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十月。
长安城夜间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天明后,城内城外皆是一片白茫茫。
随着晨曦初露,长安令自府衙而出,督促役人将道路上的积雪清扫干净,露出原本的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但求不见一点雪色,这既是便于行人通行,也是保证长安这座都城该有的敦厚气象。
而长安的政治中心——秦王府内,府中的仆役更是早早的起身,在天色微微泛起亮光之前,就将府中的庭院、道路、院落中的积雪清理的干干净净,只余下檐角、树木为积雪覆盖。
是故,当刘璋踏出屋宇,所见和往日的景色大差不差,他知晓是府中仆役所致,随手招来府内的主事庞靖,吩咐了一句:“早起扫雪的仆役,每人嘉赏三百钱,午间餐食加上酒肉。”
“大王仁德。”庞靖恭声领命,同时赞了一声。
而后刘璋示意庞靖退下,接着举步向议事厅行去。
嘉赏早间扫雪的仆役,非是刘璋一时兴起,而是有功者必当嘉赏,尤其是身边的人。刘璋身为君主,作为首脑,权柄可以下发千里,但咫尺之内,日常陪侍身旁的仆役,却是不容小觑。
历史上为近侍所害的君主不知凡几,这方面刘璋自是小心,且如明洪武大帝朱元璋,杀伐果断,屡兴大狱之人,然而对于身边的厨子却甚是礼待,不以其人名位低下而有所薄待,此可谓良师在前也。
府内议事厅,距离刘璋的卧房并不远,他举步而行,不多时就来到了议事厅的门前,举目往内视之,国相王商、长吏荀攸等人,早已列席入坐。
“诸君这般勤勉,倒显得孤懒散了。”刘璋举步踏入,调侃了一句众人。
王商和荀攸等人见到刘璋的身影,纷纷起身致礼,刘璋挥手按下示意众人入座,不必多行繁文缛节,礼数但精简短快,以免浪费太多的时间。
刘璋行至主位,安然坐下,一众文武这才跟着入座。
“向着孤远征河北,关中之事,皆是交到了卿的手中。”入座后,刘璋率先向国相王商出言道:“这几日孤查阅过往的文书案牍,均是处理的毫无分差,可见卿用心王事,勤勉非常。”
“大王谬赞了。”花白了胡子的王商,自谦了一句,也是他自觉不敢当此等赞赏,他指着荀攸道:“非是公达从旁协助,商一介老朽,安能妥善处理如此繁多的事务。”
“此非臣下一人之功,实乃幕府诸人相协之力也。”王商没有贪功,他将功劳分润到了幕府一众文武的身上。
“卿家不必过谦。”刘璋笑着摆了摆手,他续而赞道:“卿为国相,坐镇中枢,协领文武,使关中无事,论及功劳,卿当为第一,众人从旁协助,亦是有功之臣。”
在夸耀了幕府留守众人的功劳,并在功劳簿上记录下了一笔,刘璋这才同众人谈起了正事。
雍州治中赵昂率先出言,他上问道:“大王,向着关中无事,粮草尚足,对于邺城的攻伐,可支撑数月,为何大王这般突然的引军而退。”
赵昂有着和甘宁一样的疑惑,大军屡屡大胜袁军,士气正盛,行三路人马合击邺城的时候,刘璋忽然引军而退,并轻身返回了长安,放弃到手的大好局势,着实有些让他困惑不已。
“倘能趁大胜之后,一举克定邺城,河北即可唾手而下,而河北一下,天下十之六七归于大王,中原曹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皆可一鼓而下也。”
“赵卿此问,孤不知听到几回了。”刘璋展露笑颜,耐着性子解释道:“邺城为袁氏经营多年,非一朝能克定的城池,加之曹孟德在白马虎视眈眈,若不早退,后面退兵只怕就有些麻烦了。”
“此其一也。”
