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他海峡的军事和战略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东非加强在此地的军事部署,的另外一层考量,就是为了日后日本侵入南洋后,防止日本切断东非和太平洋殖民地以及舰队的联系。
前世,日本事实上完成了对南洋地区西面的封锁,巽他海峡就被日军占领,马六甲海峡也一度落入日寇手中。
但是,当时日本海上的主要敌人是美国,所以,即便日本封锁了欧洲殖民者和南洋的海上通道,也无法挽回其整体战略上的恶化。
东非是不能纵容巽他海峡落入日军手中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倒不是说东非害怕日本真的能依靠两条海峡就把东非封锁在印度洋海域。
而是,这样可能导致东非在和美国对太平洋未来主导权的竞争中,失去先机,一步慢,步步慢,所以巽他海峡是东非在南洋战略部署的底线。
海德上校说道:“在巽他海峡,帝国做出了两重部署,这样就可以保证,巽他海峡即便因为敌人的偷袭,沦落敌手,我们也可以以第二道防线为核心,从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夺回巽他海峡的控制权。”
巽他海峡的两道防线,第一道就是吉打邦南岸要塞,和巽他海峡中间的桑吉昂岛炮塔,依托两地的岸防炮,配合东非海军军舰就可以轻松完成对巽他海峡的封锁。
当然,这两处地方也不是完全万无一失,吉打邦南岸要塞,主要针对海上敌人,可苏门答腊岛面积庞大,如果敌人选择先从岛屿东部登陆,然后长途奔袭吉打邦南岸要塞,面对背后之敌,巽他海峡还是有失守的风险。
前世,日本攻占苏门答腊就是先占领巨港,巨港距离吉打邦南岸要塞的直线距离大约三百公里,其中间以雨林为主,所以想长途奔袭吉打邦南岸要塞的难度很高。
不过,谁也不能断定,日本不会采用这种军事冒险行动。
桑吉昂岛的安全隐患在于面积太小,一旦遭遇围困,就可能瘫痪,不过,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面击溃东非海军,这需要日本海军投注大量的成本。
就算日本真的拿下这两个区域,东非海军依旧可以依靠第二道防线,也就是楠榜港,重新组织进攻,先夺回吉打邦南岸要塞,后续印度洋舰队可以从本土或者其他海外基地出发,支援战场。
这里,温斯特中校调侃着说:“楠榜港海军基地的建设,还要感谢荷兰人对当地的开发,如果不是荷兰人的低效,楠榜港也不会这么安全。”
温斯特中校说的自然是反话,在苏门答腊岛,荷兰人重点开发的主要是东部的主要城镇,就比如巨港,这是荷兰在苏门答腊岛的绝对核心。
而楠榜港虽然在苏门答腊岛也能排的上号,可这是因为整个苏门答腊的开发水平都偏低。
位于苏门答腊岛最南端的重要港口,也就是楠榜港,没有现成和苏门答腊其他城镇连接的公路,现在,唯一再建设的公路,还是东非投资的楠吉公路,全长七十公里,用于为吉打邦南岸要塞补给物资,还有在战时提供支援。
总而言之,因为荷兰人对苏门答腊开发的落后性,楠榜港的安全性大大提升,它的交通极度依赖海运。
这更加方便了东非这种强大的海权国家对楠榜港的控制。
说到底,还是巽他海峡周边缺乏可以利用的大型岛屿,否则的话,对于殖民者来说,当然是岛屿更具有安全感。
海德上校说道:“不过,我们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毕竟,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敢对巽他海峡动心思。”
“不说帝国在巽他海峡的部署,他们能不能抵近这里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太平洋的海上强国来说,想突破帝国太平洋舰队的重重封锁,就几乎做不到,更别说太平洋舰队的现在的核心在勿里洞岛。”
“不管美国还是日本,他们的海军都绕不开勿里洞岛的帝国海军舰队,只有解决了那里,才能再威胁巽他海峡。”
所谓的太平洋强国,只有两个国家,那就是日本和美国,因此海德上校直言不讳的将这两个国家列为假想敌。
勿里洞岛距离巽他海峡只有四百公里,并且勿里洞岛不仅仅是一处岛屿,而是包括东非兰芳海外省以及东加里曼丹,还有二者附属岛屿在内组成的一个强大战略防御群。
正是因为这个战略防御群的存在,在20世纪前期,爪哇海称半个东非“内海”也不为过。
在爪哇海内的玩家只有两个,也就是东非和荷兰,而荷兰显然无法在爪哇海占据主导地位。
东非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就集中分布在爪哇海内或者是周边。
虽然太平洋舰队在帝国海军中实力最弱,可放在太平洋地区,也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
类似爪哇海的还有西里伯斯海,这片海域在棉兰老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等岛屿与桑吉群岛之间,也是一个东非占据绝对话语权的海域,只不过当地东非海军的部署更加薄弱,远不能和爪哇海相比。
总结来说,东非基本在整个南洋的中部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往北情况就复杂很多,北面有远东帝国的南海,还有英法美等强国的殖民地,相对中立的暹罗等。
