惧,毕竟卢森堡和荷兰之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还有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也纷纷交好德国。
巴尔干国家也将德国放在本国外交事务中的第一位,现在他们的命脉就拿捏在德国手中。
而在欧洲之外,包括中东,远东和拉美国家,对于更加强大的德国,也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友好态度,其中就包括远东帝国金陵政府,还有阿根廷,波斯这些国家。
而原本就倾向于和德国合作的意大利,日本,对于准盟友实力的加强,也是乐见其成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