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时初,

  荥阳郑氏的马车,在一名秦府亲卫的指引下,稳稳地停靠在了书院外的停车场中。

  车门打开,郑文一家和郑观音、杨舍娘纷纷走下马车。

  这时,一名身着蓝白院服,年纪约有十一二岁的少年,迎上前来,作揖行礼,不卑不亢地说道:

  “清北书院学子张嘉树,谨代山长及书院全体师生,欢迎诸位贵客...莅临参观。”

  望着眼前衣衫整洁,容貌端正的少年;听着他那略显独特的问候,

  郑文一行人,皆是微微一怔,心中不禁对秦明创办的这座书院愈发好奇。

  这时,郑少秋这位出自世家大族的“天之骄子”,上前一步,回了一礼,笑容谦和道:

  “在下荥阳郑氏郑少秋,见过张兄。”

  负责新生接待的张嘉树,听到郑少秋自报家门,眼神一亮,欣喜道:

  “原来是郑学弟啊!欢迎,欢迎。”

  他微微侧身,指着远处气势恢弘的院门,继续道:

  “走,学长这就带你去报名。”

  闻听此言,郑文等人又是一愣,但只是稍作思索便明白了“学长”和“学弟”的意思。

  不多时,他们更是从两名少年郎的侃侃而谈中,获悉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

  张嘉树并非哪个世家大族培养的英年才俊,只是书院内一名普通的学子。

  更令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如他这般谦虚有礼,进退有度的学生,清北书院竟有千余名。

  而张嘉树之所以知道郑少秋乃是前来报到的“新生”,是因为他们这些负责接待的“学生”,事先从书院先生那里拿到了新生名单。

  不多时,他们便在张嘉树的引领下,迈入了书院的门前大街。

  眼前的景象,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郑文,也不由得微微动容。

  只见街面之上,人潮汹涌,身着各色品级朝服的官员、锦衣华服的勋贵世家,皆在书院学子的引领下,向着书院门前汇聚。

  他们互相寒暄,人声鼎沸。

  随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那座巍峨耸立、风格独特的书院大门。

  郑观音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书院门口那副龙飞凤舞的楹联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郑观音清越婉转的声音,瞬间吸引了其余人的注意。

  他们下意识地抬眸望去,却见正门上方的匾额上,镌刻着八个鎏金大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众人顿觉头皮发麻,精神都为之一震。

  郑文咽了咽口水,转而望向引路的张嘉树,语气艰涩道:

  “张小友,不知此联...是出自哪位儒学大家?”

  张嘉树表情顿时一肃,正了正衣冠,仰起下巴,向着书院深处拱手作揖,傲然道:

  “此联乃山长所作,意在提醒我等学生,既要勤奋读书,更要心怀天下,立志报国。”

  郑文听罢,心中感慨万千。

  毕竟,他万万没想到,秦明的文采竟然高到了此等境地——

  不仅写出了旷古烁今、足以让天下士子当作毕生追求的蓝田四句,还写出了如此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短句。

  就在郑文一家人暗自感慨之际,却听张嘉树继续道:

  “不过,在下更喜欢书院旧址那副楹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只可惜,”

  他略作停顿,晃头晃脑地说道:

  “听书院先生们说,那副楹联...如今挂在国子监的门口。”

  “山长迫于无奈,只得重新写就。”

  众人听罢,不由地面面相觑。

  恰在此时,身侧忽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好...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众人循声望去,便见虞世南正轻抚着花白的胡须,感慨道:

  “此联字字珠玑,振聋发聩,足矣流传千古!”

  郑文见状,正欲上前见礼。

  然而,虞世南却微微侧身,望向同样身着蓝白院服,梳着长马尾,身姿挺拔的美少女,和颜悦色地问道:

  “武小友,可否先带去寻你家山长?”

  武曌笑着点了点头,语调轻快道:

  “自无不可。”

  “我家山长早有吩咐,虞大家随时可以去礼堂寻他。”

  武曌说着,微微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虞大家,里面请。”

  虞世南闻言,顿时面露笑容,满眼得意地看了一眼身侧的女儿虞幼薇,这才迈步朝着书院大门走去。

  虞幼薇不禁莞尔一笑,莲步跟了上去。

  郑文见状,也想领着家人一同进入书院,却被张嘉树伸手拦住。

  “荥阳公,且慢。”

  张嘉树抬手虚指,书院门口排列整齐的队伍,轻声说道:

  “请您与家眷先移步新生报到处。”

  “待令郎与令爱签到之后,方可进入书院,领取书籍和住宿一应所需。”

  郑文一行人顺着张嘉树手指的方向望去,这才注意到书院门前的长队。

  随后,郑文一眼便认出了排在队伍末尾的两家人——

  太原王氏的王珪一家和清河崔氏的崔诚一家。

  此时,两家人正凑在一起闲聊。

  郑文快步上前,拱手笑道:

  “叔玠兄、义玄兄。”

  王珪和崔诚停下交谈,看清来人后,纷纷笑着回礼。

  一阵寒暄过后。

  崔诚再次将之前询问王珪的问题抛了出来:

  “德芳,你打算送哪三位外甥入这清北书院进学?”

  王珪瞥了一眼郑文身后,见唯有郑家二郎一名少年郎,嘴角不由地勾起一抹幸灾乐祸的笑容。

  片刻之前,崔诚的这个问题,当众戳破了他对妻子的谎言。

  虽然杜氏给他留了几分表面,并未当众点破,但还是让他这张老脸火辣辣地疼。

  郑文则是坦然一笑,侧身朝着身后的一双儿女,招了招手,沉声道:

  “二郎、三娘,过来见过太原公和你三姑丈。”

  郑少秋和郑璃立即上前,恭敬行礼:

  “少秋、璃儿拜见太原公,拜见三姑丈。”

  崔诚闻言,微微一怔。

  毕竟,他未曾料想到郑文这个“小舅子”竟然舍得花费巨资,将外甥女也送入清北书院。

  但他很快便整理好表情,微笑颔首,温声道:

  “过来,让姑丈好好瞧瞧。”

  “是。”

  郑少秋与郑璃应了一声,纷纷上前。

  与此同时,

  郑文的夫人李氏,也从崔诚的夫人——她的“小姑子”口中,获悉了清北书院的入学流程。

  首先,他们需要在门口登记造册,然后前往书院教务处缴纳束脩,之后还要前往学生校舍领取被褥、院服等生活用品。

  安顿好子女的住处后,他们可以在书院游览一番,或者直接前往学院礼堂,等待在午时一刻举办的开院礼。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最新章节,我真没想在大唐搞事情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