“二者。”刘璋目光深沉,思虑深远:“据邺城间细递来绝密消息,袁本初病体大残,可谓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而河北嗣君之位尚未落定,以孤之意,袁本初一去,河北或许将有内患升起。”
“是故,与其对敌病虎,不如侯病虎亡去,对敌几只互相撕咬的虎崽为上。”
“大王深谋远虑,臣下不及。”赵昂眼神发亮,心下明悟,他恭声赞了一句。
盼着袁绍亡去,袁氏兄弟相争,而后拿下曹操吞并河北的剧本,这对熟悉史料的刘璋来说,自是无可厚非的期盼,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干脆的从邺城引兵退走。
此外,刘璋还有所斟酌思虑,河北是袁绍一力开创下的基业,袁绍在一日,邺城也就极难攻克,所以与其在邺城死磕,白白损耗将校士卒,不如等着袁绍亡故,河北大骇的时候,趁着天赐良机,轻取河北。
只是有一点,刘璋还存有疑虑,那就是这个时空的袁谭、袁尚兄弟相争,会闹得有多大,是不是如历史上一样,二袁斗个你死我活,为他人摘了桃子去。
不过有一点刘璋可以肯定,那就是袁绍倘若一去,河北肯定要闹上一闹,毕竟袁绍之前分遣诸子侄各典守一州,袁谭、袁熙、高干在地方上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属于地方上的实力派。
因而不管嗣君的位置落在谁的手中,地方上的实力派都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掀起一场大战,尝试用武力夺取河北的主导权,不会轻易舍弃手中的权柄,成为他人随手操弄的玩物。
‘等待,需要耐心的等待。’刘璋告诫自己。
……
邺城。
“刘备。”袁绍在收到来自幽州的消息后,他直呼出刘备两个字,且不称字,足可见他对刘备的恨意。
据袁熙的使者来报,刘备于柳城临阵斩杀蹋顿,而后南侵夺取了右北平、辽西二郡,如今袁熙收拢了乌桓名王蹋顿的残部,于蓟县同刘备相持对抗。
而大胜之后的刘备没有立即进军,盖因天降大雪,道路不通,所以两方处于罢兵的状态。
文书的最后,袁熙上告,前者幽州精锐丧于真定,后者乌桓骁锐亡于柳城,他手上只有一堆残兵败卒,本不足以同大胜之后的刘备相抗衡,幸赖天时在袁,一场大雪阻了刘备继续进军的想法,所故两方还能相持下去。
说了这么多,袁熙本心就两个字——求援。
“奇耻大辱。”袁绍愤恨了一句,这数年来,南面他为曹操击败于官渡,西面他为刘璋夺走上党、河内,如今北面刘备竟是南下略地,不将他放在眼里。
再这般下去,到时候渤海的虾兵蟹将,只怕也要上岸来欺负他袁某人了,他成了软柿子中的软柿子,是个人都能拿捏一下,阿猫阿狗也能跟着欺辱他。
“咳咳咳。”气愤至极的袁绍顿感胸腹不畅,他重重的咳嗽了起来,一张本就血色不多的脸,霎时间变的苍白了起来,好似烛火燃到了底部。
这段日子一直陪在袁绍身边的袁尚,见状立即上前轻拍抚动起了袁绍的背部,做出一副孝子的模样,而今袁绍还未宣布他嗣君的身份,可不能就这么突然的离去,到时候只怕袁谭会以长子的身份同他竞争嗣君之位。
“父亲,刘备此獠不过芥藓之疾,却是不必这般动怒。”袁尚宽慰道。
“芥藓之疾。”在袁尚的帮助下,袁绍稍稍气顺下来,而后他苦笑了一声,想他早年何等意气风发,中年更是为天下诸侯推为盟主,如今任谁都上来踩他一脚,就算是芥藓之疾,也足以让他觉得蒙羞在怀。
不过伤怀归伤怀,袁绍还是将目光放在了当下的事务中,如今袁熙不敌刘备,需要派遣援军前去支应,不然若是幽州为刘备所得,他将两面受敌也,至于南面的曹操,说不得也会放弃盟友的道义,上来啃咬一口,以免偌大一个河北,尽为刘璋和刘备所瓜分。
