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们在战场上的这种行为,刘荣确实很难评。
你要说他们怯战、畏战,边缘ob抢人头吧?
好像确实是,多少有些不厚道。
但你要说他们完全没作用,纯粹就是顺风k头逆风15,好像也不完全是。
——至少他们的存在,让汉家的军队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确实可以减少部分压力。
简而言之,就是他们的存在,一百个兵不能当一百个兵看,也不能当一百个兵用;
可到了特定的场景,他们这一百个人,也总共起到那么三五十号人的兵力,所能起到的作用、承担起三五十号人能肩负起的战术责任。
至于贵族们这么做的核心逻辑,其实也非常简单。
汉家的爵位,其实并不是后世大多数人刻板印象中的‘世袭罔替’。
准确的说,是原则上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既然是原则上,那就肯定是和现实情况有出入的。
这‘出入’便在于:贵族爵位,尤其是大良造以上的高级爵位,要想世袭罔替,而非逐级递减,是需要满足kpi的。
这里所说的kpi,指的便是在战争爆发时,为汉家朝堂中央提供的贡献值。
举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遍封开国元勋功侯一百四十六家,总食邑高达二十万户,占据了彼时,汉家总人口、总户籍的十分之一!
而在这一百四十六家功侯元勋当中,食邑多的,有平阳侯曹参、留侯张良、酂侯萧何等万户侯,自然也有食邑不足千户,甚至不足五百户的入门级功侯。
便以这些人为例:作为汉家的开国元勋,军功封侯的始祖,这些‘一世侯’的kpi,自然是随着功成封侯,而宣告完成。
他们的爵位、食邑,自然也是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他们的侯世子,也就是各自的二世侯。
但在二世侯袭爵后,要想将家族的爵位、食邑完完整整传承给自己的侯世子,也就是三世侯,这些二世侯们,就要完成一定的kpi了。
这里的kpi,并没有系统的制度,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基本上是主打一个‘皇帝说行就行,皇帝说不行就不行’。
比如曹参的儿子,二世平阳侯曹窋,从袭爵到薨故,前后在位长达二十九年,唯一一次‘上战场’,便是参与诸吕之乱。
只不过,平阳侯曹窋参与诸吕之乱,并非身处诸侯、大臣所在的平乱阵营,而是身处诸吕外戚所在的‘叛乱阵营’。
那么好。
在诸吕之乱爆发前——准确的说,是从父亲曹参亡故,曹窋袭爵,一直到吕太后驾崩的九年时间里,二世平阳侯曹窋所完成的‘kpi’,便是对吕太后足够恭顺,在吕太后眼里,完成了侯爵在位期间的kpi。
如果没有诸吕之乱,那曹窋仅凭这九年,拍吕太后马屁拍的足够舒服,也足以让平阳侯国那一万零六百三十户食邑,完完整整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三世平阳侯。
而在诸吕之乱爆发,且曹窋以‘诸吕同党’的身份,参与进诸吕之乱后,这kpi自然也就不做数了。
单从曹窋以叛逆者的身份,参与诸吕之乱这一件事来看,曹窋甚至应该被免爵处死!
只不过,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太宗皇帝处于‘只定诸吕之罪,不议吕后之过’的政治考量,把曹窋也给轻描淡写的放过了。
于是,平阳侯一脉的传承,便在二世侯曹窋在位期间,没有完成相应的kpi。
等平阳侯国传到三世侯曹奇的时候,平阳侯国,就等于是处在‘留校察看’的阶段了。
如果在三世侯曹奇在位期间,平阳侯家族依旧没能完成kpi,那平阳侯家族就算不被贬为关内侯,也至少要被削去几千户食邑。
好在三世平阳侯曹奇,在太宗孝文皇帝晚年袭爵,并于之后不久,便碰上了匈奴入侵边郡。
虽然匈奴人打了秋风就走,但曹奇却也没有放任机会流失——自掏腰包,亲自带人往边墙送了趟军粮。
严格意义上来讲,对于食邑超过万户的平阳侯家族而言,仅仅只是往边关送一趟物资,还远不足以完成‘避免爵位递降’的kpi。
但上文提到:这个kpi究竟完成了没有,完全是天子上下嘴皮一碰的事儿。
三世平阳侯曹奇摆出这个态度了,且仅仅只在位六年便薨故;
恰逢彼时,吴楚之乱爆发,平阳侯曹奇却刚好死在叛乱爆发前后,先帝老爷子便也没有太深究。
尤其关键的是:彼时,三世侯曹奇病重卧榻,吴楚七国之乱随后爆发;
三世侯曹奇刚给先帝上奏,请求让侯世子,也就是如今的四世侯曹时,代替自己出征平叛,便一命呜呼,病死榻上。
三世侯死了,侯世子袭爵为四世侯,且还守着父丧;
先帝难不成还能让守着父丧的四世侯曹时,带平阳侯家族的百十号私兵出征平叛?