而往南,东非的影响力虽然也比较大,但南面就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虽然只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东非和澳大利亚两国官方层面的关系还算不错。
近些年来,东非在澳大利亚搞了不少矿产投资,两国的贸易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当然,东非和澳大利亚也只是表面兄弟,两国在合作中各怀鬼胎。
澳大利亚一方面和东非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但是在安全领域也更加倚仗宗主国英国的保护,并且配合英国在南洋遏制东非的不断扩张。
而东非也抱着祸水南引的心态,开发澳大利亚的资源,在1935年的澳大利亚对外出口中,日本就已经成为了澳大利亚的主要资源进口国。
就像澳大利亚北部的铝土矿,东非投资开发,然后向日本出口,还有澳大利亚东部的煤炭,和西部的铁矿也是如此。
东非此举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让日本充分的相信,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积极丰富的国家。
现在“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前世澳大利亚这个响亮的名头在日本就已经成为一种妇孺皆知的地理常识。
……
在1935年,东非政府对日本新闻媒体和文化界的投资进一步加大。
而此时,日本国内对媒体和新闻的管制也越发严格,完全成为了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用以统一国民思想、煽动战争情绪、美化侵略行为等等。
不过,这完全不影响东非对日本的渗透,因为东非本来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反对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甚至是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展推波助澜。
日本政府主要打击和镇压任何反战、反军、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思想。所以,只要东非投资的媒体和新闻,不在这些领域和日本政府公开叫板,根本不会受到警惕和刁难。
更别说,东非本来就支持日本把战争扩大化,尤其是鼓吹各种南洋扩张利好的消息,这本身和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共鸣,加速了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的狂奔。
而在1935年7月,日本媒体在东非的推波助澜之下,又一次对路线之争,进行了一次社会讨论。
这场论战由日本第三大大报纸,也就是《读卖新闻》发起。
《读卖新闻》是仅次于《朝日》和《每日》的第三大报。创于1874年,以其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的报道风格而闻名,价格也相对便宜,吸引了大量日本中下层读者。
其政治立场相比前两家更为民族主义和保守,更积极地支持军部的行动。
在七月五日刊发的新一期标题中写到:“海陆之争,帝国命运的终点!”
现在日本海陆军之争确实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陆军方面因为侵占远东帝国东北的战绩,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东亚大陆方向的投入,扩大战果,而海军自然一如既往的和陆军唱反调。
也正是因为日本陆军在东亚的扩张战果,这也是东非在1935年加强对日本舆论投入的重要原因,毕竟,让日本陆军继续尝到更多的甜头,对东非的南洋战略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东非顺势加强了日本国内对鼓吹南下媒体人的投资,为海军造势,这也是这一期《读卖新闻》出炉的主要原因。
《读卖新闻》指出:“帝国之根基在大日本列岛,天然应该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行昔日大不列颠路线……”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从地理上就天然适合发展海军,这个论调,在日本国内的支持者众多,所以《读卖新闻》编辑将这一点作为开篇。
然后指出:“今帝国扩张,违背国情,重点投入东亚大陆,军费紧张,大力投入陆军,俨然扬短避长,放弃帝国海洋之优势,虽有成效,却未必是更优选择。”
“并远东帝国东北,帝国能源,矿产之缺,依旧尤甚,无石油,帝国机械难开,无橡胶之利,限制军工民用之发展……”
日本侵占了远东帝国东北,却无法解决日本在战略物资上的缺乏,毕竟东北现在没有石油产出,而很多关键的战略资源,尤其是热带经济作物,日本更是尤其缺乏。
除了橡胶以外,还有棉花,白糖,烟草等等,这些物产,日本都完全不能自给自足。
所以,《读卖新闻》指出:“远东帝国虽幅员辽阔,放眼全球其矿产储备,比帝国本土而优,然西夷皆知,远东帝国贫矿国……”