“尚儿,发援军于幽州一事,你怎么看?”袁绍考效起了袁尚。
袁尚斟酌片刻,随即出言道:“父亲,非是孩儿轻薄兄长,实是兄长身为幽州刺史,然大不堪用,先是败于真定,而后丧地二郡,因而以孩儿之见,幽州之患,不在于兵少,而出于兄长这位幽州刺史的身上。”
袁绍闻言,露出鼓励的目光,而袁尚在袁绍的瞩目鼓舞下,声音越发嘹亮,语气也越发自信,他慷慨道:“是故欲挽救幽州的败局,遣兵调将,恐是无济于事,当置换幽州刺史一职,更选贤人,方为正途。”
“那以你之见,当遣何人?”袁绍追问了一句,向袁尚问起了幽州刺史的人选。
“非正南先生莫属。”袁尚给出了一个人选,同时为之解释道:“审配为人正直,腹有韬略,且忠烈之气,发于肺腑,若其人得典幽州,幽州必无患也。”
“嗯。”袁绍点了点头,他接受了袁尚的进言,择定审配为幽州刺史,前往幽州赴任,同时调回袁熙,让袁熙返回邺城。
袁绍这般干脆的决断下来,不复往日的犹豫不决,盖因这段时日来,他对以往令诸子侄各典守一州的安排产生了怀疑和悔意,毕竟袁熙守幽州,外不能据地,内不能镇抚乌桓,所行不堪入目。
而高干守上党,结果失上党,袁谭守河北,最后失河内,诸多子侄中竟是无一人能替他分忧,为他退外敌,守疆土,所故袁绍存了改易制度的心思,他决定放权给外人,当然,须得是审配这般忠烈之士才行。
典守外郡的人选,能力固然是要有,但忠心更是摆在第一位,没有一颗忠心,就算再有能力,袁绍也是不敢重用。
通过讨论幽州刺史的人选,袁绍窥见了袁尚的心胸宽广,超越了他这位父亲,因此他下定了决心,于夜间招来田丰、沮授、审配、郭图、逢纪、张郃、高览、文丑等邺中重臣,举办了一个私下的小会议。
“诸君,孤长子袁谭,才干不足,文武俱是下匹,实不足以付以大事。”袁绍开场的话甫一说出口,田丰和沮授就为之色变,其余等人也是目光闪烁,面色或白或红了起来,其中尤以押宝袁谭的郭图脸色最为精彩,青一阵,白一阵。
“而次子袁熙,哎,诸君也当知晓了他最近的行事,既不能为孤分忧,反倒是为孤生忧,于幽州惹风招雨,是以河北的重任,不是袁熙所能担当的。”
“这些日子来,孤虑及百年之后,河北须得一位明君坐守,而诸子之中,以幼子尚最贤,且最为孝悌,非尚儿不足以付以大任,也非尚儿不足以挑起河北这个担子……”
“明公。”田丰上前,不顾袁尚在场,朗声出言道:“虽是明公诸子,以小公子最为贤明,然自古立长,盖纲常也,不可轻易更改,恐他日生忧也。”
言罢田丰目视身侧的监军沮授,沮授不得已出首言道:“明公,田别驾所言有理,还望明公深思,不可这般轻易抵定嗣君之位的归属,或可再斟酌一二。”
袁尚见田丰和沮授这两位重臣出首,发出反对的声音,他心下虽是大为不喜,可面色上只波澜不动,露出一副乖顺的姿态,任凭诸人言说,点评立他为嗣君一事的正误。
有人反对,也就有人赞成,审配出言道:“诸位,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今四海鼎沸,河北西有刘璋,南有曹操,北有刘备,四境之内,祸患多矣。”
“倘嗣君之位,所托非人,是以河北拱手让人也,当此之时,须行非常之事,弃长幼之常理,择选一位贤明之人出任嗣君之位,这才是当下所急切的事情。”
逢纪,作为早就押注袁尚的谋士,他循着审配的话说道:“审君所言,实乃金玉良言也,而今大争之世,存亡之秋,嗣君之位的人选,岂能拘泥于常情,当有所变也。”
“河北之地,为明公开基,辛苦近十载才有的基业,安能因噎废食,所托非人,使得明公一生的辛劳,数载间为他人所窃取,此明智之士所不取也。”
长安城夜间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天明后,城内城外皆是一片白茫茫。