难道还能因为三世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为了不出征平叛,居然死给朕看’的原因,而削夺平阳侯国的食邑?
最让先帝无从下手的是:哪怕身负孝丧,彼时才刚袭爵的四世侯曹时,也还是像模像样的组织起私军,上奏请求出征平叛了。
先帝还能说啥?
自然是勉励一番,嘉奖几句,然后许四世侯留在长安服丧,并把三世侯曹奇‘kpi没完成’这件事抛在脑后。
至于四世侯曹时在位期间——平阳侯家族成为了刘荣的妻族外戚。
汉匈朝那之战,平阳侯家族还没成外戚,自然没捞到机会;
但河套-马邑之战,以及高阙之战,平阳侯家族可都在刘荣的默许,甚至是支持下,捞到了足够的武功勋。
虽然不多;
仅仅只是河套-马邑战役,在河套战场逼降了一个几十人的小部族,被算作‘俘虏数十人’,并在高阙之战的后段,在高阙南侧巡逻了一圈儿,救了几个掉队差点被冻死的汉军将士。
但这也足够了。
哪怕没有‘当今妻族外戚’的斜杠身份,平阳侯家族在这四世侯在位期间的kpi,也已经可以算作是完成了的。
或许平阳侯家族有些特殊,并不具有普遍性。
那么,再说说另外一家没那么特殊,却也足够耳熟能详的功侯家族。
——颍阴侯灌婴家族。
作为开国元勋功侯中,与周勃、樊哙等丰沛党齐名的将领,颍阴侯灌婴,无疑是相当长寿的那一个。
从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获封,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灌婴才薨故。
二世侯灌阿袭爵,在位足足二十八年,直到当今刘荣三年(公元前148年)才薨故。
在这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二世侯灌阿,几乎参与了汉家每一场战争。
如太宗皇帝四年,发生的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太宗皇帝十四年,老上单于大军南下,兵峰直指长安的反侵略战争;
最令人耳熟能详的,无疑便是先孝景皇帝三年,所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
——这一战,二世颍阴侯灌阿,终于不再是以单纯‘功侯出征’的名义,率领家族私军出征,而是被拜为将军,隶属太尉周亚夫麾下,随朝堂平叛大军一同出征。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青史留名的著名事件。
初代颍阴侯灌婴,有家臣名:张孟,颇得灌婴赏识,为灌婴再三举荐,官至二千石。
为了感念灌婴,以及颍阴侯灌氏家族的‘知遇之恩’,张孟自请改灌姓,名灌孟。
只是老灌孟虽然颇得先主灌婴的赏识,却实在不受少主:二世侯灌阿的重视。
因为在灌阿看来,灌孟实在太过于老迈,根本算不得悍勇之将,只知道倚老卖老,张口闭口就是‘俺和老君侯如何如何’‘老君侯待俺如何如何’,实在是烦得不行。
灌阿仍旧举荐老灌孟,也不过是看在老爹灌婴的面子上——为了避免亡父沾染‘识人不明’的污点,才继续举荐灌孟。
及至吴楚七国之乱,灌阿随太尉周亚夫出征,仍旧不得不勉为其难的,向周亚夫举荐灌孟为校尉,自领一校兵马。
但灌阿举荐时的言不由衷,以及那股子勉强劲儿,却并没能逃过老灌孟的眼睛。
——灌孟那是什么人?
家臣出身,半个奴仆的身份,能被先主灌婴举荐为二千石高官的人精!