远东帝国显然不是一个矿产资源匮乏的国家,但是在这里,却被《读卖新闻》说成西方国家口中的贫矿国。
这就是东非对日本舆论战的结果之一,实际上,现在远东帝国的资源在世界范围来看,也确实有些不够看。
就比如前世远东帝国很多重要矿产,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勘探和开发。就以煤矿为例,远东帝国煤炭集中分布于西北部和山西等地区,但是现在基本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还有南方的众多金属矿产。
《读卖新闻》:“远东帝国人口四万万,工业发展不利,矿产资源匮乏,也是其工业难以雄起之因。”
“英国能为工业革命之先锋,得益于本土煤炭铁矿之富集,德国工业之崛起,受益于鲁尔区煤炭之利,莱茵河水运之便捷,后得洛林,阿尔萨斯铁矿更是如虎添翼。”
“其他列强之工业发展,大抵如此,美国,苏联,东非皆有优势,而世界大国,唯帝国,法兰西,意大利之流,资源匮乏。”
“现在帝国工业发展,严重受制于资源,而法兰西落后于德国,原因类似。”
“所以,远东帝国工业难以开展,资源匮乏是重要因素,所以,帝国全力投入远东帝国,未见得有利于帝国后续发展,应该先攻占南洋富庶之地,解决帝国亟需物资,再图谋之。”
这里《读卖新闻》的意思就已经彻底暴露出来,也就是鼓动日本对南洋诸国进行军事上的扩张,最后再解决远东帝国。
这样说,虽然会得罪日本陆军,可是必然会受到海军的支持,现在日本海军就很憋屈,毕竟对远东帝国的战争中,他们的收益远不及日本陆军,就比如东北地区,基本各种利益被日本陆军垄断。
所以,海军迫切需要说服军部,把战略方向转移到南洋的扩张上来。
当然,包括日本倭皇在内的很多日本高层,自然也很清楚南洋方向扩张,日本就可以获得石油,橡胶,煤炭,钢铁等丰富且充裕的资源,让日本摆脱资源上对其他列强的依赖。
但是,南洋方向,日本帝国政府最担心的也正是那些国家和殖民地背后的列强国家,毕竟,不管是东非,美国,还是英国和法,都不是好招惹的存在。
即便是已经严重衰落的英国和法国,在日本视角里,也是余威尚在,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英国和法国还处在和平状态,日本不想惹祸上身。
所以,即便有东非,美国等国家推波助澜,日本现在也不可能对南洋动手,至于什么时候向南洋扩张,其实还要看德国什么时候对英法两国动手,让他们无力顾及东方的利益。
前世,日本事实上完成了对南洋地区西面的封锁,巽他海峡就被日军占领,马六甲海峡也一度落入日寇手中。
但是,当时日本海上的主要敌人是美国,所以,即便日本封锁了欧洲殖民者和南洋的海上通道,也无法挽回其整体战略上的恶化。
东非是不能纵容巽他海峡落入日军手中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倒不是说东非害怕日本真的能依靠两条海峡就把东非封锁在印度洋海域。
而是,这样可能导致东非在和美国对太平洋未来主导权的竞争中,失去先机,一步慢,步步慢,所以巽他海峡是东非在南洋战略部署的底线。
海德上校说道:“在巽他海峡,帝国做出了两重部署,这样就可以保证,巽他海峡即便因为敌人的偷袭,沦落敌手,我们也可以以第二道防线为核心,从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夺回巽他海峡的控制权。”
巽他海峡的两道防线,第一道就是吉打邦南岸要塞,和巽他海峡中间的桑吉昂岛炮塔,依托两地的岸防炮,配合东非海军军舰就可以轻松完成对巽他海峡的封锁。
当然,这两处地方也不是完全万无一失,吉打邦南岸要塞,主要针对海上敌人,可苏门答腊岛面积庞大,如果敌人选择先从岛屿东部登陆,然后长途奔袭吉打邦南岸要塞,面对背后之敌,巽他海峡还是有失守的风险。
前世,日本攻占苏门答腊就是先占领巨港,巨港距离吉打邦南岸要塞的直线距离大约三百公里,其中间以雨林为主,所以想长途奔袭吉打邦南岸要塞的难度很高。
不过,谁也不能断定,日本不会采用这种军事冒险行动。
桑吉昂岛的安全隐患在于面积太小,一旦遭遇围困,就可能瘫痪,不过,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面击溃东非海军,这需要日本海军投注大量的成本。
就算日本真的拿下这两个区域,东非海军依旧可以依靠第二道防线,也就是楠榜港,重新组织进攻,先夺回吉打邦南岸要塞,后续印度洋舰队可以从本土或者其他海外基地出发,支援战场。
这里,温斯特中校调侃着说:“楠榜港海军基地的建设,还要感谢荷兰人对当地的开发,如果不是荷兰人的低效,楠榜港也不会这么安全。”
温斯特中校说的自然是反话,在苏门答腊岛,荷兰人重点开发的主要是东部的主要城镇,就比如巨港,这是荷兰在苏门答腊岛的绝对核心。
而楠榜港虽然在苏门答腊岛也能排的上号,可这是因为整个苏门答腊的开发水平都偏低。
位于苏门答腊岛最南端的重要港口,也就是楠榜港,没有现成和苏门答腊其他城镇连接的公路,现在,唯一再建设的公路,还是东非投资的楠吉公路,全长七十公里,用于为吉打邦南岸要塞补给物资,还有在战时提供支援。
总而言之,因为荷兰人对苏门答腊开发的落后性,楠榜港的安全性大大提升,它的交通极度依赖海运。
这更加方便了东非这种强大的海权国家对楠榜港的控制。
说到底,还是巽他海峡周边缺乏可以利用的大型岛屿,否则的话,对于殖民者来说,当然是岛屿更具有安全感。
海德上校说道:“不过,我们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毕竟,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敢对巽他海峡动心思。”