随着晨曦初露,长安令自府衙而出,督促役人将道路上的积雪清扫干净,露出原本的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但求不见一点雪色,这既是便于行人通行,也是保证长安这座都城该有的敦厚气象。
而长安的政治中心——秦王府内,府中的仆役更是早早的起身,在天色微微泛起亮光之前,就将府中的庭院、道路、院落中的积雪清理的干干净净,只余下檐角、树木为积雪覆盖。
是故,当刘璋踏出屋宇,所见和往日的景色大差不差,他知晓是府中仆役所致,随手招来府内的主事庞靖,吩咐了一句:“早起扫雪的仆役,每人嘉赏三百钱,午间餐食加上酒肉。”
“大王仁德。”庞靖恭声领命,同时赞了一声。
而后刘璋示意庞靖退下,接着举步向议事厅行去。
嘉赏早间扫雪的仆役,非是刘璋一时兴起,而是有功者必当嘉赏,尤其是身边的人。刘璋身为君主,作为首脑,权柄可以下发千里,但咫尺之内,日常陪侍身旁的仆役,却是不容小觑。
历史上为近侍所害的君主不知凡几,这方面刘璋自是小心,且如明洪武大帝朱元璋,杀伐果断,屡兴大狱之人,然而对于身边的厨子却甚是礼待,不以其人名位低下而有所薄待,此可谓良师在前也。
府内议事厅,距离刘璋的卧房并不远,他举步而行,不多时就来到了议事厅的门前,举目往内视之,国相王商、长吏荀攸等人,早已列席入坐。
“诸君这般勤勉,倒显得孤懒散了。”刘璋举步踏入,调侃了一句众人。
王商和荀攸等人见到刘璋的身影,纷纷起身致礼,刘璋挥手按下示意众人入座,不必多行繁文缛节,礼数但精简短快,以免浪费太多的时间。
刘璋行至主位,安然坐下,一众文武这才跟着入座。
“向着孤远征河北,关中之事,皆是交到了卿的手中。”入座后,刘璋率先向国相王商出言道:“这几日孤查阅过往的文书案牍,均是处理的毫无分差,可见卿用心王事,勤勉非常。”
“大王谬赞了。”花白了胡子的王商,自谦了一句,也是他自觉不敢当此等赞赏,他指着荀攸道:“非是公达从旁协助,商一介老朽,安能妥善处理如此繁多的事务。”
“此非臣下一人之功,实乃幕府诸人相协之力也。”王商没有贪功,他将功劳分润到了幕府一众文武的身上。
“卿家不必过谦。”刘璋笑着摆了摆手,他续而赞道:“卿为国相,坐镇中枢,协领文武,使关中无事,论及功劳,卿当为第一,众人从旁协助,亦是有功之臣。”
在夸耀了幕府留守众人的功劳,并在功劳簿上记录下了一笔,刘璋这才同众人谈起了正事。
雍州治中赵昂率先出言,他上问道:“大王,向着关中无事,粮草尚足,对于邺城的攻伐,可支撑数月,为何大王这般突然的引军而退。”
赵昂有着和甘宁一样的疑惑,大军屡屡大胜袁军,士气正盛,行三路人马合击邺城的时候,刘璋忽然引军而退,并轻身返回了长安,放弃到手的大好局势,着实有些让他困惑不已。
“倘能趁大胜之后,一举克定邺城,河北即可唾手而下,而河北一下,天下十之六七归于大王,中原曹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皆可一鼓而下也。”
“赵卿此问,孤不知听到几回了。”刘璋展露笑颜,耐着性子解释道:“邺城为袁氏经营多年,非一朝能克定的城池,加之曹孟德在白马虎视眈眈,若不早退,后面退兵只怕就有些麻烦了。”
“此其一也。”
“二者。”刘璋目光深沉,思虑深远:“据邺城间细递来绝密消息,袁本初病体大残,可谓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而河北嗣君之位尚未落定,以孤之意,袁本初一去,河北或许将有内患升起。”