不说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城府,也起码是在颍阴侯府察言观色几十年的人物!
这么个差点成精的老人,眼瞧着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少主灌阿,对自己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还不得不捏着鼻子举荐自己,老灌孟能闻不出味儿?
老灌孟那也不是寻常人儿,觉得自己被少主看扁,马上就不乐意了。
只是这‘不乐意’的方式多少有点奇葩。
——少主瞧不起俺老汉是不?
——好!
——俺老汉,还就给少主您,啃下几块硬骨头瞧瞧不可!
就这样,灌孟便带着麾下的一校,在睢阳战场到处游龙,专挑难打的大股敌军较劲。
要说目的,显然是为了在少主灌阿面前证明自己,好挺直腰杆,问灌阿一句:少主举荐俺老汉,不丢脸吧?
俺老汉,没给少主丢人!
结果,不出意外的,在不知道第多少次,精准点名吴楚叛军的精锐力量后,老将灌孟,如愿马革裹尸。
然后,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就出现了。
按照汉律,在同一场战争中,父子、兄弟二人及以上共上阵时,当有其中一人阵亡,其余人便可扶灵柩回乡,就此退出战场。
比如一家兄弟四人,其中一个战死了,其余三人就可以带着兄弟的尸体回家,原地退伍回去办丧事。
老灌孟有个儿子,名灌夫。
少主灌阿举荐老灌孟为校尉,小灌夫也没含糊,直接动员了乡勇亲族千人,追随老父亲出征。
及老灌夫困死吴楚叛军阵中,小灌夫得到周亚夫允准,扶父柩以归乡。
但灌夫却慷慨激昂的表示:父亲战死沙场,与其这般垂泪扶柩归乡,还不如留下来,斩下吴王刘濞的头颅,好为亡父报仇雪恨!
哪怕无法亲手斩杀吴王刘濞,也至少要杀吴军的一位将军,才能告慰亡父灌孟在天之灵!
彼时,正值吴楚叛军主力势大,睢阳城岌岌可危,梁王刘武一日连发七分血书,向长安朝堂控诉周亚夫‘见死不救’,周亚夫所部却在下邑坚壁清野,军心低迷之际。
如此关头,出现灌孟、灌夫父子这种‘上阵父子兵’‘老子战死儿子上’式的佳话,太尉周亚夫也是不放过机会,当即就把这个典型案例,传的下邑汉军人尽皆知。
灌夫也就此出了名,却也没停留在耍嘴皮子的程度——老爹战死次日,就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带着十余属从就冲了出去,直奔吴军将旗!
还别说;
还真让灌夫,搞出了点小名堂!
虽然没能像飞将军李广那般,斩将夺旗而还,却也凭着这十几人的家兵,一路砍杀吴楚叛军数十人。
只是灌夫带出去的家兵十几人,无一例外,悉数战死,灌夫本人也同样身受重创十多处,差点就没缓过来。
伤稍好些了,这厮不想着好好养伤,居然再次向上官请求,说:上次没经验,才没能有大收获;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已经摸清了吴军的部署,这次肯定能有大收获!
只是这一次,上官却没再由着灌夫胡来,而是以‘灌夫勇武,再战恐国失猛将’为由,向太尉周亚夫请示。
对于灌夫这个战场典范,周亚夫也不迟疑,当即下令:战争结束之前,不允许灌夫再参与战斗,安心留在下邑伤病员养伤。
直到吴楚乱平,此间事传遍天下,灌夫之名,也就此响彻大江南北。
而在这个故事当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
——二世颍阴侯灌阿,对于家臣奋勇杀敌,并不本能的感到高兴或自豪,而是挑肥拣瘦般,嫌弃灌孟老迈!
这说明什么?
说明灌阿有的选!
说明除了灌孟这个发虚花白的老将,以及其子灌夫那个愣头青,颍阴侯灌阿,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
你一个功侯,上战场捞武勋、捡人头,不过是为了避免爵位递降,保留彻侯爵位和食邑;
拼个什么命啊?
挑挑拣拣个什么劲儿啊?
这个问题,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灌阿,是有追求的。
灌阿希望选择更好、更优秀的属从部将,从而在战场上,获取更大的收获。
你要说他们怯战、畏战,边缘ob抢人头吧?