“不说帝国在巽他海峡的部署,他们能不能抵近这里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太平洋的海上强国来说,想突破帝国太平洋舰队的重重封锁,就几乎做不到,更别说太平洋舰队的现在的核心在勿里洞岛。”
“不管美国还是日本,他们的海军都绕不开勿里洞岛的帝国海军舰队,只有解决了那里,才能再威胁巽他海峡。”
所谓的太平洋强国,只有两个国家,那就是日本和美国,因此海德上校直言不讳的将这两个国家列为假想敌。
勿里洞岛距离巽他海峡只有四百公里,并且勿里洞岛不仅仅是一处岛屿,而是包括东非兰芳海外省以及东加里曼丹,还有二者附属岛屿在内组成的一个强大战略防御群。
正是因为这个战略防御群的存在,在20世纪前期,爪哇海称半个东非“内海”也不为过。
在爪哇海内的玩家只有两个,也就是东非和荷兰,而荷兰显然无法在爪哇海占据主导地位。
东非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就集中分布在爪哇海内或者是周边。
虽然太平洋舰队在帝国海军中实力最弱,可放在太平洋地区,也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
类似爪哇海的还有西里伯斯海,这片海域在棉兰老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等岛屿与桑吉群岛之间,也是一个东非占据绝对话语权的海域,只不过当地东非海军的部署更加薄弱,远不能和爪哇海相比。
总结来说,东非基本在整个南洋的中部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往北情况就复杂很多,北面有远东帝国的南海,还有英法美等强国的殖民地,相对中立的暹罗等。
而往南,东非的影响力虽然也比较大,但南面就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虽然只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东非和澳大利亚两国官方层面的关系还算不错。
近些年来,东非在澳大利亚搞了不少矿产投资,两国的贸易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当然,东非和澳大利亚也只是表面兄弟,两国在合作中各怀鬼胎。
澳大利亚一方面和东非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但是在安全领域也更加倚仗宗主国英国的保护,并且配合英国在南洋遏制东非的不断扩张。
而东非也抱着祸水南引的心态,开发澳大利亚的资源,在1935年的澳大利亚对外出口中,日本就已经成为了澳大利亚的主要资源进口国。
就像澳大利亚北部的铝土矿,东非投资开发,然后向日本出口,还有澳大利亚东部的煤炭,和西部的铁矿也是如此。
东非此举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让日本充分的相信,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积极丰富的国家。
现在“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前世澳大利亚这个响亮的名头在日本就已经成为一种妇孺皆知的地理常识。
……
在1935年,东非政府对日本新闻媒体和文化界的投资进一步加大。
而此时,日本国内对媒体和新闻的管制也越发严格,完全成为了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用以统一国民思想、煽动战争情绪、美化侵略行为等等。
不过,这完全不影响东非对日本的渗透,因为东非本来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反对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甚至是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展推波助澜。
日本政府主要打击和镇压任何反战、反军、社会主义或自由主义思想。所以,只要东非投资的媒体和新闻,不在这些领域和日本政府公开叫板,根本不会受到警惕和刁难。
更别说,东非本来就支持日本把战争扩大化,尤其是鼓吹各种南洋扩张利好的消息,这本身和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共鸣,加速了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的狂奔。
而在1935年7月,日本媒体在东非的推波助澜之下,又一次对路线之争,进行了一次社会讨论。
这场论战由日本第三大大报纸,也就是《读卖新闻》发起。
《读卖新闻》是仅次于《朝日》和《每日》的第三大报。创于1874年,以其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的报道风格而闻名,价格也相对便宜,吸引了大量日本中下层读者。
其政治立场相比前两家更为民族主义和保守,更积极地支持军部的行动。
在七月五日刊发的新一期标题中写到:“海陆之争,帝国命运的终点!”