“是故,与其对敌病虎,不如侯病虎亡去,对敌几只互相撕咬的虎崽为上。”
“大王深谋远虑,臣下不及。”赵昂眼神发亮,心下明悟,他恭声赞了一句。
盼着袁绍亡去,袁氏兄弟相争,而后拿下曹操吞并河北的剧本,这对熟悉史料的刘璋来说,自是无可厚非的期盼,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干脆的从邺城引兵退走。
此外,刘璋还有所斟酌思虑,河北是袁绍一力开创下的基业,袁绍在一日,邺城也就极难攻克,所以与其在邺城死磕,白白损耗将校士卒,不如等着袁绍亡故,河北大骇的时候,趁着天赐良机,轻取河北。
只是有一点,刘璋还存有疑虑,那就是这个时空的袁谭、袁尚兄弟相争,会闹得有多大,是不是如历史上一样,二袁斗个你死我活,为他人摘了桃子去。
不过有一点刘璋可以肯定,那就是袁绍倘若一去,河北肯定要闹上一闹,毕竟袁绍之前分遣诸子侄各典守一州,袁谭、袁熙、高干在地方上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属于地方上的实力派。
因而不管嗣君的位置落在谁的手中,地方上的实力派都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掀起一场大战,尝试用武力夺取河北的主导权,不会轻易舍弃手中的权柄,成为他人随手操弄的玩物。
‘等待,需要耐心的等待。’刘璋告诫自己。
……
邺城。
“刘备。”袁绍在收到来自幽州的消息后,他直呼出刘备两个字,且不称字,足可见他对刘备的恨意。
据袁熙的使者来报,刘备于柳城临阵斩杀蹋顿,而后南侵夺取了右北平、辽西二郡,如今袁熙收拢了乌桓名王蹋顿的残部,于蓟县同刘备相持对抗。
而大胜之后的刘备没有立即进军,盖因天降大雪,道路不通,所以两方处于罢兵的状态。
文书的最后,袁熙上告,前者幽州精锐丧于真定,后者乌桓骁锐亡于柳城,他手上只有一堆残兵败卒,本不足以同大胜之后的刘备相抗衡,幸赖天时在袁,一场大雪阻了刘备继续进军的想法,所故两方还能相持下去。
说了这么多,袁熙本心就两个字——求援。
“奇耻大辱。”袁绍愤恨了一句,这数年来,南面他为曹操击败于官渡,西面他为刘璋夺走上党、河内,如今北面刘备竟是南下略地,不将他放在眼里。
再这般下去,到时候渤海的虾兵蟹将,只怕也要上岸来欺负他袁某人了,他成了软柿子中的软柿子,是个人都能拿捏一下,阿猫阿狗也能跟着欺辱他。
“咳咳咳。”气愤至极的袁绍顿感胸腹不畅,他重重的咳嗽了起来,一张本就血色不多的脸,霎时间变的苍白了起来,好似烛火燃到了底部。
这段日子一直陪在袁绍身边的袁尚,见状立即上前轻拍抚动起了袁绍的背部,做出一副孝子的模样,而今袁绍还未宣布他嗣君的身份,可不能就这么突然的离去,到时候只怕袁谭会以长子的身份同他竞争嗣君之位。
“父亲,刘备此獠不过芥藓之疾,却是不必这般动怒。”袁尚宽慰道。
“芥藓之疾。”在袁尚的帮助下,袁绍稍稍气顺下来,而后他苦笑了一声,想他早年何等意气风发,中年更是为天下诸侯推为盟主,如今任谁都上来踩他一脚,就算是芥藓之疾,也足以让他觉得蒙羞在怀。
不过伤怀归伤怀,袁绍还是将目光放在了当下的事务中,如今袁熙不敌刘备,需要派遣援军前去支应,不然若是幽州为刘备所得,他将两面受敌也,至于南面的曹操,说不得也会放弃盟友的道义,上来啃咬一口,以免偌大一个河北,尽为刘璋和刘备所瓜分。
“尚儿,发援军于幽州一事,你怎么看?”袁绍考效起了袁尚。
袁尚斟酌片刻,随即出言道:“父亲,非是孩儿轻薄兄长,实是兄长身为幽州刺史,然大不堪用,先是败于真定,而后丧地二郡,因而以孩儿之见,幽州之患,不在于兵少,而出于兄长这位幽州刺史的身上。”