好像确实是,多少有些不厚道。
但你要说他们完全没作用,纯粹就是顺风k头逆风15,好像也不完全是。
——至少他们的存在,让汉家的军队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确实可以减少部分压力。
简而言之,就是他们的存在,一百个兵不能当一百个兵看,也不能当一百个兵用;
可到了特定的场景,他们这一百个人,也总共起到那么三五十号人的兵力,所能起到的作用、承担起三五十号人能肩负起的战术责任。
至于贵族们这么做的核心逻辑,其实也非常简单。
汉家的爵位,其实并不是后世大多数人刻板印象中的‘世袭罔替’。
准确的说,是原则上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既然是原则上,那就肯定是和现实情况有出入的。
这‘出入’便在于:贵族爵位,尤其是大良造以上的高级爵位,要想世袭罔替,而非逐级递减,是需要满足kpi的。
这里所说的kpi,指的便是在战争爆发时,为汉家朝堂中央提供的贡献值。
举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遍封开国元勋功侯一百四十六家,总食邑高达二十万户,占据了彼时,汉家总人口、总户籍的十分之一!
而在这一百四十六家功侯元勋当中,食邑多的,有平阳侯曹参、留侯张良、酂侯萧何等万户侯,自然也有食邑不足千户,甚至不足五百户的入门级功侯。
便以这些人为例:作为汉家的开国元勋,军功封侯的始祖,这些‘一世侯’的kpi,自然是随着功成封侯,而宣告完成。
他们的爵位、食邑,自然也是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他们的侯世子,也就是各自的二世侯。
但在二世侯袭爵后,要想将家族的爵位、食邑完完整整传承给自己的侯世子,也就是三世侯,这些二世侯们,就要完成一定的kpi了。
这里的kpi,并没有系统的制度,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基本上是主打一个‘皇帝说行就行,皇帝说不行就不行’。
比如曹参的儿子,二世平阳侯曹窋,从袭爵到薨故,前后在位长达二十九年,唯一一次‘上战场’,便是参与诸吕之乱。
只不过,平阳侯曹窋参与诸吕之乱,并非身处诸侯、大臣所在的平乱阵营,而是身处诸吕外戚所在的‘叛乱阵营’。
那么好。
在诸吕之乱爆发前——准确的说,是从父亲曹参亡故,曹窋袭爵,一直到吕太后驾崩的九年时间里,二世平阳侯曹窋所完成的‘kpi’,便是对吕太后足够恭顺,在吕太后眼里,完成了侯爵在位期间的kpi。
如果没有诸吕之乱,那曹窋仅凭这九年,拍吕太后马屁拍的足够舒服,也足以让平阳侯国那一万零六百三十户食邑,完完整整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三世平阳侯。
而在诸吕之乱爆发,且曹窋以‘诸吕同党’的身份,参与进诸吕之乱后,这kpi自然也就不做数了。
单从曹窋以叛逆者的身份,参与诸吕之乱这一件事来看,曹窋甚至应该被免爵处死!
只不过,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太宗皇帝处于‘只定诸吕之罪,不议吕后之过’的政治考量,把曹窋也给轻描淡写的放过了。
于是,平阳侯一脉的传承,便在二世侯曹窋在位期间,没有完成相应的kpi。
等平阳侯国传到三世侯曹奇的时候,平阳侯国,就等于是处在‘留校察看’的阶段了。
如果在三世侯曹奇在位期间,平阳侯家族依旧没能完成kpi,那平阳侯家族就算不被贬为关内侯,也至少要被削去几千户食邑。
好在三世平阳侯曹奇,在太宗孝文皇帝晚年袭爵,并于之后不久,便碰上了匈奴入侵边郡。
虽然匈奴人打了秋风就走,但曹奇却也没有放任机会流失——自掏腰包,亲自带人往边墙送了趟军粮。
严格意义上来讲,对于食邑超过万户的平阳侯家族而言,仅仅只是往边关送一趟物资,还远不足以完成‘避免爵位递降’的kpi。
但上文提到:这个kpi究竟完成了没有,完全是天子上下嘴皮一碰的事儿。
三世平阳侯曹奇摆出这个态度了,且仅仅只在位六年便薨故;
恰逢彼时,吴楚之乱爆发,平阳侯曹奇却刚好死在叛乱爆发前后,先帝老爷子便也没有太深究。
尤其关键的是:彼时,三世侯曹奇病重卧榻,吴楚七国之乱随后爆发;
三世侯曹奇刚给先帝上奏,请求让侯世子,也就是如今的四世侯曹时,代替自己出征平叛,便一命呜呼,病死榻上。
三世侯死了,侯世子袭爵为四世侯,且还守着父丧;
先帝难不成还能让守着父丧的四世侯曹时,带平阳侯家族的百十号私兵出征平叛?