现在日本海陆军之争确实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陆军方面因为侵占远东帝国东北的战绩,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东亚大陆方向的投入,扩大战果,而海军自然一如既往的和陆军唱反调。
也正是因为日本陆军在东亚的扩张战果,这也是东非在1935年加强对日本舆论投入的重要原因,毕竟,让日本陆军继续尝到更多的甜头,对东非的南洋战略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东非顺势加强了日本国内对鼓吹南下媒体人的投资,为海军造势,这也是这一期《读卖新闻》出炉的主要原因。
《读卖新闻》指出:“帝国之根基在大日本列岛,天然应该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行昔日大不列颠路线……”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从地理上就天然适合发展海军,这个论调,在日本国内的支持者众多,所以《读卖新闻》编辑将这一点作为开篇。
然后指出:“今帝国扩张,违背国情,重点投入东亚大陆,军费紧张,大力投入陆军,俨然扬短避长,放弃帝国海洋之优势,虽有成效,却未必是更优选择。”
“并远东帝国东北,帝国能源,矿产之缺,依旧尤甚,无石油,帝国机械难开,无橡胶之利,限制军工民用之发展……”
日本侵占了远东帝国东北,却无法解决日本在战略物资上的缺乏,毕竟东北现在没有石油产出,而很多关键的战略资源,尤其是热带经济作物,日本更是尤其缺乏。
除了橡胶以外,还有棉花,白糖,烟草等等,这些物产,日本都完全不能自给自足。
所以,《读卖新闻》指出:“远东帝国虽幅员辽阔,放眼全球其矿产储备,比帝国本土而优,然西夷皆知,远东帝国贫矿国……”
远东帝国显然不是一个矿产资源匮乏的国家,但是在这里,却被《读卖新闻》说成西方国家口中的贫矿国。
这就是东非对日本舆论战的结果之一,实际上,现在远东帝国的资源在世界范围来看,也确实有些不够看。
就比如前世远东帝国很多重要矿产,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勘探和开发。就以煤矿为例,远东帝国煤炭集中分布于西北部和山西等地区,但是现在基本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还有南方的众多金属矿产。
《读卖新闻》:“远东帝国人口四万万,工业发展不利,矿产资源匮乏,也是其工业难以雄起之因。”
“英国能为工业革命之先锋,得益于本土煤炭铁矿之富集,德国工业之崛起,受益于鲁尔区煤炭之利,莱茵河水运之便捷,后得洛林,阿尔萨斯铁矿更是如虎添翼。”
“其他列强之工业发展,大抵如此,美国,苏联,东非皆有优势,而世界大国,唯帝国,法兰西,意大利之流,资源匮乏。”
“现在帝国工业发展,严重受制于资源,而法兰西落后于德国,原因类似。”
“所以,远东帝国工业难以开展,资源匮乏是重要因素,所以,帝国全力投入远东帝国,未见得有利于帝国后续发展,应该先攻占南洋富庶之地,解决帝国亟需物资,再图谋之。”
这里《读卖新闻》的意思就已经彻底暴露出来,也就是鼓动日本对南洋诸国进行军事上的扩张,最后再解决远东帝国。
这样说,虽然会得罪日本陆军,可是必然会受到海军的支持,现在日本海军就很憋屈,毕竟对远东帝国的战争中,他们的收益远不及日本陆军,就比如东北地区,基本各种利益被日本陆军垄断。
所以,海军迫切需要说服军部,把战略方向转移到南洋的扩张上来。
当然,包括日本倭皇在内的很多日本高层,自然也很清楚南洋方向扩张,日本就可以获得石油,橡胶,煤炭,钢铁等丰富且充裕的资源,让日本摆脱资源上对其他列强的依赖。
但是,南洋方向,日本帝国政府最担心的也正是那些国家和殖民地背后的列强国家,毕竟,不管是东非,美国,还是英国和法,都不是好招惹的存在。
即便是已经严重衰落的英国和法国,在日本视角里,也是余威尚在,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英国和法国还处在和平状态,日本不想惹祸上身。
所以,即便有东非,美国等国家推波助澜,日本现在也不可能对南洋动手,至于什么时候向南洋扩张,其实还要看德国什么时候对英法两国动手,让他们无力顾及东方的利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