袁绍闻言,露出鼓励的目光,而袁尚在袁绍的瞩目鼓舞下,声音越发嘹亮,语气也越发自信,他慷慨道:“是故欲挽救幽州的败局,遣兵调将,恐是无济于事,当置换幽州刺史一职,更选贤人,方为正途。”
“那以你之见,当遣何人?”袁绍追问了一句,向袁尚问起了幽州刺史的人选。
“非正南先生莫属。”袁尚给出了一个人选,同时为之解释道:“审配为人正直,腹有韬略,且忠烈之气,发于肺腑,若其人得典幽州,幽州必无患也。”
“嗯。”袁绍点了点头,他接受了袁尚的进言,择定审配为幽州刺史,前往幽州赴任,同时调回袁熙,让袁熙返回邺城。
袁绍这般干脆的决断下来,不复往日的犹豫不决,盖因这段时日来,他对以往令诸子侄各典守一州的安排产生了怀疑和悔意,毕竟袁熙守幽州,外不能据地,内不能镇抚乌桓,所行不堪入目。
而高干守上党,结果失上党,袁谭守河北,最后失河内,诸多子侄中竟是无一人能替他分忧,为他退外敌,守疆土,所故袁绍存了改易制度的心思,他决定放权给外人,当然,须得是审配这般忠烈之士才行。
典守外郡的人选,能力固然是要有,但忠心更是摆在第一位,没有一颗忠心,就算再有能力,袁绍也是不敢重用。
通过讨论幽州刺史的人选,袁绍窥见了袁尚的心胸宽广,超越了他这位父亲,因此他下定了决心,于夜间招来田丰、沮授、审配、郭图、逢纪、张郃、高览、文丑等邺中重臣,举办了一个私下的小会议。
“诸君,孤长子袁谭,才干不足,文武俱是下匹,实不足以付以大事。”袁绍开场的话甫一说出口,田丰和沮授就为之色变,其余等人也是目光闪烁,面色或白或红了起来,其中尤以押宝袁谭的郭图脸色最为精彩,青一阵,白一阵。
“而次子袁熙,哎,诸君也当知晓了他最近的行事,既不能为孤分忧,反倒是为孤生忧,于幽州惹风招雨,是以河北的重任,不是袁熙所能担当的。”
“这些日子来,孤虑及百年之后,河北须得一位明君坐守,而诸子之中,以幼子尚最贤,且最为孝悌,非尚儿不足以付以大任,也非尚儿不足以挑起河北这个担子……”
“明公。”田丰上前,不顾袁尚在场,朗声出言道:“虽是明公诸子,以小公子最为贤明,然自古立长,盖纲常也,不可轻易更改,恐他日生忧也。”
言罢田丰目视身侧的监军沮授,沮授不得已出首言道:“明公,田别驾所言有理,还望明公深思,不可这般轻易抵定嗣君之位的归属,或可再斟酌一二。”
袁尚见田丰和沮授这两位重臣出首,发出反对的声音,他心下虽是大为不喜,可面色上只波澜不动,露出一副乖顺的姿态,任凭诸人言说,点评立他为嗣君一事的正误。
有人反对,也就有人赞成,审配出言道:“诸位,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今四海鼎沸,河北西有刘璋,南有曹操,北有刘备,四境之内,祸患多矣。”
“倘嗣君之位,所托非人,是以河北拱手让人也,当此之时,须行非常之事,弃长幼之常理,择选一位贤明之人出任嗣君之位,这才是当下所急切的事情。”
逢纪,作为早就押注袁尚的谋士,他循着审配的话说道:“审君所言,实乃金玉良言也,而今大争之世,存亡之秋,嗣君之位的人选,岂能拘泥于常情,当有所变也。”
“河北之地,为明公开基,辛苦近十载才有的基业,安能因噎废食,所托非人,使得明公一生的辛劳,数载间为他人所窃取,此明智之士所不取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季汉刘璋,三国:季汉刘璋最新章节,三国:季汉刘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季汉刘璋,三国:季汉刘璋最新章节,三国:季汉刘璋 圣墟小说网!