难道还能因为三世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为了不出征平叛,居然死给朕看’的原因,而削夺平阳侯国的食邑?
最让先帝无从下手的是:哪怕身负孝丧,彼时才刚袭爵的四世侯曹时,也还是像模像样的组织起私军,上奏请求出征平叛了。
先帝还能说啥?
自然是勉励一番,嘉奖几句,然后许四世侯留在长安服丧,并把三世侯曹奇‘kpi没完成’这件事抛在脑后。
至于四世侯曹时在位期间——平阳侯家族成为了刘荣的妻族外戚。
汉匈朝那之战,平阳侯家族还没成外戚,自然没捞到机会;
但河套-马邑之战,以及高阙之战,平阳侯家族可都在刘荣的默许,甚至是支持下,捞到了足够的武功勋。
虽然不多;
仅仅只是河套-马邑战役,在河套战场逼降了一个几十人的小部族,被算作‘俘虏数十人’,并在高阙之战的后段,在高阙南侧巡逻了一圈儿,救了几个掉队差点被冻死的汉军将士。
但这也足够了。
哪怕没有‘当今妻族外戚’的斜杠身份,平阳侯家族在这四世侯在位期间的kpi,也已经可以算作是完成了的。
或许平阳侯家族有些特殊,并不具有普遍性。
那么,再说说另外一家没那么特殊,却也足够耳熟能详的功侯家族。
——颍阴侯灌婴家族。
作为开国元勋功侯中,与周勃、樊哙等丰沛党齐名的将领,颍阴侯灌婴,无疑是相当长寿的那一个。
从高皇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获封,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灌婴才薨故。
二世侯灌阿袭爵,在位足足二十八年,直到当今刘荣三年(公元前148年)才薨故。
在这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二世侯灌阿,几乎参与了汉家每一场战争。
如太宗皇帝四年,发生的济北王刘兴居叛乱;
太宗皇帝十四年,老上单于大军南下,兵峰直指长安的反侵略战争;
最令人耳熟能详的,无疑便是先孝景皇帝三年,所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
——这一战,二世颍阴侯灌阿,终于不再是以单纯‘功侯出征’的名义,率领家族私军出征,而是被拜为将军,隶属太尉周亚夫麾下,随朝堂平叛大军一同出征。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青史留名的著名事件。
初代颍阴侯灌婴,有家臣名:张孟,颇得灌婴赏识,为灌婴再三举荐,官至二千石。
为了感念灌婴,以及颍阴侯灌氏家族的‘知遇之恩’,张孟自请改灌姓,名灌孟。
只是老灌孟虽然颇得先主灌婴的赏识,却实在不受少主:二世侯灌阿的重视。
因为在灌阿看来,灌孟实在太过于老迈,根本算不得悍勇之将,只知道倚老卖老,张口闭口就是‘俺和老君侯如何如何’‘老君侯待俺如何如何’,实在是烦得不行。
灌阿仍旧举荐老灌孟,也不过是看在老爹灌婴的面子上——为了避免亡父沾染‘识人不明’的污点,才继续举荐灌孟。
及至吴楚七国之乱,灌阿随太尉周亚夫出征,仍旧不得不勉为其难的,向周亚夫举荐灌孟为校尉,自领一校兵马。
但灌阿举荐时的言不由衷,以及那股子勉强劲儿,却并没能逃过老灌孟的眼睛。
——灌孟那是什么人?
家臣出身,半个奴仆的身份,能被先主灌婴举荐为二千石高官的人精!
不说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城府,也起码是在颍阴侯府察言观色几十年的人物!
这么个差点成精的老人,眼瞧着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少主灌阿,对自己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还不得不捏着鼻子举荐自己,老灌孟能闻不出味儿?
老灌孟那也不是寻常人儿,觉得自己被少主看扁,马上就不乐意了。
只是这‘不乐意’的方式多少有点奇葩。
——少主瞧不起俺老汉是不?
——好!
——俺老汉,还就给少主您,啃下几块硬骨头瞧瞧不可!
就这样,灌孟便带着麾下的一校,在睢阳战场到处游龙,专挑难打的大股敌军较劲。
要说目的,显然是为了在少主灌阿面前证明自己,好挺直腰杆,问灌阿一句:少主举荐俺老汉,不丢脸吧?
俺老汉,没给少主丢人!
结果,不出意外的,在不知道第多少次,精准点名吴楚叛军的精锐力量后,老将灌孟,如愿马革裹尸。
然后,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就出现了。
按照汉律,在同一场战争中,父子、兄弟二人及以上共上阵时,当有其中一人阵亡,其余人便可扶灵柩回乡,就此退出战场。
比如一家兄弟四人,其中一个战死了,其余三人就可以带着兄弟的尸体回家,原地退伍回去办丧事。
老灌孟有个儿子,名灌夫。
少主灌阿举荐老灌孟为校尉,小灌夫也没含糊,直接动员了乡勇亲族千人,追随老父亲出征。
及老灌夫困死吴楚叛军阵中,小灌夫得到周亚夫允准,扶父柩以归乡。
但灌夫却慷慨激昂的表示:父亲战死沙场,与其这般垂泪扶柩归乡,还不如留下来,斩下吴王刘濞的头颅,好为亡父报仇雪恨!
哪怕无法亲手斩杀吴王刘濞,也至少要杀吴军的一位将军,才能告慰亡父灌孟在天之灵!
彼时,正值吴楚叛军主力势大,睢阳城岌岌可危,梁王刘武一日连发七分血书,向长安朝堂控诉周亚夫‘见死不救’,周亚夫所部却在下邑坚壁清野,军心低迷之际。
如此关头,出现灌孟、灌夫父子这种‘上阵父子兵’‘老子战死儿子上’式的佳话,太尉周亚夫也是不放过机会,当即就把这个典型案例,传的下邑汉军人尽皆知。
灌夫也就此出了名,却也没停留在耍嘴皮子的程度——老爹战死次日,就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带着十余属从就冲了出去,直奔吴军将旗!
还别说;
还真让灌夫,搞出了点小名堂!
虽然没能像飞将军李广那般,斩将夺旗而还,却也凭着这十几人的家兵,一路砍杀吴楚叛军数十人。
只是灌夫带出去的家兵十几人,无一例外,悉数战死,灌夫本人也同样身受重创十多处,差点就没缓过来。
伤稍好些了,这厮不想着好好养伤,居然再次向上官请求,说:上次没经验,才没能有大收获;
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已经摸清了吴军的部署,这次肯定能有大收获!
只是这一次,上官却没再由着灌夫胡来,而是以‘灌夫勇武,再战恐国失猛将’为由,向太尉周亚夫请示。
对于灌夫这个战场典范,周亚夫也不迟疑,当即下令:战争结束之前,不允许灌夫再参与战斗,安心留在下邑伤病员养伤。
直到吴楚乱平,此间事传遍天下,灌夫之名,也就此响彻大江南北。
而在这个故事当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
——二世颍阴侯灌阿,对于家臣奋勇杀敌,并不本能的感到高兴或自豪,而是挑肥拣瘦般,嫌弃灌孟老迈!
这说明什么?
说明灌阿有的选!
说明除了灌孟这个发虚花白的老将,以及其子灌夫那个愣头青,颍阴侯灌阿,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
你一个功侯,上战场捞武勋、捡人头,不过是为了避免爵位递降,保留彻侯爵位和食邑;
拼个什么命啊?
挑挑拣拣个什么劲儿啊?
这个问题,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
——灌阿,是有追求的。
灌阿希望选择更好、更优秀的属从部将,从而在战场上,获取更大的收获。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